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教版(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第一、二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汇编 必修第一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 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距离及分类 水漫金山地,火烧木焦土,天海成一体,浩浩太阳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二、 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三、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a.外部条件:(1)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2)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b.内部条件:(1)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
2、物呼吸的大气(3)存在液态水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2)维持地表温度(3)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外力作用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4)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太阳能)。五、太阳辐射高值与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a.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b.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六、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太阳活动
3、特征及其影响太阳风亮度逐渐变小太阳大气释放的巨量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可以影响到整个太阳系范围。地球磁场可以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危害光球层太阳黑子暗黑斑点,黑子并不黑,只是比周围的温度低,所以颜色深一些。它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色球层耀斑、日珥耀斑:增大增亮的斑块,和太阳黑子有相关性日珥:呈弧形,像耳朵,日全食肉眼可见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可以影响整个太阳系范围太阳活动的影响(1) 扰动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2)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两极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4)与地球上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七、
4、地球的演化地质年代演化特点植物演化动物演化海陆格局、成煤成矿前寒武纪金属矿产、海陆形成古生代早期蕨类植物时代海洋无脊椎动物重要成煤期、联合古陆形成晚期海洋脊椎动物时代鱼类两栖类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鸟类出现、恐龙爬行动物重要成煤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人类、哺乳动物演化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备注地球历史上两次物种灭绝事件分别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八、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分类传播速度传播介质传播方向纵波(P波)快固态、液态、气态上下晃动横波(S波)慢固态左右晃动圈层深度/厚度特征地壳平均厚度17kn固体岩石组成,陆
5、壳厚(35km),洋壳薄(7km)莫霍界面平均深度33km此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地幔地下33km-2900km上部有软流层,温度高,岩石融化,为岩浆发源地古登堡界面平均深度2900km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地核地下2900km-地心6300km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使用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体金属球,铁镍组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都是岩石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高度范围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对流层顶到55km55km以上温度变化随高度递减随高度递增随高度先减后增温度变化成因二氧化碳和水汽
6、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更高位置吸收更短波长运动状态垂直对流运动水平运动无运动变化成因下面热,上升运动上面冷,下沉运动上面热,下面冷不易对流无对人类活动影响成云致雨天气现象航空飞行臭氧层减少紫外线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波通信注:(逆温: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1.地面既能吸收短波辐射又能吸收长波辐射2.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7、阴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阴天日温差小原因反答)3.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低,所以晴天昼夜温差大。4. 人造烟幕能防止霜冻(温室大棚同理):人造烟幕中二氧化碳多,白天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夜晚的时候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好。三、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2.地面气压高空气压3.热低升降水,冷高降干晴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凸向高值为低气压,凸向
8、低值为高压)4.白天吹海风、谷风;夜晚吹路风、山风5.城市热岛效应(不分昼夜变化):郊区吹向城市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的方向和大小(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低压)2.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不影响风力大小(北右南左赤不偏,纬度越高越显著)近地面30,高空偏903.摩擦力:影响风的方向和大小1000990980北半球1000990980南半球9809901000北半球9809901000南半球注: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就越大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一、 水循环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陆地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1.
9、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2)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维护热量平衡;(3)塑造地表形态;(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5)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2.城市地面硬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蒸发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易造成城市内涝。3.各种类型的“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蒸发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城市铺设渗水砖同理)二、海水的性质1. 温度分布特征总体规律具体特征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海水温度下降1000米以内,降幅大;1000米以外,降幅小水平分布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水温相差不大,夏季大于冬季海水温度的影响a.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
10、表层的温度较为适宜,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某些海洋生物因水温的季节变化而发生季节性游动。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b. 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c.影响大气温度及沿海地区的气温:大尺度: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区域尺度:使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2.盐度总体规律具体纬度具体分析从副热带海区向两极和赤道地区递减副热带海域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赤道海域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丰富极地海域气温
