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与治法Principle&Method ofprevention&treatment2017.4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 具体化。具体化。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普遍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方、用药的普遍原则,具有普遍指导意义。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与治法中医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
2、保持健康、祛除疾病和恢复健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规律,是预防、治疗、养生都必须遵循的准则。1986年 全国首届中医治则学研讨会强调防病治病规律强调保持和恢复健康重视养生、防重于治 防治原则的防治原则的治疗总则治疗总则: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治未病:治未病: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治未病:治未病:中医的预防思想,中医的预防思想,包括包括未病未病先防先防和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3、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未病”包含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几层涵义。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在于道法自然、平衡阴阳,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治未病解读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未病先防的内容未病先防的内容:固护正气固护正气 避其邪气避其邪气 养生保健养生保健 (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
4、生之前,做好各种预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素问 上古天真论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
5、,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 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
6、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养生的注意事项1、养宜适度2、审因施养3、持之以恒4、养生重在生活化养生流派静神学派动形学派固精学派调气学派食养学派药饵学派综合调养方法条畅情志条畅情志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起居有常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加强煅炼加强煅炼:精、气、神;注重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精、气、神;注重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养其
7、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8、。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传统功法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太极拳: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八段锦:(一)站式八段锦口诀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二)八段锦预备式口诀 两足分开平行站,横步要与肩同宽,头正身直腰松腹,两膝微屈对足尖,双臂松沉掌下按,手指伸直要自然,凝神调息垂双目,静默呼吸守丹田冬病夏
9、治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主。这些疾病属于中医的肺系疾病,以秋、冬、春季的反复发作或加重为主要特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基本证候是素体阳虚、寒邪袭肺、痰饮为主。故其基本用药以温肺豁痰化饮、祛风散寒、泻水逐饮和活血行气止痛的药物为主。白芥子、细辛、甘遂和延胡索可以作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药物,主要加减配伍药物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三伏天2017年三伏天:具体时间: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17日 为末伏“三伏天”的天气特色是气温高、气压低和空气湿度大。这样的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有不利的影响。从夏至到入伏的这段时间内,公众要注意防暑,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若外出,应采取防护措施。要注意及时补水,常饮用凉开水、暑茶、酸梅汤、绿豆汤、饮料等;饮食上多吃一些苦味和酸性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证休息和睡眠充足。膏方补虚扶弱抗衰延年调整阴阳服药时间冬季,早晚服治疗郁证:丹溪心法 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ABO溶血的预防:茵陈蒿汤:茵陈1.5g,栀子9g,制大黄3g,甘
11、草1.5g。既病防变: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既病防变: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中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治疗,以中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包括: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早期诊治:见微知著,防范未然 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安未受邪之地: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多传其所胜。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二)既病防变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高血压防治: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糖尿病防治:补
12、益气阴。葛根、山药、生地黄等良恶性肿瘤防治:扶正消徵哮喘的防治:补益脾肺,化痰10:56:1223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本与标含义:本与标含义:具有多种含义,且有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相对的特性。如特性。如 以正邪而言,则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如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新病、继发病为标治病求本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原则。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
