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角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84页例1、试一试、85页1-4题。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抽象出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自主构建角的概念,为进一步认识其它几何知识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初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角,初步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感受
2、角的特点,体会角的大小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角来自实际生活里一些物体的表面,初步培养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特点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会比较角的大小。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角”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积木吗?今天,老师给每位同学带来小磁棒,你能用这些小棒拼搭出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活动:学生自主拼搭,老师巡视。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拼搭图形,归纳主要有:五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提问
3、:拿掉三角形的一条边,这两根磁条拼出的是什么图形?你知道吗?揭题:它就是我们的新朋友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做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旧知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的复习。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是从比较复杂的多边形中分解出的基本图形这一印象。】二、初步感知,认识“角”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可是“角”总是很害羞,躲着大家,让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提问:老师手中的三角尺表面就藏着角,你能来找出来吗? 学生可能用手点一下三角尺面上其中一角的顶点处。再问:这个小朋友用手指了一下,这一个点就是一个角吗?那角是什
4、么样的?启发:请小朋友拿出三角尺,一起来感受一下。先找到一个角,用小手在角的这里用力按一下,有什么感觉?看一下,你的手指上留下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角这里有一个尖尖的点。从这个点往这边摸,你觉得怎么样?是直的还是弯的?学生可能会说这条线是直的。那我们仍然从这个点开始摸另一条条线,它也是直的。小结: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角不是一个点,它是这样的(教师演示从顶点起分别摸两边来摸角)。谈话: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个角,那你还能把这三角尺的面上的其他角找出来吗?学生上台指出角。提问:刚才,我们找到了藏在三角尺面上的角。那你能找到藏在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吗?(课件出示例题) 学生从剪刀的面、手工纸的表面、
5、钟面上抽象出角。接着课件演示把这些角放大,并排出示。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小结:是的,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角都有两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就是角的边。(我们用这条弯弯的弧线,给角作上标记)提问:再来观察这些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纸工袋、钟面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个环节从直观形象到抽象,这样的设计既体现
6、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三、掌握特征,画出“角”谈话:我们知道了角有1个顶点,2条边。下面老师要把角来请到黑板上来。小朋友仔细看好,老师是怎么画角的?我们来比比谁观察的最仔细。提问:小朋友看清楚了吗?老师先画了什么?老师接着画了什么?最后老师画了什么? 学生的一边回忆老师画角的过程,一边学习画角的方法。谈话:看老师画了角,自己想不想也来试着画一个角?请小朋友拿出自备本,像老师一样来画一个角,并标上各部分名称和标记。请画好的同学给你的同桌欣赏你画的角。并请学生到展台上来展示自己画的角,以及说一说自己的画角的过程。小结:我们画角时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引出两条边,所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
7、。【设计意图:在教师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来画角?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回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画角的方法,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掌握画角的方法。】四、巩固练习,掌握“角”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敢接受挑战吗?提问: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吗?哪些不是角?为什么不是?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清理由。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小朋友这聪明,看大家这么认真,还有一些图形也想来挑战你们,有勇气接招吗?说说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指出来。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角。 3、找生活中的角谈话:看来大家能轻松的在图形中找到角了
8、,那生活中的“角”,能不能找到呢?让我们就在上课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 提问:你能来指指物体面上的角在哪里吗?它的顶点在哪里呢?它的两条边在哪里呢?4、做角 谈话:找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亲自来动手做一个角呢?两人一小组,拿出箩筐,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吸管、棉线、圆形纸、两根小棒) 明确要求:两人一小组,每人选择一种材料,来做出一个角。做好角的小朋友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比一比哪一组同桌完成的最快! 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做角。 交流:指一组的同桌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并说说用什么材料做成了角?指出角的顶点在哪里?它的两条边在哪里?【设计意图:练习、寻找角、创
9、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特征进一步巩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新学的知识活用的生活中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五、动手操作,比较“角”1、谈话:老师课前也做了一个角,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也有,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让我们一起让活动角活动起来。活动:先和老师一样,做这样的一个角,好了吗?小朋友们仔细看好这个角,把它记在脑子中,记住了吗?现在,和老师一起把角的两边叉开的大一些,再叉开的大一些,再叉开的大一些,这个角越来越大。现在把这个大大的角记在脑子里,记住了吗?我们把角的两边合拢一些,再合拢一些,这个角就越来越小。小结:原来角也是有大小的。(板书:角
10、的大小)提问:现在老师做一个这样大的角,你能做一个比老师大的角吗?只要怎样?学生可能会说把角的两边叉开的大一些。 再问:你能做一个比老师小的角吗?只要怎样?学生会说把角的两边合拢一些。小结:是的,角的两边叉开角变大,角的两边合拢角变小。角的大小和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板书:和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2、出示练习:刚才我们一起玩活动角,知道了角是有大小的。下面3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知道的?是的,像这样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只要用观察法就能比较角的大小了。3、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角,你还一眼能看出它们大小的不同吗?(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三角形)
11、再问:那我们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启发:先把一个顶点重合,接着呢?两个角的一条边也重合,那现在看什么? 一边在里面说明什么?一边在外面说明什么?归纳方法:像刚才那样,我们把角的点对点,边对边,大小看另一边的比较方法,就是数学上的重叠法。4、提问:小朋友们,拿出和老师手中的这把相似的三角尺,找到你的三角尺面上最小的这个角。找到了吗?你猜猜是你的三角尺面上的角大,还是老师的角大?你为什么觉得老师三角尺面上的这个角大?再问:用什么方法比较能让我们更加确信?谁来挑战我?指名学生上台操作:一起来验证一下,点对点,边对边,大小看另一条边,你发现什么?追问:两个角的两边重合说明什么?学生会说
12、:两个角角的两边重合说明这两个角一样大再追问:可是老师的三角尺的这个角的边比你的三角尺的角的边长很多呢。说明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小结:是的,角的大小与三角尺两边的长短无关。5、练习:学习了有关角的大小的知识,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练习) 提问: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你怎么知道的?怎么比能让我们更加确信? 再问:这一次老师把红角的边边长,看看这次是哪个角大?为什么? 验证:让我们再用重叠法验证一下。还是蓝角大。 小结:确实就像这位同学说的,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才有关,和所画边的长短无关。【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因此我设计做
13、比老师的角大或小的角环节,得出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通过练习,巩固新知,了解观察法;接着出示无法直接判断角的大小的情况,引出重叠法,并用重叠法比较三角尺上的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三角尺两边的长短无关,以此来突破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推理、表达等活动中,不仅使他们对探索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活动经验,有助于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总结收获,回顾“角”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所画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七、欣赏图片,感受“
14、角”谈话:同学们,角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这是北京的故宫,它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角的痕迹;这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棱角分明的它经历千年依旧矗立在崇山峻岭间;这是埃及的金字塔,经历千年我们仍然能欣赏到角的美(课件展示各种棱角分明的建筑)【设计意图:感受“角”在生活中普遍性,以及“角”给人们带来的美感,由此感受到数学的立体美。同时,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角的
15、过程,直观认识平面图形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并学会画角,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本课时的重难点是: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并利用这一知识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经历摸角、认角、画角、找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通过练习辩一辩怎样才是一个角,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找角是通过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物体角初步感知角,再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做角是让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做角,从而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做角的基础上,
16、让学生比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所画角的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在处理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和自己做角,并在此过程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这一过程处理地比较快,是因为此处比较简单。接着引导学生再来做比我大或小的角,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此处还引出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观察法,由观察法引导出不可观察的情况可以用“重叠法”来比较。这不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也是数学思想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