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年级七月名校联合测评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最近查询科研文献时,发现两个现象值得注意,很有必要提出来在这里说一说。一个是国内相当多的学术
2、刊物把“摘要”与“提要”混同了。这种混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提要”当成了“摘要”;二是“摘要”与“提要”并用而无区别。请看下面四个相关的例子:(1)摘要:本文认为区隔性原则是广告修辞所特具的艺术准则,可作出三个层面的逻辑归纳,即观念区隔、信息区隔、语境区隔。这种区隔并不是单纯形式化的或艺术个性化的区隔,而是基于经营的策略性、观念性、市场性、方向性、诉求性以及主观选择和客观差异性原则而进行的匠心制作。(2)摘要:本文试图通过鸦片战争以来,华文传媒在全球化语境的言述方式的变化来论证现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特别是新闻传播媒介不仅充当了中华民族的全球化运动的先锋,也翔实地记载了本民族走向世界、进
3、入潮流的历程,同时也反映全球化在中国的互动的轨迹。(3)提要:“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最长的调整期。此间经济增长乏力,民间需求极度萎缩,通货紧缩状况严重,财政状况空前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日本经济持续萧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泡沫经济”破灭的负面影响所致,一方面主要是现有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转。由于这一体制存在的问题根深蒂固,日本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也难以出现根本性改变。因此,日本经济要步入战后恢复的轨道尚需时日。(4)摘要: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基本结束取得胜利后宣布反恐进入新阶段,其对外战略继续围绕反恐展开,美将扩大反恐空间,跃出阿富汗,伸展东南亚、高加索和中东等地区
4、。同时扩展反恐外延,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纳入反恐范畴。为了最后取得反恐胜利,美将增加军备开支,进一步增加军事力量,并加强与大国合作。美反恐扩大化引起了国际社会质疑,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也产生负面影响。上述四例中(1)(2)的“摘要”在行文语言方面显然与(3)(4)有别,即比后者多了“本文认为”“本文试图通过”这类正文里未出现的语句;而(3)(4)虽是同刊同期且行文语言并无不同,却一个是“提要”,一个是“摘要”。据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对“提要”或“摘要”提出指导性权威性要求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清华大学的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中要求使用“提要”,它对“提要”的要求是:“提要应该1002
5、00字。准确论述论文的主要观点,不加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按照这种意见,则(1)显然不属于“提要”,因为“本文认为”属于“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范畴,而(3)则符合它所说的“提要”要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关于印发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通知(后简称通知)中规定用“摘要”,它的要求是:“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从这一规定中,实际看不出“摘要”与“提要”的不同。因为何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会有见仁见智的理解;关乎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方法等的介绍是不是“主要内容信息”,恐怕会有不同的看法;而“独立性和自含性”又似乎语焉不详,因为它没有作
6、出语用上的规定来保证这种“独立性和自含性”的实现,何谓“独立性和自含性”,盖只能凭个人的模糊感受。有鉴于此,说(2)是“提要”也未尝不可,因为“本文通过论证”实际介绍的是问题的研究方法,而不是阐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可视为缺乏“独立性和自含性”。那么,“提要”与“摘要”之间到底有无不同?如果有,其差异体现在何处呢?笔者以为,“摘要”不等于“捉要”,“提要”也不同于“摘要”,二者不应混淆。北京大学学报主编龙协涛教授在一次专题报告会上曾专门谈到“摘要”与“提要”的差异。他说:“论文的摘要与捉要不一样。摘要是要写出自己最新锐的观点,不需要概括叙述,可以单刀直入托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在摘要中不要出现本文等字
