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真题 生物试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629802 上传时间:2020-07-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真题 生物试卷(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真题 生物试卷(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真题 生物试卷(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0 年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浙江)(浙江) 生物试题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臭氧层破坏 B. 酸雨形成 C. 水体污染 D. 温室效应 【答案】A 【分析】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 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详解】A、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 射线,保护人类和 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

2、到破坏,A 正确;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 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 候变暖现象,D错误。故选 A。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 B. 胆固醇是人体所需的物质 C.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D. 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RNA 【答案】B 【分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

3、主要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除脂质外,有许多种物质的相对 分子质量都以万计,甚至百万,因此称为生物大分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都存在一定差异。 【详解】A、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葡萄糖,A错误; B、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是人体所需的物质,B正确; C、糖类和油脂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C错误; D、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DNA,D错误。故选 B。 3.某 DNA 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示胞嘧啶 B. 表示腺嘌呤 C. 表示葡萄糖 D. 表示氢键 【答案】D 【分析】题图是 DNA的结构图,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含有 A、

4、T、C、G 四种碱基;DNA 由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一个核苷酸上的磷 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DNA 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 与另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由氢键连接。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A(腺嘌呤)与配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为 T(胸腺嘧啶) ,A错 误; B、与 G(鸟嘌呤)配对,则为 C(胞嘧啶) ,B错误; C、DNA 分子中所含的糖为脱氧核糖,C错误; D、DNA两条链中配对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D正确。故选 D。 4.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 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 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 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些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是高尔基体断裂 后形成,其中含有 60种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 和 RNA等的降解。 【详解】A、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形成,其内包裹着多种水解酶,A 正确; B、溶酶体的功能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因此中性粒细胞吞入的

6、细菌可被溶 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降解,B 正确;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单层膜包被的小泡,C错误; D、酶的活性会受到 pH的影响,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会使其中的酶活性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 C。 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 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答案】A 分析】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包括

7、主动免疫和 被动免疫。 【详解】A、流感病毒的种类很多,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只会对该种流感病毒产生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 流感病毒,A错误;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B正确; C、 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 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这些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 提供抵抗破伤风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 能长期留存,C正确; D、 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D 正确。故选 A。 6.下列关于细胞的需

8、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 ATP 比需氧呼吸的多 B. 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 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 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 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答案】C 【分析】细胞呼吸是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分 为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需氧呼吸必须有氧参加,氧气把糖分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包括糖酵解、柠檬 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三个阶段;厌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发生,包括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两种。 【详解】 A、 需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的过程, 贮存

9、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产生大量 ATP, 而厌氧呼吸的产物乳酸或乙醇中还含有可利用的能量,产生的 ATP 少得多,A错误; B、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错误; C、细胞的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是糖酵解过程,将 1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 2 个丙酮酸分子,C 正确; D、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 O2浓度,会抑制细胞的厌氧呼吸,酒精的生成量减少,D错误。 故选 C。 7.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 B. 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 C. 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

10、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 D.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 mRNA 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答案】C 【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影响转化而来,具有无限增殖和能在体内转移的特点。 细胞衰老的过程会发生多种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最后细胞的形态结构 也发生多种变化、如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等。 细胞凋亡是由某种基因引发的不可避免的编程性细胞死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 【详解】A、癌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A错误; B、高等动物衰老细胞中

11、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增大,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必然步骤,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如胚胎发育过程胚柄的退化,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中的 mRNA 的种类和数量不同,D 错误。故选 C。 8.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同一时期是( ) A. 核糖体的增生和环沟的形成 B. 染色体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C. 染色单体的形成和着丝粒的分裂 D. 中心体的复制和染色体组数的加倍 【答案】B 【分析】高等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整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的前期、中 期、后期、末期,根据

12、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物质变化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核糖体的增生发生在分裂间期的 G1期,环沟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均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B正确; C、染色单体的形成在分裂间期,着丝粒的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中心体的复制在分裂间期的 G2期,染色体组的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后,D错误。 故选 B。 9.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 其中 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 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 TSH B.

