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科版中考生物复习:七八年级4册考点背记宝典 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 走进生命世界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 生物与生物学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单元 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2章 生物与环境第1节 生物生存的环境第2节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第3节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3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1节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2节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第3单元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第4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节 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5章 人体的物质能量来源于食物第1节 饮食与营养第2节 营养物质的作用第3节 合理的膳食第4节 人
2、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第6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1节 食物链第2节 食物网第7章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第1节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2节 人体的呼吸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知识点1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物一般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知识点2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除病毒外,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生物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进行呼吸与排泄);生物能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关键提醒:病毒
3、没有细胞结构。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知识点3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和应用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例如,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物的利用与保护等。2.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原理而造福人类的一门学科。如:直升机与蜻蜓、潜水艇与鱼鳔、雷达与蝙蝠、人工冷光与萤火虫等。3.现代生物科技成果:试管婴儿、细胞核移植、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太空育种技术、生态农业、杂交水稻(袁隆平)、转基因技术等。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1章生
4、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知识点1学习观察与实验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1.观察:首先要根据观察目的,仔细看看观察的对象具有什么特征和特性,再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特性对观察对象作出分析、判断。有时候,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如放大镜或显微镜。2.实验:实验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科学假设、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知识点2识别常用生物实验器具实验时常需要使用一些器材,如试管、培养皿、解剖盘、烧杯、放大镜、滴瓶、滴管、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等。知识点3显微镜的结构显微镜的使用(结构、各部件
5、作用、操作方法)1.成像结构:目镜(越长倍数越小)和物镜(越长倍数越大,有螺纹)。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2.调焦结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上下显著移动,细准焦螺旋可以使镜筒微小移动。3.调光线结构: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强用小光圈,光弱用大光圈。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光线路径: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知识点4显微镜的使用1.显微镜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位置。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2)对光(三转):转动转换器,
6、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转遮光器,选一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目镜内看到一个圆形的光屏叫视野。(3)放置切片标本: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和玻片之间,以免玻片被压碎)。(4)观察:左眼观察,右眼要睁开(便于画图)。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若需要使用高倍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清晰物像,后转到高倍镜)(5)收镜:取载玻片,擦干显微镜外表,压片夹转向后方,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
7、,镜筒降至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2.显微镜高倍镜和低倍镜的区别:显微镜细胞的大小细胞的多少视野亮度高倍镜大少暗低倍镜小多亮3.显微镜成像:倒像(上下左右颠倒)。例:“p”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像是“d”。如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要把它移到视野中央,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偏哪,往哪移)。4.显微镜的种类很多,有光学显微镜,也有电子显微镜。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使用较多的是光学显微镜。知识点5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若结论与假设不符合,则重新假设,再做实验)。2.实验:“探究肉汤为什么会变质” 提出问题:肉汤里的细菌是从里来的? 作
8、出假设:肉汤自动生出细菌。(或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去了。) 制订计划:把肉汤分别装入两个圆底烧瓶中,将其中一个烧瓶的颈用高温拉制成鹅颈状弯曲。 实施计划:将两烧瓶中的肉汤同样加热煮沸后静置,多天后观察,鹅颈瓶内的肉汤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无菌,不变质;另一个烧瓶内的肉汤很快变质,肉汤内出现了细菌。 得出结论:细菌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里,使肉汤变质。知识点6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1.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七上p.1516):(1)“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金鱼、温度计、鱼网、大烧杯、热水或冰块和纸、笔等。(2)计数金鱼的呼吸次数时,以
9、金鱼鳃盖开闭一次或口张合一次记作金鱼呼吸一次。(3)在进行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时,降低或升高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 510 内,以防止水温过低、过高对金鱼造成伤害。(4)将水温确定为要研究的变量,除了水温,其余的条件都应保持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5)结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增加;水温降低,金鱼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减少。2.为了使实验具有说服力要设置对照组,要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做实验测数据时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知识点1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1.环境指生物周围
