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689492 上传时间:2020-08-1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编写思路导图 考纲要求 2019 年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 规定: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 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卷分析 题干及考点题干及考点 题题 号号 年年 度度 卷卷 别别 题题 干干

2、考考 点点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8 全国新课标卷、 第 1 题 2017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2018 全国新课标卷、 第 2 题 2017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全国新课标卷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根据原文内容,下

3、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新课标卷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 2018 全国新课标卷、 第 3 题 2017 全国新课标卷、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 选选 文文 选选 篇篇 题题 材材 卷 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卷 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2019 卷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 卷 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文史 卷 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学术论文 2018 卷 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社会学 卷 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

4、气候正义为视角 气候环保与 国际法 卷 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艺术 2017 卷 陆邵明留住乡愁 社会学 备考指导 1.抓住重要考点,关注考情变化。从考查内容看,近年重点考查考试大纲规定 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态度”等考点。自 2017 年起,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的考试内容在“分 析综合”这一能力层级下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要求,高考试 题中的第 2 题与这一要求直接对应,2018 年、2019 年延续了这一变化。且题目与考 点对应固定,第 1 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第 2 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 3

5、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整体阅读,胸有成竹。熟练运用整体阅读法解读文本是解题的关键,作为高考 材料的论述类文本,一般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常用总分式结构模式。阅读文 本时要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性,做 到成竹在胸。 3.善于运思,准确解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 “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解题。随着考情变化,有时还需运用推断作答。 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 知识清单 _ 一、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类型 根据最新考试大纲,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涉及“中外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文、学 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

6、近年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 谨。经过加工改造的高考论述类文本,篇幅虽短但“五脏俱全”,且所选文本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 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 论述类文本有如下常见类型: 1.政论文: 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 性文章。 2.学术论文: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3.时评: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4.书评: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详情见

7、本专题学案 3) 阅读指导 _ 一、阅读全文,整体把握 许多考生在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不 是静下心来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 ,以求速战 速决。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 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 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 信息掌握不全、 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 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二、两步完成读文过程 第一步第一步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8、, ,勾画词句勾画词句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类 型 阐 释 有助于理解 文 章内容、提示信 息的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2)年代时间(多依次出现)、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及范围 限定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几乎、凡、凡是、所有、 全、都、仅仅等) (3)重要的修饰、程度限制性词语(如:基本、根本、十分、 非常、总共等) (4)已然与未然(如: 目前为止、 迄今为止、 现在、 了、 将等)、 或然与必然(如:假如、可能、如果、或许、预计、一定、 必然、肯定等) (5)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有助于厘清 文 章思路和论 证 对象逻辑关 系 的词语 (

9、1)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 (2)转折(如:但是、反而、可是、却、然而、不过等) (3)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 还等) (4)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 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5)举例子(如:例如、如、比方说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类 型 阐 释 统摄全篇的句子 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用作论据的句子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揭示文章思路、 结构的句子 (1)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对比、递 进、点与面等)的标志性句子(如“首先其 次”等) (2)每段的开头句、结尾句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表

10、因果关系的句子,对具有 厘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做简短批 注,为进一步阅读作准备。 第二步第二步 提取要点提取要点, ,整体把握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为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及内容作准备。 1.理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厘清文章是 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某一重 点段落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 系。 语句之间和段落之间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 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 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 显的语言标志;即使

11、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也可以依据 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 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等等。 要注意的是,论述类文本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 表明不同态 度的句子。阅读时,要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并在此基 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 近的作差异辨析),这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 3.理材料,定意图 论述类文本中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征引的文献资料和相关理 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有的

12、用来发表某种新见,有 的用来反驳某种观点。 论述类文本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会对这些材料作 出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通常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倾向。 整体阅读论述类 文本时,考生应该首先在文中用醒目的记号标出这些材料以及作者对材 料作议论评述的文字,或者根据作者的议论,摘录关键词句,在文本旁批注 出作者运用这则材料的意图。 示例 1 2019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 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

13、,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总起: 提出论题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 ,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 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 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 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 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 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 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 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

14、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 是什么呢?第一层:当下的困惑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 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 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 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 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 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 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 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 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

