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教学反思:十几减九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 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
2、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十几减8、7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时从复
3、习8、7加几的口算入手,进行开火车,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习15-9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知道用“破十法” ,“平十法”和“想加算
4、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时小朋友用小棒边摆边说,三种方法都呈现出来.在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时,学生更多的是喜欢“破十法” 和“想加算减”来计算,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十几减65432十几减65432的减法教学,是建立在十几减9、十几减8、7的基础上利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索算法,突出想加做减的计算方法。重点突出以下几点:一、重视口算的复习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口算复习设计的意图是复习十几减8、7,十几减9和一些进位加法,引导学生说算理,沟通算法之间的练习,让学生自主迁移算法。通过设置与小蜜蜂比口算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检测口算能力。二、创设生动的童话故事的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一味地计算孩子会感
5、到枯燥乏味,于是我创编了一个关于白雪公主的故事将本节课的新授及练习串联起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课件还配以生动的画面,无论听觉还是视觉都给孩子以美的享受,孩子完全进入了故事情境,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新授过程中,由于让孩子主动探索算法,又充分让孩子表达、展示自己的算法,花了一定的时间,加上个别环节的设计使得第3题教学比较匆忙,没有时间充分让孩子说其中发现的规律,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之嫌,挖掘不深。计算课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这方面的教学探究,争取让课堂教学的遗憾更少一点。第二单元教学反思:认识图形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
6、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
7、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
8、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数数、数的组成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学2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所学的,并且对于100以内的数,学生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因此我非常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如在课一开始我就请学生先说说20以内数的组成,让他们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着又从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棒入手,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着数100根小棒,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有自己数数的好方法时,再请学生上台展示数数的方法,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在展示数数的过程中,我不时的
9、相机指导,肯定了他们10根10根数的方法后,要求他们每10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百是一百。于是全班同学学着数小棒,再一次展现10捆小棒时,引导观察数好的小棒,说说看懂了什么?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力求让学生在猜数中建立数感,先让学生感知10颗瓜子有多少,再让学生感知20颗有多少,最后让学生估计这么一大堆瓜子的有多少颗。最后,让小朋友感受百羊图等,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对估算方法的体验,建立学生的数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整堂课虽然气氛活跃,但课堂中还
10、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在学生第一次数100根小棒时,由于事先没有提示过学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数,导致数数时费时较多,造成后面的学习过程较紧张。学习数的组成时,虽然学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时间让学生自己来摆摆小棒,而不是简单地看课件也许更能照顾到后进学生。写数、读数1认识整十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从1数到20,并且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捆表示个十,2捆表示个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这也是本节课的生长点。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以本节
11、课始,我通过创设新学期爸爸妈妈给小朋友准备铅笔这一生活经验,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十”的概念。2我自己制作的课件,先一根一根数小棒,数到10根,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复习旧知:10个一是1个十,并说明“一”和“十”都是计数的单位,再引导学生10根10根数小棒,数到100根捆成一捆,并问学生:一百根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回答出:10个十根是100根。我自认为问学生这个问题很好,学生应该能准确地建立“百”,谁知在做100里有( )个十”这题时,还是有不少学生错误。课后反思:我开始问的是“一百”,而题目里是“100”,仅仅写法不同,就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模糊? 3 由“扶”到“放
12、”,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再一次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自主领悟读数、写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数一数、捆一捆、圈一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加深对整十数的认识。同时我还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概括和吸收他人见解的能力,在合作与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赏识,不断优化,体验成功。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这是由传统数学教学上的缺陷造
13、成的。计算的知识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自认为本节内容没有什么难度,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算理算法是一带而过,结果可想而知,好的学生不是我教的,即使这样,错误太多,有些是自己都想不到的错误,个别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无从下手。反思以后,我觉得这节课,我不仅没有重视算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脱离了实物对学生
14、的影响,如果一直用小棒来帮助学生思考计算,学生肯定不会感觉这样难100以内数的顺序100以内数的顺序这部分内容中百数表是个重点。百数表有很多规律,不能只浮于表面,它对在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数位的意义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思路以及学生年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更加明确,我安排了课前预习和“两观察两利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前预习。课前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读、思、划,对课本进行补白,完成例题及“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学。 2、“两观察”的第一次观察是
15、没有填完整的数目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去观察,让他们去看、去想、去讨论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发现这些已知数的规律和排列顺序,调动起全体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就能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表格的填写。第二次观察是在学生填好数目表后,再完整地分析数目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小到大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到在这张小小的表格中,包括了很多数学知识。 、“两利用”是在“两观察”之后进行的。一是利用数目表找数,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目表中的位置。二是利用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和数的组成来比较大小,使学生感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教给学习方
16、法。 4、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课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时采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本课重点,尤其在学习例8时,引导学生由“看图说数比较数的大小说比较方法”时,让学生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在设计一些层次性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地运用比较数大小的方法。最后是猜数游戏,也是本课知识的延伸,目的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今天我上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节课。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学习20以内的数时,曾比较过数大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亲自解决多这样的问题。但是,究竟怎样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17、的方法,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教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我将例题设计成童话故事,通过鸡妈妈和两小鸡鸡的对话,引出要求解决的问题,调动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通过设计两个实物图(鸡蛋)的多少,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对数的观察分辨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数学活动中, 通过比较计数器上的俩个数的大小。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让学
