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630393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 12:主从联动模型 名师点睛 当轨迹为直线时 思考 1 如图,P 是直线 BC 上一动点,连接 AP,取 AP 中点 Q,当点 P 在 BC 上运动时, Q 点轨迹是? P Q A B C NC B A Q PM 揭秘:将点 P 看成主动点,点 Q 看成从动点,当 P 点轨迹是直线时,Q 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 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 A、Q 向 BC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 AP=2AQ, 所以 QN 始终为 AM 的一半,即 Q 点到 BC 的距离是定值,故 Q 点轨迹是一条直线,且 Q 点运动 路径长为 P 点运动路径长的一半 思考 2 如图,点 C

2、 为定点,点 P、Q 为动点,CP=CQ,且PCQ 为定值,当点 P 在直线 AB 上运动,请探究点 Q 的运动轨迹. 揭秘:当 CP 与 CQ 夹角固定,且 AP=AQ 时,P、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且 PP1=QQ1 可以这样理解:易知CPP1CPP1,则CPP1=CQQ1,故可知 Q 点轨迹为一条直线. 思考 3 如图,点 C 为定点,点 P 是直线 AB 上的一动点,以 CP 为斜边作 RtCPQ,且 P=30,当点 P 在直线 AB 上运动,请探究点 Q 的运动轨迹. 揭秘:条件 CP 与 CQ 夹角固定时,P、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且有 1 1 PPCP QQCQ 可以这样理解:由

3、 CPQCP1Q1,易得CPP1CPP1,则CPP1=CQQ1,故可知 Q 点轨迹为 一条直线. 总结 条件:条件: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 结论:结论: 主动点、从动点的运动轨迹是同样的图形; 主动点路径做在直线与从动点路径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定角 当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相等时,从动点的运动路径长等于主动点的运动路径长; 轨迹是直线 当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不相等时,= 从动点运动路径从动点到定点距离 主动点运动路径主动点到定点距离 . 典题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例题例题 1. 如图,在等边 ABC 中,AB=10,BD=4,

4、BE=2,点 P 从点 E 出发沿 EA 方向运动,连结 PD,以 PD 为边,在 PD 的右侧按如图所示的方式作等边 DPF,当点 P 从点 E 运动到点 A 时,点 F 运动的路径 长是_ A B C D E F P 【分析】根据 DPF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可知 F 点运动路径长与 P 点相同,P 从 E 点运动到 A 点路径长为 8,故此题答案为 8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0),点 B 是 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 AB 为边在 AB 的下 方作等边 ABP,点 B 在 y 轴上运动时,求 OP 的最小值 P O A B x y 【分析】求 OP 最小值

5、需先作出 P 点轨迹,根据 ABP 是等边三角形且 B 点在直线上运动,故可 知 P 点轨迹也是直线取两特殊时刻:(1)当点 B 与点 O 重合时,作出 P 点位置 P1;(2)当 点 B 在 x 轴上方且 AB 与 x 轴夹角为 60 时,作出 P 点位置 P2连接 P1P2,即为 P 点轨迹根据 ABP=60 可知: 12 PP与 y 轴夹角为 60 ,作 OP 12 PP,所得 OP 长度即为最小值,OP2=OA=3, 所以 OP= 3 2 P2 P1 y x B A O P P2 P1 y x B A O 例题例题 2. 如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 为 BC 上一点,且

6、BE=1,F 为 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EF, 以 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 EFG,连接 CG,则 CG 的最小值为 G A BC D E F G2 G1 E D CB A F H G2 G1 E D CB A 【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 CG 最小值,可以将 F 点看成是由 点 B 向点 A 运动,由此作出 G 点轨迹:考虑到 F 点轨迹是线段,故 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 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 G 点在 1 G位置,最终 G 点在 2 G位置( 2 G不一定在 CD 边), 12 G G即为 G 点运动 轨迹CG 最小值即当 CG 1