10、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2.生物生活的环境举例珊瑚虫: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的浅海区。企鹅:主要生活在南极冰冷极地。雪莲:主要生活在高寒山区。蜗牛:主要生活在草丛阴湿环境中。知识点2观察校园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校园中你可以看到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以及各种花草;在阴湿的角落里,你还可以找到更小的植物和一些小动物。归纳综合: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土壤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的其他生物如天敌,食物等。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知识点1探究
11、水分对生物生存影响的实验选择同种且生长状况相仿的多株幼苗分成两组,分别栽种在同样大小、材质的花盆里。将花盆编上组号,一组不浇水,另一组浇水,直到有少量水从花盆底渗出。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温暖、通风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观察花盆中幼苗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知识点2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1.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成分,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拓展反思: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吗?会影响生物的生存,甚至导致生物死亡。2.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例:“万物生长靠太阳”、热带雨林的植被分布特点、海洋植
12、被分布特点(影响因素是阳光);初冬大雁往南方迁徙、大耳狐与极地狐的形态不同、高山和峡谷植被分布特点(影响因素是温度);大雨后蚯蚓爬到了地面上、鱼儿“泛塘”(影响因素是空气);沙漠里植物不仅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影响因素是水分)。规律技巧:南方与北方的主要区别是南方温度高,四季如春,生长在南方的植物移栽到北方,因无法适应寒冷的冬季,导致成活率较低。在山上,海拔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6 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则影响植物在山上的垂直分布的是温度。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在沙漠地区干旱缺水,水分成为制约植物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沙漠地区的植物根系发达而长,可
13、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同时叶片较小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以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菊花为短日照植物,一般日照时间不宜超过10 h才能开花,增加光照可以延迟开花时间。知识点3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种生物生活的同种生物或其他不同种生物。知识点4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1.种间关系(异种生物之间):(1)竞争:同一草原上的兔子与牛羊;(2)捕食:狼捕食羊,羊吃草;(3)寄生:动物体内的血吸虫,菟丝子将细根伸入大豆的茎内吸收营养;(4)种间互助(共生):蚂蚁与蚜虫、海葵和寄居蟹。2.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之间):(1)种内互助:蚂蚁一起搬食物;(2)种内斗争:植物种植过密反
14、而减产(它们争夺阳光、肥料、水等),两公羚羊争夺母羚羊。归纳综合: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如海葵与蟹的共栖,斑马与草、狮子与斑马之间的捕食,另外还有竞争、寄生等。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能松土;蜣螂是“自然清道夫”;蝗虫危害农作物;老鼠破坏森林、草原,还吃掉大量的粮食等。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空气的湿度,降低空气的温度,净化空气等。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解有机物,净化环境等。2.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知识点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步
15、骤内容提出问题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是否有影响作出假设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制订计划(1)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2)实验应选择在远离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3)该探究的实验变量是不同的植被实施实验测量记录不同时间段的各种植被的湿度得出结论灌木丛的湿度最大,草坪次之,裸地最小。灌木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草坪实验说明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5%55%时病菌死亡较快在不同的地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在灌木丛、草坪、祼地3种环境中,裸地最少,灌木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气湿度就大;而早、中、晚不同时间里,早晨温度低,夜间蒸腾作用释放的水多,空
16、气含水量大,空气湿度最大的时间是早晨;中午温度高,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小,空气含水量小,空气湿度最小的时间是中午。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生物能影响环境。关键提醒:探究技能:测量测量是获取科学数据的常用方法之一。重复测量几次,取其平均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第2单元我们生活
17、的生物圈第2章生物与环境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知识点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七上p.32)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结构的适应(保护色:变色龙、北极熊;拟态:竹节虫、枯叶蝶;警戒色:七星瓢虫、毒蛇;鸟有翅膀,鱼有鳍);生理、行为的适应(鸟类的迁徙、动物的冬眠)。拓展反思: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限度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1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组
18、成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1)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消费者是指各种动物,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异养。随着动物的摄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动物体内。分解者是指营腐生的细菌、真菌。森林中的落叶和动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被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重新利用。(2)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