11、低,蒸发弱1.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水蒸封洋温河冰(降水量、蒸发量、封闭海域、洋流、温度、河流汇入、结冰期)2.红海盐度最高原因:纬度较低、气温高;气温高蒸发旺盛;位于副热带地区,降水量少;周围陆地上无河流注入;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少3.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原因:纬度较高、气温低;气温低蒸发量小;受海洋气候影响,降水量多;周围陆地上大量河流注入;海域较为封闭,与高盐度的海水交换少3.盐场晒盐:地形平坦开阔:日照充足、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4.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可以利用海水晒盐,建造盐场;可以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物质(如镁、镍等);利用盐度的稳定性进行海水养殖;海
12、水淡化可以缓解一些沿海国家的缺水状况;用海水冲厕所;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等3.密度 因素规律规律和原因温度反相关,海水温度越低,密度越大海水热胀冷缩,影响体积和密度盐度正相关,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盐分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深度正相关,海水越深,密度越大水越深,水压越大,水分子体积被压缩海水密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轮船吃水深度变化与海水密度有很大关系;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的海水层,因浮力较大,有利于潜艇的航行;如果潜艇遭遇“海中断崖”,会因浮力突然变小而造成艇毁人亡。三、海水的运动1.海浪常见的海浪由风力作用形成波浪(风浪).海底地震引起海水剧烈抖动,引发巨浪称为海啸;强风引起引起近海岸地区
13、水位急剧上升,称为风暴潮。2.潮汐(1)成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造成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其中,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大于太阳(2)规律:白天的涨和落为潮,晚上的涨和落为汐,一天涨落两次。农历初一和十五前后(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出现大潮。农历初七、初八和廿二、廿三(日月地三者成垂直状态),出现小潮。(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案例简述如何利用潮汐规律养殖业采集和养殖在潮间带进行养殖;赶海需要在落潮时进行航运业船舶进出港进出港口都要趁着涨潮的高水位(防止水位低,船只搁浅)发电潮汐发电涨潮和落潮产生水位差发电,每天最多发点4次1.钱塘江大潮成因分析: 天文因素:农历十五,太阳和月球引潮力最强 地形因素
14、:钱塘江入海口,外宽内窄,潮水容易堆积(口袋状、喇叭形) 风力因素:盛行东南风,向岸风,助力潮水上涌 降水因素:降水丰富,江水水位高,顶托潮水上涌2.潮间带采集养殖紫菜的原因:人们用竹竿搭出养殖紫菜的网帘,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潮水涨起,紫菜浸入海水中,可吸收养分。3.船舶进出港口:高潮位时进港;高潮位落潮时出港。3.洋流:常年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影响具体影响形成渔场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营养物质上泛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成为鱼类饵料海洋航行顺流和逆流海洋污染扩大污染范围,加
15、快净化速度影响气候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增盐度;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减盐度寒暖流暖流增温增湿增盐度,寒流减温减湿减盐度1.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易形成海雾的原因:暖流流经带来丰富的暖湿水汽,遇到寒流,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海雾。2.舟山渔场成因: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浮游生物多;地处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鱼的种类多;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3.寒暖流判别:海温判南北,流向等温同(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第四章 地貌1. 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被水溶蚀后(可以被溶解的岩石湿润的气候),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
16、貌,又称岩溶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少地表水,多地下水,不利于农业生产。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云南、广西、贵州。类型(桂林山水)主要表现(路南石林)地表喀斯特地貌溶蚀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堆积钙华地下喀斯特地貌溶蚀溶洞、天坑、地下暗河堆积石钟乳(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或石帘(一)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不利影响: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地形起伏大,地下溶洞发育,不利于交通建设;地表水下渗,地表水资源短缺;岩层不稳定,溶洞发育,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土壤较为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保水性
17、能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二)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1)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2)简述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隙,排水条件好。2.河流地貌注:牛轭湖:河流的冲刷和侵蚀导致河曲+裁弯取直类型主要表现(河流地貌)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U形谷、峡谷地貌流水堆积地貌出山口处冲积扇;中下游河漫滩;入海口处河口三角洲(1)流水侵蚀3种类型:下蚀(V形谷)、侧蚀(河曲)、溯源侵蚀(袭夺河)(2)河曲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凹岸水深适合建港口,河
18、曲发育会导致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洪涝灾害(3)冲积扇: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颗粒物从扇顶到扇缘逐渐变小。(4)河口三角洲成因:河流入海口附近,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形成三角状沙洲。3.风沙地貌类型地貌主要特点风蚀风蚀蘑菇(风蚀柱)下部岩石侵蚀严重,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雅丹地貌槽垄相间分布,走向和风向一致风积新月形沙丘沙垄常见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
19、风垂直黄土高原的黄土成因:风沙堆积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成因:流水侵蚀鲸背状雅丹陡坡为迎风坡,新月形沙丘缓坡为迎风坡4.海岸地貌类型地貌主要特点海蚀地貌海蚀崖沿海岩石被侵蚀,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陡崖下前方岩石未被全部侵蚀,保留向海倾斜的平台海蚀拱桥伸向海洋的岩石被海水侵蚀贯通,类似象鼻状海积地貌海滩、沙坝根据沉积颗粒物大小分为:砾滩、沙滩、泥泥滩物质沉积分选性:速度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的物质颗粒越大5.冰川地貌类型地貌峡湾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冰蚀地貌角峰、槽谷、冰蚀湖、峡湾、冰斗、刃脊冰积地貌冰碛平原/丘陵、
20、冰碛湖地貌观察的顺序: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宏观地貌: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次级地貌:山峰、河流、喀斯特、风沙、海岸、冰川微型地貌:山脊、峡谷、河谷、溶洞、石林、沙丘、海蚀洞、冰斗等高线相关知识:1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2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H(n1)d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一、植被1.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因素: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2.天然植被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3.影响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的因素:热量因素。4.影响森林
21、、草原、荒漠分布的因素:水分因素。5.不同植被特征植被类型分布区气候特征生态特征和生长现象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水丰沛全年生长,各月开花,垂直结构复杂物种丰富,藤本、附生、茎花、板根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常绿,花期在春末夏初革质叶片(防晒、保水)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松、杉为主的针叶林针状叶抗寒抗旱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多,草原葱绿干季降水少,草类枯黄温带