18、生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达到有效的学习,体现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归纳、掌握比较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在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的导入和展开都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这样设计,一方面便于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找准教学起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练习题我力求做到开放且有梯度,主要培养学生的想像、猜测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通过童话故事,两只小鸡比赛谁的贡献大,教育孩子从现在起,要好好学习,练
19、好本领,将来为人民做更大的贡献。五、利用善意而恰倒好处的激励语,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的火花,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当学生认真倾听时,“你听得最认真!”“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而且说得也好!”当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时,“你的发现让大家做这一题简单多了,谢谢你!”“你的眼睛真亮,连这个秘密都被你发现了!”适时地给予表扬。同样,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有进步,加油!”及时地送上鼓励。这样,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学生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
20、很好的学习效果。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只注重了学生比较数大小方法的多样化,没能引导学生找出比较数大小的最好方法,如果方法的多样化与方法的最优化能达到统一教学效果会更好,并且为以后比较更大的数打下了基础。2、在游戏中,学生太在意输赢,以至于老师小结比较数大小的方法,没有注意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也使我深深的体验到教师以后要在驾驭课堂能力上多下工夫。3、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在“蜜蜂送信”的练习中用的时间比较多,没必要一个一个讲,一个一个连,导致后面的练习做不完。多(少)一些 多(少)得多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等词语,不但可以形象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还可以描述两个数相差的程度,在日
21、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教学时,可以做一些示范,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不同方式表达38与34的大小关系。要让学生在交流中逐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和语言。完成“试一试”的关键是理解“少的多”的含义。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老师不要作过多的解释和说明。“少些”与“少的多”是相对的,从100以内的数的范围去考虑,52比98少的多,但从万以内的数的范围去看,52只比98少一些。所以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去体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本节课我从引导学生描述小猫和小猴做五角星比赛的生活现象入手,逐渐过渡到运用日常生活用语描述两数的大小关系,整个过程都十分注意有效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参与教
22、学过程的热情,使学生们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提示、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他们更主动地去自己发现知识,去体会获取知识的快乐。 学生的反映要比我想象中的好些,在我用做幸运星引入,比较小猫和小猴做幸运星的个数,学生不仅体会了38比34多些,还知道了“多一些”,只是“多一点儿”,而不是“多得很多”学生们都能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小猴比小猫做的一 些”。但需指出的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尚不足,比如说指导学生说说“篮球比排球贵的多”还可以怎么说时,学生们反应不强烈。我们认识的数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
23、调,能很好的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
24、高潮。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
25、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
26、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第四单元教学反思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计算课的教学往往给人以枯燥、呆板的印象。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注入适当的生活元素,使我们的学习研究活动变得富有情趣。本节课是口算教学,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形成口算的技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抓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
27、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机械、重复”的计算置于有事物情景,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整节课,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45+30各种算法的共同点,整合出一般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方法,而且领悟了十位数要和十位数相加的算理。有了这个基础,教学45+3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迁移。最后还安排两道题目计算方法的对比,突出了个位和个位相加,十位和十位相加的算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
28、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 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例如45+30,先算40+30=70,再算70+5=75。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是10以内的加法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如45+3,先算5+3=8,再算40+8=48。这部分教材着重解决位的数相加的问题,是后面学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在新授之前,我先组织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巩固了两位数
29、是有十位数和个位数组成的这一要点,对于计算时的同数位相加起到了辅助作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小棒、计数器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在练习中让学生脱离了直观操作,在头脑中运用符号和逻辑进行思考和计算,学生都体验了探索成功的快乐。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猜一猜,说一说,算一算等形式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共同面对问题,并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 在相互启发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逐步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我比较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寻找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时说出想法。“想一想”“为什么”的问题贯穿始终。以引导孩子们有条理地叙述思考过程,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作业的反馈情况看,
30、全班有三位学生什么都没掌握,列的算式全部是减法。也许是根本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也许只靠自己读题和自己的抽象思维,就不行了。看来,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的任重道远。本课主要教学用加法来解决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这类实际问题,教学时,我出示情境图的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子不出现。请学生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子?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再出示情境图中还剩的5个桃子,提问:小猴子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你们知道吗?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子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
31、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依靠直观情境的帮助,使学生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突破了难点。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例题在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教材让学生经历与两位数加整十数同样的学习过程,便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至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再编排例题,让学生独立“试一试”。教材鼓励学生通过推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少数学生也可以再次经历操作学具探索算法的过程。教学时,我直接出示题目,并提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交流算法,再通过组织比较,使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感知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
32、数在计算方法上的不同点,进而认识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减,和加法联系起来了。在做“试一试”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学们明确了几个一要从个位数里减去。然后进行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 在计算方法上的比较。孩子们在比较中加深了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减的认识。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孩子有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基础,大部分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索算法,讨论交流。学习减法还比较轻松,学生基本掌握了口算方法。 求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难点