7、样,评价性的语言也不能要,否则就成了评论,摘要就是把自己的观点最干净地放在那里。”龙先生的见解是正确的,但他只是着重“摘要”的作用和要求,而没有进一步指出“摘要”与“提要”其他方面的区别。笔者以为,“摘要”与“提要”的区别在于:作用不同。“摘要”主要用来揭示文章的最主要观点或结论。而“提要”可以用来介绍文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选题意义或价值、研究现状或方法等内容。行文语言不同。“摘要”应该完全是论文中的话,或者是论文中浓缩出来的话;“提要”则可以有论文之外的说明选题意义、研究价值或方法等的话语,因而可以出现“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作者认为”,“通过”等正文以外的词语。意义自足性不同。“摘要
8、”是语义完整的关于文章主旨的紧缩性短篇,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是说通过它就能洞悉论文的基本内容;而“提要”是个导引,只能“登堂”,不能“入室”,要了解题旨得详阅下文。篇幅长度不同。通常情况,“提要”比“摘要”要简约些,“摘要”则往往字数多、语句长些,因为主要观点或内容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阐述清楚的,而“提要”的内容则可长可短。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为,论文的正文前面以用“摘要”为宜,因为它可以用集约性的语句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提挈,也能方便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洞察。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中国的学术研究要走向世界,首先在国内得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然后才谈得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因
9、此,作为论文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摘要”或“提要”应当内涵明确、外延清楚,以往那种因无明确界定而混用的现象应当避免;有关方面制定的规范也要清楚、具体、便于操作。这样才能有利于论文的写作和编辑实践。(节选自徐建华“摘要”与“提要”宜分清)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目前国内相当多的学术刊物将“摘要”与“提要”混同在一起,或是概念混淆、或是并用无区别,这引起作者的注意并引发探讨。B按照清华大学颁布的规范要求,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不宜出现在“提要”中,因此本文中所举例子(1)不属于“提要”。C根据通知的规定,对“摘要”的要求是能够客观的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
10、性和自含性。但作者认为从这一规定实际看不出其与“提要”的区别。D根据作者的观点,“摘要”相对“提要”而言可以用更精炼的语句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选题意义进行概括,因此论文的前面用“摘要”更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和“提要”应当内涵明确、外延清楚。在统一的规范后,中国的学术研究才谈得上与国际惯例接轨。B根据龙协涛教授的观点,“摘要”与“提要”是不一样的,“摘要”要把自己的观点最干净地放在那里,作者赞同此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摘要”与“提要”的区别。C文中所举四例,(1)(2)在行文语言方面多了一些“本文认为”“本文试图通过”
11、这类文字,这类文字在论文正文中并未出现,这与(3)(4)行文明显有别。D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措辞严谨,使用诸如“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基于上述分析”等语言让作者观点有理有据。同时也使用了引用、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让文章论证严密。3根据本文作者对“摘要”与“提要”的区别界定,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 )(3分)A根据“作用不同”一点,例(2)当属“摘要”而非“提要”。B根据“行文语言不同”一点,例(3)应属“提要”而非“摘要”。C根据“意义自足性不同”对“摘要”的界定,即通过它就能洞悉论文的基本内容,例(3)是符合要求的。D根据“篇幅长短”一点,“提要”比“摘要”要更简约,因此“提要”的
12、内容通常是很短的。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5根据本文对“摘要”和“提要”的界定,说明以下文段可以作为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这篇文章的“摘要”还是“提要”?为什么?(6分)自然界的生物存在自然选择法则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有的博物学家都承认自然变种的存在。在自然条件下生物的变异种,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物种起先是以变种形式存在,因此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出现了繁盛、有大量变种等生物现象。自然选择还可以解释生物的演化、改良、灭绝,以及规划大小不等的类群等生物现象。同时自然选择可以解释生物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美”,让生物得到适应与改良。但这种适应与改良并不是绝对和完美的
