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道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请大家看一个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大家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答案提示:鲜卑族大家想不想知道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环节二:整体感知问题探究:了解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替的基本情况,并结合课本目录找出与前秦和北魏相关
2、的历史事件,结合图示思考,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师指导:通过建构政权更迭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线索,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淝水之战1、教师指导:前秦是中国自五胡乱华之后,首次统一长江以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随着其实力的增强,前秦大有灭亡东晋,统一中国的野心。然而对于是否进攻东晋,朝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尚书左仆射权翼认为,东晋虽然衰微弱小,但没有大的罪恶,而谢安、桓冲又都是才识卓越的人,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故而不可图谋;而京兆尹慕容垂(鲜卑族人)却表示:“强大吞并弱小,这是很自然的事
3、。陛下威震四海,雄兵百万,小小的东晋,竞敢违抗你的命令,怎能让他存在!”。最终苻坚决定继续南下攻打东晋。2、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及教材P93-94,填充表格。答案提示:时间:383年双方:前秦 VS 东晋结果:东晋胜特点:以少胜多成语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教师指导:可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借成语故事梳理淝水之战的经过,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最后教师进行补充,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3、问题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苻坚说
4、:“现在,我有兵卒99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苻融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族、羌族都把我们当做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功,而且后患无穷。”石越说:“东晋有长江天险,并且老百姓都归附朝廷,这时不可以进攻东晋。”答案提示: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教师指导:通过文字资料,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形式,探究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基于材料做出合理的历史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二)
5、目标导学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4,补充表格内容.答案提示: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建立民族:鲜卑族都城:平城统一时间:439年统一影响: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教师指导:淝水之战后,因为民族矛盾的激化,前秦土崩瓦解。在前秦土崩瓦解的过程中,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崛起。2、教师指导:根据左侧材料可知,东汉末年以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杂居,民族交融趋势开始出现,并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北魏的统治却面临非常严重的问题,通过右侧史料可知,每当发生战争时,其让汉人冲锋,充当肉盾。这种民族压迫和残暴的统治方式使得当时汉族起义频繁爆发,民族矛盾愈演愈烈。这意味着北魏想要长久的存
6、在,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这迫使统治者做出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决定。当时冯太后进行一系列鲜卑族汉化改革,孝文帝在其去世后,继续推行,史称孝文帝改革。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5,填充表格内容。答案提示:人物:孝文帝(拓跋宏)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措施: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性质: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思考,为何要迁都洛阳?答案提示:平城易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教师指导:简
7、述孝文帝迁都经过。494年,孝文帝率军南下攻齐,鲜卑贵族随军从平城到洛阳。遇洛阳绵绵秋雨,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孝文帝仍命令继续南进。贵族们跪在拓跋宏马前,哀求孝文帝放弃南进计划。孝文帝做出很生气的样子,指责贵族们妨碍他完成统一江南的大事业。过了一会儿,他改变语气说:“如果大家不愿意南下,也就算了,但必须迁都到洛阳。否则兴师动众,一事无成,岂不让天下人笑话我吗?”贵族们没有别的选择,只好同意迁都。后来,孝文帝又处死了进行还都平城阴谋活动的太子拓跋恂。从这以后,贵族们再也不敢提迁回平城的事了。通过孝文帝妙计迁都让学生体会孝文帝改革坚定的决心和孝文帝的智慧。同时认识到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进改革的一个
8、重要环节,其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可以减少改革的阻力,便于接受中原文化,为后来的推行汉化奠定基础。在这里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对孝文帝改革在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交融、巩固统治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5、问题探究: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
9、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答案提示:改革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顺应了历史潮流;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孝文帝选贤任能。6、核心素养:以下史料分别论证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历史信息?答案提示: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说汉语、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三) 目标导学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5-96,自主填充表格内容。答案提示:君主专制制度;农业技艺、畜牧经验;汉语、乐器、歌舞;食物、用具;胡、汉、民族隔阂与偏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问题探究:结合图片,概
10、括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并思考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提示:战争、和亲、人口迁徙、改革;从民族对立到民族交融.3、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答案提示: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与交
11、流,实现共同发展.4、核心素养:从以下史料图片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答案提示:例:我从图1得出:少数民族在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教师指导:通过史料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课堂小结】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练习】1 (2022年山西)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12、A北方经济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会矛盾的缓和 D民族政权的分立2 (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是(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3.(2022年甘肃天水节选)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答案提示:1-2:BD3影响:为汉族社会注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板书设计】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秦淝水之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宋-齐-梁-陈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