7、2 G G的时候取到,作 CH 12 G G于点 H,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 根据模型可知: 12 G G与 AB 夹角为 60 , 故 12 G G 1 EG 过点 E 作 EFCH 于点 F, 则 HF= 1 G E=1, CF= 13 22 CE ,所以 CH= 5 2 ,因此 CG 的最小值为 5 2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2(2017 秋江汉区校级月考)如图, ABC 是边长为 6 的等边三角形,点 E 在 AB 上,点 D 为 BC 的中 点, EDM 为等边三角形若点 E 从点 B 运动到点 A,则 M 点所经历的路径长为 6 【解答】解:当点 E 在 B 时,M 在 AB 的中点

8、N 处,当点 E 与 A 重合时,M 的位置如图所示, 所以点 E 从点 B 运动到点 A,则 M 点所经历的路径为 MN 的长, ABC 是等边三角形,D 是 BC 的中点, ADBC,BAD30 , AB6, AD3, EDM 是等边三角形, AMAD3,DAM60 , NAM30 +60 90 , ANAB3, 在 Rt NAM 中,由勾股定理得:MN6, 则 M 点所经历的路径长为 6, 故答案为:6 例题例题 3. 如图,已知点 A 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2 3的一个定点,ACx 轴于点 M,交直线 y=-x 于点 N,若点 P 是线段 ON 上的一个动点,APB=30 ,BAPA,则

9、点 P 在线段 ON 上运动时,A 点不变,B 点随之运动求当点 P 从点 O 运动到点 N 时,点 B 运动的路径长是_ y x N M P A C B O 【分析】根据PAB=90 ,APB=30 可得:AP:AB=3 :1,故 B 点轨迹也是线段,且 P 点轨迹路 径长与 B 点轨迹路径长之比也为3 :1,P 点轨迹长 ON 为2 6,故 B 点轨迹长为2 2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3(2019东台市模拟)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0,2),B(1,0),C(5,0),点 D 从点 B 出发,沿 x 轴负方向运动到点 C,E 为 AD 上方一点,若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 AED AOB,

10、 则点 E 运动的路径长为 【解答】解:如图,连接 OE AEDAOD90 , A,O,E,D 四点共圆, EOCEAD定值, 点 E 在射线 OE 上运动,EOC 是定值 tanEODtanOAB, 可以假设 E(2m,m), 当点 D 与 C 重合时,AC, AE2EC, EC, (2m+5)2+m2, 解得 m或(舍弃), E(,), 点 E 的运动轨迹OE 的长, 故答案为 名师点睛 当轨迹为弧线时 思考 1 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Q 为 AP 中点 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AO P Q 揭秘:Q 点轨迹是一个圆,考虑到 Q 点始

11、终为 AP 中点,连接 AO,取 AO 中点 M,则 M 点即为 Q 点轨 迹圆圆心,半径 MQ 是 OP 一半,任意时刻,均有 AMQAOP, 1 = 2 QMAQ POAP Q P OAM 小结:确定 Q 点轨迹圆即确定其圆心与半径,由 A、Q、P 始终共线可得:A、M、O 三点共线, 由 Q 为 AP 中点可得:AM=1/2AOQ 点轨迹相当于是 P 点轨迹成比例缩放 根据动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圆心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动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轨迹圆半径数量关系 轨迹是圆 思考 2: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作 AQAP 且 AQ=AP 当点 P 在圆 O

12、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 OP Q A 揭秘: Q 点轨迹是个圆, 可理解为将 AP 绕点 A 逆时针旋转 90 得 AQ, 故 Q 点轨迹与 P 点轨迹都是圆 接 下来确定圆心与半径考虑 APAQ,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MAO;考虑 AP=AQ,可得 Q 点轨 迹圆圆心 M 满足 AM=AO,且可得半径 MQ=PO即可确定圆 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 APOAQM M A Q P O 思考 3:如图, APQ 是直角三角形,PAQ=90 ,且 AP=2AQ, 当 P 在圆 O 运动时,Q 点轨迹是? O P Q A 揭秘: 考虑 APAQ,可得 Q 点轨迹圆圆心 M 满足 AM

13、AO;考虑 AP:AQ=2:1,可得 Q 点轨迹圆圆 心 M 满足 AO:AM=2:1即可确定圆 M 位置,任意时刻均有 APOAQM,且相似比为 2 O P Q M A 推理: (1)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以 AP 为一边作等边 APQ 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是和圆 O 全等的一个圆. (2)如图,P 是圆 O 上一个动点,A 为定点,连接 AP,以 AP 为斜边作等腰直角 APQ 当点 P 在圆 O 上运动时,Q 点轨迹为按 AP:AQ=AO:AM=2:1 的比例缩放的一个圆. 总结: 为了便于区分动点 P、Q,可称点 P 为“主动点主动

