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393263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概念解析】【文化/文明】文化: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化成果涵盖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成果,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文明:文明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只有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推动人类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大是人类文明的因素(文明是一个褒义词) 。【多元一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中国考古学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多元性是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

2、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中原地区】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中原广义上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人黄河流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分封制】为巩固西周统治,周王朝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该制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此制度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有些文献用“封建制”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的制度。【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按照血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等级宗法关系。该制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此制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礼乐制度】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相传周

4、公制礼作乐。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度,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各种礼仪配有相应的乐舞,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目的在于维护等级秩序,解决权力认同问题。【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世卿世禄】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世代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土地收入的制度王室把一部分土地和人民授予卿大夫,令其收受赋税,这些土地称为禄田卿大夫世代可以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其土地收入。【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指一

5、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如在西周,通过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姬姓家族世代垄断着国家各级权力,可以说姬姓家族控制着国家,国家就是姬姓家族的放大。这种政治局面称之为“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是小“国”,“国”是大“家”。西周依礼制宗法原则建构起来的大宗、小宗结构,构成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政治实体,它使族权和行政权合二为一,使家族和宗族同时享有政权和族权的双重权力。于是家和国便在政治结构上紧密相连了。【井田制】中国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出现在夏商,西周时盛行。西

6、周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赋。由于土地分成许多方块,形似“井”字,俗称“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到春秋时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逐渐瓦解;战国时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从法律上逐渐废除了该制度。【概念解析】【工商食官】西周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西周工商业由官府控制,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占有大量被称作“百工”的手工业者,其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不在市场出卖;工商业者身份世袭。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营工商业者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渐被打破。【士】先秦

7、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 (士、农、工、商) 之一。春秋时期,上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学在官府】是夏、商、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指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士的崛起,私学逐渐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的局面。【华夷之辩/华夏认同】华夷之辩: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辨别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中国历史上“

8、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 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华夏认同: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把自己称为华夏,把周边成为蛮夷狄或者通称为夷。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族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蛮夷也逐渐认同自身是华夏,甚至将先祖追溯至黄帝、炎帝,从而证明血统是华夏,最后演变以是否认同华夏文化,来看划分华夏和蛮夷。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认同发展的时期,华夏认同贯穿中国古代,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民族融合。【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商业与农

9、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此政策也会有所松动,如宋朝。但封建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土地兼并往往在一个朝代的后期表现突出,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

10、量增强的表现。如西汉末年、唐朝中后期、北宋中期、明朝中后期时,该现象十分严重。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只能缓和土地兼并的矛盾,但是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土地兼并就不可能根本解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害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与商品经济相对。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质属于自然经济。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社会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结构】自

11、然经济结构指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构成特征。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生产资料和劳动,改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有限土地面积的农作物产量。表现: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铁器牛耕、唐代曲辕型、明清引进高产作物):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劳作方式。【百家争鸣】“百家”泛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名家等,体现数量多;“争鸣”指的是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

12、各自的见解、争论辩难、争芳斗艳。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的形势下所形成的思想流派纷争的局面,它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概念解析】【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一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如郡县制、行省制等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但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完成专制独裁,需要相关机构以及国家机器的协助。因此

13、专制主义体现在官僚机构,行政区划以及法律等方面。其中主要表现为官僚机构中的君臣关系。如三公九卿、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都体现了君臣关系,和君主专制相关。【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一些诸侯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长官叫郡守,县隶属郡,长官县令(长),同级少数民族设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地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这样形成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建立了官僚政治,改变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的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主要一环。此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

14、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维护国家统一,历朝沿袭,到元朝时被行省制度进一步完善。【丞相制】“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宰相是泛称,丞相是官职。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开始设立的制度,丞相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有利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相权一旦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的弊端。所以该制度历朝官职名称、人数多有变化,权力多有调整,西汉武帝的设立中朝、隋唐的三省、宋朝的一正三副分权,发展到明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至此1600年的丞相制度结束。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其兴废反映君主专制

15、的不断加强。【焚书坑儒】秦朝统一初期,秦始皇为加强专制统治所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焚书”指焚烧禁止一切不利思想统治的书籍,除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价值的书籍及秦国官定史书、政府负责管理的文献外。“坑儒”指逮捕审问坑杀散布反对统治言论的儒生。这些行为虽然当时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从汉代以来,长期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大一统】春秋末期发展起来的王朝国家理论,流行于战国秦汉,反映当时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大,即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

16、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称统一全国为大一统,据地一方为割据。【法制/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中国古代制定了系统的法律制度,但是法制仅仅是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不是法治国家,而是“人治”国家。但需注意,中国古代存在法治观念,并且为人类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概念解析】【汉承秦制】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一系列制度。因为秦朝完成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开创性确立一系列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