15、受到奔涌的 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 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第二层:回答是什么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是为了 从理性和情感 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 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 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 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 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 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 群休戚相关。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

16、大人民作为我们认 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第三层:回答为什么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 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 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 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 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 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 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 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 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 才有能力创造出

17、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 灵魂。第四层:回答怎么做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词句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见文中“”标示处) 第一类:为谁创作 为谁立言 这类词语是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文本的中心论题(论述对象)。 第二类: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是为了 这类词语是文本分述的观点和论述的角度,标示了文本的层次。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见文中“ ”标示处) 提示:第段画线句承上启下,引出对观点的阐释。第段画线 句回答为什么要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的问题。第段画线句回答怎 样做的问题。 3.简短批注 (见文中“

18、 ”标注)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理思路,明结构 思路:按逻辑顺序论述。 递进结构: 第段提出两个问题 第段联系现实谈困惑 第段从纪念碑得到启示(是什么) 第段以例证法论证原因(为什么) 第段提出中心论点(怎么做) 2.会文意,释观点 首段提出文学艺术创作者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其 次论证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最后论证要坚持精品奉 献人民。 3.理材料,定意图 文章主要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 第段使用引证法:第段引用习近平的讲话材料引 出话题,第段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材料论证人民的主体 地位。 第段使用例证法,举出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的例子论证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19、”的意义。 真题体验1 _ 题所在文本见本学案“示例 1”2019 全国新课标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文本第段中 “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是一个必要条件的关系,选项

20、中表述成了充分条件关系,不合 逻辑。C.选项中“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与文本第段“一 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不一致。 D.“无须考虑人民 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完全违背了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关信息见原文第 段。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 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 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 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 心”的根本体

21、现。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 章末段阐述了“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而不是“论证了正 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 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 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 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

22、向质的问 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文本末段阐述了作品量和质的关系,强调 新时代作家的责任不在量多,而在责任(质)。 选项中“艺 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中“少”于文无据,“精”不 完全等于作品有“责任”。 答案:D。 示例 2 2018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诸子之学 ,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 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 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 今仍没有终结。总起:提出论题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

23、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 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 “照着讲” 主要是从历史 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 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 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 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分述 1:“照着讲”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 “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 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 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

24、代以 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 “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 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 “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 的交融, 从更深的层次看 ,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 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 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 “新子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 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 内涵与新的形态。分述 2:“接着讲”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 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

25、对既 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 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 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 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 “照 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 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 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 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

26、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 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总括:二者关系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词句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见文中“”标示处) 第一类:诸子之学 “新子学” 这类词语是文中的核心概念,是文本的中心论题(论述对象)。 第二类:“照着讲” “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 联看 从更深的层次看 这类词语是文本分述的观点和论述的角度,标示了文本的层次。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见文中“ ”标示处) 提示:第段画线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揭示核心概念的内涵, 总领全文。第段画线句分别对“照着讲”“接着讲”的内

27、涵作了解 说。第段画线句总括了“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关系。 3.简短批注 (见文中“ ”标注)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1.理思路,明结构 思路:按逻辑顺序论述。 总分总结构: 总起 “新子学”“照着讲” “接着讲” 总括 2.会文意,释观点 兴起于先秦的诸子之学,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新子学”。诸子之学不仅 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对“新子学”的理解可从“照着 讲”和“接着讲”的两方面进行,这两者是相互渗入、无法分离的关系。 3.理材料,定意图 “新子学”是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二者具有同样的品格。 作者认为理解“新子学”可 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对比手法论证了二

28、者的差别与关系,并以中西思想交融为前 提,论证了“接着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真题体验2 _ 题所在文本见本学案“示例 2”2018 全国新课标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新子学受西 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

29、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有误。 原文第段说“新子学”与 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第段在阐述“新子学”中的“接着讲” 一类时说“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 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也就是说, “新子学”与诸子之学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内在的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并未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 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 能。

30、 D.文章论证“照着讲” “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 章主要内容都是在论述“新子学”的两个大类“照着讲”和“接 着讲”的特征,运用对比手法也是为了突出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并 非拿“历史上诸子之学”和“新子学”进行对比,更谈不上“突 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 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

