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美术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时代与变革 为人生而艺术教科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了解“为什么说中国现代美术是时代之境”;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题材内容、形式语言、思想情感上的转变与发展,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时代变革的关系。 通过对关于“开国大典”的四幅主题画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探索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创新之处于精神内涵。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结合自身的体验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从文化角度鉴赏作品,关注美术现象、深化问题意识、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增
2、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为什么说中国现代美术是时代之境”。 2.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开国大典”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创新之处与象征意义。重点分析开国大典。 教学难点:探索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处理纵向的历史脉络,搜索大量背景资料,还原历史原貌。思考开国大典为何影响之大及作品的独特之处,感受美术作品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感受家国情怀,探索这一时期经典作品在艺术形象塑造上的独特之处与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一、 标题解析,问题导入。 “为人生而艺术” 是徐悲鸿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的一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文艺主张。许多艺术家在“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影响下,用艺术的
3、方式记录着历史与社会的变化,表达了他们在这种历史与社会变革中的心路历程与人生理想。绘画的题材、内容,作品的内涵都呈现了全新的面貌。 二、 视频导入,回忆历史片段。 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片段 师:在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感动了无数中华儿女。许多人用自己的方式见证并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师:有这样一副作品,毛泽东看到它时连连称赞,它出现在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它被放进入中国的中小学课本,还被雕刻成纪念邮票。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这就是董希文在1953年所创作的开国大典三、 分析画作,理解时代与变革问题一:油画里的开国大典和
4、真实照片场景有何异同? 师:作品中毛主席身高被加高了一寸,处于画面中心,其他领导人站在左边大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凸显了毛主席的主体地位,整个画面形成了左实右虚的布局。其次,删减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扩大了画面的空间,显得天安门更加的开阔了。大典当天实际上是阴天,但作者描绘出的蓝天白云与红地毯,红柱子、红灯笼、红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非照相式的复制当时的场景,而是加入了创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对真实的场景做了艺术的强调与处理,开国典体现了个深刻的道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问题二:这两幅作品在人物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背景资料:第
5、一次改动是删除高岗。作为国家副主席的高岗于 1954 年初被撤销职务,8 月自杀身亡, 1955 年 3 月被开除党籍。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位于画面上第一排边上的的高岗抹掉。最后删掉了高岗的画像,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 第二次改动则是因为 1966 年的“文革”风暴,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并替换为董必武。1978 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党史展览,开国大典必须展出,而刘少奇此时已平反昭雪。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决定恢复开国大典的本来面目。但董希文的原作几经改动,难以恢复原貌,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最终由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五、 课程总结,点明本节课主题。师:开国大典历经风风雨雨的磨难,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政治前,艺术是渺小的。它反映现实,记录历史,见证时代的变革,是时代的镜子。董希文如此,中国现代美术家们亦如此,他们以时代为己任,为人生而艺术。 六、 课后任务,预告下节课主题。 师:结合相关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查询,了解毛泽东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其讲话对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艺术创作有怎样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