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选必中第三单元情境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屈原列传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_,_。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_,_;_,_”。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和“_”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
2、的缘由。7.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_,_”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_,_”。1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13.在屈原列传中,
3、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这三方面。1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1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16.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是:_,_,_。 1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_,_”。19.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
4、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2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_,_。”2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_,_。23.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_。 2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_,_”。25.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光辉人格的句子是:_,_。(何处炊烟)2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_”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
5、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_,_”。28.屈原“穷”的原因是:_,_,_。29.屈原“怨”的缘由:_,_。30.对离骚内容的概括是:_,_,_。过秦论1.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_,_。 2.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_”,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_”。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_,_。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_,_。 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_,_”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5.蒙恬驻守边防、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_,_。6.贾谊
6、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_,_”。7.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_,_,_。 8.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_,_,_。 9.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_,_,_,_。10.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_,_”。11.过秦论中,用“_,_,_”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12.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_,_,_,_。”。13.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_,_。 14.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
7、_,_,_”能守住华山。15.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_,_,_。 16.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_,_,_。 17.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_,_。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_。 19.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_,_。 20.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_,_,_。 2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_,_,_。 2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_,_”,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3.文中“_,_”
8、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_,_”。25.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是“_,_。”2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_,_”。27过秦论中,作者用“_,_,_,_”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 28.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_,_,_。 29.过秦论的主旨句是“_ ”。3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
9、本原因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1.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_,_,_”;其个人素质财力是“_,_,_,_”32.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_,_,_”。 33.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_ ”。 34.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_,_。 35.过秦论中,“_,_”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36.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胜追击,把诸侯打得“_,_”。 37.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国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_,_,_。 38.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
10、为一体的句子是:_,_。39.贾谊在过秦论中“_,_”。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 40.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_。伶官传序1.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_,_”的观点,醒人耳目。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3.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_,_,_”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_,_!”5.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_,_”,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_,_,_。
11、”6.伶官传序中,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_,_”的结论。7.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_,_”的道理。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两句来警醒自己。9.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对后唐的兴亡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推出:“_,_”的结论。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_,_” 两句进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11.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_,_”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12.伶官
12、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_,_。”13.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中“_,_”两句来劝告他。14.伶官传序中,“_,_”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15.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_,_,_”。16.伶官传序中,从“_,_”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17.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_,_”。18.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情况是:_,_;_,_;_,_。19.伶官传序中,晋
13、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20.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_,_”。21.伶官传序中,文章以“_,_”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22.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_,_!2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_,_,_”,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23.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24.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
14、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25.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_,_,_,_。26.伶官传序中,借这“_,_,_!”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27.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_?_,_。28.伶官传序中,“_,_”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29.欧阳修在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一个名句是“_,_。”30.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附:参考答案屈原列传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两
15、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屈原列传中,强调小人当道,正直之人不为所容的两句是: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自己“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6.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盖自怨生也”这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
16、的缘由。7.一个人在辛苦疲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两句来描述这种情况。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两句指出小人的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的处境。10.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两句,指出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12.在屈原列传中,
17、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1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1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三句指出离骚中讲述的古代明君治国的例子。15.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两句,指出离骚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和国家治乱的条理。16.屈原列传中,强调离骚完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规律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7.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四句总说离骚写作特征。18.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称
18、赞离骚的文风特点,认为离骚文字简约、用辞精到的句子是“其文约,其辞微”。19.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0.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运用句内对比的手法,从文辞和内涵角度对屈原的离骚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1.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做比喻,寄托了他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解释:“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23.屈原列传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自疏濯淖污
19、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2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5.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的光辉人格的句子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何处炊烟)2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蝉蜕于浊秽”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句用日月做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27.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28.屈原“穷”的原因是: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29.屈原“怨”的缘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0.对离骚内容的
20、概括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过秦论1.过秦论中,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的两句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于宇内。2.过秦论中,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而最能表现秦始皇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一句则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南部边境的措施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对北部边境的措施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4.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_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5.蒙恬驻守边防、
21、击退匈奴后的结果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6.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数量少、不堪一击的两句是:“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7.过秦论中,描写秦国趁着有利的形势控制天下的句子: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8.过秦论中,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说明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的句子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9.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四面扩充领地的句子是: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0.贾谊过秦论通篇采用对比论证,在对陈涉和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过秦论中,用“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
22、士”几句说明诸侯国联盟用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12.过秦论中,点出战国四公子的句子是“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13.过秦论中,秦国控制天下之后以华山、黄河为天然屏障的句子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4.过秦论中,秦始皇自认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能守住华山。15.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内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16.过秦论中,描写战国四公子的特点是: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17.过秦论中,总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时秦国强大盛况的句子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18.过秦论中,秦孝公时期,对外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外连衡而斗诸侯。
23、19.过秦论中,写秦孝公时期占有有利地势的两句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0.过秦论中,九国之师虽拥兵百万,可面对强秦的迎敌之势却犹豫不决的句子是: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21.过秦论中,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并且“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此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23.文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4.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的两句是“斩木为兵,揭竿
24、为旗”。25.过秦论中,以议论方式来写陈涉起义军战争装备极为简陋的句子是“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6.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一呼百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7过秦论中,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寥寥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28.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29.过秦论的主旨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
25、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1.过秦论中,描写陈涉出身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其个人素质财力是“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32.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时作战之术远不及九国之士的句子是“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33.过秦论中,描写秦末起义的结果是句子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4.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35.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36.过秦论中,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乘
26、胜追击,把诸侯打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7.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国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38.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9.贾谊在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写秦焚书坑儒以愚民。 40.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伶官传序1.伶官传序以感叹起笔,然后顺势提出兴盛和衰落的道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醒人耳目。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
27、警醒。3.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6.伶官传序中,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7.五代史伶官传序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作者顺势从中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质,这里我们可以用
28、欧阳修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两句来警醒自己。9.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对后唐的兴亡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两句进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诚。11.伶官传序中,作者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12.伶官传序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一句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13.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戏之中不可自拔,你会用伶官传序
29、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两句来劝告他。14.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15.伶官传序一文最有力地证明“盛衰之理”这一立论的历史事实依据的句子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6.伶官传序中,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17.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18.伶官传序中,晋王将终时提及三个仇人的
30、情况是: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19.伶官传序中,晋王告诉庄宗,契丹和自己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但后来背叛晋的契丹却归顺了梁 ,文中体现这一意思的句子是:“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20.伶官传序中,晋王驾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灭掉三个仇敌“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遗恨也”。21.伶官传序中,文章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22.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5.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31、,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23.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4.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25.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26.伶官传序中,借这“至于誓天断发,这下沾襟,何其衰也!”句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27.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8.伶官传序中,“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29.欧阳修在伶官传序结尾指出后唐庄宗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的原因的一个名句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0.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