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重要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一、相关概念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3.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d)。 等位基因:决定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如D和d;A和a等)。4.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2、): 显性纯合子(如AA、YYRR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yyrr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5.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表现型)6.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相互交配的过程。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特殊的杂交)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DDdd F1: 高茎豌豆 F1: Dd 自交 自交 F2:高茎豌豆 矮茎豌豆 F2:D
3、D Dd dd 3 : 1 1 :2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 黄圆绿皱 P:YYRRyyrr F1: 黄圆 F1: YyRr 自交 自交 F2:黄圆 绿圆 黄皱 绿皱 F2:Y-R- yyR- Y-rr yyrr 9 :3 : 3 : 1 9 : 3 : 3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注:约翰逊
4、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提出“表型”和“基因型”)(三)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 a对母本去雄(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c采集父本的花粉 d传粉(将花粉涂在母本的雌蕊柱头上) e套袋(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原理(1)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2)甲的D彩球和d彩球数量相等,乙的D彩球和d彩球数量相等,但甲和乙之间可以不等。(3)分别从甲、乙中随机取出彩球结合,模拟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三、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5、花大,便于人工授粉;生长周期短,易栽培;后代数量多,数学统计分析结果可靠。2.采取正确的实验思路: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由简单到复杂)3.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数学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判断显隐性: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
6、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l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l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
7、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过程有变形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无变形期,初级卵母和次级卵母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
8、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4)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2种)。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个(1种)卵细胞。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特点: 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相等,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受精卵中DNA的来源:母方父方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辨别: 第二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9、一、 萨顿的假说:研究蝗虫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果蝇眼色杂交实验:红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WY,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WXw或XWXW,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是XwY,白眼的雌果蝇基因型是XwXw。 P: 红眼() 白眼() P: XWXW XwY F1: 红眼 F1: XWXw XWY F1雌雄交配 F2:红眼(、) 白眼() F2: XWXW XWXw XWY XwY补充: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三、孟德
10、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第三节 伴性遗传一、伴性遗传的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二、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色盲、血友病) 男患多于女患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抗维生素D佝偻病) 女患多于男患 世代遗传 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外耳道多毛症)男患病女不患病 父子孙【判断方法】:(1)先判断显
11、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2)再假设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将其代入观察是否符合。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看女患,女患父子患; 若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看男患,男患母女患。三、性别决定(1)概念: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注意:性别既受性染色体控制,也与其上部分基因有关,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如色盲基因。并非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有性杂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体内。(2)鸡性别决定的ZW型: 雌性:ZW 雄性: ZZ (3) 若要根据子代性状就能判断其性别,则亲本组合为: XY型生物:隐性雌
12、性(性染色体同型)显性雄性ZW型生物:隐性雄性(性染色体同型)显性雌性实例:根据羽毛特征区分雌、雄雏鸡,选择芦花(显性性状)雌鸡和非芦花(隐性性状)雄鸡杂交。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体内、体外);(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源(1(1)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及现象结论细菌的转化格里菲斯体内转化 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有荚膜多糖),小鼠死亡。来源:学,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来
13、5加热杀死S型细菌与活R型细菌混合培养,R型菌部分变为S型菌。S型细菌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体外转化第一组:R型细菌的培养基+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培养基含R型细菌和S型细菌。第二至第四组: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加蛋白酶或RNA酶或酯酶)培养基含R型细菌和S型细菌。第五组: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加DNA酶) 培养基只长R型细菌。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DNA是遗传物质(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标记细菌 大肠杆菌含 35S 的培养基含 35S 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含 32P 的培养基含32P 的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噬菌体含
14、35S 的大肠杆菌含 35S 的噬菌体噬菌体含 32P 的大肠杆菌含32P 的噬菌体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注:该实验有自身对照(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高低对照),也有相互对照实验结果:含35S的噬菌体+大肠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含32P的噬菌体+大肠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注意:该实验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
15、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某些病毒的R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HIV、新冠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无细胞结构,由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3.生物体内的核酸种类及遗传物质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物理模型) 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A与T,G与C配对)。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T(2个氢键);
16、GC(3个氢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计算 AT;GC A+GT+C DNA碱基总数的一半 A1=T2 T1=A2 G1=C2 C1=G2第三节 DNA的复制一、 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亲代DNA的一条链。 实验者:梅塞尔森和斯塔尔 1、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2、材料:大肠杆菌 3、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离心技术 4、实验原理:含15N的双链DNA密度大,含14N的双链DNA密度小,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的双链DNA密度居中。二、DNA的复制1、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2、时间:细胞分裂的间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3、
17、基本条件: 模板: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原料: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能量:由ATP提供;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4、过程:解旋;合成子链;形成子代DNA(一条为母链,一条为子链)5、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TA、GC、CG)7、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8、DNA准确复制的原因:DNA分子独特的双独特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8、DNA复制的相关计算: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含有 2n 个子代DNA分子,含有 2n+1 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母链 2 条,含子链
18、2n+1-2 条,只含母链的子代DNA分子有 0 个。无论DNA复制多少次,含有母链的DNA分子有 2 个;一个DNA分子中含碱基A(或T或G或C)m个:连续复制n 次后,所需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是 m (2n-1) ;第n次复制所需某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是 m (2n-1) 。第四节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DNA片段,有着特定的遗传效应。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的物
