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台风中,那些逆风而行的最美身影正文:向台风天最美的身影致敬!坚守岗位不惧风雨来源:光明网2019-08-11 18:14“有个段子说,80公斤的人能够抵挡住10级的风,那么以我这个吨位,可能12级的风也是吹不动的。”8月10日,新京报记者俞金旻在上海外滩报道台风“利奇马”登陆实况时“稳如泰山”的表现引发网络热议,被网友称为“台风专用记者”。然而不同于俞金旻的淡定,众多一线记者则是被台风吹得脸变形、站不稳脚、雨衣翻飞、无法正常讲话。即便是困难重重并伴随安全危机,所有的记者都仍然在风雨中坚守,及时跟踪报道台风天气中的生产生活和灾害救援情况,力争第一时间为公众带来最新消息。随着超
2、强台风“利奇马”的袭来,在暴风雨肆虐的恶劣天气下,不仅仅是记者,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均在坚守岗位,力求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日常生活以及城市运行,一个个逆风而行的身影组成了暴风雨中最温暖人心的力量。最美身影:交警不论是夏日的酷暑,还是“利奇马”的风雨,恶劣的环境中都会看到交警坚守的身影。狂风暴雨中虽然步履维艰,他们也义无反顾奔走在路上,清除倒塌坠物,设置警示桩,努力恢复交通。即使长时间泡在积水中,交警们仍在指挥现场滞留车辆驶离,疏导路面交通。浙江宁波海曙交警大队鄞江中队的全苏芳,作为一名57岁的老民警,此前顶着烈日整治电动自行车以致晒得脱皮,在10日又带领辅警冒着风雨在细北线清理挡道的毛竹。最美身
3、影:消防员台风来袭,各种状况不断,消防员的身影总是及时出现。据应急管理部消息,截至10日20时,浙江、上海、江苏消防救援队伍共参加抢险救援3148起,出动指战员22448人次、营救遇险被困群众1283人、疏散转移群众1483人,其中包括清除障碍物、道路交通救援、房屋倒塌救援、排涝救援、山洪泥石流抢险。另外,在9日9时至10日16时,上海消防已经共接处警情1617起,台风引起的应急救援警情1019起。据悉,10日上午,闵浦大桥中间段有人员因风雨从桥上落入黄浦江,上海闵行消防救援支队吴泾中队接警迅速前往渡口,急征渡口渔船前往江中成功将人员救起后送医。面对台风,上海消防全员在岗在位,连续奋战,已救助
4、多名被困群众。最美身影:服务者台风“利奇马”的登陆,造成江浙沪等多地狂风暴雨天气。“窗户护栏被风吹得松动了,发现后联系了自如的维修人员,我本来以为天气不好再加上时间有点晚了,自如的人可能要明天才能来,结果很快就赶来给加固好了。”家住杭州的吴女士对于在台风天仍坚守岗位的维修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谢。而包括自如的保洁、管家等在内的众多服务行业工作人员,没有被狂风急雨阻隔,依然值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即使淋湿了背脊、体力透支甚至受了伤,他们也在为每一位有需要的客户送上贴心的服务。最美身影:电力工据悉,台风已影响国网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安徽电力等地多个变电站、线路。尤其是在台风影响较严重的浙江地区,多地发
5、生电力设备跳闸失电、倒杆折断等情况。据北京时间报道,截至10日18时,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台州、温州、宁波等多地383.6万用户正常用电,国网浙江电力调配全省力量支援受灾严重地区,出动1.6万人次电力抢修人员在一线全力奋战抢险,已累计有242.6万用户恢复供电。庞大的工程量背后是电力工作者的不眠不休。国网杭州市大江东供电公司线路运检一班队员田汉霖,自9日下午开始一直在外面抢修,抢修工作持续了一整夜,在10日早上被强制要求去休息时,他一下子情绪失控,哭了起来:“我不要休息,还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哪能睡得着?”据人民日报报道,超强台风“利奇马”已致浙江省28人死亡20人失联。应急管理部显示,截至
6、目前,台风“利奇马”已造成浙江、上海、江苏3省(市)417万人受灾,1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台风造成的灾害让人心痛,而也有各行各业无数的普通“工作者”,不惧狂风暴雨,坚守岗位,在台风天为大众保驾护航,成为了“最美逆风者”。(一鸣)台风中这些身影令人动容.2019-08-11 22:49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据中央气象台消息,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已于8月10日1时45分前后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登陆,登陆时强度为超强台风级。“利奇马”到来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受台风影响严重。然而,在呼啸滂沱的暴雨洪水中,消防员们依旧奋战在抗台一线。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全力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坚守岗位,留