17、建王朝,汉王朝在秦朝继承上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丞相为中心的官制等)、郡县制、选官监察制及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政策,并在此调整。体现了秦朝的开创性和汉朝的延续性,符合文明传承的特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期,儒生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发挥儒家思想,迎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而提出并被汉武帝采纳的主张。强调“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儒学独尊,使文化的一统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自此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儒学地位上升,儒学思想逐渐被封建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同时也影响古中国思想、文化和教育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18、进步有积极意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天人感应: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所以天子必须按天意行事,如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予以警告和惩罚。既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又用“天”对无限的君权加以约束,要求其实行仁政。【敬天保民】统治者应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外戚干政】外戚是通过婚姻与皇室结成的外姓亲属,包括后妃系统的亲族、皇家公主实际上是一种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皇帝宠妃、公主的裙带政的夫

19、族,治集团,称为“戚党”或“后党”。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官官专权】 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 (官官的权力越大,说明君主权力越集中),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概念解析】【门阀/庶族】门阀: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萌生于东汉,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世代为官,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经济上,兼并农民土地,侵夺官田。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庶族:门阀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社

20、会政治地位低下,只能担任一些低官浊职。到南朝时,庶族的地位有所提高。【门阀政治】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状态。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全部朝政,皇权衰弱;经济上,门阀士族的经济特权膨胀;选官制度上,资品评定完全以门第高下为标准,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法律准则;士族内部的等级、士族与寒门的界限也进一步森严,士族交友、婚姻都不能逾越这些界限。门阀政治是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形,对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刻。【庄园经济(坞壁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坞壁、坞堡为单位的经济形式。魏晋时期,战乱频繁,豪强士族召集其宗族,屯聚为堡,坞壁拥有大量土地和部曲,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其

21、特点为:规模大,能组织大规模的集体农业生产,多种经营,生产生活资料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宾客相附,部曲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宗法色彩浓厚;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有战事时则执戈作战。庄园经济为保存北方经济、稳定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加剧了地方割据,影响了中央集权。【侨置郡县、黄籍白籍与土断】东晋为解决侨人户籍而推行的户籍管理政策。永嘉之乱后流寓江南的北方人口称侨人,为控制侨人,在其集中分布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且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原来郡县称土郡县,侨州郡县本意是寄寓,并无实土,户籍白籍亦属临时,侨人则免除赋税。后东晋南朝废除侨置,实行土断,将侨人户口编

22、入土郡县,侨置对缓和南北士族矛盾、安顿北方流民、发展南方经济发挥了作用,但也导致了户籍混乱,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的土地制度。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冯太后接受大臣建议,颁布均田令。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0亩,妇人授20亩,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征收赋税和调发摇役,成为北魏三长制和户调制的基础。【概念解析】【输籍定样】隋朝制定户等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由于政府所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其佃客的剥削为轻,吸收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成为国家编

23、户,从而使政府掌握纳税,加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削弱了豪强地主的力量。(与大索貌阅一并记忆)【羁縻政策】中国古代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方针政策。“羁”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中原王朝在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时,委任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王、侯,或羁縻州、县的长官,允许世袭其职,令其按旧有的方式去管理本族人民。该政策始于汉代,唐代渐臻完善,实行羁縻府州制,元代实行土司制,明代还设置羁縻卫所。羁縻方针的实质是在不改变少数民族原有政治、经济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其首领达到统治目的。该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牛李党争】唐朝

24、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生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生党重科举,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李党重门第,主张对藩镇姑息迁就;两党相互倾轧,党争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科举、藩镇,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藩镇割据】唐末五代出现的藩镇割据一方的局面。藩镇是唐中后期设置的军镇,长官节度使总揽军、政、财大权。安史之乱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自任官吏,不服政令。节度使或父子相继,或由部下拥立。各地藩镇竞相效法,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至宋解除藩镇兵权方告结束。藩镇割据导致战乱频繁,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

25、利影响。【概念解析】【大索貌阅】隋朝为改变户口隐漏情况严重、国家赋役减少的状况而推行的一种措施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又命令堂兄弟以下亲属析户分居。“大索貌阅”使大量逃避赋役的丁壮和隐匿的户口重新编入户籍,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户口和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制度,以后历朝沿用。是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后历朝调整,日趋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制的工

26、具,晚清政府1905年废除。【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尚书省设吏(升迁考察)、户(户籍赋税)、礼(内外礼仪科举考试)、兵(兵器军队)、刑(刑罚处置)、工(工程水利)六部,三省的执行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制,有利君主专制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概念解析】【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以老庄哲学为骨架,杂糅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主张虚无的