14、点”,点 Q 为“从动点从动点” 此类问题的必要条件:两个定量,即: 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AQ 是定值); 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 是定值) 结论: (1)主、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等于两圆心与定点连线的夹角:PAQ=OAM; (2)主、从动点与定点的距离之比等于两圆心到定点距离之比:AP:AQ=AO:AM,也等于两圆半径之比, 也等于两动点运动轨迹长之比,按以上两点即可确定从动点轨迹圆,Q 与 P 的关系相当于旋转+伸缩 古人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圆得圆,“种”线得线,谓之“瓜豆原理” 60 M Q A P O O PA Q M O P Q

15、 A O P Q A 典题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例题例题 4. 如图,点 P(3,4),圆 P 半径为 2,A(2.8,0),B(5.6,0),点 M 是圆 P 上的动点,点 C 是 MB 的中点,则 AC 的最小值是_ O y xAB C M P 【分析】M 点为主动点,C 点为从动点,B 点为定点考虑 C 是 BM 中点,可知 C 点轨迹:取 BP 中点 O, 以 O 为圆心,OC 为半径作圆,即为点 C 轨迹当 A、C、O 三点共线且点 C 在线段 OA 上时,AC 取到最 小值,根据 B、P 坐标求 O,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 OA,再减去 OC 即可答案为 3 2 O O y x

16、AB C M P O P M C BAx y O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4如图,在等腰 Rt ABC 中,AC=BC=2 2,点 P 在以斜边 AB 为直径的半圆上,M 为 PC 的中点,当点 P 从点 A 运动至点 B 时,点 M 运动的路径长为_ A BC M P D E F O A BC M P 【分析】考虑 C、M、P 共线及 M 是 CP 中点,可确定 M 点轨迹:取 AB 中点 O,连接 CO 取 CO 中点 D, 以 D 为圆心,DM 为半径作圆 D 分别交 AC、BC 于 E、F 两点,则弧 EF 即为 M 点轨迹当然,若能理解 M 点与 P 点轨迹关系,可直接得到 M 点的轨迹长

17、为 P 点轨迹长一半,即可解决问题答案为2 例题例题 5. 如图,正方形 ABCD 中,2 5AB ,O 是 BC 边的中点,点 E 是正方形内一动点,OE=2, 连接 DE,将线段 DE 绕点 D 逆时针旋转 90 得 DF,连接 AE、CF求线段 OF 长的最小值 O A B C D E F 【分析】E 是主动点,F 是从动点,D 是定点,E 点满足 EO=2,故 E 点轨迹是以 O 为圆心,2 为 半径的圆考虑 DEDF 且 DE=DF,故作 DMDO 且 DM=DO,F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 直接连接 OM,与圆 M 交点即为 F 点,此时 OF 最小可构造三垂直全

18、等求线段长,再利用勾股 定理求得 OM,减去 MF 即可得到 OF 的最小值答案为5 2-2 O A B C D E F M O A B C D E F M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5 ABC 中,AB=4,AC=2,以 BC 为边在 ABC 外作正方形 BCDE,BD、CE 交于点 O,则线段 AO 的最 大值为_ A BC DE O ED M A B C O O C B A M DE 【分析】考虑到 AB、AC 均为定值,可以固定其中一个,比如固定 AB,将 AC 看成动线段,由此 引发正方形 BCED 的变化,求得线段 AO 的最大值根据 AC=2,可得 C 点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 2 为

19、半径的圆接下来题目求 AO 的最大值,所以确定 O 点轨迹即可,观察 BOC 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锐角顶点 C 的轨迹是以点 A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所以 O 点轨迹也是圆,以 AB 为斜边 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直角顶点 M 即为点 O 轨迹圆圆心 连接 AM 并延长与圆 M 交点即为所求的 点 O,此时 AO 最大,根据 AB 先求 AM,再根据 BC 与 BO 的比值可得圆 M 的半径与圆 A 半径的 比值,得到 MO,相加即得 AO答案为3 2,本题或者直接利用托勒密定理可得最大值 名师点睛 当轨迹为其他种类时 根据刚才我们的探究,所谓“瓜豆原理”,就是主动点的轨迹与从动点的轨迹是

