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全一册学案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本章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本章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神经调节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体液调节本章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体液调节第1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体液调节第2节激素调节的过程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3章体液调节第3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本章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2节特异性免疫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免疫调节第3节免疫失调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本章整合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其他植物激素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本章整合本章整合一、选择题1C解析:血浆的 pH 由血浆中的酸碱缓冲物质维持,而非只靠氢离子维持。2C解析: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可能会导致血浆暂时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因为血浆中有缓冲对的存在,所以血浆仍为弱碱性,A 错误;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葡萄糖,但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下,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维持相对稳定,B 错误;钾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内,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渗透压的影响,C 正确;剧烈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 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故剧烈运动会引起机体大量失水,进而导致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 错误。二、非选择题1.2解析:(1)“酸碱体质理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理由如下:该理论中的“酸碱体质”概念模糊,在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中都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的分法。该理论认为身体偏碱就是健康的,其实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命题。内环境相关知识显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的正常 pH 稳定在 7.357.45,呈弱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健康身体的每部分都偏碱性。例如,胃液呈强酸性,尿液呈弱酸性,阴道分泌物也呈弱酸性。该理论认为,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这是颠倒因果关系。在临床中,的确有很多酸中毒(pH 低于 7.35)的情况发生,但这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或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腹泻)而出现酸中毒。该理论认为,若要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这也没有科学依据。食物虽有酸性、碱性的区分,但内环境相关知识表明,普通食物不可能引起内环境的酸碱度变化,因为人体内存在缓冲系统可以自动调节 pH,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若日常饮食受该理论影响,将可能导致人体营养失衡,由此会引发更多疾病。(2)此说法不可信。应积极向周围人宣传相关科学知识,劝阻他们不要受生产厂家的广告误导。3解析: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的 CO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小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1(2022北京卷)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受试者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如下图。基于此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浆中产生B烟草中的尼古丁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C与不吸烟者比,蛋白质能为吸烟者提供更多能量D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解析: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见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细胞中产生,A 错误;实验结果可说明吸烟可能导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证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 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细胞中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提供能量,C 错误;据柱形图可知,吸烟组血浆中蛋白质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高于不吸烟者,而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因此,本实验为“吸烟有害健康”提供了证据,D 正确。故选 D。2(2022海南卷)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 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A动脉血氧分压从 60 mmHg 降至 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 CO2含量降低C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 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解析: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 60 mmHg 降至 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A 正确;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 CO2,使血液中 CO2含量降低,B正确;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C 正确;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 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D 错误。故选 D。3(2022湖北卷)人体中血红蛋白构型主要有 T 型和 R 型,其中 R 型与氧的亲和力约是 T型的 500 倍,内、外因素的改变会导致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发生变化,如:血液 pH 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红蛋白从 T 型向 R 型转变。正常情况下,不同氧分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变化曲线如下图实线所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B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1 方向偏移C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D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变,有利于肌肉细胞代谢解析:由题意可知,R 型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更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温度下降可促使血红蛋白从 T 型向 R 型转变,故体温升高时,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A 正确;在肾脏毛细血管处血浆要为肾脏细胞提供氧气,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2 方向偏移,B 错误;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需要增加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血红蛋白由 T 型向 R 型转变,实线向虚线 1 方向偏移,C 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氧分压偏低,血红蛋白饱和度偏低,血红蛋白由 R 型向 T 型转变,这样便于释放氧气用于肌肉细胞呼吸,D 错误。4(2022广东卷)在 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A血红蛋白B血糖C肾上腺素 D睾酮(雄激素)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 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 不符合题意;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 不符合题意;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 不符合题意。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标要求11.1 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11.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核心素养1运用结构和功能观,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生命观念)2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科学思维)3基于对内环境成分的分析,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科学思维)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概念及组成:(1)概念:体内都含有大量_以水为基础_的液体,统称为体液。(2)组成:(3)各种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血浆_;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组织液_;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淋巴液_。(4)请用箭头图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的关系:。2内环境的概念:由_细胞外液_构成的液体环境。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组成血浆中约 90%为水;其余 10%分别是:无机盐(约 1%),_蛋白质_(7%9%),以及_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_: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_蛋白质_含量较高。3本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_盐溶液_,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生命起源于海洋_。