13、论治的一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个基本原则之一。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包括治病求本包括:()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实则泻之 反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反治: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用,塞因塞用(二)标本缓急(二)标本缓急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正治的概念:正治的概念: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治”。“逆逆”,是指,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14、1.1.正治正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11。坚者削之。坚者削之22,客者除之,客者除之33,劳者温之,劳者温之44,结者散之,结者散之55,留者攻之,留者攻之66,燥者濡之,燥者濡之77,急者缓之,急者缓之88,散者收之,散者收之99,损者温之,损者温之1010,逸者行之逸者行之1111,惊者平之,惊者平之1212,上之,下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1313,适事为故。适事为故。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正治的运用正治的运用举例病病证证 病病 例例 治
15、治法法方方 例例 寒寒风寒表证;少阴虚寒风寒表证;少阴虚寒热热麻黄汤;四逆汤麻黄汤;四逆汤热热风热表证;阳明实热风热表证;阳明实热寒寒银翘散;白虎汤银翘散;白虎汤坚坚腹内坚硬有形的积块如癥腹内坚硬有形的积块如癥瘕瘕削削鳖甲煎丸等鳖甲煎丸等客客风寒湿邪客于肌体而不去风寒湿邪客于肌体而不去除除麻黄汤、麻杏苡甘麻黄汤、麻杏苡甘汤、羌活胜湿汤等汤、羌活胜湿汤等劳劳虚劳病证,如气虚头晕、虚劳病证,如气虚头晕、倦怠乏力倦怠乏力温温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汤结结邪气郁结,痰凝气滞邪气郁结,痰凝气滞散散逍遥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汤留留留饮、蓄血、便结留饮、蓄血、便结攻攻十枣汤、桃仁承
16、气十枣汤、桃仁承气汤、承气汤汤、承气汤燥燥 津亏便秘,皮肤干燥津亏便秘,皮肤干燥濡濡 增液承气汤、琼玉膏增液承气汤、琼玉膏急急 筋脉拘急,手足抽搐,惊筋脉拘急,手足抽搐,惊风风缓缓芍药甘草汤、木瓜汤、芍药甘草汤、木瓜汤、羚羊钩藤汤羚羊钩藤汤散散自汗,盗汗,遗精自汗,盗汗,遗精收收牡蛎散、牡蛎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损损 虚劳,腰痛虚劳,腰痛温温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逸逸 肢体痿废,偏瘫肢体痿废,偏瘫 行行 补阳还五汤、大活络补阳还五汤、大活络丹丹惊惊 心悸、怔忡、不寐心悸、怔忡、不寐平平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含义:含义:反治,又称反治,又称“从治从治”,即顺从疾病的某些,即顺从疾病
17、的某些征象(假象)而治,治疗时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征象(假象)而治,治疗时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某些征象相从。病的某些征象相从。适用范围:适用范围:病势较重,病情较复杂,其中一些症病势较重,病情较复杂,其中一些症状与病机不一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状与病机不一致的病证(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等)证等)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 2.2.反治反治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反治法的运用反治法的运用具体内容:具体内容:热因热用:热因热用: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以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真寒假热的病证。如伤寒论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少阴病,下
18、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317条)条)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
19、,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素问素问至真要至真要大论篇大论篇运用要点:运用要点:“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亦即审因论治,亦即审因论治,制病之本制病之本,识别假象,正确用药。识别假象,正确用药。寒因寒用:寒因寒用:以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真热假寒的病证。如以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真热假寒的病证。如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之。”(350350条)条)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治疗有阻塞假象的病证。:用补益性质的方药治疗有阻塞假象的病证。如如伤寒论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太阴之
20、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利益甚,时腹自痛”(273273条),可治以理中汤之类。条),可治以理中汤之类。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用具有通利作用的方药治疗有通利假象的病:用具有通利作用的方药治疗有通利假象的病证。如证。如伤寒论伤寒论:“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321条)条)杨乘六医案杨乘六医案 朱氏媪患热证,痞闷,眼赤羞明,遍身疮肿,大便朱氏媪患热证,痞闷,眼赤羞明,遍身疮肿,大便燥结,小水痛涩,闻声则惕然而惊。医与解毒清火导赤燥结,小水痛涩,闻声则惕然而惊。医与解毒清
21、火导赤,十余剂,火益甚,不食不眠。脉之,浮分鼓指,沉则缓十余剂,火益甚,不食不眠。脉之,浮分鼓指,沉则缓大,两关洪软而迟,知其外症悉假火也。与参附养荣汤大,两关洪软而迟,知其外症悉假火也。与参附养荣汤,不敢服。杨(乘六)曰:此症本为忧虑所伤,致三阴亏不敢服。杨(乘六)曰:此症本为忧虑所伤,致三阴亏损,又为寒凉所迫,致虚火游行。冲于上则两目赤涩,损,又为寒凉所迫,致虚火游行。冲于上则两目赤涩,流于下则二便艰难,乘于外则遍身疮肿,寒于中则胸膈流于下则二便艰难,乘于外则遍身疮肿,寒于中则胸膈痞闷。故其标则似实热,其本则甚虚寒也。若果系实热痞闷。故其标则似实热,其本则甚虚寒也。若果系实热,何以闻响则惊
22、,寒凉频进,而反甚耶?药下咽即卧,至何以闻响则惊,寒凉频进,而反甚耶?药下咽即卧,至五更,大叫饿甚。自寅及巳,连进粥三次,大便润而小五更,大叫饿甚。自寅及巳,连进粥三次,大便润而小水长,诸症悉退。原方去附子水长,诸症悉退。原方去附子,十余剂全瘳。十余剂全瘳。(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医案举隅医案举隅 戴原礼医案戴原礼医案 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戴原礼治松江诸仲文,盛夏畏寒,常御重纩,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饮食必令极热始下咽,微温即吐。他医投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伏雌之法,日啖鸡者三,病更剧。戴曰:脉数而大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
23、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且不弱。刘守真云,火极似水,此之谓也。椒发三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阴之火,鸡能助痰,只益其病耳。乃以大承气汤下之之,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昼夜行二十余度。顿减纩之半。后以黄连导痰汤加竹沥饮之,竟瘳。汤加竹沥饮之,竟瘳。(续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江如洁医案江如洁医案 一人,患前后闭三四日,且不能食,甚危急。一人,患前后闭三四日,且不能食,甚危急。江视之曰:江视之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精气不足则二便