13、下丘脑通过释放 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 T3和 T4 C. 甲状腺分泌的 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 TSH的释放 D. 长期缺碘会影响 T3、T4、TSH 和 TRH的分泌 【答案】D 【分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有 2 种: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二者均含碘,T3比 T4少一个碘原子。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器官,主要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 也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 【详解】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A错误; B、下丘脑通过释放 TRH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 T3和 T4

14、,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 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 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 TSH 的释放,C错误; D、T3和 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 T3和 T4的含量减少会促进 TSH 和 TRH的合成,D 正确。故选 D。 10.为研究酶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应小室应保持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 B. 加入各组反应小室中含有酶的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应一致 C. 将 H2O2加到反应小室中的滤纸片上后需迅速加入 pH缓冲液 D. 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判断过氧化氢酶作用的适宜 pH范围 【答案】C

15、 【分析】探究 pH 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酶所处环境的 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 的活性,通过相同时间内过氧化氢酶催化反应释放的气体量反映,其他条件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 宜。 【详解】A、温度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且该实验中温度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则反应小室应保持 在适宜水温的托盘中,A正确; B、各组的滤纸片大小和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B正确; C、应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然后依次小心加入 pH缓冲液和 H2O2溶液,此时混合 液不能与滤纸片接触,C错误; D、比较各组量筒中收集的气体量,可以反映在不同 pH条件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16、大小,从而判断过氧化氢 酶的适宜 pH范围,D正确。故选 C。 11.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 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答案】B 【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 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 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

17、少;能量从植 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 10%。 【详解】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 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 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 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 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 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 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

18、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也不一定相同,D 错误。故选 B。 1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 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 B. 活体转化实验中,S 型菌的荚膜物质使 R 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 S 型菌 C. 离体转化实验中,蛋白质也能使部分 R型菌转化成 S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 D. 离体转化实验中,经 DNA 酶处理的 S 型菌提取物不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型菌 【答案】D 【分析】活体转化实验是以 R 型和 S 型菌株作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将活的、无毒的 R型(无 荚膜,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

19、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 恙;将活的、有毒的 S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 S型肺炎双 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 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 鼠体内分离出活的 S型菌。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 起 R型活菌转化产生 S型菌。离体转化实验是艾弗里等人从 S型活菌体内提取 DNA、RNA、蛋白质 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 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只有 S型菌 DNA 和 R型活菌的混 合培养的培养基中既有 R 型菌,也有 S 型菌,这就是是一

20、部分 R型菌转化产生有毒的、有荚膜的 S型 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有荚膜的。 【详解】A、 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 S 型菌,说明 R 型菌转化成的 S 型菌能稳定遗传,A 错误; B、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 R 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 S 型菌,B 错误; C、离体转化实验中,只有 S 型菌的 DNA 才能使部分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且可实现稳定遗传,C 错误; 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 DNA 酶处理的 S 型菌提取物,其 DNA 被水解,故不能使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 D 正确。 故选 D。 13.下列关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1、 遗传漂变在大种群中更易发生 B. 遗传漂变能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 C.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不都是进化的因素 D. 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 【答案】D 【分析】发生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中抽取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由这种 误差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遗传漂变。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小群体。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 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 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使这种基因在种群中消失。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 等因素引起的。 【详解】A、遗传漂变一般在发生在小群体中,由于

22、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 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A 错误; B、遗传漂变没有产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故没有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B 错误; C、遗传漂变是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或偶然死亡,因而在小群体内基因 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使生物得到进化,自然选择会使基因频率定向 改变,都是进化的因素,C 错误; D、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都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均可打破遗传平衡,D 正确。故选 D。 【点睛】 14.下列关于某种昆虫种群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3、. 存活曲线的横坐标表示该昆虫种群的年龄 B. 绘制种群存活曲线至少需要观察记录 100个个体 C. 必须从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 D. 当所有被选取的个体达到平均寿命后停止观察记录 【答案】A 【分析】存活曲线是表示种样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绘制存活曲线的数据可通过下列方 法收集: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 亡为止。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上 而下逐渐减少,不同种群的存活曲线具有不同的特点。种群存活曲线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 有

24、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环境的适应关系。 【详解】A、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龄,自左至右年龄増加,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自 上而下逐渐减少,A 正确; B、绘制种群存活曲线从至少观察 1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 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B 错误; C、从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而不是选取 不同年龄组中选取相同比例的观察记录个体,C 错误; D、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死亡年龄,直至全部个体死亡为止,不是达到平均寿命后即停止,D 错误。 故选 A。 1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25、有的病毒经灭活处理后,可用于细胞工程中介导动物细胞的融合 B. 适当增加机体内参与免疫的细胞数量与活性,可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御能力 C. 在某人的分泌物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推测该病毒的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 D. 用高温高压处理病毒使其失去感染能力,原因之一是病毒的蛋白质发生了热变性 【答案】C 【分析】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三种:生物方法(病毒) 、化学方法(聚乙二醇 PEG) 、物理方法(离心、 震 动、 电刺激) 。某些病毒如:仙台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的被膜中有融合蛋白,可介导病毒同 宿主细胞融合,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因此可以用紫外线灭活的此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 【详解