7、下了一个个“最美身影”。 8月10日23时,受台风“利奇马”影响,上海市警情暴增,浦东消防救援支队庆宁中队当天的第40次出警,屁股还没坐好,就又出警了.经过一夜的救援,浙江省临海市消防救援人员已是满身疲惫。由于救援点多面广,没有那么多战勤保障车,消防员直接席地而睡。 上海浦东支队庆宁中队指战员们连续奋战在抗台一线,20小时里出警18次,一夜未合眼。此时警铃又响起,在赶赴下一个警情的路上补会儿觉. 8月10日,江苏省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太仓大队消防员吉侯牛培,坐在马路牙子上就地“晚餐”,吞下从单位带出来的第11个包子。 截至11日8时,浙江、上海、江苏消防救援队伍共参加台风抢险救援4768起,出动
8、指战员30842人次,营救遇险被困群众1957人,疏散转移群众1663人,其中清除障碍物2416起,道路交通救援128起,房屋倒塌救援284起,排涝救援1927起,山洪泥石流抢险13起。 致敬所有坚守和奋战在抗台救援一线的消防员们。 救援顺利,平安归来! 来源:中国应急信息网感谢!在台风中坚守岗位的你们新民晚报发布时间:08-1109:58新民晚报社从9日晚上十点开始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连续出警30余起,没有时间吃饭、休息以及换件干衣服,哪怕在车上吃碗泡面,顷刻间就能得到满足。静安消防支队闸北中队的消防员是申城消防救援队伍抗击台风“利奇马”的一个缩影。昨天早上还十分“温柔”的台风“利奇马”,
9、在中午12点左右突然露出了可怕的“狰容”。市区暴雨如注,狂风呼啸。树枝吹得沙沙响,稍微细一点的还被吹断掉落。马路上几乎见不到行人,人们要么选择在家中躲避台风,如果还在街上的则躲进了小店中。一位到超市买烟的大叔不禁感叹,原本回家只需要两分钟,现在感觉是过了“千山万水”。在宝山路横浜路口的一家小店三楼,一块空调架的地板被吹得撕裂开来,锋利的边缘一旦被吹落,砸到地面,后果不堪设想。接到119报警之后,静安消防支队闸北中队的张宓指挥员带着一个班的消防队员来到了现场。“由于这块不锈钢薄板位于二楼和三楼之间,如果到三楼去处理,不太好控制下落的地方,因而我们选择让消防队员爬上二楼,用专用的夹子先把薄板夹下来
10、。” 张宓一边说,一边密切关注着已经位于二楼的三名消防队员。对于普通人来说,爬上没有防护的二楼,光走一下就会腿软,而在暴雨大风的影响下,要完成工作,对于消防队员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在拿到了底下递上来的工具之后,消防队员开始了对于不锈钢薄板的切割。由于一楼正好是家小饭店,而且其中还有就餐的顾客。张宓先让一位中队队员到店里,跟大家说明情况,让大家先待在店里。外面的风雨依然没有减弱的趋势,二楼的三名消防队员也各自分工,用挠钩尽可能快地将薄板拉下来。由于空调这里还有几根排水管,因而当薄板被扯下之后,另外两位消防队员密切观察着水管是否会发生二次坠落。相比消防员及时排除台风带来的灾害,更多坚守岗位的人们,
11、则是用自己对于工作的一份责任,让这个城市正常运行。建工大厦物业经理陆敏华一早就来到了大厦中,检查相关防范工作是否到位,“我们之前已经加强了大楼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今天到岗的工作人员,是平时双休日的一倍,特别是安排了大楼的全天候巡查工作保证玻璃幕墙等不出现意外。”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运营部副经理朱炜冒着大雨来到了多伦路59号鸿德堂查看这座历史保护建筑的情况,“鸿德堂是一座有90多年历史的老建筑,虽然我们正式的工程还没有开始,但是前两天我们就对于原防护棚进行了检查并加固,希望她能安然度过台风。”昨天下午,河南南路的一棵行道树被台风吹倒,上海欣园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的环卫工人,顶着强风,移除树木,
12、并冲洗清洁地面,确保车辆和行人的通行。而在上海大剧院,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剧散场时,恰逢一阵暴雨袭来,大剧院的工作人员特意晚20分钟清场,让观众们在休息区內安心避雨。事实上,而在大剧院的艺术长廊內,还有许多躲避大雨的游客和路人。正式因为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这样坚守岗位的人,闻风而动、逆风而行,保障了申城运行并没有台风“利奇马”太大的影响,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你们的坚守,让我们感到心安;你们的身影,是城市中的一道风景。在此,道一句感谢!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方翔台风中的“最美身影” 原来是他们替我们负重前行浙江在线宁波8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贾晓雯 见习记者 刘苏蒙 通讯员 贺恺)台风“
