1、新课改下的高一数学教学体会简 要:数学新课改的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对老师是个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认真研究新教|材,精心备课,精心组织完成课堂五个环节,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高一数学;新课改;教学体会2019年9月广西新课标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
2、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引起我对课改前、后数学教学的对比、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所得与体会。一、吃透新教材,活用新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
3、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用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必修1课本中函数单调性这一内容,例2直|接要求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应用题,学生还不知道证|明步骤,教师教学时应先补充难度小的证明题,如补充类似第32页|练习题第4题,这些都需要对教材作出适当处理。二、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高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
4、|,掌握新教材,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把握新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哪些能力要求提高,哪些内容需做适当拓展,哪些内容虽被保留但导入方式和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如,必修4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旧教材从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引入,而新教材是从三|角函数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得出。还有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可以把“不等式”作部分调整,对不等式的解法提前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也可以对含参不等式适当做些渗透,为|后续
5、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重视教学目标的变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产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例如,在“函数”一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感受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有趣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概念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四、吃透新教材的新增板块
6、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材中的“探究”是:“选取底数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对数函数的性质已|不是旧教材中通过由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性质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新教材已不提反函数,而是通过画图形、观察图形归|纳得出。只有老师吃透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变化|。我们也要利
7、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五、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材中的练习、|习题较多,难易程度相差也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例题,如必修2第122页的例5,学生|还没有学过求点的轨迹的步骤和方法,学生难以接受这样|难度的例题,可跳过。习题也不必一题不落地演练、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
8、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教材中个别习题配备不足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地在其他资料中搜集质量较高的对应练习题,如必修3中的随机抽样|,我认为应补充针对性更强的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六、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
9、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例如,求|方程lgx=sinx的解的个数。很多学生认|为通过解方程看有多少组解从而知道解的个数,这个误区不太容易走出来,如果教师能|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两个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此方|程解个数即函数y=lgx的图象与函数y=sinx图象的交点个数。可直观地看出|两曲线有3个交点。再如必修1中的第89页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借助多媒体可很快做出对应函数的图象,计算有关函数|的值,找到近似解。必修4中正弦函数图象的变换,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图象的变换,方便又直观。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
10、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入学成绩都|是居于B等及以下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学习新教材|,了解学生的
11、具体情况、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
12、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来源:毕业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