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篮球 三步上篮执教者史小丽课时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体育教材分析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同时利用多种灵活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掌握所学动作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强,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和较浓趣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它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运动需要,对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勇敢顽强、合作精神以及锻炼身体、锻炼意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步上篮是篮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之一,也是初学者较易掌握,较为实用的技术,对于其它技术的掌握也有衔接作用,掌握了三步
2、上篮技术为篮球的进攻技术奠定一定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说出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85的同学能完成三步上篮技术,发展灵敏与协调能力,提高弹跳力。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位移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学会欣赏他人,增强个人对集
3、体的责任感,发扬学生互相学习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三步上篮的动作方法、要领 难点运球三步上篮动作的连贯性及稳定性。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1、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2、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3、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创设情景教育,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场地内增加学生的练习效果.用比赛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4、,增强团队精神。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及要求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宣 布本课内容要求。 3安排见习同学。1 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2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1听口令完成动作。2了解本课的学习内 容。3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组织如图一 要求:动作认真、迅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进行新课(10分钟)一、 力 1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再变为静止。只要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大小还是方向改变了,都说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 2 物体的形变 手压锯条变弯,手拉橡皮条变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形变。 3力 分析:足球由静止变动动,由运动变静
5、止的原因,受到了运动员或是守门员的作用;锯条和橡皮条变形是受到了手的作用。 结论: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产生了物体的形变。 得出概念: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物体的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force)。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物体的形变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其国际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 力的特征 力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效果不同。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加快物体的运动;与物体的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要完整地描述一个力,要把它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描述出来。 回顾:位移,速度
6、,加速度都是矢量 二、 力的图示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力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为了把它具体化,我们采用图示的方法。 1 力的图示 可以用带箭头的直线段表示力。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分析: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2 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三、 重力 1 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 G=mg g就是自由落体加速度。 方向:重力不但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
7、其方向是竖直向下。 区别: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 竖直向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竖直向下与水平方向成垂直关系,且方向向下;而垂直向下是相对接触面而言的,它与接触面成垂直关系,方向朝下。 2 重心 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是,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 of gravity)。 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常称均匀物体,物体的重心只与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其重心就在其几何中心。 举例:均匀细直棒的重心在棒的终点;均匀球的重心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了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
8、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举例:货车的重心与货物的多少和货物的位置有关,起重机的重心与提升物的高度有关。 结论:物体的重心与质量的分布和物体的形状有关。学生讨论:形变与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学生讨论:生活中力的相互关系的现象。学生讨论:力的概念的形成。学生观看:用弹簧秤,并用弹簧秤测量物体重量。学生讨论:分析力的作用。学生练习:根据老师画的示意图,自己练习画力的示意图。学生讨论:力和重力的区别。学生讨论: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区别是什么学生讨论:怎样找到物体的重心学生讨论:货车的重心与货物的多少和货物的位置有关,起重机的重心与提升物的高度有关深化对前一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感受理
9、论探究的过程,在学生求解的过程中要适度巡视,加以指导。应用学生的解答过程,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和喜悦。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和实际事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横联系,突破教学难点紧紧扣住探究过程,再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以前所学的思维方法有机结合,突破难点。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培养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通过比较,突出动能定理的优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定理应用(15分钟)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
10、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g9.8N/kg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通过比较,突出动能定理的优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随堂训练(10分钟)例1.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 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例2
11、. 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例3.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 都受到重力 D.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当堂巩固,培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课堂小结4分钟力在我们初中已接触过,但其概念的理解仍是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的地位是相同的。重力的学习中,重点应放在重心上。布置作业1分钟课本57页3目的意图: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板书设计第一节
12、 重力一、 力 人们把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物体的形变的原因,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作力(force)。 力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物体的形变 单位:牛顿;符号:N 二、 力的图示 用按一定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我们称之为力的图示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三、 重力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区别:竖直向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垂直向下是相对接触面而言的 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 of gravity)。 结论:物体的重心与质量的分布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采用由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反馈、教师演示、学生参与、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先解决理论与方法。人事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团结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反馈评价、引导、分析,找出学生认知的误区,给予纠正,能有效的达成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在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我的课有一致的好评,同时对我的课也提出了可以进一步研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并给了中肯的意见。比如:多媒体课件使用、教材内容取舍等。这些是我自己很难发现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