19、因素。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来源;没有分解者,动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调查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调查时选择的生态系统不要太大,太大了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调查。选择的调查地点不要离学校太远。材料用具需要根据自己所调查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来确定。如果调查的是水中的生物,要准备网兜、放大镜、瓶子或其他容器;要了解土壤中的生物,则需要准备铲子;要观察远处的物体,最好准备望远镜;要观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生物,还得把材料带回来,借助显微镜观察。规律技巧: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生
20、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制订调查方案。调查前要认真做好调查准备。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地做好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知识点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类型:(1) 根据所处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沙漠生态系统等;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的肾”):沼泽、河口及海岸地带的滩涂、红树林等。 湿地、森林、海洋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2)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程度,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21、城市生态系统)。关键提醒: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的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有大量的浮游藻类,每年制造的氧气量最多。2.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归纳综合: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控制较多,动植物种类少,为人类提供食物。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繁多,生物资源最丰富,群落结构最复杂,植物
22、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较少,是畜牧业的重要产地。海洋生态系统中含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植物多为浮游植物,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有重要作用。沙漠生态系统因为严重缺乏水资源,动植物种类极少,植物主要有仙人掌和灌木。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滩涂生态系统和沼泽生态系统,具有“地球的肾”之称。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知识点1生物圈及其范围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生存的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的范围包含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知识点2生物圈是生物的唯一家园生物圈号失败启迪:在现有的技术下,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环境而生存,
23、也无法建立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人造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4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点1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1.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说明了雨水同柳树生长的关系,但他却忽略了另一个与柳树生长密切相关的条件是阳光。2.“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说明了有机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来生成的,过程:(七上p.5354)。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暗处理(目的是把植物中积累的淀粉消耗掉)。(2)黑纸片遮光后,放到阳光下设置对照实验,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3)去黑纸片,摘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
24、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4)漂洗叶片,滴加碘酒。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完全褪去。目的是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减少绿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酒精变成绿色,叶片变为黄白色。(5)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酒,观察。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鉴定:淀粉遇碘酒变蓝色)得出结论:绿叶的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n
25、bsp; 有机物氧气拓展反思: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变化,就是把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另一方面是能量的变化,就是把光能转变为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知识点2 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1.恩吉尔曼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1)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是有带状叶绿体螺旋排列,便于观察。(2)好氧细菌聚集到有氧气的地方。(3)将水绵和好氧细菌制成临时装片,为排除外界干扰,必须放在什么环境?(黑暗)(4)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 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
26、部位周围。实验证明: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2.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是指叶绿素,它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换光能。叶脉贯穿叶肉中,里面有导管和筛管(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知识点3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1.制造有机物:将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满足植物自身生长需要,是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最终来源。2.转化并储存能量: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里的能量,也是亿万年前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积蓄的。3.吸
27、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光合作用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拓展反思: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生产上如何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蔬菜大棚内通风);增加光照强度或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利用单位面积光照,而不互相遮挡)。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4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第2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知识点1来自土壤的养料1.植物从土壤中获得的营养物质有水和无机盐。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光合作用等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2.无土栽培是指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用水和各种比例的无机盐配制成的植物培养液来培养植物。其优点主要有节省