27、“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概念解析】【台谏合一】宋代监察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掌管纠察百官。谏,谏官,主要职务是侍从规谏,宋代设谏院,掌管谏诤。宋代台谏有合一的趋势,两者事权相混,具体表现在台官具有言事权,谏官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台谏合一使得谏官和御史两支监察队伍共同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百官,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但

28、因共任言责,也对皇帝形成约束。【官职差遣】北宋时为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在任官制度上采取官、职、差遣。“官”指享受的待遇级别,虚衔,决定俸禄收入的多少。“职”只是一个荣誉虚职。差遣则是实际担任的职务,一般是临时性的,是拥有的实权。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任知州,知州才是实职。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担任。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出现冗官现象。【概念解析】【猛安谋克】金朝女真族内部军政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本为女真的部落组织,金太祖时,规定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民户平时生产,战时自带武器,应征

29、出战。随着侵宋带来的领土扩张,大量猛安谋克作为屯田军南迁中原,与汉族百姓杂处。金熙宗仍保留猛安谋克,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谋克制节约了财政开支,保证了金军的战斗力。【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色,种类之意;计,统计之意。元代将境内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常见的有十种左右,如民、军、站、匠、盐、儒、僧、道等。职业一经划定,便不许更易,世代相承,并承担特定的义务,他们的赋役负担各不相同,统称为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影响了社会流动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明代配户当差制影响深远。【行省制】元代确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中央设立

30、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使中书省权力,受中央节制,重大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而且还有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此外中央通过御史台进行监督,通过省官互迁加以控制。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置,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秦代以来郡县制的发展和完善。【概念解析】【主户与客户】唐宋时期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唐代主户(土户)为地方原有的户,客户则是从外地逃亡或迁徙来的户。宋代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

31、和赋税承担情况,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两税的人户。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其人身依附关系较为松弛,可以迁移。徭役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承担。【世俗化】在世界近代史中,多指去宗教化,去神学化;去神圣化,反对禁欲主义;大众化。在中国古代史中,多指大众化,与经典文化、雅文化相对。【科差】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元代北方的科差是唐代庸调的继续,以户为本,且收丝不收布,反映了元代北方家庭养蚕业的发达。【社会结构】包含种群数量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

32、构、区域结构、就业或分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在中国古代史中,经常考查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中的“商”以及近代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概念解析】【格物致知】出处大学,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到了南宋朱熹提高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这是他寻求“理”的客观唯心主义途径,主张探究考察研究事物的原理(格物)从而求得知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致知)。与南宋陆九渊的“本心体悟”主观唯心主义的求理途径截然相反。【宋明理学】在东汉魏晋时期道教、佛教直接冲击削弱儒学统治地位的背景下,北宋士大夫利用相对宽松的文

33、化政策而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开创理学,南宋朱熹建立理学体系,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心学推进理学新发展,使儒学进入稳定成熟的新阶段,这也是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吸收的结果。由于该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和哲学思辨的最高范畴,故称“理学”,也称“新儒学”、“道学”、“宋学”。【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宋朝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加上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成为南宋以后儒家弟子的必读书籍,也逐渐成为历朝科举制考试命题的范围。【文人画】亦称“

34、士夫画”。泛指中国历代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有别于民间绘画与宫廷绘画。一般认为是唐代王维所创,经宋代苏轼等提倡,至明代董其昌正式提出“文人画”这一名称。他们注重个性的发挥,标举“士气”、“逸品”,追求潇洒脱俗的笔墨情趣,强调神韵。【概念解析】【三司】古代部分长官和官署的合称。历代含义不同。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代重要刑狱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个机构会讯,谓之三司推事。唐末五代、宋初将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为三司,统筹全国财政。明代以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都指挥使司为三司。明太祖在地方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主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

35、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明代三司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里甲制】明代地方基层组织制度。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由江南推广全国。以邻近110户为里,其中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余100户为10甲,每甲10户,皆置甲首。以里甲为单位所服徭役就是里甲正役,包括:到各级官衙服役、催征钱粮、根究逃亡、提供各种杂项支费,里甲制度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由于人户逃亡导致赋役不均,里甲制度逐渐废弛。【明朝内阁制】明朝废丞相后虽然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政务繁多的弊端显出,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制,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到了明神宗时六部全

36、归内阁,由内阁首辅负责,反映内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如张居正)。此制度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皇帝也通过司礼太监加以牵制,避免威胁皇权,所以也是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概念解析】【清朝军机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需要,清朝雍正开始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军务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该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参与机要,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秉承旨意,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标志着皇权空前加强。【西南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谓

