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试卷 第 1 页 ( 共 12 页 ) 语文试卷 第 2 页 ( 共 6 页 ) 绝密启用前 湖北省 武汉市 2017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 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 第 卷 (选择题) 和第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满分 12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 卷( 选择题 共 30 分 ) 一 、 (共 12 分, 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愧 怍 ( zu) 魁 梧 吹毛求 疵 ( c) 钟灵 毓 秀 B.狡 黠 ( xi) 繁 琐 潜 ( qin) 滋暗长 尽态极 妍 C.膂 ( l) 力 商 酌 荒 谬 ( mi) 绝伦 重峦叠
2、 嶂 D.悲 怆 ( cng) 慰 籍 飞珠 迸 ( bng) 玉 悲天 悯 人 2.依次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 组 是 ( ) 只有完善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才能做到寻觅人才 _,发现人才 _,举荐人才 _,使用人才 _。 A.求贤若渴 如获至宝 不拘一格 各尽其能 B.如获至宝 求贤若渴 各尽其能 不拘一格 C.不拘一格 各尽其能 求贤若渴 如获至宝 D.各尽其能 不拘一格 如获至宝 求贤若渴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首批征集选拔的摄影发烧友,兴高采烈地登上武汉第一高楼,抢先拍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主轴”。 B.武汉市新一轮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
3、仍存在产业项目不多、项目转化速度不快。 C.今年 6 月 10 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纷纷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宣传活动。 D.“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边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
4、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二 、 (共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5 7 题。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 ;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根本、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
5、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 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
6、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毕业学校_ 姓名_ 准考证号_ 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语文试卷 第 3 页 ( 共 12 页 ) 语文试卷 第 4 页 ( 共 12 页 ) 一件事。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 ,便应该正
7、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常常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 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 /郑平,有
8、删改) 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利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6.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7.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
9、”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三、( 共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 10 题。 秦将伐魏。魏王 闻 之,夜见孟尝君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 愿 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
10、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 也。 田文曰:“臣效 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 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 孟尝君:即田文 , 此时在魏国为相。 效: 献,呈献。 8.下
11、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王 闻 之 闻:听说 B.寡人 愿 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 许 也 许:答应 D.王且何 利 利:好处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 /起兵八万 /车二百 /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 /车二百 /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 /车二百乘 /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 /兵八万 /车二百乘 /以从田文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
12、全。 语文试卷 第 5 页 ( 共 12 页 ) 语文试卷 第 6 页 ( 共 6 页 )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第 卷( 非选择题 共 90 分 ) 四 、 ( 10 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_ _ 12.填空。( 6 分 ,每空 2 分) ( 1)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_。 (杨慎临江仙) ( 2)关关雎鸠, 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 ( 3)然后知 _,而死于安乐也。 ( 两章) 五 、 (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16 题。 保持惊奇 生命开始的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侯,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