26、】A、有的病毒经灭活处理后,可用于细胞工程中介导动物细胞的融合,如灭活的病毒, A 正确;B、 适当增加机体内参与免疫的细胞数量与活性,可以参与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尽可能杀死更多的 病毒,可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御能力,B 正确; C、在某人的分泌物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病毒浸入细胞后大量繁殖,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不 能说明该病毒的增殖不依赖于宿主细胞,C 错误; D、用高温高压处理病毒使其失去感染能力,原因之一是病毒的蛋白质在高温高压下,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肽链松散,发生了变性,D 正确。 故选 C。 16.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

27、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 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分析】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皮层是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区域的功能:1白洛嘉区:运动性言语区(S 区) ,位置:第三额叶回后部、靠 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功能:产生协调的发音程序;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言语的动机和愿 望。症状:白洛嘉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常称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 他们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费力;不能使用复杂句法和词法;

28、自发性主动语言障碍, 很少说话和回答,语言有模仿被动的性质。2韦尼克区:听觉性言语区(H 区) ,韦尼克区包括颞上回、 颞中回后部、缘上回以及角回。韦尼克区的损伤将产生严重的感觉性失语症。3中央前回:大脑皮层的额 叶的上升侧面上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前沟,二者间为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区,管理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如损伤,可引起对侧偏瘫。4中央后回:大脑皮层的体觉区。 【详解】A、甲是中央前回顶部,引起对侧下肢运动,A 正确; B、乙是体觉区(中央后回)顶部,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下肢电麻样感觉,B 错误;C、丙是体 觉区底部,刺激它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C 错误; D、丁是中央前回底部

29、,刺激它会引起面部运动,D 错误。 故选 A。 17.HIV侵染辅助性T细胞后, 可复制出子代HIV继续侵染, 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削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HIV 通过识别并结合辅助性 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进入细胞 B. DNA分子整合到辅助性 T 细胞的 DNA过程会形成磷酸二酯键 C. HIV 侵染辅助性 T细胞后形成 DNA分子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参与 D. 在辅助性 T细胞内,以 RNA 为模板分别直接指导合成 DNA、RNA和蛋白质 【答案】D 【分析】HIV 是 RNA 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寄生生活。它吸附辅助性 T 细胞,注入 RNA,单链 RNA 逆转录形

30、成 DNA,DNA 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 RNA,翻译形成蛋白质,组装形成 HIV。 【详解】A、HIV 能够特异性攻击辅助性 T 细胞,说明辅助性 T 细胞表面有 HIV 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受体, A 正确; B、DNA 分子整合到辅助性 T 细胞的 DNA 分子的过程中会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B 正确;C、HIV 是 RNA 病毒,需要逆转录过程形成 DNA,所以需要逆转录酶,C 正确; D、在辅助性 T 细胞内,HIV 的单链 RNA 逆转录形成双链 DNA,双链 DNA 进入细胞核,转录形成信使 RNA,翻译形成蛋白质,D 错误。故选 D。 18.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 D

31、e(褐色) 、Df(灰色) 、d(白色)控制,其中 De和 Df分别对 d完全显性。 毛发形状由基因 H(卷毛) 、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基 因型为 DedHh和 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 De对 Df共显性、H对 h完全显性,则 F1有 6种表现型 B. 若 De对 Df共显性、H对 h不完全显性,则 F1有 12 种表现型 C. 若 De对 Df不完全显性、H 对 h完全显性,则 F1有 9种表现型 D. 若 De对 Df完全显性、H对 h 不完全显性,则 F1有 8种表现型 【答案】B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

32、和自由组合定律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 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 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 同表现类型。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 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 体亲本杂交后,F1 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的现象,即外显率为 100%。 【详解】A、若 De 对 Df 共显性,H 对 h 完全显性,基因型

33、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发颜色基 因型有则 DeDf、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4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2 种, 则 F1 有 4 2=8 种表现型,A 错误; B、若 De 对 Df 共显性,H 对 h 不完全显性,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发颜色基因型有 则 DeDf、 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4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3 种,则 F1 有 4 3=12 种表现型,B 正确; C、若 De 对 Df 不完全显性,H 对 h 完全显性,基

