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质量测试卷第四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 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 D.中体西用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席卷中国北方数省。为阻止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蔓延至自己
2、的辖区,东南地区的官僚买办等势力在列强的诱致下,以“保全疆土”为幌子,达成所谓“互保”意向,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东南互保”。这说明,“东南互保”( )A.遏制了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 B.瓦解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C.导致地方势力与朝廷对抗 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3.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4.鸦片战争后
3、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5.“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6.维新
4、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方框内的文字(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8.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
5、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9.下面为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 )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19121913年,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革等各行业迅速增加,由333家增加到476家。1912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D.列强经
6、济侵略有所放松10.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11.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A.清政
7、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 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C.封建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 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政治1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外交观念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13.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魏源、姚莹等为代表的“经世”派士人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以求“经世致用”。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士人()A.奠定
8、了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B.提倡研究和学习西方科技C.力图为现实的危机寻找出路 D.主张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14.有学者认为,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其“因人设法”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B.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C.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15.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
9、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16.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
10、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史料二: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摘编自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
11、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增加了经济自由。清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矛盾、拒绝革命的动机。新政时期开始建立现代社会运作架构,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基本沿用清末新政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审判制度清末新政不废弃君主专制,幻想通过细枝末节的修补来维护清朝的统治。新政启动后,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新政实施的费用由中央向地方摊派,
12、地方官员借机大肆搜刮,民众苦不堪言,这使清朝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紧张激化,各地的农民起义日益高涨,这成为辛亥革命重要的社会基础。摘编自戴鞍钢新政困局与辛亥革命史料二:辛亥革命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而来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是民族工商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一个是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相应地产生出来。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影响。(2)根据史料二,用唯物史观来阐释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全国民族资本的纺织工厂至1922年已有64家,较战前的
13、11家增加了将近5倍,纱厂开工锭数从1913年的约48万锭上升到1922年的接近151万锭。布机在1915年仅有2 254架,到1922年猛增至9 817架。全国销往外国的面粉数量,1914年还不足7万担,1915年接近20万担,以后逐步上升,至1918年已超出200万担,1920年更接近400万担。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史料二:据统计,截至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共有475家,其中,江苏一省就有155家,占全部工厂的32.6%。其余如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各省的工厂也占不小的比例,而内地的贵州、新疆、云南、西藏等省,却连一个注册工厂也没有。摘编自王艳慧一战
14、期间的中国民营工业的发展研究(1)根据史料一,指出19131922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史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D 解析:材料“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名义上是稳定当时中国南方的局势,本质上是保护列强在华利益,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东南互保”并未遏制列强在华扩张的势头,排除A
15、项;“东南互保”破坏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但“瓦解”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东南互保”说明出现地方势力与朝廷对抗的情况,而不是“导致”,排除C项。3.A 解析:材料“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反映了赔款数目的庞大,这说明辛丑条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故A项正确。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纱(以英国纱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进口于印度、美国,经过长途贩运,原料成本较高,而江南地区就地取材,土纱虽然没有机器生产的优势,但得益于地利,原料成本较低,对洋纱形成优势,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华南、西南地区的洋纱需求量比上
16、海等地区的需求量大,不能说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超过内地,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上海是否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D项错误。5.B 解析:根据材料“传播革命思想”“新旧派大哄”可知,梁启超传播了革命思想,逐渐突破维新变法的范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旧派(封建顽固派)对于这一做法都很震惊,也从侧面说明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故B项正确;当时维新变法的思想仍是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潮,排除A项;变法思想的核心从未发生根本转变,且材料只是反映了维新变法的策略不统一,并未体现维新思想内容发生根本转变,排除C项;资产阶级维新派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之路,并未发
17、动广大民众,排除D项。6.C 解析: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说明陈宝箴本人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但他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挠,也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陈宝箴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也不是为了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排除B、D两项。7.D 解析:根据材料“元旦日记”“国旗五色”“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国成立,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青年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明确是否为民国元年(191
18、2年)元旦的社会景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作者对革命的立场,排除D项。8.D 解析: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主张用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项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项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联合苏俄的信息,故C项错误。9.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山东的棉织、酿酒等近代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各种铁工厂纷纷出现,这说明当时山东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山东工业得到一定发展,棉织等轻工业发展相对
19、较快,而重工业发展缓慢,比较薄弱,不能说明山东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也不能说明山东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排除A、C两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只是当时山东民族工业发展的部分客观条件,是当时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的部分原因,排除D项。10.D 解析:鲁迅所说的“鹰”等威胁到了出笼后的“小鸟”,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鞭挞,所以“鹰”等指的是社会上的旧势力,故D项正确;“小鸟”代表的是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指的是社会的束缚,而非落后的经济形态,排除B项;“无路”指的是没有女性能够独立生存的社会环境,且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11.C 解析:根
20、据题干材料“施予恩惠以求羁縻”“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依然浓厚,故C项正确。12.C 解析:信守条约不能说明清政府外交政策僵化,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恭亲王主张信守条约,并不能说明他转向了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咸丰皇帝的态度是不必严守条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意识到,信守条约才是国际交往的原则,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外交观念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并没有足够的主权意识,故D项错误。13.C 解析:根据材料“以魏源、姚莹等为代表的经世派士人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
21、、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说明他们力图为现实的危机寻求出路,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排除A项;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研求农政、刑名、典章制度、河工、漕运、盐法、币制、战守、边防、舆地等“实学”,这些“实学”并非西方科技,排除B项;这些主张依旧属于传统思想的范畴,排除D项。14.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该法忽略了各机构之间的职能权限,将限制袁世凯专权作为立宪初衷,这严重违背了宪政本意,C项正确;三民主义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排除A项;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因人设法”不符,排除B项;最终成为
22、一纸空文与题干材料的“因人设法”无关,排除D项。15.A 解析:根据材料“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可知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该法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16.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
23、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17.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2)革命性: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18.答案:(1)积极影响:新政推动自由经济发展;促进民主革命爆发;促进法律现代化。消极
24、影响:客观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主观目的。(2)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和阶级条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思想理论条件。19.答案:(1)表现: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较快。原因:中华民国的成立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内外对纺织品、面粉等的需求量大。(2)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内地民族企业很少。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