24、难。于肾,精气不足则二便难。”以锁阳三钱,酒洗焙以锁阳三钱,酒洗焙干为末,煮粥,强与服之。是晚二便俱利,饮食亦干为末,煮粥,强与服之。是晚二便俱利,饮食亦进。进。(名医类案名医类案)10:56:1335三、调整阴阳与气血三、调整阴阳与气血 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损其偏盛损其偏盛 主要是
25、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病证,采用“损其有余损其有余”的治法。的治法。如如“阳盛则热阳盛则热”,则,则“治热以寒治热以寒”,即,即“热者寒之热者寒之”,清泻其阳,清泻其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阴盛则寒阴盛则寒”,则,则“治寒以热治寒以热”,即即“寒者热之寒者热之”,温散其阴,温散其阴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实寒证。补其偏衰补其偏衰 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采用“补其不足补其不足”的治法。治疗阳虚、阴虚、阴阳两虚。
26、的治法。治疗阳虚、阴虚、阴阳两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注意阴阳互根互用关系:注意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阳中求阴:阳中求阴:补阴药的同时配用补阳药;补阴药的同时配用补阳药;阴中求阳:阴中求阳:补阳药的同时配用补阴药。补阳药的同时配用补阴药。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苏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张景岳新方八略引现代中医临床推崇补肾阳、补肾阴的时候从采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法,中医临床学把它叫做平治疗
27、学,把它叫平补的方法,临床医生喜欢用左归丸(饮)、右归丸(饮)调整阴衰和阳衰。体现了中医学中的阴阳对待和互根。“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它的前提强调是两者的对立。而张景岳这个平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根据阴阳互损这个理论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对立,又考虑互根。李德新中基讲稿代表方阳中求阴: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阴中求阳: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
28、山药、茯苓、泽泻。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熟地黄400g 山药(麸炒)200g 茯苓150g 五味子(醋制)200g 肉桂50g 泽泻(盐制)150g 附子(制)50g 牡丹皮150g 双选题损其有余,兼顾其不足,适用于下列哪两种病理变化类型:A.阳损及阴 B.阴损及阳 C.阳胜则阴病 D.阴胜则阳病 E.阴阳偏胜1、阳损及阴者,常表现为以 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在治疗方法上应当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阴偏盛 B.阴偏衰 C.阳偏衰 D.阴虚致阳亢 E.阳虚致阴盛 1、阳虚 扶阳为主,兼以滋阴2、E气病治则: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
29、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血病治则:血虚则补,血脱则固,血瘀则行,血寒则温,血热则凉,出血则止三、调和气血三、调和气血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 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的一个重要法则。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
30、提高机体,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养等。适用于正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适用于正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的虚性病证。祛邪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不一样。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防治原则防治原则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分主次:
31、单纯扶正法单纯扶正法:正气虚为主要矛盾,邪气不盛的病证单纯祛邪法:邪实为主要矛盾,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而邪实的虚实夹杂病证,其中以邪盛为主者,当祛邪兼扶正,当慎用补法,以防“闭门留寇”;以正虚为主者,当扶正兼祛邪。分先后: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攻伐者;或邪盛正尚未虚者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不耐攻伐者 运用本法,当全面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盛衰根据其在疾病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防治原则防治原则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32、,乃客其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治则总的就是扶脾、肾为重点,其中包括了对气血津液的扶助补益。扶正祛邪治肿瘤 在扶正的同时,加以祛邪制病(抗癌药)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同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同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法
33、亦各有不同。法亦各有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辨证如果均符合中气但辨证如果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证型,则治法皆应以升提中气方法进行治疗下陷这一证型,则治法皆应以升提中气方法进行治疗。防治原则防治原则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含义含义: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
34、点,来考虑治: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疗用药的原则。举例举例:夏季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过用辛温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当慎用寒凉,以防伤阳,宜食热性食物防伤阳,宜食热性食物;暑季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解解暑、化湿、渗湿暑、化湿、渗湿之品。之品。秋季外感宜辛润袪邪勿伤肺秋季外感宜辛润袪邪勿伤肺防治原则防治原则D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35、.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寒者热之 D.用寒远寒 E.用热远热 含义: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如含义: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药。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