22、草原温带大陆内部年降水量400mm冬冷夏热气候干燥夏绿冬枯,植被低矮有矮小灌木荒漠植被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mm旱生灌木为主非旱生短生命植物6. 植被变化规律规律1: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递减,植被呈现:雨林常绿林落叶林针叶林的变化规律亚寒带针叶林(低温少雨)海洋荒漠远离海洋,降水稀少降水200mm草原距海较远,降水较少200mm降水400mm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天0,落叶距海近,降水400mm,阔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天0,常绿降水800mm,阔叶规律2: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递减,植被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高温多雨)二、 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
23、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1.土壤颜色:东北地区多黑土,华北地区多黄壤,南方地区多红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2.土壤质地类型成分孔隙度水、气情况保肥性耕作难度砂土砂粒大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弱弱易壤土适中适中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蓄水性强强易黏土黏粒小通气、透水性弱;保水、蓄水性强强难3.土壤剖面结构森林土壤: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三、 土壤的主要成因(1)成土母质(岩石风化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质地。(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土壤有
24、机质的来源;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加速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土壤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3)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土壤厚度(湿热干冷);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冷湿暖干或湿)气候地区成因特征湿热我国南方地区高温高湿风化淋溶流失黏粒,贫瘠,红色湿冷东北平原温度低,有机质难以分解和消耗肥沃,黑色干热撒哈拉沙漠降水少,生物量少,有机质少土层薄,贫瘠干冷西伯利亚地区生物量少且岩石风化速度慢难以形成土壤(4)地貌坡度:陡坡土壤薄,颗粒大;缓坡、平地土壤厚,颗粒小。坡向:阳坡、迎风坡土壤厚;阴坡、背风坡土壤薄。(5)时间:土壤发育时间
25、长,土层厚,分化明显(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变成耕作土壤注:土壤的养护:劣质土壤:改良改造例:红壤的改良:掺入石灰降低土壤酸性;掺入沙子降低粘性;秸秆还田,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贫瘠状况优质土壤:种养结合例:休耕、轮作、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四、 自然灾害类型概念成因危害分布洪涝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泛滥或淹没低洼土地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洼地淹没农田房屋;破坏基础设施;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泥沙淤泥水土流失东部季风区的江河中下游平原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和土壤缺水,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农作物减产;畜牧业受损水资源短缺;沙尘暴、火灾、虫灾世界非洲最严重我
26、国华北最严重台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中心风力在12级以上狂风;暴雨;风暴潮世界在西北太平洋我国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寒潮高纬度强冷空气造成短时局部强降温,24小时降温8以上,最低温4以下降温、大风、雨雪、冻害深秋到初春北半球中高纬度地震地下岩石长期累积的能量集中爆发。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直接伤亡;诱发次生灾害;损害心理健康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西南和东南滑坡斜坡岩体或土体因重力作用沿坡整体下滑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差、工程建设频繁淹没农田房屋;堵塞河道西南山区泥石流山区沟谷泥沙和石块因雨水激发形成的洪流地形陡峻、松散物质多、短时大量水流
27、常伴有山洪;淹没农田房屋;堵塞河道工程性措施: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裁弯取直;修建入海新河道;修建护坡工程;跨流域调水等。非工程性措施: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建立灾害预警机制;建立灾害应急机制等。五、 地理信息技术类型原理优势应用关键词遥感技术(RS)通过电磁波信息识别物体,类似人眼收集地理信息范围广(全球)速度快(及时)受干扰小资源探测(矿产)农业生产(估产)灾害救援(技术支持)获取、监测、评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通过全球卫星,进行定位和导航美国的GPS,中国的BDS全球性、全天候实时性、少干扰军事、交通定位、导航、精准、精确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地理信息进
28、行分析和处理,类似人脑速度快、效率高数据量大城市管理、灾害救援生活应用、数据处理分析、查询、管理、评估、预测、模拟、监测、预警预报等地理必修二必备非选择题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公式=均匀/不均匀+哪多哪少(方位+海陆位置+自然因素-主要地气水+图材元素)+最值(具体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气候温暖的气候适宜人类和生活地形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人口较为密集。土壤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农业发展
29、间接地起作用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从而影响人口分布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影响及实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稠密,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部地区和欧洲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政治因素印巴分治文化因素美国唐人街二、人口迁移的三个判定标准: 空间位移迁出地到迁入地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三、类型:国际人口迁移(跨越国界)、国内人口迁移(未跨越国界)四、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正值人口净迁入区;负值人口净迁出区五、人口迁移的影响六、环境人口容量与承载力环境承载
30、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一、乡村的土地利用乡村的土地利用类型: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公共用地(含公共设施、公共事业等)。农业用地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 、水域等。村落内部结构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二、城镇空间结构城市主要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城市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商业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 交通干线 两则、街角路口
31、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边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沿河流、铁路、公路) 等远离城镇中心,减轻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住宅区占地面积大 ,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 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三、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定义: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2、城镇化的标志城镇人口增
32、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甚至会出现再城镇化现象发达国家城市化、郊区城