13、,也是有一定条件与局限性的。(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野地上的麦子刘亮程好几年,我们没收上野地上的麦了。麦子在大概的月份里黄熟,具体哪天黄熟没人能说清楚,由于每年的气候差异和播种时间的早几天晚几天。还由于人的记忆。好多年的这个月份混在一起,人过着过着,仿佛又回到曾经的一些年月里,经过的事情又原原本本出现在眼前。人觉得不对劲。又觉得没什么不对劲。麦子要熟了,每年要熟一次。仿佛还是去年前年被人割倒的那些麦子,又从黑暗中爬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到这个月份里。那时正值玉米长到一人高,棉花和黄豆也都没膝,村子被高高矮矮的庄稼围着,连路上都长出草和粮食。一条路隔段时间
14、没人走,掉在路上的麦粒、苞谷豆、草籽就会在一场雨后迅速发芽,生长起来。路上的土都很肥沃,牲口边走边撒的粪尿,一摇一晃的牛车上掉下的肥料和草,人身上抖下的垢甲,凡从路上拉来运去的东西,没一样不遗落一些在路上。春播一过路往往会空一阵子,有些路就是专门通向一块地,这块地里的活干完了,路也就没人走了。等过上一两个月,人再去这块地里忙活,这才发现路上已长满了作物,有麦子、玉米、黄豆,还有已经结上小瓜蛋子的西瓜秧,整个路像一条绿龙,弯弯曲曲伸到人要去的那地方。人在路头愣望一阵,想他们麻袋上的那个小洞、车箱底的那个细缝,咋会漏掉这么多种子。人实在不忍心踏上去,只好沿路边再走出一条新路。麦子成熟的香味就在这个
15、时候,顺风飘来,先是村西边的人闻到。麦子快要熟了。嗯,是麦子熟了。打镰刀的王铁匠锤停在半空,愣了一下,麦香飘过他的铁炉的一瞬被烤熟了,像吃了口新麦锅盔的感觉。编筐的张五突然停住正编的一根榆树条,抬头朝天上望。麦子已经熟了,快给村长说说去,该安排人割麦子了。正往车上装羊粪的韩三扔掉铁叉快步朝村东边走去,新麦的清香拨开浓浓的羊粪味钻进他的鼻孔里。他刚迈出两步、风已经翻过一家家房顶把麦香刮到村东头,全村人都闻到麦香了。这时候,村长就会派一个人骑马去野地走一趟,看看麦子黄到了几成,哪天下镰合适,以便安排劳力。有一年人们闻着麦香走向野地,全村150多个劳力,十几辆大车,浩浩荡荡走了一整天,天黑透走到野地
16、,连夜在地头搭棚、支炉灶、挖地窝子。人马疲困已极。第二天一早,人们醒来一看,麦子还青着,只黄了一点麦芒。麦子成熟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气里。是哪一块麦地熟了。有人站在车上,有人爬上棚顶,朝四下里张望。肯定有一块麦子已经熟透了。谁也不知道这块麦地在哪里。仿佛是去年前年随风飘远的阵阵麦香,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了回来,又亲切又熟悉。人们住下来等麦子黄熟。也就几天就能下镰了。节气已经到了,麦子不黄也说不过去。最多三五天吧,回去屁股坐不稳又得再来。人们等到第五天,麦子还没黄。第三天的大太阳,本来已经把麦穗催黄了,可是天黑前下了一场雨,一夜过去,麦子又返青了,跟刚来时一模一样。第六天上午,磨利的镰刀刃已开始生锈
17、,带来的粮食清油也吃掉八九成。人们拆掉窝棚,把米面锅灶原搬到车上。那天天气燥热,天上没一朵云,太阳照到每一片叶子上。150多人,十几辆马车,浩浩荡荡往回走。麦子在他们离去的背影里,迅速地黄透了。村长马缺也闻到了麦香,每当这个节气村长马缺都格外操心,一有点儿风就把鼻子伸长用心地吸几口气。有一年,也是这个月份,大早晨,树轻轻晃动,马路上几头牛踩起的土,缓缓向东飘浮,牛也朝东边走,踩起的土远远跑到它们前头。村长马缺站在路边上,鼻子伸进风里,吸了两下,又吸了两下。什么地方着火了。不像是炊烟的气味。村长马缺赶紧爬上房,踮起脚尖朝西边望。早晨的炊烟,像一片树林一样挡住视线。炊烟全朝东边弯。村长马缺第一次感
18、到这个村子的炊烟这么稠密,要望过去都有点费力。村长马缺下了房,快步走到村西头,站到一个粪堆上朝西边望,鼻子一吸一吸地闻了好一阵。是一股很远处的烟火味。它穿过天空和荒野时烟味变薄变旧了,还粘染了些野草、尘沙和云的气息。好像还飘过村里种在西边野滩上的麦地,粘带了些麦粒灌浆时溢出的青郁香气。什么东西在远处烧掉了。村长马缺在心里嘀咕。那以后村长马缺时常在梦中看见一场大火,呼呼地烧着,四处都是火,浓烟滚滚。他辨不清那场火在什么地方。村长马缺一直在担心野地上的麦子,会在哪一天烧着。麦子熟透了会自己着。有时远远的一粒火,甚至一颗流星都能把七月的麦地点着。村长马缺没有把这种担心告诉别人,他一直一个人在心里害怕
19、着一场没烧着的大火。那以后野地种没种我记不清了。大概撂荒了几年。村里的事突然多起来,有些人长大了,有些人长老了,乱哄哄的,人再顾不上远处。现在,我们生活的村子再没有野地可种了。没有野地可种的那些年,麦子成熟的香味依旧在那时候,顺风飘来,人们往往被迷惑,禁不住朝野地的方向望一阵。村长马缺依旧会闻到一股浓浓的什么东西烧着了的烟火味。他依旧会站在村西头的粪堆上眺望一阵。村长马缺如果站得稍远些,站在西边或北边那道沙梁上朝村里望一眼,他就会看见梦中的那场大火,其实一直在村子里燃烧着。村长马缺从没有跑到远处看一眼村子。村里人也从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燃烧。这一村庄人的火焰,在夜晚窜出房顶几丈高。他们的烟,一缕一