36、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二)因地制宜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含义含义: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及饮食、: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及饮食、劳逸等生活习惯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劳逸等生活习惯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三)因人制宜u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u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热,易虚易实
37、,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进补,用量宜轻。“老年慎泻,少年慎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u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防治原则防治原则u阳盛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之体,慎用阳盛之体,慎用温热之剂;阳虚之体,慎用寒凉寒凉 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基本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
38、消等补、消等“八法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法、清胃泄热法、温补脾肾法,如辛温解表法、清胃泄热法、温补脾肾法等。以下介绍属于共性的治疗大法,即八法等。以下介绍属于共性的治疗大法,即八法。法。除八法外,临床上常用理气法,理血法,祛湿法,攻痰法,固涩法,熄风法等一、汗一、汗 法法 含义含义: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种治疗大法。它适用
39、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它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即外感表证即外感表证,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此外,水肿病腰以痛身疼、苔薄、脉浮等。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将透未透等有表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者,也可运用。证者,也可运用。治治 法法二、吐二、吐 法法 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
40、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治治 法法三、下三、下 法法 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寒、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证。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通里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治治 法法 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的整机体,扶助
41、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采用。采用。四、和四、和 法法治治 法法 五、温五、温 法法 含义含义: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它是采用回阳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它是采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消除沉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消
42、除沉寒痼冷,补益其阳气之目的一种治疗方法。寒痼冷,补益其阳气之目的一种治疗方法。温法,适用于实寒证、虚寒证,根据寒邪温法,适用于实寒证、虚寒证,根据寒邪所犯部位及正气强弱。所犯部位及正气强弱。温中袪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温中袪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饮、温化寒痰、温肾利水、温经暖肝、温胃理气等。胃理气等。治治 法法六、清六、清 法法 含义含义: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治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治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
43、分、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火热所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火热所伤脏腑有异,有伤脏腑有异,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清泻脏腑等不同用法。等不同用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所用方药多具寒凉之性,损伤脾胃阳气,不宜久用。所用方药多具寒凉之性,损伤脾胃阳气,不宜久用。2.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凡体质素虚、脾胃虚寒者、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者,皆不宜
44、用清发热者,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者,皆不宜用清法。法。治治 法法 含义含义: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如心脾两虚证。补法一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如心脾两虚证。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还依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还依其不同的病情,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治法。其不同的病情,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治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对对“真实假虚真实假虚”,
45、即大实有羸状证,应绝对禁,即大实有羸状证,应绝对禁补,免犯误补益疾之戒补,免犯误补益疾之戒。2.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防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亦当慎用,防止止“闭门留寇闭门留寇”。3.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宜在补剂中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稍佐加理气药七、补七、补 法法治治 法法 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活血化瘀法治疗硬皮病。活血化瘀法治疗硬皮病。八、消八、消 法法治治 法法A B C D E 下列哪些是在祛邪治则指导下制订的治疗方法: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祛痰 E.清热利湿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