13、利奇马”登陆浙江,给浙江带来了许多损失。在风雨中,有许多民警、辅警奋战在抗台一线,他们坚守岗位,留下了一个个“最美身影”。8月9日晚上8时许,宁波象山公安鹤浦派出所抗台应急第一小分队在路面巡逻中发现一块巨型广告牌倒落在地,所幸无人员伤亡。为尽快排除隐患,巡逻警力迅速开展清障工作,合力将巨型广告牌拖拽到路中间,但是风雨太大,广告牌又过大,十名警力尝试几次都没办法抬起来,只能慢慢挪动。22岁的民警陈立军全神投入到移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手被割开了一个大口子。同事和领导发现了广告牌上的血迹,对他说:“口子那么大,你先去旁边休息下!”陈立军执意不肯,“让我干看着兄弟干活,我可做不到,等移完再说吧。
14、”在大家的努力下,广告牌被移到了安全地带,陈立军也被同事送到镇医院。伤口缝了五六针,缝针时候陈立军疼的直咧嘴。打完破伤风针后,陈立军坚持回到备勤岗位,又投入到抗台中,坚守岗位.像陈立军那样奋战在抗台一线的民警、辅警还有很多,他们也怕疼,也是血肉做的普通人,也会在熬了一个通宵以后疲惫不堪,满眼红丝,但是因为心里记挂着群众,他们在那刻似乎变身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超人”。昨晚,象山石浦派出所也有一群“超人”与台风彻夜“搏斗”。在今日凌晨3时许,劳累的他们利用间隙小憩了一会,或趴在桌上,或躺在椅子上,甚至拿几块废纸板垫在地上躺下就睡有网友说:“这是台风天中最美的睡姿!”作者: 记者 贾晓雯 见习记者
15、刘苏蒙 通讯员 贺恺 网络编辑:吴晓斌 “台风里放气球”的上海台风研究所 “利奇马”登陆,他们逆风而行2019-08-12 07:55:13来源:新京报8月10日凌晨,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温岭,上海台风研究所的野外观测团队却选择“逆风而行”。作为我国唯一专门从事台风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上海台风研究所在2007年组建了国内第一支台风野外观测团队。每到台风季,团队成员就披上防风雨衣,乘坐装满高科技仪器的移动监测车,向风暴挺近。这一次,十余人的观测团队于8月8日下午抵达舟山观测点,陆续施放了十多只带有检测仪器的探空气球,包括四只臭氧探空气球。这是我国首次对台风中臭氧浓度的分布进行探测,目的是探究
16、台风登陆对平流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影响,为公众提供更可靠的环境气象保障。施放第三只臭氧探空气球时,正值台风登陆,观测点风力10级以上。当时的视频显示,直径两三米的气球犹如一头白色野兽,观测人员在狂风暴雨中与其“斗智斗勇”十多分钟,终于成功放飞。昨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汤杰。台风天里放气球新京报:你们是怎么成功把气球放上天的?汤杰:我们先给气球充氢气,充气就花了十多分钟。我们还买了一张很大的床单,我和另一个同事把床单撑开,给充气的气球挡风。好不容易把气充满了,我们得拼命拽着气球,寻找一个间歇期,让气球能够升上去。气球不是充好了气就可以放的,它下面拴着的观测装备不能触碰到任何硬物,只
17、要碰一下就作废。但是也不能等待太久,因为气球本身是个橡胶制品,经过大风不断的拉扯,就像橡皮泥失去了弹性一样,到高空时可能就无法膨胀了。新京报:在台风中施放气球难度是否很大?汤杰:我们这次使用的臭氧探空气球净重是1600克,充了气比一辆小型卡车还要大。在11级风力的条件下,就会特别招风。台风登陆时,风向瞬息万变,要不断地变方向跟它“拔河”,不仅费力气,还得“斗智力”,我们同事最后虎口都勒得发红了。8月10号凌晨台风登陆时,观测点的风力在10级以上,雨打在脸上,就像有人不断在抽你耳光,或是用小石子往脸上扔一样。眼睛几乎难以睁开,我当时戴了眼镜,还加了一副护目镜,有的同事就干脆把眼镜给摘了。新京报:
18、成功放飞时心情怎样?汤杰:感到解脱和开心,也有差一点儿就坏事了的侥幸,因为当时附近有一个一米多高的障碍物,气球下面拴着的探测装备飞过它时距离不到一尺,如果不小心撞在上面,装备就全废掉了。气球探空的数据更直接准确新京报:施放气球的目的是什么?汤杰:主要是为了用直接探测手段探测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压力和风速,这次有臭氧探空,也可以精确测量一下大气中臭氧的浓度和扩散的变化。气球下面会搭载臭氧探测器,升到高空后,可以把空气吸入里面,分析其成分和浓度,最终得到所在高度和环境的臭氧分布情况。新京报:只能通过放气球这种方式吗?汤杰:雷达和卫星也可以,但它们是遥感,相较而言,气球探空的数据更直接也更准确。气球
19、探空是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通行的、几乎是最可靠的探测空中气象要素的手段。新京报:为什么一定要在台风里放呢?汤杰:在台风登陆过程中,台风能不能以及多大程度上会把高层的臭氧往地面上带,是不是应该把这个作为环境污染事件来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和预警,目前还是未知的。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之后,我们就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环境气象的保障。为了比较台风过境前后的变化,我们选择了在台风登陆的前、中、后期分别施放臭氧探空气球。新京报:除了气球,还需要哪些设备?汤杰:我们随车携带了风廓线雷达、激光雨滴谱、激光雷达等设备,这些都是可以在地面使用来进行观测的。新京报:台风过境很多省份,为何选择舟山作为观测点?汤杰:这次我们主要是
