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研究导引1.通过材料,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综合思维)2.结合具体的背景材料,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综合思维)3.剖析历史和现实中“藏粮于地”的案例。(地理实践力)4.结合区域背景,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地理实践力)1.“藏粮于地”的含义(1)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2)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3)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很快恢
2、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2.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1)对“藏粮于地”的认识(2)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过去一直沿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a.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b.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3.如何“藏粮于地”(1)“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2)“藏粮于地”的措施典例剖析 例题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
3、,完成下列各题。(1)关于我国耕地数量不足的原因,正确的是()山地多,平原少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东部各省级行政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B.C.D.(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这种趋势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B.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C.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势D.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3)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开垦草原围湖造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A.B.C.D.解析:第(1)题,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较少;我国经济发展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大量的耕地,使本就不足的耕地进
4、一步减少;我国人口净增加多,人均耕地更显得不足,但并不是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产、稳产田少说明耕地的质量不高,而不是数量不足。第(2)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根据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趋势,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耕地占用多,后备耕地资源少,必须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耕地减少趋势。第(3)题,为保证粮食自给,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答案:(1)B(2)D(3)C读图,完成12题。1.有关该地区土地退化成因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类型侵蚀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并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沙源地B.类型侵蚀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加剧了水污染现象C.类
5、型侵蚀区以冰川侵蚀为主,导致植被破坏严重D.乙地区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洪涝灾害频繁2.有关晋、陕、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地区发挥光照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B.河套平原地区灌溉水源充足,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C.内蒙古地区大力植树造林,建立木材生产、加工基地D.依靠煤、铁、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冶金和重化工业基地解析:第1题,类型侵蚀区以风力侵蚀为主;类型侵蚀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类型侵蚀区以冻融作用为主,因没有冰川分布,所以没有冰川侵蚀;乙地区因不合理的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严重。第2题,晋、陕、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应该是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
6、草;河套平原地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内蒙古地区不适合植树,应该种草。答案:1.A2.D3.2020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土地退化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a区域土地退化的方式主要有哪些?(2)试分析乙区域相对于丙区域土地退化更为严重的人为原因。(3)从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c区域土地加速退化的原因。(4)土地退化将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土地资源,恢复土地生产力?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区域位于
7、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退化的方式主要有草地退化和荒漠化。第(2)题,乙区域位于内陆,气候大陆性更强一些,自然生态环境更脆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植被破坏等都可能成为土地退化的原因。第(3)题,设问的限定词很明确,答题时一定要把握好关键词。第(4)题,防治或减轻土地退化的措施主要有: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提高科技水平;增施有机肥;等等。答案:(1)草地退化、荒漠化。(2)地表植被破坏(滥砍滥伐、过度樵采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陡坡开荒、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扩大耕地面积等)。(3)地形:地处丘陵、山地。气候:降水丰富(夏季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人口稠密,过度开垦。(4)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农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增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