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747509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 20212021 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中国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 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莫言、贾平凹、陈忠实、张炜、铁凝、王安忆、刘震云、阿来等作家,或者以乡土 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使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与转折留下了深挚的历史 记忆。就

2、对农业文明进入现代的艰巨进程的描写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独树一帜,可圈可点。 对乡村的书写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著特点,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应该构 成文学研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重要主题。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不少有关乡愁的 篇章(如采薇 ) ,唐诗宋词中表现乡愁主题的更是不在少数。20 世纪中国现代早期的作家,如鲁迅、沈 从文、废名、萧红等人,多有书写乡村记忆的作品,那里流宕着他们对乡村陷入现代困境的深切关怀。乡 愁当然也是世界文学传统中的主题,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写的就是奥德修斯历经千辛万苦,在海上漂泊 10 年,最终回到故

3、土伊萨卡与家人团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怀乡是其重要的主题,并且具有了现代 意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中则把怀乡的情感表达作为对现代性反思的重要主题。 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怀乡或者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或者是一 种家国情怀;它构成了古往今来文学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也正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 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乡愁也表达了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的独特体验,文学作品在这种表达中显示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20 世纪的中国社会历经剧烈的变革,而乡村承受的现代冲击更为激烈。中国作家既要去表现历史进程显现 出的希望,又不得不面对历史剧变带来的伤痛。 作家、诗

4、人对故土的书写经常怀有他们特有的痛楚和眷恋,或许他们怀有更多的对现代到来的不信任 态度。他们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更多的忧虑,也正因为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带有更多悲观和感伤, 批判性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但是我们要看到,贯穿其中的否定性其实是表达了肯定性表达了作家、 诗人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都来得更为激烈,乡村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也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冲击。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2005 年,贾 平凹出版秦腔 ,表示要用这部作品为他的家乡棣花街做传。在贾平凹的笔下,乡村人去到城

5、镇,土地正 在萎缩甚至凋零,清风街的年轻人更时尚却未必更精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秦腔声调越来越悲戚作家 对乡村的表现未必全面,也无法断言是否有典型性,但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期乡村面临的困局,作家的感 情是真挚而忧虑的。这一作品引导人们关切乡村的困难、传统生活的消逝、农村心灵的枯竭,引人思考, 激发起人们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 光明日报2016 年 7 月 7 日)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是铭记历史的精神蕴藉,也是中外文学漫长传统中的 重要主题。 B. 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

6、展的深刻变动,也 影响了大批作家。 C. 中国当代文学对乡村的书写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情感深度和美学力量,书写乡村应该构成文学研 究关注的重要主题。 D. 中国古代的文学有关于乡愁的诗篇,如诗经中的采薇 ,如唐诗宋词中某些诗篇等。现代的一些 作家也有关于乡愁的作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 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 B. 在世界文学传统中,乡愁也是不可少主题,如荷马史诗奥德赛 ,此外还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怀 乡也是其重要的主题。 C. 作家诗人对现代社会变迁有着自己独特

7、的体验,他们借乡愁表达出这种体验感受,从而使文学作品显示 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D. 作家、诗人或许对现代到来有不信任,对乡村本真生活的流逝有忧虑,因此他们对乡村的书写时批判性 的思想占据较大分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家、诗人在表达对乡村书写时态度是矛盾的,在表达对乡村否定时,也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对传统 家园的守望、对责任的承担。 B. 90 年代以来乡村遭遇冲击没有离开作家的视线,如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和诗人也以 不同的方式回应时代难题。 C. 关于乡村的作品会有着思想引领的作用,如贾平凹的秦腔引导人们关心乡村的困难和问题,激发人 们

8、守护故土家园的责任感。 D. 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家国情怀, 也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答案】1. B 2. A 3. D 【1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以乡土叙事为主导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错误,“现当代文学”扩大了概念。原文第一段是说“中国 当代文学以乡土叙事为主导,广泛而深远地表现了 20 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动”。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

9、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 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 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 念等等。 A 项,“他们以乡土叙事为主导,以不同的方式书写 20 世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进步和转折”错误,原 文是说“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作家,或者以乡土叙事为主导,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乡村”。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10、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因为文学是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所以怀乡或乡愁是一种朴素的个人记忆、家国情 怀”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说“怀乡或乡愁是人类最基本、最朴素、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也正 因为此,文学成为人类精神寄寓和传统承继的基本载体”。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11、,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要求各地 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 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

12、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紧 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 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 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 甄别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 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书本之外,除了古文经典,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

13、 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 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机”, 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机”有两 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孔子 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

14、育的方法就要 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材施教,这两 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的方 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 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 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

15、在网上搜集资料,做 PPT,这 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 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 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 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B.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学内容。 C. 强调传统

16、文化教育要“契机”,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能与时 俱进。 D. 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继承。 B. 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 兴。 C. 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 同。 D. 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

17、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6.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A 6. 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念,使传 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也需要改变观念, 提高认识。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 出判断。 D 项,“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主观臆

18、测。原文说“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 化,是浪费时间”,只是说浪费时间,并不是完全在找借口。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夸大其词,提倡上述内容,就能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复兴, 夸大了。原文只是说“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

19、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丈化教育。” C项, “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 并没有说阶级地位和阶级成分。 D 项, “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 原文说“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 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可见,效果并不好。说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夸大其词。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寻找 答题区,依据题干和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题干中要求答出“挑战”有哪些,这是答题的内容,即答出“挑战”即可。要求结