28、土地;更好地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培养出高品质的、符合人们需要的植物;避免污染、害虫等的危害。3.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1)把三株大小相似的青菜,分别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和蒸馏水中培养。观察生长情况。(2)把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蒸馏水分别装入编号为A、B、C的三支试管中。取三片洁净的载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分别滴一滴A、B、C三支试管中的溶液。把载玻片放在空气流通处,让水分蒸发,或者用酒精灯烘干。(3)观察:当水分蒸发干后,观察载玻片上是否留下结晶物质。滴过A、B试管中溶液的载玻片上留下结晶物质,而滴过C试管中溶液的载玻片上没有结晶物质。载玻片上留下的结晶物质主要
29、是营养物质无机盐。4.无机盐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其中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无机盐。其中,氮促枝繁叶茂,缺氮则叶色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早熟早衰;磷促硕果累累,缺磷则叶、茎呈现紫红斑点,新根少,生长缓慢;钾促茎秆健壮,缺钾则植株不高,茎秆易倒伏,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生长不旺盛,最后干枯。此外还有一些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硼。知识点2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1.植物的根伸入到土壤里,主要起两方面作用:(1)固着植物体;(2)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植物体生长发育需要。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繁殖功能。2.实验:用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萝卜条,分别
30、放入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萝卜条发生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浓盐水中萝卜条变软,长度变短,细胞失水;清水中萝卜条硬挺,长度变长,细胞吸水。(七上p.6364)规律技巧: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土壤溶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根尖的结构3.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根尖有大量的根毛,根毛主要集中在根尖的成熟区。根毛的意义是增加根与土壤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成熟区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4.土壤中的
31、水分被吸收的过程:土壤中水分根毛细胞表皮以内各层细胞导管茎、叶等其他器官中。关键提醒:移栽根部带土的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如果施肥过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植物将失水发生烧苗现象。盐拌萝卜条,因为盐水浓度大于萝卜条细胞液浓度,萝卜条细胞失水,萝卜条变软变小。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1节饮食与营养知识点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的生长和生活离不开食物,我们能够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无机盐包括:铁、钙、锌、碘等。关键提醒: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32、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知识点2 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1.淀粉:常用碘酒来检验是否有淀粉存在。2.蛋白质:蛋白质遇到高温就会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例如煮熟的鸡蛋里的蛋白就是凝固的蛋白质。此外,蛋白质直接燃烧时还会散发出臭味。3.脂肪:脂肪能在纸张、布匹等上面留下油斑,相同体积的脂肪比水轻,因此能漂浮在水面成为“油滴”。4.水:将食物放在试管里烘烤,观察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食物中含有水。5.无机盐:将食物放在火焰上燃烧,彻底燃烧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知识点1营养物质建造我们的身体水:占人体体重的60%70%,人体内
33、含量最多(水能溶解和运输物质,调节体温,参与各项生命活动)。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必不可少的物质(参与生长发育、组织更新)。脂肪:构成人体组织。无机盐:在人体含量很少,但作用大。知识点2 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人体的供能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脂肪是营养物质中产热量最高的一种,是重要的储能物质。三大营养物质中提供能量(同等质量)最多的是脂肪,但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内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植物性食物里不含维生素A,但是在胡萝卜等植物性食物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它在人体内能转变成维生素A。知识点3
34、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1.糖类、蛋白质、脂肪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三大类营养物质,构建人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和健康。2.生命活动需要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参与。(1)维生素维生素种类含量较多的食物不足时会出现的症状维生素A胡萝卜、番茄、奶制品、蛋黄夜盲症维生素B1豌豆、菜豆、扁豆、猪肉、花生脚气病维生素C新鲜柑橘等水果和蔬菜坏血病维生素D奶制品、蛋黄、鱼肝油软骨病(2)无机盐老年骨质疏松缺维生素D或缺钙;缺铁性贫血缺铁;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缺碘;味觉异常、免疫功能降低缺锌;佝偻病缺维生素D、缺钙。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3节合理的膳食知识点青
35、少年合理膳食的原则1.科学食谱既要比例适当、营养全面,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良好的饮食习惯应做到:食物多样、荤素搭配、营养全面、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2.青少年的合理膳食独特要求: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饮食要定时定量。(全天热量分配:早餐30%,午餐40%,晚餐30%)关键提醒: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第七类营养物质(促进肠道的蠕动,使有害的物质及时排出体外,有利于人体健康)。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知识点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七上
36、p.84)(1)消化腺包括:消化腺名称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分泌消化液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消化的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糖类和脂肪(2)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归纳综合: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肝脏(右上腹部)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有消化酶,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胃(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贮存食物。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知识点2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1.探究实验实验材料:猪或鸡的小肠。使用的器具:解剖剪、镊子、放大镜