20、以台风的内核区域以及外雨带为观测目标,除了舟山,在温州、台州和福建的霞浦县也有我们的观测基地,我们实际上有四个点同时在对台风开展观测。在舟山,综合考虑了地面、安全、交通等因素,我们选在朱家尖国际邮轮码头附近。这是一个离海岸线不是太远,比较开阔的地方。每年“追风”四五次新京报:上海台风研究所为何要组建这支台风野外观测团队?汤杰:直接的触发动机是2006年的两场台风“碧利斯”和“桑美”。“碧利斯”其实是很弱的台风,却在湖南造成了严重的泥石流滑坡灾害,“桑美”在福建和浙江登陆时,也给当地的渔民和渔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们台风所是国内唯一一个台风专业科研业务机构,那之后,我们深刻感受到,不能只待在办公
21、室,等美国人或者日本人的数据,在纸面上去做预报,必须自己进行台风相关数据的采集。2007年,在国家、上海各级气象部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我们所的赵兵科博士领衔组织了这支台风野外观测队伍。新京报:你们每年都要追逐台风吗?汤杰:以前是一年1到2次,这几年慢慢在增加,现在我们每年大概出去4到5次,未来还可能逐步增加。新京报:你们通常会挑选什么样的台风来观测?汤杰:我们的选择和台风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对来说,大台风比较容易观测到,小台风移动快,变化往往会比较快,就更难抓。对华东影响比较厉害的,我们基本都会去观测。华南的台风我们会有所选择,比如我们预计在10月份试验无人机、火箭这样的新型装备,由于华东
22、的空域很难申请,我们倾向于放在华南去试验。新京报:你们的观测和研究跟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汤杰:简单来说,观测台风登陆以后能维持多久,可以提高我们今后对台风的预报能力。分析台风带来的降雨到底有多大,可以提高我们对于台风登陆后强降水的预报水平。比如这次的“利奇马”,它的影响范围比较大,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是个高影响的台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果我们采集这方面数据,今后要再碰到类似的台风,就能大大提高预报准确率,减少一些灾害。进行臭氧探空,则是为了弄清台风登陆可能给周边带来的环境污染,因为台风有可能会把平流层的臭氧带到人类活动的经济层上,而臭氧对人类的健康还有一些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都会有负面的
23、影响。新京报:目前你们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哪些成果呢?汤杰:你可以到微信里去搜索一个叫“台风检索系统”的小程序,这是我们为公众提供台风动态的一个免费产品。在所有亚太国家中,我们国家拥有最完整的台风相关数据库,包含了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18年所有的台风相关数据,这个数据库也是我们研发的产品,在中国台风网免费为公众提供服务。我们还为气象部门提供不少台风预报方法和预报产品。另外,我们每年都会制作一本台风年鉴,每十年出版一部台风气候图集。新京报:在进行台风观测时遇到过什么危险吗?汤杰:我们探测车的窗子是向下开的,2015年的一次观测任务中,风雨实在太大,雨从下面往上冲,直接就冲到我们的大卡车里面,造成
24、很多装备短路,修了大半年才全修好。去年“玛丽亚”登陆时,我们的观测点离登陆点只有六七十公里,风暴潮起得非常快,很快就把我们车给淹了,人员是安全撤离了,但车被彻底破坏,又修了大半年才修好。所以今年我们特别强调观测的安全性,制定专门的安全制度,购买专业的野外观测试验人员保险,还设立了专职的观测安全员。另外,每到一个观测点,我们首先要选一个必要时可供撤退的紧急避难点。新京报:团队成员的家人会担心吗?汤杰:会担心的,但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尽可能让家人放心。我们一直说,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放弃观测,再必要的时候贵重的装备也可以放弃,但一定要保证人员安全地回去。我们还没有发生过人员伤亡事故。(记者 张惠兰