31、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 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 着讲”。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 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说法有误。原文第段从逻辑上和 现实过程两个方面阐释了二者是“无法分离”并“相互渗入”的关系。C.说法有误。原文第 段只是说“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 新”,而“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所以 C 项的说法不符合 原文观点。D.“过渡到”有取代之意,而原文第段说“照着讲与接

32、着讲二者无法分 离”“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答案:B。 学案2 信息筛选 知识清单 _ 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考生按照考题要求 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整合后的信息做出判断。所谓“文中的信息”是 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 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及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 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筛选信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 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

33、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 以形成对抽象信息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考生亲自去筛选和整合,只需要对命题 人进行信息筛选和整合后所组成的选项做出正误判断即可。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选项 的转述方式。 1.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 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 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 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 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 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

34、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 逻辑关系。 【例 1】 2019 全国新 课标卷第 1 题 B 项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 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 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 原因。 原 文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 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 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答题思路 选项中“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对原文“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 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的概括,“新文化 运动以来很多作家”是对原文“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 纪 80 年代那批经

35、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的概括。 这一概括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 致。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 结论性的内 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 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 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 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 【例 2】 2019 天津卷第 6 题下列语句 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 项是(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

3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原 文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 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 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就是注意。 答题思路 从文中来看,“注意力”具有定向性,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A、C、D 三 项都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如“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是说明注意力不能 分散;“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是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不能分散;“用心 一也”也是表明注意力的指向性。只有 B 项,

3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 见,与注意力“定向性”不一致,不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 B。 3.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 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 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 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 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 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 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例 3】 2019 全国新课标 卷第 1 题 D

38、项 对于天宝 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 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 角的观照。 原 文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 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 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 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 答题思路 选项中“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是原文“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 深入的感情” 的同义变式转述,“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是原文“一方面又有极客观 的从容的观赏”的同义变式转述。该项这两处的同义变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综上所述,选项对原文相

39、关内容的转述,主要有概括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和同义变式 转述,而其中同义变式转述因其所占比例较大,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典题导学 _ 题 2019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 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 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 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 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 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 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 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

40、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 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 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 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 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 曲江三章 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 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征及“三吏” “三别” 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 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

41、的一切人情 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 “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 ;写丑拙则“袖露两肘”, 写工丽则“燕子风斜”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 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 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 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 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 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

42、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 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 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 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 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 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 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43、,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 “戏赠” “戏作”等字 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 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 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 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原 文 而其(杜甫)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 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 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 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

44、以深入他 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 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 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比 对 “ 杜 甫有一种难得的 健全才性,能兼容 感性与理性”照 录了原文的句子。 “对事物进行综 合全面的把握” 是对原文的概括 式转述。 结 论:正确。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 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原 文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 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 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 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 高适、岑参、王

45、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 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 饮中八仙歌 曲江三章 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 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 又如从 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征及“三吏” “三别”等五 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 新面貌。 比 对 原文是从“采择与 欣 赏”“ 运用与 变化”“ 创 新”三方面阐述杜甫诗的“汲取 之博与途径之正”,选项中“论 诗作品”则只在“采择与欣赏的 方面之广”中涉及杜甫论诗,只 在“赠酬怀念的诗篇中论诗”, 不能表述成“论诗作品” 。用这 些论据的目的也不是阐释“他对 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 都有正面

46、评价” 。 结论:错 误。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 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原 文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 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 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 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 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 “燕子风斜”; 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 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 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比 对 原文有 具体阐述“妍媸巨 细,悲欢忧 喜 ”“ 无 所 不 包”,又有概括阐 述 “ 一 切 人 情

47、物 态”“涵蕴之博与 变化之多”,选项 表述成了“非常广 泛”,意思一样。 结论:正确。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 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 照。 原 文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 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 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 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 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 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 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 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 比 对 原 文中有“一方 面有极主观的 深入的感情,一 方面又有极客 观的从容的观 赏”的句子,选 项的意思跟原 文一样。 结 论: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 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原 文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 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 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 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 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 之欣赏。 比 对 选 项 准 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热门考点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语文核心考点专题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共88张PPT).ppt)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