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渗透压_、_酸碱度_和_温度_三个方面。2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_溶质微粒_对水的吸引力。(2)影响渗透压的因素: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_越大_越高越少越小_越低_(3)决定物质:血浆渗透压:主要与_无机盐_和_蛋白质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_Na_和_Cl_。3酸碱度: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37_左右。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可以直接与_内环境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_各个系统_的参与。学霸记忆_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高等多细胞动物,它们的绝大多数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营养成分、代谢废物、激素和抗体等,血浆中含蛋白质较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的要多。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活学巧练_判断对错,正确打“”,错误打“”。1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与血浆完全相同。()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4细胞外液是生物体生化反应的主要场所。()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6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7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可来自血浆和细胞内液。()思考:1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提示:不是。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提示:单位体积细胞外液中 Na、Cl的微粒数远高于蛋白质,即使在含有较多蛋白质的血浆中也是如此,故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Na和 Cl。知识点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1)概念动物和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组成体液Error!Error!知识贴士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外界环境;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体液,不属于细胞外液。2内环境(1)组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组成(如图所示)。(2)各组成成分间的比较成分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来源组织液渗透进入毛细血管;淋巴回流血浆渗透出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毛细淋巴管吸收部分组织液生活于其中的细胞各种血细胞绝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三者之间的关系3.不同人体细胞所处内环境不同细胞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淋巴液、血浆知识贴士(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整个人体角度来看,细胞外液是人体的内环境,从细胞角度来看细胞外液是细胞的外环境。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内涵和外延。(2)体腔液、关节液虽然在体内,但它们已不在细胞之间,不能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的原料,所以它们也不属于细胞外液(或内环境)或体液。(3)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但不是只有这三种,还有脑脊液等。(4)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5)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典例剖析_典例 1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A、B、C、D 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A可以进入 A、B、CB组成体液,其中构成内环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进入DB 产生的 CO2和其他代谢产物先后经过和,最终被排出体外解析:是组织液,可进入 A 毛细淋巴管、B 组织细胞和 C 毛细血管,A 正确;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图中构成内环境,是细胞内液,B 正确;尿素从组织细胞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C 错误;组织细胞产生的 CO2和其他代谢产物先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最终排出体外,D 正确。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C)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与外界相连,其内存储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内的尿液等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知识点 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成分概述水含量最多,约占血浆成分的 90%,血浆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均溶解在水中被运输无机盐约占 1%,以 Na(比细胞内多)、Cl、K(比细胞内少)、Ca2、HCO 3和 HPO24为主蛋白质占 7%9%,如血清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抗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蛋白质类激素等气体O2、CO2等营养物质除蛋白质外,还有葡萄糖、脂质、氨基酸、维生素等代谢废物除 CO2外,还有蛋白质和核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如氨、尿素、尿酸等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少量)其他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2.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1)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2)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典例剖析_典例 2 人体的组织细胞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物质不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B)A抗体、激素B凝血酶原、DNA 聚合酶C葡萄糖、三酰甘油D尿素、尿酸解析:血浆等内环境中含有抗体、激素,A 项不符合题意;DNA 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B 项符合题意;葡萄糖、三酰甘油等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 项不符合题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可通过血浆运输,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 项不符合题意。变式训练 2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C)A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D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氨基酸的过程解析: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位于细胞内,不是在内环境中,A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是在内环境中,B 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其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C 正确;蛋白质经过消化成为氨基酸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相通,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知识点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液浓度越高(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渗透压越高影响因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和 Cl举例在 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2.酸碱度(1)范围: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357.45。(2)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 HCO 3、H2CO3等物质有关。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典例剖析_典例 3 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常用到生理盐水,但是过多注射生理盐水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生理盐水与血浆为等渗溶液,二者成分差别不大B生理盐水的 pH 与血浆的相差不大,过量补充不会影响血浆 pH 的稳定C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的浓度会发生改变D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发生改变解析:生理盐水虽然是血浆的等渗溶液,但是二者的成分差别较大,A 错误;生理盐水的成分与血浆的成分不同,过量补充生理盐水会影响血浆 pH 的稳定,B 错误;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的浓度会发生改变,如血浆蛋白的浓度会降低,C 正确;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注射生理盐水不会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D 错误。变式训练 3下列关于人体血浆中 pH 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B)A饮用弱碱性水,会使血浆的 pH 显著升高B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血浆的 pH 会略有降低C剧烈运动时,细胞产生的乳酸会被 NaOH 中和D血浆中含有 CO23,所以血浆的 pH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饮用弱碱性水后,由于人体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的 pH 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 错误;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 CO2不能及时排出,使内环境 pH 略有下降,B 正确;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碳酸氢钠反应,使血浆 pH 基本保持稳定,C 错误;由于血浆中 HCO 3、H2CO3等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的 pH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D 错误。