25、)台风中,我们是逆风而行的传媒人!2019-08-09 19:05这是一场直接登陆浙江的超强台风,今晚也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在这场风雨中,记者,也注定是逆风而行的人。在瓢泼的大雨中、在防台防汛的最前线,亮丽的“小黄衣”永远都在!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传媒人。因为我们知道,百万桐乡人,都在等待着我们发布最新的消息。而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记者、编辑、摄像、主持人24小时值守。电视、广播、微信、直播平台,24小时播报。传媒人,正全力以赴。上午,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的记者已经出发。在社区转移危旧房住户现场、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拆除废弃广告牌现场、在港航管理处检查码头货船现场、在农户抢收水果的现场记者们记录
26、下一个个忙碌的镜头。中午,传媒中心第一时间召开紧急部署防台防汛工作会议,要求全体人员第一时间响应、 第一时间行动、第一时间落实,切实做好防台防汛工作和宣传报道工作。会上,市传媒中心领导传达了省、市两级部署防御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各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和市委副书记、市长于会游的讲话精神,对此次台风,要 “重视重视再重视、到位到位再到位、落实落实再落实”。我们,已经启动24小时值守,严阵以待,将全天候、全方位,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只为了,把你想知道的,第一时间告诉你。下午到深夜,风雨交加。我们的记者还在路上,他们在企业、在农户、在建筑工地、在临时安置点,记者们架起摄像机,在狂风
27、横扫、骤雨侵袭中坚持拍摄,记录下一组组全市动员、全力抗台的动人画面。后道编辑们也同样忙碌。电视频道开始滚动播放最新防台信息和安全提醒等游动字幕。FM97.1桐乡之声启动了不惧风雨 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特别报道,新媒体中心推出了24小时滚动直播台风“利奇马”来袭,桐乡严阵以待,开始全天直播,第一时间传播台风最新动态、气象、交通、安全提醒等资讯,以及全市各地防台防汛工作的最新进展。传媒中心技术人员则是进行了户外广播电视设备、线路的检查与加固,确保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我们,已经在风雨最前线。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防台防汛宣传报道工作。市民朋友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直播平台,实时了解
28、相关报道。记者丨黄薇 “台风专用记者”火了!山东商报记者专访!原来他还是位山东商报发布时间:08-1119:35山东商报社台风“利奇马”来势汹汹!为了能向大家传递台风现场的画面,各路记者也是冲在台风报道第一线。和其他记者不同,下面这位“台风专用记者”在风中显得非常淡定新京报的记者俞金旻,凭借傲人的体重“独霸”外滩,成为了网友心目中的“台风专用记者”。今天外滩都是我一个人承包了,感觉还是比较自豪吧。胖胖的“台风专用记者“有个段子说,80公斤的人能够抵挡住十级的风,以我这个段位,可能12级风也吹不动。”8月10日,一名男记者在上海外滩直播“利奇马”台风的小视频走红网络。出境的男记者身穿蓝色雨披,戴
29、黑框眼镜,在新闻报道中各种调侃自己胖胖的体型,表示完全不用担心台风威力大被吹走。虽然镜头中天色阴沉、疾风阵阵,但他仍神色轻松的乐呵呵表示当天整个上海外滩都被他一人承包了。很多网友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表示被这个可爱的记者圈粉了,还给他起了个“台风专用记者“的称呼。“选最胖的记者,看最猛的台风”“养膘千日用膘一时”“史上最淡定台风播报”“这个记者一出马根本看不出风速十级”因为这名男记者对自己体重的轻松调侃,不少网友也纷纷欢乐点评。尽管他在视频中表现的很淡定,仍有众多很多网友嘱咐他注意安全,并感叹记者工作不易;还有人将狂风骤雨中多名出镜记者的形象剪辑成组图,致敬这个不平凡的职业。对自己“走红”很意外
30、昨日,记者联系到这位“台风专用记者”俞金旻,他对于自己的走红很意外,“没想到能成网红,电话和微信从昨天(8月10日)起就爆炸了,一直没停过,都是看到视频后联系我的亲朋好友们。”俞金旻说,身边人的反应和网友们差不多,“有兴奋的告诉我出名了的,也有叮嘱我注意安全的。”今年26岁的俞金旻是个名副其实的90后,老家浙江宁波,毕业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新闻系,从2016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记者行业,目前就职于新京报。大多数网友猜测,单位当时可能是出于体重的考虑才派他出镜采访,其实,当时俞金旻正在上海出差,看到当地情况后主动向单位“请缨”,进行现场连线直播。另外,对于网友们集中关注的“摄像大哥是不是同款半月体型