33、市化、逆城市化及再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转向城 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 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迁回市区成因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 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加之交通设施完善。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开发市中心衰落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图解联系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
34、表现;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影响举例气候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橡胶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地区;我国南方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光照影响作物品种、产量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如青藏高原阳坡作物单产较高降水影响作物分布水稻分布于湿润地区;小麦需水少,分布于降水少的地区;降水量小于 250 毫米,常无种植业
35、生产,而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 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水源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 用,有时会成为限制性因素。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降水很少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地形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类型、规模、机械化程度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易实现机械化;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生产规模较小,不易实现机械化;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土壤影响作物类型及产量土层深厚(平原),土壤肥沃(东北、美国中央平原的黑土; 四川盆地紫色土;我国南方、东南亚水稻土;印度德干高原黑棉土),土质疏松(黄土,适合根茎植物),土壤酸碱度 红壤,酸性土壤,
36、适宜茶树生长。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影响举例市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生产交通运输对易腐烂变质产品的生产影响更大;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冷藏设备的广泛应用,其影响力加强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乳畜产品应布局在交通快捷便利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可以远离市场政策政府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的手段我国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农业技术机械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温室农业;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日本农业单产高;杂交水稻的发明化肥提
37、高了农业产出良种单产提高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少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二、工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土地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是重要影响因素水源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靠近河湖分布原料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动力/ 能源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
38、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政策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交通运输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吸引力市场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集聚效应工业企业集聚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交流与协作个人偏好个人的兴趣、爱好、乡土情感等影响工业区位三、工业区位因素选择(1)经济效益工业特点举例区位选择原料容易腐烂/原料运输成本高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原料产地附近产品容易变质/产品运输成本高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业靠近市场的地方
39、大量运进原料宝山钢铁厂、江南造船厂交通便捷的地方需要劳动力数量多普通服装制造、制鞋、家用电器装配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环境因素四、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参考上次打印纸张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一、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类想环境的索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破坏);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污染)。二、走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
40、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持续发展(目的)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倡导可持续性消费 必修第二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和地理环境1. 如何描述人口分布特点:(总、分)(1) 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 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者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界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 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活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 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点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
41、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1)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适中季节鲜明,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适宜居住(2) 地形: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小、交通便利,利于经济发展,适宜人类生存繁衍;而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3) 水资源:干旱地区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4) 土壤:土壤主要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5)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a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b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
42、型、规模的制约。(2) 科技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3) 其他:政策影响人口的流动政策或增长;战争等军事活动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致使人们向安全地区迁移,进面影响地区人口分布;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土壤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吸收人口迁入;生活环境恶化致使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引人口迁入;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2)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因素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和人口迁移政策:限制或鼓励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战争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a.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b.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