知识点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解:2物质示例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除需要内环境外,还需要多个器官、系统协调完成。(1)空气中 O2进入体内细胞的途径:空气(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体内细胞(2)食物中营养物质进入体内细胞的途径: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体内细胞(3)代谢产生的 CO2排出体外的途径:细胞内CO2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外界空气(4)代谢产生的尿素等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细胞内尿素等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皮肤外界环境3内环境的作用(1)内环境是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典例剖析_典例 4 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A、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D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为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废物。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变式训练 4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或器官,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内的葡萄糖通过进入血液和淋巴C表示重吸收作用D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能为内环境提供 O2并排出 CO2,因此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内的葡萄糖通过只能进入血液;是泌尿系统,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具有分泌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表示的器官是皮肤。一、组织水肿原因分析1关于水肿实质的分析在不同条件下,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组织液增多。2水肿原因分析Error!Error!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水肿 Error!Error!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典例 5 某人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B毛细血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重新渗入血管中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减少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增多解析: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其他物质均可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但当受到创伤后,毛细血管破裂,原本应留在血管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也能进入组织细胞间隙,从而使组织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吸水能力增强,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二、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穿膜问题1养料(如葡萄糖)(1)转移途径:肠腔小肠上皮细胞小肠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组织处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2)相关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3)穿膜层数:进出小肠上皮细胞(2 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 层)进入组织细胞(1 层)7 层。2O2(1)转移途径:肺泡肺泡壁细胞肺部毛细血管血液循环组织处毛细血管组织液组织细胞。(2)相关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3)穿膜层数:进出肺泡壁细胞(2 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 层)进出红细胞(2 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 层)进入组织细胞(1 层)9 层;若被利用,再加进入线粒体(2 层)11层。典例 6 下图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如图中所示)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葡萄糖进入的方式是协助扩散B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C由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 6 层生物膜D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内一样多解析:由题图可知,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为组织液,为淋巴液,为红细胞,为血浆。葡萄糖进入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血浆渗透压过高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由红细胞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 6 层生物膜,包括红细胞膜(1 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膜(1 层)、线粒体膜(2 层);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血浆内的少。解疑答惑问题探讨P21提示:图 1 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 2 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提示:若将图 1 所示的细胞置于图 2 所示细胞的生活环境中,该细胞会出现吸水膨胀直至破裂的现象。思考讨论P31提示: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2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些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3提示:人体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构成,它们虽然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学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思考讨论P41提示:表中的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无机盐(如钠、钾、钙、磷、镁、铁、氯、碳酸氢盐等)和 CO2。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等)、蛋白质(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等)、脂类(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表中的化学物质也可分为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甘油三酯等,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CO2。2提示:血浆中还含有各种激素、维生素、O2等。3提示: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甘油三酯是储备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4提示: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成的 CO2和水,先排入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相应部位排出,CO2由呼吸系统排出,多余水分主要由泌尿系统排出。甘油三酯的来源和去路与糖类物质相似。尿素主要在肝合成,原料是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而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肝合成的尿素,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随尿液排出体外;少量尿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钠主要来自食物,经消化系统直接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钠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少量钠通过汗液排出体外。练习与应用P6一、概念检测1(1)水疱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高。(2)(3)(4)2B解析:膀胱内的尿液、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3提示:(1)肺、小肠等、肾(2)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二、拓展应用提示:不会影响血浆的 pH。原因详见本章第 2 节。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D)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析:血浆和淋巴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 错误。2下列过程或反应,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D)A蔗糖水解转变成葡萄糖和果糖B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发生交换重组CRNA 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D肌肉注射青霉素解析: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A 错误;同源染色体配对时交换重组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RNA 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 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入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D 正确。3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血浆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增加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降低_。(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_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_。