20、缕,冒到村庄上头,被风刮散,灰烬落入荒野和院子里。他们熄灭了也不知道自己熄灭了。我因为后来离开村子,在远处看见这一村庄人的火焰。我像一根逃出火堆的干柴,幸运而孤单地站在远处。就这些。(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村长马缺心里所担心发生的大火与作者在后文所写的村子一直在燃烧的大火内涵是不同的。B野地上的麦子在几月黄熟,什么时候黄熟,村民没人能说的清楚。这是因为每年的气候差异和播种时间的不同。C在作者的笔下,村庄的作物、村庄的风、野地上的麦香、村庄的村民,一起构成了一副自然和谐、原生态的画面。D在村民收割麦子的过程中,作者写“麦子在他们离去的背影里,迅速
21、地黄透了”,这说明自然拥有其自己的规律,并不受人力左右和干预。7读了本文后,你觉得下面哪一句诗表现出来的意境氛围与本文描写的村庄生活最相符( )(3分)A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乡村四月)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C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D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8结合上下文,分析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9将本文画波浪线处的文字与下文对比,分析刘亮程和鲁迅笔下的自然世界有何不同。(6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英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22、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齐玉曰:“五官之计,不可不日听而数览也。”王从之。已而厌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谓靖郭君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
23、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之子曰文。文通傥饶智略,说靖郭君以散财养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靖郭君以文为嗣。请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
24、侮其君,下以蠢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为天下逋选主、萃渊薮。”此之谓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显王四十八年材料二: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25、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孟尝君 A待客 B坐语 C而屏风后 D常有侍史 E主记君 F所与客语 G问亲戚 H居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食客,指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过秦论中列举的战国四公子都好养食客。B臧否,指善恶。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否”意思相同。C比,指比较。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D遇,指对待、待遇,和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靖郭君在执掌齐国大权后,想
26、要在薛建城,门客以海鱼作比劝阻他,他听从了门客的意见。B孟尝君田文曾劝说父亲养士,自己继承爵位后也散财招揽士人,投奔他的人包括各诸侯国的游说之人及犯罪逃亡者。C靖郭君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为他的庶子,因为智慧谋略超人,深受门客推崇,在靖郭君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因此孟尝君名重天下。D孟尝君曾与门客在夜里一起吃饭,其中一位门客看不清孟尝君的饭食,以为饭食不等,准备拂袖而去,孟尝君拿自己的饭给他看,客人惭怍,自刎谢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4分)(2)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4分)14司马光对待孟尝君养
27、士持有的态度和司马迁有所不同,司马光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会持此态度?(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近日刻诗集者又十数家翻阅之馀戏题一律(清)赵翼只为名心鉥肺肝,纷纷梨枣竞雕刊。岂知同在恒沙数,谁独能回大海澜。后代时逾前代久,今人传比古人难。如何三寸鸡毛笔,便作擎天柱地看。注释:鉥sh:导,引导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多用梨木或枣木刻成,所以称雕版印刷的版为梨枣擎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后来用“擎天柱”比喻担负重任的人。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诗人认为众人因名利之心引导思想,故纷纷竞相刊印
