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

上传人(卖家):QXX 文档编号:7343874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2.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2024复习复习之之文言文虚词学习目标 1.熟悉常见的18个虚词含义2.掌握18个虚词用法,准确翻译。01一、考 情 分 析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

2、汉为大将军。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一般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二、1 8 个 主 要 虚 词 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1.而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例句: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例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例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例句

3、: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乎语气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或“呢”。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词,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或“呀”。例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例句: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介词,相当于“于”。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例句:延伫乎吾将反。(离骚)助词,用于形容词后。例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3.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例句:吾

4、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例句: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例句: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示反问语气,难道。例句: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些。例句: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用于名词前起指代作用。可译为“这”“那”等。例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例句: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其中的。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5、当”等。例句:为吾子之将行也。(秦晋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例句: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并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被。例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表示在动作行为发出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等。例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5.以介词,因为。例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例句:还军霸上,以待大

6、王来。(鸿门宴)介词,按照,依照。例句: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介绍动作施行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同”等,或不译出。例句:竞周容以为度。(离骚)介词,用,拿。例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凭借身份。例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连词,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例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介词,在时候。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介词,跟,同。例句: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6.于介词,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可译为“从

7、”“由”“自”。例句:青,取之于蓝。(劝学)介词,对于。例句: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例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可译为“向”。例句: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至,到达。例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可译为“跟”“同”“与”。例句: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例句: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引进

8、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不必译出。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7.且副词,姑且,暂且。例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副词,将要。例句: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例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况且”。例句: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尚且”。例句: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8.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例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例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

9、记)代词,代人,一般作宾语。例句: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代处所。例句: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语气词。例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9.也语气词,用于因果句句尾表示解释。例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语气词,用于感叹句句末,助赞颂、悲痛、惊讶、慨叹等语气。可译为“呀”“啊”等。例句: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句末,加强陈述语气。例句: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语气词

10、,用在疑问句句尾加强疑问语气。例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语气词,用于祈使句末,助请求、商量、劝阻或禁止语气。例句:毋从俱死也。(鸿门宴).10.乃副词,表示两事顺承。可译为“才”。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例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示对主语的辨明或申明,起加强肯定的作用。可译为“就是”“便是”“原来是”“只是”等。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人称代词,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11.因副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因

11、而”等。例句: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乘”“趁着”等。例句: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介词,依,随着,顺着。例句: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依赖”“凭(着)”等。例句: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介词,通过,经由。例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因此,因而。例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12.所名词,处所,地方。例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

12、组,指代人或事物。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例句: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的缘故”。例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和“以”连用。可译为“用来的”“的凭借”。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13.与介词,相当于“对”“和”“向”。例句: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连词,相当于“同”“和”。例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介词,相当于“为”“替”。例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语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例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13、动词,亲附,跟随。例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给予。例句: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14.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连词,表示出乎意外,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例句: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假如”。例句: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15.者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例句: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例句:请君择于斯

14、二者。(孟子梁惠王下)代词,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例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例句: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语气词。在前句末,“者”之前,时有“所以”与之配合,提示某一事实,后句申述缘由。可译为“的原因”,或在后句加上表原因的词语。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6.之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例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

15、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音节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例句: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助词,在句中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例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列传)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指示代词,这。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17.何动词,通“呵”,呵斥,谴责。例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疑问代词,什么。例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处,哪里。例句: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疑问代词,何故,为什么。例句: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16、副词,多么。例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8.若连词,假如。例句: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晋殽之战)代词,你,你的。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动词,如同,像。例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代词,这个,这些,如此,这样。例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动词,如。例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例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01三、综 合 练 习 一、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

17、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二、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三、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四、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

18、详熟故也。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五、(2022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

19、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

20、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

21、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解析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所以”是文言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D。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22、家的边境。解析 “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理解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的意思,语境中指“受蒙蔽”,而文中“为赵蔽”的“蔽”指“屏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

23、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解析 “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示例:(1)我们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2)如果燕国不救助魏国,魏王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国家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解析 (1)“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

24、“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己下人;“与”,送给;“去”,离开。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示例:对待赵国:分析利弊。对待燕国:威胁恐吓。解析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之后分析魏国的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用魏国灭亡之后给燕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魏国一旦“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后,连夜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

25、攻魏国了,您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援救,魏国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来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而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

26、,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效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们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魏国,这是有利于燕国的。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看见秦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只能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能知道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救助魏国,魏王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国家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而且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运输也方便了,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你走吧,我听从你的意见。”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你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 ppt课件42张.pptx)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