34、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发颜色基因型 有则 DeDf、 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4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2 种,则 F1 有 4 2=8 种表现型,C 错误; D、若 De 对 Df 完全显性,H 对 h 不完全显性,基因型为 DedHh 和 DfdHh 雌雄个体交配,毛发颜色基因型 有则 DeDf、 Ded、Dfd 和 dd 四种,表现型 3 种,毛发形状基因型有 HH、Hh 和 hh 三种,表现型 3 种,则 F1 有 3 3=9 种表现型,D 错误。 故选 B。 19.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及利用的叙述,错误的

35、是( ) A. 利用尿素固体培养基可迅速杀死其他微生物,而保留利用尿素的微生物 B. 配制培养基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的 pH C. 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糯米淀粉发酵得到糯米酒 D. 适宜浓度的酒精可使醋化醋杆菌活化 【答案】A 【分析】1、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培养基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培养基通常可以进 行高压蒸汽灭菌;2、接种方法主要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A、利用尿素固体培养基,由于不能利用尿素做氮源的微生物不能生长繁殖,而保留利用尿素的微 生物,并非杀死,A 错误; B、不同的微生物所需的 pH 不同,所以配置培养基时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调整培养基

36、的 pH,B 正确; C、酵母菌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应用酒曲中的根霉和米曲霉等微生物把淀粉糖化,再用酵母菌发酵得到糯米 酒,C 正确; D、醋化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利用酒精产生醋酸,D 正确。故选 A。 20.分布有乙酰胆碱受体的神经元称为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它普遍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等调 节活动。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 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改变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 B. 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抑制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受体发挥作用 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学习与记忆

37、等调节活动 D. 注射阿托品可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所引起的生理效应 【答案】B 【分析】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以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2、“胆碱能敏感神经元”是一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成参与学习与记忆 等活动。目前认为,老年性痴呆与中枢“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3、乙酰胆碱是兴奋性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受体存在于突触 后膜上,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详解】A、乙酰胆碱分泌量和受体数量会影响突触后膜接受到的刺激大小,

38、所以会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 发挥作用,A 正确; B、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胆碱的分解,使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乙酰胆碱分解减少,会使乙酰胆碱持续 与受体结合,促进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发挥作用,B 错误; C、 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参与学习和记忆等调节活动, 所以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数量改变会影响这些调节活动, C 正确; D、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以能影响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引起的 生理效应,D 正确。故选 B。 21.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 DdEe,其 1个精原细胞(DNA被 32P 全部标记)在培养液中培 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 1个细

39、胞如图所示,图中细胞有 2 条染色体 DNA 含有 32P。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 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 4种基因型4 个精细胞 C. 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 D. 该精原细胞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 【答案】B 【分析】已知该二倍体高等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 4,分析图示细胞可知,细胞中含有 4个染色体,两 两分别移向两极,移向同一极的两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示细胞中,分别移向两极的由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的基因分别 为 d和 D

40、,且除该基因外染色体形态无其他差异,可推测形成该细胞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A正确; B、该精原细胞至多形成 3种基因型的 4个精细胞,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C正确; D、由于图中细胞只有 2条染色体 DNA含有 32P,说明该精原细胞至少经过 2次 DNA 复制,则至少经历了 一次有丝分裂的胞质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胞质分裂,才形成图示细胞,D正确。 故选 B。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2,4-D 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 2,4-D 的敏感性强 B. 双子叶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过程中存在

41、生长素与乙烯的对抗作用 C. 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D. 喷洒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答案】D 【分析】植物激素往往是在植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然后运输到另一部位起作用,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 载体,每种激素的作用取决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根据各种植物激素以及植物 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应用,分析选项进行判断。 【详解】A、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具有两重性,由于双子叶杂草相较于单子叶作物对 2,4-D的敏 感性更强,可利用一定浓度的 2,4-D 处理,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促进单子叶作物生长,A正确; B、生长素能抑制双子叶植物花、叶

42、和果实的脱落,乙烯能促进植物花、叶和果实的脱落,二者存在对抗作 用,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茎的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引起无籽葡萄的形成,C正确; D、喷洒细胞分裂素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D 错误。故选 D。 23.某植物的野生型(AABBcc)有成分 R,通过诱变等技术获得 3个无成分 R的稳定遗传突变体(甲、乙和 丙) 。突变体之间相互杂交,F1均无成分 R。然后选其中一组杂交的 F1(AaBbCc)作为亲本,分别与 3个 突变体进行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编号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株数) F1 甲 有(199) ,无(602) F1 乙 有(101) ,无(699) F1