解析:(1)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降低,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废物运走,体现了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第 2 节内环境的稳态第 2 节内环境的稳态课标要求12.1以血糖、体温、pH 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12.2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核心素养1利用稳态和平衡观,认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生命观念)2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及其生理意义(科学思维)3利用相关材料制订并实施计划,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科学探究)4能够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并用于指导生活(社会责任)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1)实验原理: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_肝匀浆_中加入酸或碱后 pH 的变化,说明生物组织匀浆与_缓冲液_更类似,而与自来水不同,从而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 pH 稳定的。(2)方法步骤:2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_缓冲对_,其中最重要的是_HCO 3/H2CO3_,其次还有_HPO24/H2PO 4_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 pH 仍能_维持在一定范围_内。3稳态(1)变化原因:外界_环境_的变化和体内_细胞代谢_活动的进行。(2)实例体温变化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年龄_、_性别_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_1_。(3)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37_。(4)内环境稳态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_各个器官、系统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相对稳定_状态。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_理化性质_都处于_动态平衡_中。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实例:(1)血糖浓度和血液中含氧量保持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_能量_供应。(2)温度、pH 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_细胞代谢_正常。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正常生命活动_的必要条件。学霸记忆_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及皮肤有关。活学巧练_判断对错,正确打“”,错误打“”。1人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血浆 pH 明显降低。()2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3 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外界环境变化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4人长时间在空调房间内易稳态失调。()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6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7人体 pH 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思考:1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一定不会生病,对吗?提示:不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未必完全健康,如“植物人”及遗传病患者。2 夏日炎炎,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可能会中暑,说明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如何?提示:有一定限度。知识点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健康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同时水分回流入血浆减少,这样会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机体出现组织水肿代谢废物血浆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说明肾衰竭,可能患有尿毒症;血浆中氨含量增多,说明肝脏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血糖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葡萄糖供给不足,血糖含量过低而影响了机体的供能时,会表现出四肢发抖、头晕、心慌,甚至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过高时,会得糖尿病,机体会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Ca2血液中 Ca2含量过低时,哺乳动物会出现抽搐症状;血液中 Ca2含量过高时,易患肌无力症;当长时间缺钙时,儿童易患佝偻病,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O2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造成了体内缺氧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健康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失衡也会引起疾病。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内环境失衡情况:(1)渗透压失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输液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2)体内 pH 失衡:常表现为小于正常数值,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3)体温失衡:当我们感冒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3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 NaOH 溶液,生物材料的 pH 均保持相对稳定。比较以上三个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 pH 相对稳定。特别提醒: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充分冲洗烧杯”,但目的不同。检测碱对 pH 的影响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 HCl 与碱性物质 NaOH 因发生中和反应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更换实验材料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典例剖析_典例 1 下列病症或疾病与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D)A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B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D尿毒症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解析: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 错误;高原反应是机体缺氧所致,B 错误;中暑主要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C错误;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 正确。变式训练 1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 pH 的稳定”实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C从加入 HCl 或 NaOH 后的 pH 变化曲线来说,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 pH 变化曲线时,一般以 pH 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解析: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 正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会造成实验误差,干扰对实验结果的判断,B 正确;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 HCl 或 NaOH 后 pH 变化情况与缓冲液相似,由此说明,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C 正确;画 pH 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 pH 为纵轴,D 错误。知识点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与内环境的关系如图所示:(2)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如:肾功能衰竭会引起尿毒症,严重时会导致死亡。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认识过程主要观点最初推测(法国,贝尔纳)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经典解释(美国,坎农)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典例剖析_典例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A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B所有稳态的维持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直接参与D内环境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所以说稳态是相对的,A 正确;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并不是每一项理化性质或化学成分的稳定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 错误;稳态的形成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协调运行,但并不一定有多种系统直接参与,C 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D 错误。变式训练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B)A多吃酸菜,有利于保持酸碱平衡B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易使稳态失调C夏天排汗多,不利于保持体温恒定D冬天排尿多,不利于保持水盐平衡解析:多吃酸菜,不仅无助于维持酸碱平衡,还有可能因内环境中酸性物质过多使机体调节 pH 的负担加重,A 项错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会导致身体调节能力变差,容易使稳态失调,B 项正确;夏天气温较高,机体排汗多利于散热,有利于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 项错误;冬天气温较低,身体排汗较少,因此通过肾排尿增多,有利于保持水盐平衡,D 项错误。人体血浆 pH 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 HCO 3/H2CO3、HPO24/H2PO 4等。(2)维持机制:HCO 3/H2CO3维持 pH 稳态的机制a较多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C3H6O3(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CO2可由肺排出体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全一册学案打包21套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zip)为本站会员(青山7895)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生物 > 人教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