20、相似性,根据主、从 动点与定点连线形成的夹角以及主、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可确定从动点的轨迹,而当主动点轨迹是 其他图形时,从动点轨迹必然也是 典题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例题例题 6. 如图,在反比例函数 2 y x 的图像上有一个动点 A,连接 AO 并延长交图像的另一支于点 B,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 C,满足 AC=BC,当点 A 运动时,点 C 始终在函数 k y x 的图像上运动, 若 tanCAB=2,则 k 的值为( ) C B A O y x N Mx y O A B C A2 B4 C6 D8 【分析】AOC=90 且 AO:OC=1:2,显然点 C 的轨迹也是一条双曲线,

21、分别作 AM、CN 垂直 x 轴, 垂足分别为 M、 N, 连接 OC, 易证 AMOONC, CN=2OM, ON=2AM, ON CN=4AM OM, 故 k=4 2=8 【思考】若将条件“tanCAB=2”改为“ ABC 是等边三角形”,k 会是多少?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6(2017深圳模拟)如图,反比例函数 y的图象上有一动点 A,连接 AO 并延长交图象的另一支于点 B, 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 C, 满足 ACBC, 当点 A 运动时, 点 C 始终在函数 y的图象上运动, tanCAB 2,则关于 x 的方程 x25x+k0 的解为 x11,x26 【解答】解:连接 OC,过点 A

22、作 AEy 轴于点 E,过点 C 作 CFy 轴于点 F,如图所示, 由直线 AB 与反比例函数 y的对称性可知 A、B 点关于 O 点对称,AOBO 又ACBC,COAB AOE+AOF90 ,AOF+COF90 , AOECOF, 又AEO90 ,CFO90 , AOECOF, tanCAB2,CF2AE,OF2OE 又AEOE,CFOF|k|,k 6 点 C 在第二象限,k6, 关于 x 的方程 x25x+k0 可化为 x25x60,解得 x11,x26 故答案为:x11,x26 例题例题 7. 如图,A(-1,1),B(-1,4),C(-5,4),点 P 是 ABC 边上一动点,连接

23、OP,以 OP 为 斜边在 OP 的右上方作等腰直角 OPQ,当点 P 在 ABC 边上运动一周时,点 Q 的轨迹形成的封 闭图形面积为_ Q C x y O A B P 【分析】根据 O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Q 点运动轨迹与 P 点轨迹形状相同,根据 OP:OQ=2 :1,可得 P 点轨迹图形与 Q 点轨迹图形相似比为2 :1,故面积比为 2:1, ABC 面积 为 1/2 3 4=6,故 Q 点轨迹形成的封闭图形面积为 3 【小结】根据瓜豆原理,类似这种求从动点轨迹长或者轨迹图形面积,根据主动点轨迹推导即可, 甚至无需作图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7(2017 春工业园区期末)如图, AB

24、C 的面积为 9,点 P 在 ABC 的边上运动作点 P 关于原点 O 的 对称点 Q,再以 PQ 为边作等边 PQM当点 P 在 ABC 的边上运动一周时,点 M 随之运动所形成的图 形面积为( ) A3 B9 C27 D 【解答】解:如图, 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BC 的边从 ABCA 运动一周,且点 Q 关于原点 O 与点 P 对称, 点 Q 随点 P 运动所形成的图形是 ABC 关于 O 的中心对称图形, 以 PQ 为边作等边 PQM,M 点对应的 A,B,C 的点分别为 Ma,Mb,Mc, MbQbB 是等边三角形, MbOOB, 同理 McOOC, , COB+BOMc90

25、 ,McOMb+BOMc90 COBMcOMb, McOMbCOB, MbMcBC, 同理,MaMbAB,MaMcAC, MaMbMcABC, MaMbMc的面积9 ()227, 即点 M 随点 P 运动所形成的图形的面积为 27 故选:C 例题例题 8. 如图所示,AB=4,AC=2,以 BC 为底边向上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 BCD,连接 AD 并延长 至点 P,使 AD=PD,则 PB 的取值范围为_ AB C D P E M P D C BA N EAB C D P M 【分析】固定 AB 不变,AC=2,则 C 点轨迹是以 A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以 BC 为斜边作等腰直 角三角形