31、”,俞金旻表示,因为是独自出差,所以是请当地的一位朋友帮自己拍摄的。体重200多斤平时爱游泳虽然他的敬业态度在网上被大家称赞,但现实中,当天他被父母“狠狠的熊了一顿”。“当时9点多做完直播,晚上7点左右就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妈妈把我骂了一顿。”原来,怕家人担心,俞金旻并没有告诉父母台风期间自己在一线采访,当父母从朋友们转发的微信中看到儿子时,又心疼又生气。“事后我也给妈妈好好解释了,当时外滩已经封闭,我是在联系了当地警方、获得同意并在警察的陪同下进行的采访,非常安全。”俞金旻说,作为一个职业记者,他既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也时刻谨记保护自己。对于自己的体型,俞金旻表示,虽然他经常自我调侃,但也很苦恼
32、。“我平时的业余爱好就是游泳,而且很擅长这项体育活动。可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就这个基础(指体型)。不过,一点不妨碍我成长为一个灵活的胖子。”尽管是个热爱美食又会做饭的“吃货”,最近他还是吃起了流行的“减脂餐”,“因为到了谈对象的年纪了嘛”,他害羞的说。对于体重,俞金旻羞涩的表示,“说200+(200斤以上)就可以啦。”永远跑在新闻一线的路上昨日中午记者和俞金旻取得联系时,他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赶往浙江永嘉县采访当地山体滑坡的情况。“永远跑在新闻一线的路上”,是他的从业座右铭。“我们班(指大学)50多名同学,目前只有我自己还在跑社会新闻。”提起这件事,俞金旻说心里有点难过,“这几年,因为种种原因,大
33、家虽然仍在媒体行业工作,但从事一线记者的仅剩我一人。”从业3年,俞金旻面临过不少调岗的机会,但他仍义无反顾的坚持跑社会新闻。“这件事受我师父的影响很大,他是我实习时的第一位老师,目前是新闻晚报的首席记者。当年他告诉我,作为一名记者,永远应该在一线,这几年来他也一直践行自己的诺言。”俞金旻说,从业以来,他重走过长征抗战路、采访过西南联大旧址、参与过改革开放系列报道,但最难忘的是参与杭州象山女童的搜救工作。“那么小的孩子,太可怜了,直到现在想起来心里都发堵。”这些经历坚定了他在一线工作的决心,“尽力通过媒体的力量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俞金旻说,新闻理想带给他生活和工作幸福感,他会一直“在路上”。山
34、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张舒台风天 81岁老人暴雨中心这一跪令所有人泪目最新消息全省台风受灾统计: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正面登陆浙江,省防指最新数据:报灾系统最新统计,截至11日16时,超强台风“利奇马”已致574.8万余人受灾,因灾死亡32人,因灾失踪16人,紧急转移安置122.6万人(其中集中安置54万人,分散安置68.5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8.9万公顷,绝收约2.3万公顷,因灾倒损房屋3.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66.3亿余元。临安灾情:8月9日至10日,今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正面袭击浙江,临安区特别是临安西部山区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短时局地强暴雨,造成龙岗、岛石两镇突发山洪和泥石流,导
35、致大面积断电、道路塌方、通讯中断等重大灾情。按全域面雨量衡量,本次台风为2000年以来影响临安最强的台风,是临安西部山区遭遇的历史上最大短时局地强暴雨。截止8月11日10时,临安全区受灾人口106893人,死亡3人、失联4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9124人,直接经济损失1.69亿元,倒塌房屋46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4184.5亩。目前,龙岗、岛石镇因部分村通讯和电力中断、道路受阻,详细受灾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统计核实。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塌方和泥石流,造成330国道等多条道路受阻,多处桥梁冲毁,部分游客群众受困,部分房屋倒塌。截止目前,龙岗镇转移人员2111人,岛石镇转移人员1425人。对失联人员的
36、搜救是重中之重,组织镇村干部和专业力量克服道路不畅通讯中断等困难,翻山越岭,徒步前往涉事地全面开展搜救,目前还没有失联人员的相关信息。派出救援队伍15支、累计322人,赴上溪、银坑等村开展救援工作。龙岗镇桃花溪上午撤离游客79人、五星村陆续撤离游客424人。台风无情人有情一张视频截图令人泪目受“利奇马”影响,昨日(10日)清晨,杭州临安区暴雨中心市岭雨量站降雨238毫米。当天,一张老人冒雨跪地观测蒸发的视频截图在网上传开了。10日上午8点,周桂凤顶着风雨,慢慢走到蒸发皿前,跪着观测蒸发。视频中的老人叫周桂凤,今年已经81岁高龄。她为什么要冒雨测报?原来周桂凤的丈夫姚匡胤是浙江全省有名的水文代办