33、,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遇到,它与求剩余、求一个加数的问题一样,实质上也是求一部分数的实际问题,也都要用减法解决,学生学会了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可以跟全面地理解减法的含义,加深对这几类实际问题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与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解题方法上有容易混淆的地方,所以怎样解决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减少学生与前面知识的混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教学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先根据情境图和对话,让学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题意,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条件、问题间联系的分析,图示出3个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图示
34、使新的问题与已有多的认知结构产生对接,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整节课上下来,感觉大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蛮好的,会自己试着来分析条件、问题之间的关系,会说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求减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减法解决?它和“求差的实际问题”有什么联系?在最后的练习中设置了两类问题的比较,因为都是求总数中的一部分,所以都用减法计算。这样的回归,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例题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笔算。摆小棒和拨算珠都能使学生理解两个加数中的40和30相加、3和1相加。为了
35、便于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和十位上的数分别相加,竖式应把两个加数的个位与十位分别对齐。学生体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很方便,就会自觉迁移到两位数减法中去。所以,“试一试”不要操作学具,直接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教材要求学生说说竖式计算加、减法要注意什么,是组织学生总结计算法则。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即写竖式分别把个位上的数对齐,把十位上的数对齐。至于从个位算起,在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中不宜十分强调,待以后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学生自然会有深切的体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关键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注意两点:第一,相同数位对齐;第二,从个位算起。整个
36、教学过程,由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写法和笔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强调要把得数写在横式等号后面。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书写格式上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生虽然数位对齐,但在竖式中把加号位置写错了,面对出现的问题,我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在黑板上先划出类似算式本的直线,再进行分步指导,边板书边指导,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写,发现效果还可以,并进行相应强化练习。感觉本节课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好的,计算方法早已渗透过: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列起 竖式也没有问题,只要个别孩子对4+23类似的竖式还有些迷糊,在对齐数位时不知所措。经我帮助后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了。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与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
37、,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通,计算难度不会很大。所以让学生在联系口算,摆小棒的过程中再次感悟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列竖式计算时的写法,可能是第1次接触,学生在独立列时错误很多,特别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主要是数位对不齐,横式上的得数会不写。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的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所以在练习时经常提醒孩子笔算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说要把( )位和( )位对齐,从( )位算起。并巡视督促孩子计算时的顺序,因为这对今后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很重要。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例题教学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探索“应该怎样列式
38、计算”,不仅要“看出”,更要思考用什么方法去“算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所以, 教学时要让学生要一一对应的方法排列两种花片,并通过仔细观察,领悟到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就是求13比8多多少,再通过对齐8个蓝花片画 一条虚线,使学生懂得求13比8多多少,就要从13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想想做做中的几个题目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练习前一定要先看清题意,找到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认真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后,还要提醒在括号里真上单位名称。学生对比较两个数量的多与少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就初步学习比一比,并形成了灵
39、活多样的比较策略,这一节课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比较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在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应用减法,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解决。进行例1的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主动观察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归纳,初步统一认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在例2的教学过程中则侧重于求两数相差多少为什么用减法这个问题。强调男生比女生
40、少多少人和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的含义是一样的,即男生和女生相差多少人,思考时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由于学生对于人民币都有一些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元以及以下的人民币,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的实践不同,在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分的认识教学不够理想。学生对分币比较陌生,学生对于1角=10分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其次是兑换人民币,学生的生活经验仅仅局限于认识,对于实际的操作有一点不知所措,学生对于同一单位的人民币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或者数的组成知识能够很快的兑换出来,而不同单位的人民币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有一些困难。大部分学生都能认出1元
41、以内的人民币,在探索1元等于10角这个重点时,我让学生从1角开始数到10角,让学生经历从1角数到10角的过程,使学生很好地理解1元=10角,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推出1角等于10分。拿出5角可以怎么拿,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拿,当然方法有很多种,在教学时我没有想到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记下来,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能动起来“试一试”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在同桌间进行换钱的活动,互相说一说换钱过程,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换一换。做第1题时,应该提醒学生不要把线连到人民币上,要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第4题,“1元可以买哪几件物品”可以按不需要找钱的和需要找钱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交流。要按照先认识面值是
42、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再认识其他面值人民币的顺序组织学生活动,以突出人民币单位和单位之间的进率这一教学重点。“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活动,使他们在认币、换币、付币等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认识一元以上的人民币 课一开始,我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出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自由地说说是怎样识别的,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自己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想想做做”中的第8道题我注意从学
43、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采取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情境图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解决购物时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编制类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实践活动小小商店教学内容小小商店是一个实践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合理使用人民币的能力。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前所未有的,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组织第一个活动时,要注意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要注意组织多种方式的交流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组织第二个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注意活动的秩序。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排队购物。2.要提醒等待购物和已经购物的学生,注意观察别人的购物过程。3.在组织学生交流购物感受前,要让学生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教学中,我能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解决购物问题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编类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