28、诗集,期望能扬名立万,导致了诗人泛滥。诗人对此持怀疑批判态度。B颔联诗人用连续问句,表明众人皆如恒河沙一般,谁能力挽狂澜谁就能脱颖而出,诗人对有这种能力的人持赞赏钦慕的态度。C颈联表明时代更迭延续之久远,后代年份应远超今朝以前的年份,因而诗人认为当下的诗人名垂青史比前人更加困难。D尾联表明诗人对诗歌难以传世的悲痛与无奈,但是他认为知识分子在此情形下更应担起时代重任。16北大教授王岳川在与季羡林对话时说到:“清代赵翼诗:如何三寸鸡毛笔,便做擎天柱地看,是何等地沉痛和无奈!知识分子是文化身份的命名者,不可能跻身为“沉默的大多数”。请从本诗中分析,知识分子应如何承担“文化身份的命名者”的时代重任,创
29、作出传世佳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司马迁屈原列传里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句和屈原离骚中“_,_”两句相照应。(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其中提到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3)彭祖,相传他活到了八百岁,在后世常被用作长寿的代表,比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即将迎来暑假,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研学旅行颇受中小学生家长追捧。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近2亿多中小学生,
30、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因此,随着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研学旅行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愈发普遍。家长对研学旅行宣传与实际货不对板、霸王条款、天价收费等问题的吐槽不绝如缕。普通的“春游”“野炊”加个研学标签,价格马上翻番;说好的去体验生活,结果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还有某些培训机构打着研学名头偷偷搞竞赛考试凡此种种,背离了教育初衷,也浪费了家长们的钱财与精力。曾在某知名教育机构负责研学旅行项目多年的老师告诉记者,A_,研学机构就越规范、服务质量越好,托付孩子就更放心,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学生在研学团的饮食、住宿、出行成本都要比普通旅游团低,高昂的费用有时就是个噱头。随着教育供给方式
31、日趋多元,文旅与教育擦出了不一样的创意火花:研学旅行B_,也为旅行赋予了学习的内涵。研学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花多少钱,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义。希望教育、文旅等部门能积极合作,挖掘更多精品线路、宝藏营地,依托既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各个阶段孩子的研学需求,真正使他们游有所学,学有所获,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走进社会、亲近自然,以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在旅行途中追寻诗与远方,在行走的课堂上读懂更大更广阔的世界。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32、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
33、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A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B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C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2
34、0文中有两个加点的AABB式重叠词“明明白白、从从容容”,说说它们和“明白、从容”相比,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3分)21文中有三处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22在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作者是怎样极力表现酉水河风景对旅客的吸引力之大的?(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年级七月名校联合测评语文试