37、员,虽然水文报汛测报工作量艰巨,但姚匡胤代做代报的报汛工作可以做到全年无一差错。为了追随丈夫的脚步,周桂凤一直在深山坚守。这才爱情的模样吧。几十年来,每当台风暴雨时,夫妻两人就会通宵达旦,每小时精准向防汛水文部门报告。不幸的是去年姚匡胤走了,但他依然记挂水文测报。于是,周桂凤向老公承诺自己会坚守这份工作,于是就有了之前那一幕。很多人感到疑惑,现在科技发达了,遥测基本代替了当年的人工测报,为什么还要冒雨测报?因为在雷电交加的台风期间,设备常常被毁坏,这个时候人工测报是最保险的,面前水文代办员的作用仍是机械不可替代的。去年,她的丈夫姚匡胤走了。他在弥留之际连子女都认不全,但一提到水文测报,整个人一
38、下子就清醒起来。周桂凤知道丈夫最记挂的是什么,心脏已经安装了支架的她,向丈夫承诺:我会继续在市岭守着,一直守着来源:FM93交通之声微信公号81岁的她在暴雨中心跪着,打动网友的是什么2019年08月12日 08:07:26来源:澎湃新闻网李作言总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今天上午,“利奇马”台风肆虐后的两则新闻非常让人感动。一则是浙江临海大水牵挂社会各界,搜救整夜持续;另一则是8月10日清晨,杭州临安区暴雨中心市岭雨量站降雨238毫米,81岁老人周桂凤跪着观测蒸发。周桂凤的丈夫姚匡胤是浙江全省有名的水文代办员,太湖源市岭是浙江省8大暴雨中心之一,水文报汛测报工作量艰巨,但姚匡胤
39、代做代报的报汛工作可以做到全年无一差错。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水文代办员的作用仍是机械不可替代的。追随丈夫的脚步,周桂凤一直在深山坚守。在去年姚匡胤弥留之际,周桂凤向丈夫承诺:我会继续在市岭守着,一直守着 几十年来,每当台风暴雨时,夫妻两人就会通宵达旦,每小时精准向防汛水文部门报告。这几十年来,他们刻画着不变的生活轨迹,未尝不可视为当代中国的心灵史诗。 守着,守着,这两个字如此牵动人心,在这个流动的时代,老人跪着观测蒸发的照片击中了我们的胸膛,这一份情感归属,超越了“爱相随、不离弃”,蕴藏着最真挚的承诺,恰恰是物质丰富年代最容易缺失的。 这样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2013年9月26日下午,习近平
40、总书记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饱含深情地介绍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老人,并向她致敬。1957年,龚全珍跟随甘祖昌将军从大城市回到了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50多年来,她扎根贫困地区,积极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宣传教育,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在福建南部的一个海岛东山县,30多年来,当地的老百姓有一个习俗:每年清明节,都要“先祭谷公,再祭祖宗”。“谷公”就是曾在东山县工作了10多年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他带领全县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把一个风沙肆虐、十年九荒的贫穷荒岛变成了绿荫满地、盛产鲍鱼的富裕宝岛。谷文昌夫人史英萍长期热心公益事业,离休后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坚持
41、资助贫困生、特困和病残家庭,谷文昌精神一直在传承。 慰藉情感、滋润心灵、赓续文化,初心就是关键。 周桂凤老人,做到了对百姓负责,也履行了对丈夫的承诺。新闻后的一个留言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为老人送上一份祝福,祝周奶奶幸福平安! 情至深是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终究,这一帧令人动容的图景深深刻印在你我他的心底,福泽绵长,成为砥砺人生的动力源。高吨位记者成网红是对新闻事业的礼赞来源:红网作者:程振伟编辑:田德政2019-08-11 10:25:00 “最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有两位主播在朋友圈火了。一位是上海气象主播沙柏宁,他不经意间上了微博热搜榜,阅读2.8亿, #气象主播脸被台风吹变
42、形#,微博热搜榜首。还有一位以词条#新京报男主播稳如泰山#,成为今日最大网红,这个体型夸张的记者一句“以我这个吨位,可能12级风也是吹不动的”,说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豪迈激情。防台抗台,一般来说“主角”是受灾群众,或者是一线作战的官员,可以往总是躲在幕后的记者,这次突然成了网红。他们并非有意“抢镜”,而是和所有防台抗台的人一样,也是“逆风而行”的人,他们代表着洪涝灾害中将个人安危置身度外的那群最可爱的人,当然他们最能代表的还是久已不彰、已然困顿的媒体人。新京报高吨位记者,在台风凛冽中稳如泰山,还不忘调侃“整个外滩,都被我一个人调侃”,善意的人可以想到,“这并非有意派出压得住的记者到一线”,台风肆虐