37、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由于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从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时大规模推行,到乾隆基本完成,改为流官统治,至此西南土司制度结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集权的加强和有效管辖。【议政王大臣会议】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入关前,军国大政由其决定。入关后,虽设名义上最高行政机关的内阁,但军国大事不经内阁票拟,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方案,皇帝最后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影响了皇权,故康熙设南书房撰拟特诏密旨,以削弱其权力。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议政王大臣会议仅存空名,于乾隆五十六年(1

38、791)废止。【保甲制度】宋朝开始实行的带有军事色彩的户籍管理制度。熙宁(1070),王安石推行保甲法。凡农村住户,不分主户、客户,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保长。凡家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做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夜间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宋元祐时军事训练废弛,逐渐变为乡村基层组织。清代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推行保甲制。保甲制作为一种长期延续的社会统治手段,加强了国家对基层民众的控制。【督抚制度】明清地方行政长官总督、巡抚的合称。因总督、巡抚均为省级长官,故合称为督抚。督抚在明代为临时派遣,清代则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总督一般辖一省,巡抚总管一省,地

39、位略低于总督,但基本平行。清前中期,督抚多由满人和汉军旗人担任。太平天国运动后,汉人任督抚者有所增加。为使总督和巡抚相互制约,一些地区,总督、巡抚并置,其事权不一,十分混乱。早期督抚制度加强了皇权对地方的控制,但晚清东南互保标志中央权力式微。【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即废除自元代以来世袭之土官,改设可随时任命的流官。明初即开始实行,雍正四年(1726)开始在云贵等地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

40、文化的发展。【概念解析】【一条鞭法】明中期张居正实行的赋役制度改革。万历九年(1581)推行全国。主要内容为: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改变了以前赋和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使税制化繁为简,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政治危机。【朝贡贸易】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各族及海外诸国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贸易。中国历代王朝均把自己作为天下的中心,在处理与别族、别国的关系时,把自己当作“宗主”,把对方看作附庸。双方间的商业往来,以“通贡”方

41、式进行。对方用来贸易的商品被称为“贡品”,历代王朝用来交换的东西被称为“回赐”。“厚往薄来”“宁厚毋薄”是进行朝贡贸易的指导思想。明清时朝贡贸易达到鼎盛,甲午战后,朝贡贸易随朝贡体系的解体而崩溃。【西学东渐】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艺术大量传人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心学宗旨。王守仁认为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是自然界存在的基础,是人生来就有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只不过暂时被蒙蔽了。致良知就是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道德实践,外化于心外的事物,从而达到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

42、认识论,对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经世致用】明末至晚清时期的重要思想潮流。明末清初,由顾炎武等人提倡而掀起,其要义是将学术理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极地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晚清魏源等经世派人物试图以西方先进的器物技艺来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先后出版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介绍世界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商帮】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的扩大和商业竞争的需要,区域商人群体逐渐形成,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为场所的商人群体。明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等最为活跃,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海外,

43、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并以严刑峻法惩处违禁者。当时,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由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该政策扼杀了中外交往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但客观上维护了国内的安定起到一定自卫的作用。【明清手工工场】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

44、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厂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但到鸦片战争前依然始终徘徊在萌芽状态,由于腐朽封建制度的严重阻扰,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工商皆本】最早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提出。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自战国提出的重农抑商思想阻碍生产力发展。他认为商是和农业一样都是本业,并非末业。希望不再压制工商业,使工商农均衡发

45、展。该主张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符合时代潮流。【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以有批判精神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其思想界活跃是对儒学正统的冲击,同时也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是没有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也始终没有跳出地主阶级儒学思想的范畴。【概念解析】【出超与入超】出超是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即“贸易逆差”,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

46、位。贸易平衡:就是一定时期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失败后,地主阶级新思想代表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的思想。“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长处(主要指军事技术),“制夷”就是要抵抗西方的侵略。该口号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西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是对传统心态的挑战,迈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体现进步性,同时抵御侵略也有爱国性,但是该思想当时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付诸更多实践,没有涉及变革封建制度,仅仅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协定关税】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特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英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各

47、口的税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将大部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定为值百抽五,确立了片面的低关税基础。中国人民为收回关税自主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关税自主。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领事裁判权】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1943年美、英与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取消了在华领事裁

48、判权及有关特权。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在中国得享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

49、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认识: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半封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代表着主权逐步丧失,是社会退步的表现,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半封建化开始打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是进步的表现。【概念解析】【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在内忧外患形势下兴起的一场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旧称“同光新政”。代表人物中央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此外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专有名词解释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