35、卷参考答案1D据原文。“摘要”主要用来揭示文章的最主要观点或结论。而“提要”可以用来介绍文章的主要观点或结论、选题意义或价值、研究现状或方法等内容。因此“选题意义”并不属于“摘要”内容。2D文本并未使用类比的手法,在意义自足性一点中,作者使用了“登堂”“入室”等词语形容提要的作用,是比喻类修辞,说明提要并不具备独立性和自含性,阅读提要还不能够全面掌握文章内容,要了解文章全部信息还得详阅文章内容。3CA.例2强调通过言述方式的变化来论证现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强调文章的研究方法,因而例2根据“作用不同”一点当属“提要”;B.例3的语言,符合“摘要”完全是论文中的话,或者是论文中浓缩出的话,因此例3
36、应属“摘要”而非“提要”。D.据原文,提要比摘要更简约,摘要往往字数多、语句长,但是“提要”的内容可长可短可知D不符合作者观点。4提出如今学术刊物混同使用“摘要”与“提要”的现象,并举例佐证。引用权威文件明确“提要”与“摘要”的区别,同时提出文件中的模糊处;引用龙教授的观点,得出“摘要”与“提要”确实有别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区别,提出作者的观点;总结上文,得出论文前以“摘要”为宜的结论,并提出规范学术标准的意义和价值,明确本文的写作意义。(每点1分,注意论证思路,应体现出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5属于摘要(2分);本段文字揭示了达尔文文章的最主要观点和结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使用的都是
37、文章中的话或浓缩概括的语言,并未出现“本文认为、通过”等正文以外的词语;通过阅读本段文字,即能够了解达尔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语义完整。(答到任意两点得4分)6B“麦子在大概的月份里黄熟,具体哪天黄熟没人能说清楚,由于每年的气候差异和播种时间的早几天晚几天。还由于人的记忆,好多年的这个月份混在一起,人过着过着,仿佛又回到曾经的一些年月里。”不仅是因为播种和气候的因素,更是因为村庄自身的封闭与循环,村民仿佛又回到曾经的年月和日子里,因此不清楚到底哪一天麦子黄熟。7D注意题干要求选择意境氛围相符的一项。选项A是描写乡村的繁忙;B是体现清幽宁静的意境;C体现的是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的富有趣味
38、的生活细节。8.“燃烧”与下文的“熄灭”对应,村里人从不知道自己生命的高光所在;“村里人也从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燃烧”说明村民并不明白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生命价值,他们一直在封闭隔绝的村落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生活,而作者也只有在离开村落后才发现“这一村庄人的火焰”。(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9本文语言自然,并不着力修饰,例如形容路上的土肥沃的原因、小瓜蛋子等;刘亮程笔下所呈现的是原生态的村庄景观,是不加装饰的现实村庄生活。鲁迅的文章,用定语修饰,例如“碧绿的、光滑的、紫红的”等文字;同时善用修辞手法,例如“长吟、低唱、弹琴”。诸如此类的文字展现的是美好的、富有生趣的自然世界,是魯迅童年里装饰
39、的美好的梦。(每点3分,注意从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解析】:冯至在山水后记中写到,“对于山水,我们还给他们本来的面目吧”。他欣赏的是素朴、本真的自然,践行原生态的自然描写。而刘亮程致力于描绘的正是原生态的自然面貌,他将眼光投射于新疆的乡村,在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散文集中,创作了许多呈现乡村自然面貌的文章。他在创作的文集中写到:我理解的自然乡村,是自古老的诗经、庄子、楚辞、汉赋、唐宋诗词以及山水国画营造出的一处乡村自然家园。在那里,有古老原样的山水自然,有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交流。10CEG由整句大意可知,句中的事件是在孟尝君与客谈话中发生的,故第一处应在“坐语”后断开,“侍史”是指侍奉左右、
40、掌管文书的人员,在句中做宾语,故应在“侍史”后断开,“所与客语”为所字结构,做宾语成分,应在其后断开。11B本文中的“臧否”指善恶,而“陟罚臧否”中的“臧否”指褒贬,意思不同。12C由材料一第一段末可得知,孟尝君因养士而名重天下,并非因为智略过人。13(1)如果因为这失去了齐国(的权势),即使使薛地城墙抬高到天那么高,哪里有足够(用来)倚仗的地方呢?(“苟”(副词,表如果)、“隆”(使用用法,使抬高)、“庸乎”(固定句式,哪里呢)各1分,大意1分。)(2)孟尝君在薛城,招揽了各诸侯国的宾客和有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到孟尝君门下。(“招致”(招揽,收罗),“归”(归附),“宾客及亡人有罪者
41、”(定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1分。)14反对批判态度。原因:贤德的君子养士应是为了百姓的利益,而孟尝君养的士人不分智愚与好坏,他靠着盗用国库的薪俸、盘剥老百姓来收养他们,实质是为了结党营私,致使其居所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态度1分,原因2分(答出不为百姓而为己1分,所收养士人不分智愚好坏1分)意思相近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靖郭君对齐王说:“各主管大臣的报告,您应该每天亲自听取并反复审核。”齐王照此做了,不久就厌烦了,全部委托给靖郭君代办。靖郭君因此得到了齐国的专政大权。靖郭君想要在薛地建城,一个幕客对他劝阻说:“您没有看到海里的大鱼吗?海网罩不住它,鱼钩也牵