43、的中心,多大吨位的人都会被吹得东倒西歪,甚至有安全危险。采访洪涝灾害的记者,跟战地记者差不多,常态应该是那位脸部被吹变形的气象记者那样,逆向而行的人,总要冒着相当的风险,而他们和你我一样,身后是家庭亲友的牵挂。而此次一线报道抗台的记者成为网红,而且是无意为之,需要感谢自媒体冲击所带来的新传播方式。一般党媒电视传播,会把“似乎与严肃主题无关的东西剪掉”,这就意味着“脸被台风吹变形”“肥胖记者自嘲吨位”的花絮镜头,不会成为“正式出来新闻的一部分”。而正是得益于新媒体传播方式与热搜榜、朋友圈等媒介的推波助澜,两位一般情况下只会出现名字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记者,成了台风新闻的主角。当然这样传播的效果
44、也很好,让人知道此次台风袭击如何凶猛,还有就是一线抗台人员如何不容易。而近年来,新媒体“八仙过海”,给传播媒体从业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家家报纸停刊,诸多电视台甚至党媒电视台经营困难,曾经光鲜的新闻行业,成为“容易失业的高危职业”。显然,这是一个吃苦、要奉献,但是收入很容易与投入不成比例的职业,他们需要一直存在,为社会立良心,确保群众知情权,在洪涝灾害中他们要冲在第一线,甚至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为什么这次成为网红的还是传统媒体记者,而不是一般情况下无所不在的自媒体人员?由此可见,传统媒体新闻人员,不管现在处境有多难,他们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他们是值得信任的公共利益捍卫者。媒体记者,特别是
45、传统媒体从业者,理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他们总是躲在幕后,可他们的利益也要得到保障。台风肆掠之时,英勇无惧的记者因为“反常的表现”让人津津乐道,还有人用猎奇心态看待这些“久已不在光环中”的媒体人,也希望社会明白,这些人也是最可爱的人,他们逆风而行、向险灿烂,他们一直在那里,他们还需要一直在那里。文/程振伟俞金旻:奔跑在新闻路上的余姚“90后”发布日期:2017-04-07“傍晚5点左右,闵行区中华美路60弄的一居民楼6楼发生火灾。”“今天上午的福州路杏花楼外格外忙碌,黄牛们则坐地起价。”翻开俞金旻的手机备忘录,里面塞满了一条条他在新闻现场采写的简讯,记录下他新闻工作的足迹。家住阳明街道的俞金旻
46、出生于1994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90后”。去年,他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现任上海电视台东方财经频道新媒体部记者,同时他还担起了带教“未来新闻人”的“重任”,利用双休日在新民晚报大学版新闻中心当起了“小老师”,带领上海各高校的学弟学妹一步步迈入“新闻的殿堂”。大学期间,从新闻写作、视频拍摄到各种剪辑软件的使用,俞金旻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每逢寒暑假,他还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央视、新民晚报社等单位实习。2014年11月,他被评为人民网全国最具潜质新闻人之一。而实习时出色的表现,让俞金旻一毕业就加入新民晚报新媒体部,成为该报的一名突发新闻记者。由于突发新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47、因此俞金旻的手机必须24小时保持在线,无论白天还是深夜,接到任务就要即刻出发。俞金旻告诉记者,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对一名突发新闻记者来说,极为重要。“作为突发记者,我们行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市区内突发新闻必须半小时内到达,郊区一般一小时左右。”俞金旻笑着说,“我们一直在路上。”不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每一次出门俞金旻都做好了采访的准备,随身携带一个工作包,里面装有电脑、录音笔、照相机等等。去年5月,还在实习的他在采访一起房屋倒塌事件时,就带着工作包,在现场蹲守了两天,第一时间完成了采访、写稿、发稿等一系列工作。为了采写到丰富生动的新闻内容,俞金旻还不顾危险,每次都深入第一现场。去年4月,上海一垃圾场发生火灾,在消防队蹲点采访的俞金旻只戴了一个头盔,就跟着消防官兵一起冲入了火场拍摄。“现场火势很大,屋内温度高,照相机镜头的塑料都融化了。”俞金旻说,走出火场时,他整个人都被浓烟熏黑了。还有一次同是采访火灾,俞金旻扛着设备一口气爬上31楼,在场的消防官兵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正是凭着吃苦耐劳、敢拼敢闯的精神,俞金旻在新闻行业干出了一番成绩。工作时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之余,俞金旻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