37、、培养皿实验操作:(1)用镊子取一段猪或鸡的小肠,用水洗净后用解剖剪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2)将剪开的小肠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沿剪口翻开,观察小肠内表面。(3)用手抚摸小肠的内表面。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可以观察到皱襞和小肠绒毛。2.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1)小肠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全长 57米;(消化、吸收)(2)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消化、吸收)(3)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胆汁、胰液、肠液);(消化)(4)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吸收)知识点3 食物的消
38、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1.淀粉、蛋白质、脂肪消化的过程分别如下:淀粉麦芽糖 葡萄糖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脂肪 脂肪颗粒 甘油脂肪酸归纳综合:淀粉、蛋白质、脂肪分别是在口腔、胃、小肠部位被初始消化,在小肠被最终消化,它们被消化的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关键提醒: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绝大部分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直接被吸收。3.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除了脂肪分解产生的部分成分被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
39、,然后进入血液,其余各种营养成分都由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1节食物链知识点1食物链1.在生物圈中,动物和人都需要不断从食物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2.食物链: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作食物链。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如:草兔鹰,青菜菜青虫鸡黄鼠狼狐狸。3.食物链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食物链通常由绿色植物开始;(2)位于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3)位于食物链其他环节的生物则大多是肉食性动物。如:柳树蝉螳螂黄雀。关键提醒:“”表示“吃与被
40、吃的关系”,还可以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箭头指向捕食者。最后一环节为该食物关系网中最强大的肉食性动物,也是有害物质在体内积累最多的。食物链只体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开始于生产者,结束于最高级消费者。知识点2生物防治1.能大量捕食田鼠,被人们誉为“农田卫士”的是猫头鹰,能捕捉树洞中的害虫,被称作“森林医生”的是啄木鸟。2.科学家从生物的食物链得到启发,利用天敌对农林害虫进行防治的技术叫生物防治。生物防治能有效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减轻环境污染。关键提醒:在进行生物方案设计时,常考虑的因素:选择天敌时要选择有效的天敌,还要充分考虑这些天敌的饲养,放飞的时间和方法,以及回收天敌以便下次再利用,
41、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影响生态平衡。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2节食物网知识点1食物网食物网: 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知识点2能量在食物链(网)中的流动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能量最终来源:几乎所有生态系统所需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而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关键提醒: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遵循的规律是绿色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拓展反思:为什么一条食物链
42、只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一级消费者,占据第二营养级,其他肉食性动物根据食物链中的位置依次是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等。低营养级是较高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提供者,但是较低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20%能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大部分被消耗。因此,在数量上,第一营养级就得大大多于第二营养级,由低而高,逐级减少,形成生物数目、生物量以及生产率的梯度递减。能量在经过34个营养级后,传递下来的就少到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的程度了。知识点3人类活动对食物链(网)的影响1.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积累,会逐级富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
43、(网)进行的,同时一些有害物质也会随着食物链而积累起来,以水生生物为例,一般食物链的最后一个环节的生物积累的有害物质最多,对其危害最大。2.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各种生物食物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当某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者消失时,其他生物就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甚至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归纳综合: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的转化:生产者: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消费者:食物中的化学能自身的化学能。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7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第1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44、知识点1能量的释放1.食物中的能量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能量随着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被氧化分解而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2.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成正比,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密切相关。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可以助燃,可以用带余烬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的方法检验。(1)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七上p.111112);实验一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实验的现象及结论:植物的呼吸实验(一)观察石灰水的变化:A袋内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袋内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2)实验二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实验的现象及结论:植物的呼吸实验(二)观察实验现象:放入甲瓶内的蜡烛继续燃烧,放入乙瓶内的蜡烛很快熄灭。得出结论: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3)探究种子呼吸过程中释放热量(七上p.113114)。提出问题:潮湿的种子堆里热量是从哪里来的?作出假设:种子呼吸过程释放热量。种子产生热量的实验装置图制订计划:在 A、B、C 保温瓶中分别放入等量的萌发的种子、干种子和煮熟的死亡种子,插入温度计,倒置,观察它们在相同条件下24 h后温度发生的变化。实施计划: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注意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