26、BCD,则 D 点轨迹是以点 M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考虑到 AP=2AD,故 P 点轨迹是以 N 为圆心,2 2为半径的圆,即可求出 PB 的取值范围 答案为4-2 242 2PB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8(2018 秋新吴区期末)如图已知:正方形 OCAB,A(2,2),Q(5,7),ABy 轴,ACx 轴,OA, BC 交于点 P,若正方形 OCAB 以 O 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放大,点 P 随正方形一起运动,当 PQ 达 到最小值时停止运动以 PQ 的长为边长,向 PQ 的右侧作等边 PQD,求在这个位似变化过程中,D 点运动的路径长( ) A5 B6 C2 D4 【解答】解:如图,连

27、接 OQ,以 OQ 为边向下作等边 OQH, 连接 DH,作 QEOA 交 OA 的延长线于 E OQH, PQD 都是等边三角形, QOQH,QPQD,OQHPQD60 , OQPHQD, OQPHQD(SAS), OPDH, 点 D 的运动路径的长点 P 的运动路径的长, 直线 OA 的解析式为 yx,Q(5,7),QEOA, 直线 EQ 使得解析式为 yx+12,由,解得,E(6,6), P(1,1),PE5, 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 P 与点 E 重合时,PQ 的长最短, 点 P 的运动路径的长为 5, 点 D 的运动路径的长为 5, 故选:A 例题例题 9. (2019 秋硚口区期

28、中)如图,一副含 30 和 45 角的三角板 ABC 和 EDF 拼合在一个平面上,边 AC 与 EF 重合,BC4cm当点 E 从点 A 出发沿 AC 方向滑动时,点 F 同时从点 C 出发沿射线 BC 方向 滑动,当点 E 从点 A 滑动到点 C 时,点 D 运动的路径长为 (2412) cm 【解答】解:BC4cm,A30 ,DEF45 , ACBC12cm,AB2BC8cm,EDDFAC6cm, 当点 E 沿 AC 方向下滑时,得 EDF,过点 D作 DNAC 于点 N,作 DMBC 于点 M,如图所示: MDN90 ,且EDF90 , EDNFDM, 在 DNE和 DMF中, DNE

29、DMF(AAS), DNDM,且 DNAC,DMCM, CD平分ACM, 即点 E 沿 AC 方向下滑时,点 D在射线 CD 上移动, 当 EDAC 时,DD值最大,最大值EDCD(126)cm, 当点 E 从点 A 滑动到点 C 时,点 D 运动的路径长2 (126)(2412)cm; 故答案为:(2412) 变式练习变式练习 9(2018金华模拟)如图,Rt ABC 中,BC4,AC8,Rt ABC 的斜边在 x 轴的正半轴上,点 A 与原 点重合,随着顶点 A 由 O 点出发沿 y 轴的正半轴方向滑动,点 B 也沿着 x 轴向点 O 滑动,直到与点 O 重合时运动结束在这个运动过程中 (

30、1)AB 中点 P 经过的路径长 (2)点 C 运动的路径长是 812 【解答】解:(1)如图 1,AOB90 ,P 为 AB 的中点,OPAB, AB4,OP2,AB 中点 P 运动的轨迹是以 O 为圆心,以 OP 为半径的圆弧, 即 AB 中点 P 经过的路径长 2 2; (2)当 A 从 O 到现在的点 A 处时,如图 2,此时 CAy 轴, 点 C 运动的路径长是 CC的长,ACOC8, ACOB,ACOCOB, cosACOcosCOB, OC4,CC48; 当 A 再继续向上移动,直到点 B 与 O 重合时,如图 3, 此时点 C 运动的路径是从 C到 C,长是 CC,CCOCBC