19、质基础。(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RNA,对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注意:一个DNA分子中由n对碱基组成,则碱基排列顺序可以有4n 种,但一个特定的基因,由n对碱基组成,该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只有特定的一种,体现特异性。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RNA的结构:1、组成元素:C、H、O、N、P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 3、结构:一般为单链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1、转录:RNA是在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1)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 能量:ATP 酶:RN
20、A聚合酶等(2)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 (3)产物:mRNA、rRNA、tRNA2、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1)条件:模板:mRNA 原料:氨基酸 能量:ATP 酶:多种酶 搬运工:tRNA 场所:核糖体(2)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U、TA、GC、CG) (3)产物:多肽链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DNA(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 = 6:3:14、 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为1个密码子。种类:密码子种类
21、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一般有61个,3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专一性:一种密码子最多编码(决定)一种氨基酸特点 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被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所编码(决定) 通用性:几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三、中心法则提出者:克里克第2节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一、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 蛋白质 性状)(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等。(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症等。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1、基因的类型: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如核糖体蛋白基因、ATP合成
22、酶基因(管家基因)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如卵清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奢侈基因)2、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三、表观遗传概念: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影响因素:DNA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生物变异的类型l 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l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表观遗传。二、可遗传的变异(一)基因突变(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
23、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基因突变。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3、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不同DNA分子,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c.不定向性; d.多害少利性; e.低频性; f.遗传性: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体可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4、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5、细胞的癌变:(1)人和动物细胞中的DNA上本来就存在与癌变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控
24、制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2)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等。(二)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1、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非等位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四分体时期)c、基因工程重组型 d、肺炎链球菌转化型2、意义: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
25、变异和数目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类型:缺失(如猫叫综合征)、重复、倒位、易位(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类型: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如21三体综合征。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三、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套的非同源染色体。(1)特点: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不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2)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单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单倍体可能含1个染色体组或2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
26、育。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多倍体: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多倍体植株优点:常常是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香蕉和三倍体无籽西瓜没有种子的原因:三倍体因为原始生殖细胞中有三套非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出现联会紊乱,因此不能形成可育的种子。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处理对象: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第三节
27、 人类遗传病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二、人类遗传病类型(一)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显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并)指(男性 = 女性) X染色体显性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男性 女性) 遗传方式的判断技巧(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子)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女)正非伴性(二)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常见类型:冠心病、哮喘、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常染色体遗传病 结
28、构异常:猫叫综合征(第5号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类型 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多了1条21号染色体),也叫先天性愚型 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三、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咨询(了解病史分析遗传方式推算发病率提出建议); 产前诊断(如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的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本状况。基因治疗: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患者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必修二教材出现的科学家及其成就1.1866年,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2.1903年,萨顿利用“类比
29、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3.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基因”这一名词。4.1910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5.1928年,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得出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6.1944年,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8.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9.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假说。10.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
30、塔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DNA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11.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其他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第二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适应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a.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b.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手段c.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d.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第三节
31、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4、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按定义计算:某基因频率=某基因的数目等位基因的总数100%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 杂合子频率通过遗传平衡定律求基因频率(A+a)2=1(前提条件:个体间能自由交配)5、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6、自然选择决定
32、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7、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隔离: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如马和驴)物种的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第四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