42、不住它,然而它一离开海水,连小小蚂蚁也可以制它于死地。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住齐国,哪里用得着建薛城呢?如果因为这失去了齐国(的权势),即使使薛地城墙抬高到天那么高,哪里有足够(用来)倚仗的地方呢?”靖郭君于是放弃了扩建计划。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地位卑贱的妾室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他建议靖郭君广散钱财,蓄养心腹之士。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他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都疏散财产优厚地对待他们,还问候救济他们的亲戚。这样,孟尝君门下
43、收养的食客常达几千人,都各自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因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易经说:“崛圣人收养贤良人才,恩泽及于天下百姓。”士人中贤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风俗,才干足以整领纲纪,见识足以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团结仁人志士;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所以贤德的君子用丰厚的俸禄来收养他们,用尊崇的地位来礼待他们。蓄养一个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泽,这是养贤之道的真谛。然而孟尝君的养士,不分聪明愚笨,不论好人坏人,一概收留;他盗用国库的薪俸,结立自己的私党,沽名钓誉,对上欺瞒国君,对下盘剥百姓,真是一个奸雄,决不值得颂扬
44、!尚书说:“商纣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窝主、藏污纳垢的匪巢。”孟尝君也正是这种情况。材料二:孟尝君在薛城,招揽了各诸侯国的宾客和有罪逃亡的人,(这些人)都归附到孟尝君门下。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
45、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15B诗文的意思是无人能仅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古往今来的诗人是一个整体,诗歌史是由无数的诗人通过长期的共同努力而造就的。16不应为名利心所诱导驱使。首联作者陈述了众人刊印诗集实际是为了个人私欲,以期能扬名立万,作者对此持批判否定态度;诗歌创作应继承前代诗人的优良传统。颔联作者以连续两个问句表明诗歌史是由无数诗人共同造就的,今人创作应继承前人优良传统。诗歌创作还应大胆创新。颈联表明后世恒
46、远,今人想要有传世佳作仅仅靠继承前人传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创新。诗人应有清醒的责任意识和怀有的高尚的德性操持进行创作。尾联表明如何使三寸鸡毛笔传世,需如“擎天柱”般担负时代重任,拥有高尚的操守品行。(每点2分,答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诗歌鉴赏:本诗是赵翼在刊印诗集时有感而发写就的诗作,首联作者批判了当时众人为了追逐名利而竞相刊印诗集,造成了诗人诗集泛滥的现象。颔联起作者开始申发论述,认为古往今来的诗人是一个整体,诗歌史是由无数诗人经过长期努力共同造就的,没有人能够仅凭一人之力力挽狂澜,今人创作应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而后世恒远远超前代,历代诗人珠玉在前,清代诗人们时常感觉到好诗已
47、被前人写尽。因此,诗人们想要“各领风骚”,就必须要审慎对待自己的作品,要知道,各领风骚的从来不会是附庸风雅之徒。诗的可传与否,也绝不取决于其数量。古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已然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大浪淘沙,偶然获宝。今人则更需苦心孤诣,才可能在诗史上拥有一席之地。追名逐利者、附庸风雅者,虽能付之雕版,然其果然可传否?其诗虽千万而何益?末句诗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号召,当今诗人更应担负时代重任,呕心沥血创造佳作。众人唯唯,不若一夫谔谔。面对乾嘉年间诗的空前“鼎盛”,赵翼的这首作品无疑敲响了一声洞彻古今的警钟。17(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每空1分,共6分。有错别字不给分。其中,第三小题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18A有的家长认为费用越高B为学习融入了旅行的体验(第一空,关键“为费用越高”或者“费用越高昂”;第二空关键是“为学习融入了旅行的体验”每空2分)19近2亿/2亿多“因此”改成“然而”“不绝如缕”改为“不绝于耳”(序号找到,并改对2分;序号找到,未改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