43、丙 无(795) 注:“有”表示有成分 R,“无”表示无成分 R 用杂交子代中有成分 R植株与杂交子代中有成分 R 植株杂交,理论上其后代中有成分 R植株所占比例 为( ) A. 21/32 B. 9/16 C. 3/8 D. 3/4 【答案】A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为 AABBcc个体表现为有成分 R,又知无成分 R 的纯合子甲、乙、丙之 间相互杂交, 其中一组杂交的 F1基因型为 AaBbCc且无成分 R, 推测同时含有 A、 B 基因才表现为有成分 R, C基因的存在可能抑制 A、B 基因的表达,即基因型为 A_B_cc 的个体表现为有成分 R,其余基因型均表现 为无成分 R。根

44、据 F1与甲杂交,后代有成分 R:无成分 R1:3,有成分 R 所占比例为 1/4,可以将 1/4 分 解为 1/2 1/2,则可推知甲的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或 aaBBcc;F1与乙杂交,后代有成分 R:无成分 R1: 7,可以将 1/4 分解为 1/2 1/2 1/2,则可推知乙的基因型为 aabbcc;F1与丙杂交,后代均无成分 R,可推知 丙的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或 AAbbCC或 aaBBCC。 【详解】杂交子代中有成分 R植株基因型为 AABbcc和 AaBbcc,比例为 1:1,或(基因型为 AaBB cc 和 AaBbcc,比例为 1:1, )杂交子代中有成分 R植

45、株基因型为 AaBbcc,故杂交子代中有成分 R植 株与杂交子代中有成分 R植株相互杂交, 后代中有成分 R所占比例为: 1/2 1 3/4 1+1/2 3/4 3/4 1=21/32, A 正确。故选 A。 24.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受体大肠杆菌含有构建重组质粒时用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则一定有利于该重组质粒进入受体并保 持结构稳定 B.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某抗盐植物获得 2个稳定遗传转基因品系,抗性鉴定为抗除草剂抗盐和抗除草剂不抗 盐。表明一定是抗盐性的改变与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入无关 C. 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某植物获得转基因植株,其 DNA检测均含目的基因,抗性鉴定为

46、抗除草剂和不抗除 草剂。表明一定是前者表达了抗性蛋白而后者只表达抗性基因 RNA D. 已知不同分子量 DNA可分开成不同条带,相同分子量的为一条带。用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完全酶切 环状质粒后,出现 3 条带。表明该质粒上一定至少有 3个被该酶切开的位置 【答案】D 【分析】基因工程中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操作,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 DNA 的形成、重组 DNA 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和目的基因的表达等几个方面。 【详解】A、若受体大肠杆菌含有构建重组质粒时用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则该酶会对进入受体的重组质 粒进行切

47、割,不利于其保持结构稳定,A错误; B、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抗盐植物,获得了抗除草剂抗盐品系和抗除草剂不抗盐品系,不抗盐品系的产生可能 是转入的抗除草剂基因插入到抗盐基因内,影响其表达造成,B错误; C、转基因植物中均含抗除草剂基因,但存在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两种植株,前者表达了抗性蛋白,后者 可能抗除草剂基因未转录出 mRNA,或转录出的 mRNA 未能翻译成蛋白质,C错误; D、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完全酶切环状质粒后,出现 3 条带,即 3 种不同分子量 DNA,因此环状质粒上至少 有 3个酶切位点,D正确。故选 D。 25.将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的叶绿体,分别置于含不同蔗糖浓度的反应介质溶液中,测

48、量其光合速率,结果 如图所示。图中光合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单位叶绿素含量消耗的二氧化碳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测得的该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小于该叶片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的光合速率 B. 若分离的叶绿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破碎叶绿体,测得的光合速率与无破碎叶绿体的相比,光合速率偏大 C. 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 B-C段对应的关系相似 D. 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 A-B段对应的关系相似 【答案】A 【分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需要保证完整的结构,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外界浓度过高,导致 叶绿体失水,

49、降低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积累过多,也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 【详解】A、测得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是叶片的总光合速率减去叶片的呼吸速率,而分离得到的叶绿体的光 合速率,就是总光合速率,A 正确; B、破碎叶绿体,其叶绿素释放出来,被破坏, 导致消耗二氧化碳减少,测得的光合速率与无破碎叶绿体 的相比,光合速率偏小,B 错误; C、若该植物较长时间处于遮阴环境,光照不足,光反应减弱,影响碳反应速率,蔗糖合成一直较少, C 错误; D、若该植物处于开花期,人为摘除花朵,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蔗糖不能运到花瓣,在叶片积累,光合速率 下降,叶片内蔗糖浓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与图中 B-C 段对应的关系相似,D 错误。故选 A。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26.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 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若连续阴雨和 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_调节因素。 (2)在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真题 生物试卷(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