31、44, 综上所述,点 C 运动的路径长是:48+44812; 故答案为:(1); (2)812 达标检测 领悟提升 强化落实 1. (2018 秋黄冈期中)在 ABC 中,BAC90 ,ABAC2cm,线段 BC 上一动点 P 从 C 点开始运动, 到 B 点停止,以 AP 为边在 AC 的右侧作等边 APQ,则 Q 点运动的路径为 2 cm 【解答】解:如图,Q 点运动的路径为 QQ的长, ACQ 和 ABQ是等边三角形, CAQBAQ60 ,AQACAQ2cm, BAC90 , QAQ90 , 由勾股定理得:QQ2, Q 点运动的路径为 2cm; 故答案为:2 2如图,在矩形 ABCD 中

32、,AB4,DCA30 ,点 F 是对角线 AC 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DF,以 DF 为 斜边作DFE30 的直角三角形 DEF,使点 E 和点 A 位于 DF 两侧,点 F 从点 A 到点 C 的运动过程中, 点 E 的运动路径长是 【解答】解:E 的运动路径是线段 EE的长; AB4,DCA30 ,BC, 当 F 与 A 点重合时, 在 Rt ADE中,AD,DAE30 ,ADE60 , DE,CDE30 , 当 F 与 C 重合时,EDC60 , EDE90 ,DEE30 , 在 Rt DEE中,EE;故答案为 3(2019铜山区二模)如图,已知点 M(0,4),N(4,0),开始时, A

33、BC 的三个顶点 A、B、C 分 别与点 M、N、O 重合,点 A 在 y 轴上从点 M 开始向点 O 滑动,到达点 O 结束运动,同时点 B 沿着 x 轴向右滑动,则在此运动过程中,点 C 的运动路径长 4 【解答】解:过点 C作 CDx 轴,CEy 轴 点 M(0,4),N(4,0), OMON, CAC+45 EAB+MGB45 +MGB, EACBGB, BGB+GBB45 ,GBB+DBC45 , EACDBC, 又ACBC, Rt ACERt BCD(HL), ECDC, C在第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C 的运动轨迹是线段 AC,C 的运动路径长为 4; 故答案为 4; 3(2018宝

34、应县三模)在 Rt ABC 中,C90 ,AC2,BC2,若 P 是以 AB 为直径所作半圆上 由 A 沿着半圆向 B 运动的一点,连接 CP,过 P 向下作 PMCP,且有 PM0.5CP,如图示,求点 P 运 动过程中,点 M 的运动路径长是 【解答】解:如图,点 P 的运动轨迹是半圆,PMCP,且有 PM0.5CP, 可见点 M 的运动轨迹是半圆当 PC 是直径时,CM 也是的直径, PCAB4 时,PM2,CM2,的长, 故答案为 4如图,已知线段 AB8,O 为 AB 的中点,P 是平面内的一个动点,在运动过程中保持 OP2 不变,连 结 BP,将 PB 绕点 P 逆时针旋转 90

35、到 PC,连结 BC、AC,则线段 AC 长的最大值是 2 【解答】答案为:6 2 5(2017江阴市二模)如图,线段 AB 为O 的直径,点 C 在 AB 的延长线上,AB4,BC2,点 P 是 O 上一动点,连接 CP,以 CP 为斜边在 PC 的上方作 Rt PCD,且使DCP60 ,连接 OD,则 OD 长的最大值为 2+1 【解答】解:如图,作 COE,使得CEO90 ,ECO60 , 则 CO2CE,OE2,OCPECD, CDP90 ,DCP60 , CP2CD,2,COPCED,2,即 EDOP1(定长), 点 E 是定点,DE 是定长,点 D 在半径为 1 的E 上, ODO

36、E+DE2+1,OD 的最大值为 2+1, 故答案为 6(2018建湖县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4,0)、B(0,3),以点 B 为圆心、2 为半 径的B 上有一动点 P连接 AP,若点 C 为 AP 的中点,连接 OC,则 OC 的最小值为 1.5 【解答】解:解法一:如图,取点 D(4,0),连接 PD, C 是 AP 的中点,O 是 AD 的中点, OC 是 APD 的中位线, OCPD, 连接 BD 交B 于 E, OD4,OB3, BD5, 当点 P 与点 E 重合时,PD 最小为 523, 故 OC 的最小值为 1.5; 解法二:当点 P 运动到 AB 的延长线上时,即

