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卷(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A )A.“八年研究” B.“进步主义教育运动”C.“科学主义运动” D.“社会效率运动”2.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教育家是( B )A.泰罗 B.杜威C.博比特 D.泰勒3.提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的教育著作是( B )A.理想国 B.爱弥儿C.儿童与课程 D.教学的艺术4.赫尔巴特曾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所表达的理念是( C
2、 )A.教学的艺术性 B.教学的矛盾性C.教育性教学 D.教学即教育5.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起来。基于此,他提出的课程理,论是( A )A.经验课程理论 B.学科课程理论C.探究课程理论 D.实践课程理论6.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C )A.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C.确定教育目标 D.评价教育计划7.泰勒原理中提出要对教育目标进行两次甄选,即心理学的甄选和( B )A.教育学的甄选 B.哲学的甄选C.目标学的甄选 D.行为学的甄选8.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属于( C )A.社会发展取向模式 B.人格发展取向模式C.认知发展取向模式 D.行为控制取
3、向模式9.下列属于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的是( A )A.小步子原则 B.高效性原则C.主动探究原则 D.合作学习原则10.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是( B )A.行为主义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C.认知主义心理学 D.建构主义心理学11.在教育目标体系中,代表着最宏观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D )A.培养目标 B.课程目标C.教学目标 D.教育目的1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从课程与教学目标表述来看属于( D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13.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包
4、括两种基本形态,即“教学对话”和( A )A.“课堂讨论” B.“发现学习”C.“主动探究” D.“自主学习”14.“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反映了课程组织的( C )A.整合性 B.序列性C.顺序性 D.连续性15.西方古代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从课程类型来看,属于( C )A.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16.提出“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的课程理论是( A )A.经验课程理论 B.学科课程理论C.综合课程理论 D.自主课程理论17.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5、而开发的课程是( B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C.综合课程 D.显性课程18.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这种课程是( B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C.轴心式课程 D.序列式课程19.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样的学习经验可以被认为是( B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C.核心课程 D.经验课程20.下列关于隐性课程说法错误的是( A )A.隐性课程的内容应该是非学术性的B.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C.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D.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
6、消极的21.最先为班级授课组织提供理论依据的教育家是( C )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 D.斯宾塞22.以下不属于班级授课组织基本特征的是( D )A.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 B.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C.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D.注重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开发23.在本质上支配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的是( A )A.解放理性 B.技术理性C.过程理性 D.实践理性2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 B )A.过程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25.认为评价在本质是“描述,即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致的程度,这种评价属于(
7、 B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2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D )A.加涅 B.布鲁纳C.斯金纳 D.维果茨基27.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是( D )A.探究 B.讨论C.问题解决 D.意义建构28.下列关于“校本课程表述错误的是( B )A.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B.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C.校本课程又称“学校中心的课程规划”D.早在20世纪初,世界课程变革实践中就已经成功尝试了“校本课程开发”29.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的课程研究取向是( B )A.课程规划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开发范式
8、 D.课程解放范式30.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以后,再来学习“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B )A.有效学习 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观点。答:(1)把课程作为学科。(2分)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2分)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2分)32.简述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答:(1)基本性。(2分) (2)基础性。(2分) (3)范例性。(2分)33.简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答:(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统一-性。
9、(2分)(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同等的价值。(2分)(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2分)34.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答:(1)目标取向的评价。(2分) (2)过程取向的评价。(2分) (3)主体取向的评价。(2分)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答:(1)学习者中心。(2分) (2)情境中心。(2分) (3)问题中心。(2分)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结合实际分析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答:(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分)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2分)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10、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2分)(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2分)(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2分)(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2分)37.有人认为,“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将引起教学领域的革命。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1)教学成为“网络化交往”。面对面的、发生在真实时间之中的交往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学校与社会隔离的藩篱被“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拆除。(2分)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及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求。(2分) (3)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学校范围和书本知识
11、。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的范围。(2分) (4)“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2分) (5)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和不利因素。(2分)比如,这种交往排除了许多非语言交往的因素,而在面对面的讨论中非语言交往是很重要的。另外,过分运用“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可能会对学生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造成伤害。(2分)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苏格拉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已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已心中的真理。正像接生婆帮助
12、孕妇依靠自身的理论分娩婴儿一样,教育者也要帮助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孕育真理、产生真理。”(1)苏格拉底把此种教学方法称为什么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中的什么方法较为接近?答:苏格拉底把此种方法称之为“精神助产术”(“产婆术”),后人也把它称为“苏格拉底对话法”。(1分)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与现代教学中的“教学对话”较为接近。(1分)(2)在现代教学中如何认识和组织这种教学方法?答:教学对话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2分)教学对话的性质:教学对话以教师指导为特征,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2分)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2分)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2分)教学对话的组织:恰当的提问是组织和引导教学对话的重要手段。(2分)恰当的提问要求:提问能够使学生再现已有知识,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应当做到目标明确、内容清楚明白,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提问应当富有艺术性,能根据情境的需要灵活变通。(1分)对话情境是教学对话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2分)通过对话情境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的问题关联起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