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6914039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人物品题,也称之为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曰,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强化对官员的监察B.控制选举的话语权C.提升社会治理水平D.抨击专制强调自由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

2、,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3.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贵池),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4.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

3、.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5.魏晋南北朝时期,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成为基本纹饰,逐渐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这表明( )A.外来文化丰富了艺术创作 B.艺术创作走向自觉C.政权更迭阻断了文化传承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6.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7.史书记载,南朝的齐豫章王萧嶷为荆州刺史时“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萧梁时

4、“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这些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A.官僚与商人的勾结 B.坊市制度开始瓦解C.弃官从商现象严重 D.商业活动较为活跃8.新唐书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9.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和帝王往往是一体之身。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重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这种现象有利于()A.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B.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统一意识10.有学者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宰

5、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各部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导致了权力分散,不利于君主集权 B.明确了各部职责,实现了对皇权的限制C.强化了权力制约,减弱了国家职能 D.便利了政令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11.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12.唐初,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

6、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以后()A.赋税制度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13.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下表为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情况。项目收入总额中央提成额地方留成额钱税3 139.8万贯1 089.8万贯2 050万贯粮税1 615.7万石215.7万石1 400万石据此可知,两税法()A.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威 B.旨在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D.加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14.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市的国清

7、寺。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这说明唐朝()A.重视中外文化交流 B.中外贸易往来频繁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社会生活丰富多彩15.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流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

8、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 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曾经处于华夏文化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数量众多的汉族人民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等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史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之际,婚姻实行的仍是族内婚。孝文帝即位不久,就在冯太后主持下诏令禁绝同姓相婚,令下后如仍有犯者,处以绞刑。他认为当时北魏社会

9、由于婚嫁越轨,“贫富相高,贵贱无别”的等级不分明状况愈来愈严重。为此,他采取措施,以婚姻等级维护业已存在的社会等级,严禁非类互婚。孝文帝将汉族第一等士族崔、卢、郑、王四姓之女收为妃嫔,同时又命皇弟娶汉族高门女子,北魏公主或宗室女有40多人嫁给汉族高门。摘编自杜士铎北魏史等(1)根据史料一,归纳北方草原民族对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婚姻改革的内容及其对北魏社会的影响。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料一: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再交还政府(十八授田,六十还田),在其授田时期,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为四十税一(汉

10、代为三十税一)。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调是一种土产贡输,各地人民须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史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中、丁(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

11、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根据史料一,分析租庸调制的作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变化及其影响。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东汉班固汉书西域传材料三:(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与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

1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B 解析:根据材料“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可知,人物品题其实就是对人物进行评判,本质上是在当时实行察举制及九品中正制之下控制选举的话语权的体现,故B项正确。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两税法将“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会增加商品交换,从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征税标准,并未体现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明朝的一条鞭法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

13、王,封孙休为琅琊王,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这反映了孙权统一南北的意志,故选C项。4.B 解析: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较多,政权更迭频繁,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币制混乱,因此主要使用谷帛等实物作为交易媒介,而南方地区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人南迁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因此金属货币的使用不断扩大,由此反映出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故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A项;北方主要是受战乱的影响,金属货币的使用较少,不能体现货币本身的功能和价值的下降,排除C项;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否,与货币是否流

14、通关系不大,排除D项。5.A 解析:莲花、忍冬、飞天和缠枝花等是佛教纹饰,其成为石窟、工艺美术方面的主流图案,说明外来文化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创作风格,故A项正确。6.A 解析:占田制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自耕农数量存在减少的趋势,而均田制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上升,故选A项。7.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南朝时期贵族、官僚经商现象普遍出现,这从侧面反映出南朝时期商业活动较为活跃,故D项正确。8.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可知“方镇”指的是藩镇,反映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

15、使”,可知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宦官专权的形势,排除D项。9.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他们大多出身低微,不看重门第,自然谈不上门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有利于削弱门阀士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藩镇割据导致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藩镇本身就是地方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10.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不仅分化了宰相的权力,也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提高了行政效率,D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B两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使中

16、央官僚机构日益完善,并没有弱化国家职能,C项错误。11.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赋税制度的改革,而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12.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赋税制度的改革,而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缓解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

17、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可知土地制度的变化影响了赋税制度的变化,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增收的途径,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而不是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故排除D项。1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唐朝中央政府主导的税制改革,在税收的分配上,地方明显高于中央,这体现了唐朝中央集权的衰落,故C项正确;仅依据中央与地方的两税分配情况不能得出两税法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威,A项错误;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统一唐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是增强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B项错误;两税法的实施简化了税收名目,扩

18、大了征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错误。14.A 解析:日本僧人来到中国研学佛法属于中外文化交流,该僧人“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说明唐朝重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5.D 解析:霓裳羽衣舞是唐朝的宫廷乐舞,为唐朝宫廷乐舞的集大成之作。该舞原为印度佛教舞曲,经西域、中亚传入后,融合了中原地区传统宫廷舞蹈的特点,形成了世人所熟知的霓裳羽衣舞。这说明唐朝时期,文化兼收并蓄,推动唐朝艺术异彩纷呈,故选D项;文化交融并不是文化趋同,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流,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故排除C项。1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北魏孝文帝要求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族服饰,所以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7.答案:(1)途径:祖源认同(改姓等行为);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2)内容:禁止鲜卑族的同姓婚姻;确立士庶不婚;推动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影响:巩固士族政治,推动鲜卑族接受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18.答案:(1)作用: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2)变化: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或贵族官僚也要交税)。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9.答案:(1)制度:分封制。方式: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2)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3)领导人:北魏孝文帝。目的: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