37、如图中点 P1,C1是 AP1的中点, 当点 P 在线段 AB 上时,C2是中点,取 C1C2的中点为 D, 点 C 的运动路径是以 D 为圆心,以 DC1为半径的圆,当 O、C、D 共线时,OC 的长最小, 设线段 AB 交B 于 Q, Rt AOB 中,OA4,OB3, AB5, B 的半径为 2, BP12,AP15+27, C1是 AP1的中点, AC13.5,AQ523, C2是 AQ 的中点, AC2C2Q1.5, C1C23.51.52,即D 的半径为 1, AD1.5+12.5AB, ODAB2.5, OC2.511.5, 故答案为:1.5 7 (2016江岸区校级模拟)如图,

38、线段 AB2,C 是 AB 上一动点,以 AC、BC 为边在 AB 同侧作正 ACE、 正 BCF,连 EF,点 P 为 EF 的中点当点 C 从 A 运动到 B 时,P 点运动路径长为 1 【解答】解:如图,分别延长 AE、BF 交于点 H AFCB60 ,AHCF, BECA60 ,CEBH, 四边形 ECFH 为平行四边形,EF 与 HC 互相平分 P 为 CH 的中点, P 正好为 EF 中点,即在 P 的运动过程中,P 始终为 CH 的中点, 所以 P 的运行轨迹为三角形 HAB 的中位线 MN AB2,MN1,即 P 的移动路径长为 1, 故答案为:1 8(2019 秋江岸区校级月

39、考)如图,正 ABC 中,AB2,ADBC 于 D,P,Q 分别是 AB,BC 上的动 点,且 PQAD,点 M 在 PQ 的右上方且 PMQM,M120 ,当 P 从点 A 运动到点 B 时,M 运动的 路径长为 3 (看成固定三角板滑动处理/或反其道而行之) 【解答】解:如图 1 中,作 MEAB 于 E,MFBC 于 F,连接 BM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C60 , MEBMFB90 ,EMFPMQ120 ,PMEQMF, MPMQ,MEPMFQ(AAS),MEMF, BM 平分ABC,点 M 的在射线 BM 上运动 如图 2 中,由题意,当 PQAC 时,BM 的值最大,最大值 B

40、M2, 当 P1Q1落在 BC 上时,得到 BM1的值最小,最小值 BM11, 设 BM 交 AC 于 G,点 M 的运动路径是 GMM1 点 M 的运动路径的长MG+MM1BMBG+BMBM12+213 故答案为 3 9如图,点 P(t,0)(t0)是 x 轴正半轴上的一定点,以原点为圆心作半径为 1 的弧分别交 x 轴y 轴 于 A,B 两点,点 M 是上的一个动点,连结 PM,作MPM190 ,PMM160 ,当 P 是 x 轴正半 轴上的任意一点时,点 M 从点 A 运动至点 B,M1的运动路径长是 【解答】解:如图作 PHx 轴,使得 PHOP APHMPM1,OPMHPM1 ,PH

41、M1POM, OM1,HM1 即点 M1的运动路径为圆心为 H,半径为的弧, AOB90 ,点 M1的运动的弧的圆心角为 90 其长度为 2,M1的运动路径长 故答案为: 10(2017 秋宜兴市期末)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条长为 10 的线段 AB,其端点 A、点 B 分别 在 y 轴、x 轴上滑动,点 C 为以 AB 为直径的D 上一点(C 始终在第一象限),且 tanBAC则 当点 A 从 A0(0,10)滑动到 O(0,0),B 从 O(0,0)滑动到 B0(10,0)的过程中,点 C 运动的路 径长为 206 【解答】解:如图 1 中,作射线 OC tanBAC,CAB 是定值, COBCAB,COB 是定值, 点 C 在射线 OC 上运动 如图 2 中,当线段 AB 在 y 轴上时,设 OC1k,A1C12k, 则有:k2+4k2102, k2OC12, 如图 2 中,四边形 A2OB2C2是矩形时,OC2AB10,此时 OC2的值最大, 当线段 AB 在 x 轴上时,同法可得 OC34, 观察图形可知,点 C 的运动轨迹是 C1C2C3, 点 C 的运动路径为:(102)+(104)206, 故答案为 2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数学 > 中考复习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2讲主从联动模型(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