20、合材料简要概括, 这是答题的方向和方法。方向是“结合材料”,方法是“简要概括”,不用详细分析。 材料二中说: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深入甄别 和筛选,通过顶层设计,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将符合时代潮流和 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可以据此从教育部门的角度进行概括,要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确立适合健康的内容。 材料三中说:传统丈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契理契机”。这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的, 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契理契机”。 材料四中说: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二是有家长认为这是从学

21、校和家长的角度来 说的。根据材料概括,学校 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家长 需要改变观念。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 15 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毛 汪曾棋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 大榆树之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 知文嫂的身世,只

22、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 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 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 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 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 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

23、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 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 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 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 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 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 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

24、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 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 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 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 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 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鸣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

25、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 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的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 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 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 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 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 后就替他们把宿

26、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 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 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 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 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

27、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反衬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唤起读者对他的 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以点代 面说明联大学生冷酯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

28、现了文嫂的生 活发生的改变。 D. 文嫂生活艰辛,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昌焕床下扫出鸡毛时忍 不住嚎啕大哭。 8.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讽刺手法的运用。例如作者列举其怪癖,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 一个绰号,将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节描写。写金昌焕“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带着一把剪刀,把 校园里各种启事、 告白的空白处剪下, 每天要吃一块肉,“打开坛盖”“瞅准了”“扎出”“闭目而食之” 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

29、得淋漓尽致。对比衬托。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 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对比(或金昌焕与其学生、文嫂女婿的对比),突出金昌燥的自私、卑鄙、丑恶。 9.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呼应故事情节,揭示主题。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并以此为引,勾起了文嫂 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突出了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在金昌焕床 下发现鸡毛这一事件,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以“鸡毛”为题,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乱, 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

30、赏能力。考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 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 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本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 项,“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 点面结合的方式展现当时学生的冷酷无情,自私自利”说法错误。学生不知道文嫂的身世并不能说明他们 就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金昌焕偷鸡也只是个例,不能代表联大学生。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从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的角度

31、和特殊的手法等分析。 由文中写他从不买纸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 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写他每天要吃一块肉,“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 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等动作细节描写,把这个人物的鄙吝、无聊、无耻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其怪 癖搜罗,漫画般地凸显了金昌焕的行为习惯,最后用讽刺的手法写他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将 其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以文嫂的善良、洁身自好等特点与金昌焕作对比,突出金昌焕的自私、卑鄙、 丑恶,是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中标题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回

32、答小说以“鸡毛”为题的作用,考生回答时注意 要从情节、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 结合文章“文嫂丢了三只鸡”“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哭起来连尸都还没有收呀, 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 都哭出来”分析,标题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勾起了文嫂对悲惨命运的宣泄,引起读者对 文嫂的同情和对金昌焕的鄙视,由此可起到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结合文章“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 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 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

33、随她自己去挑拣”“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 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分析可知,这些描写突出了金昌焕的自私、卑下、无耻;文章写了“文嫂是寡妇,在 西南联大给学生洗衣服,有一个女儿,后来女儿嫁给了司机,女婿出车祸去世了,文嫂有点傻了,发现金昌 焕偷她的鸡”等,这些事情就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就像是零零碎碎的鸡毛一般,通过这样一些小事反映 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说以“鸡毛”为题,从小说情节的安排来看,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且 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 穿

34、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 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 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 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 标题具有反讽义。 二、

35、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 ,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 进士第,出通判 越州。岁饥度常平 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 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 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

36、如志。巩属民为保伍 ,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 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 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 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 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 去。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

37、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 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 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 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常平:官仓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 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

38、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 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 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 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 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 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

39、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C. 保伍:古代民人以五家为伍,又立保(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王安石变法时以十户为保)相统摄,因 以“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D. 丁艰, 也叫丁忧, 是古代遭父母之丧的通称; 有内、 外之分, 遭母丧称“丁内艰”, 遭父丧称“丁外艰”: 后世多专指官员居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知齐州时,组织百姓力量侦查乡里盗贼的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 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B. 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

40、十二岁时写成六论 ,文辞很有气魄。通判越州时,他调动民 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借粮种给农民,秋赋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C. 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 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D. 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对遭遇瘟疫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供应衣 食住宿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41、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让他四处夸耀。 (2)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 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不能皆至城邑”意为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至”作谓语,“城邑”作“至”的宾语,故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 A、D项。“民得从便受粟”意为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主语是“民”,谓语是“得从便 受粟”;且“从便”的结果是“受粟”,所以该句中间不能断开,排

42、除 C 项。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项,“通判是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说 法错误。通判不负责统兵作战。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 A 项,“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说 法错误。原文“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 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由此可见:优待葛友是为了离间盗贼。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43、子的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饮食冠裳”,名词动用,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假”,借;“假以骑从”, 倒装句,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夸徇”,炫耀。第二句关键点:“暴诛亟敛”,残暴急切地聚敛钱财; “诛”,搜取;“敛”,聚敛;“堪”,承受;“区处”,处理、筹划安排;“师去”,军队离开;“市 里”,街市里巷,指城乡百姓。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 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

44、语的 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 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 ,提笔立成,文辞很 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 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 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 地买到粮食,

45、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 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 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 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 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 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 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

46、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 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 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 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 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 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 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

47、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 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 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 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 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 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 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

48、,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 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 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这首词大约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张孝祥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 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临安兼权中书舍

49、人,后为汪彻所劾罢。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杨柳”“东风”“乘船游湖”作铺垫。 B. “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对历经坎坷的感慨,又有对再次来此的欣喜。 C. 三、四句写“东风”“杨柳”注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D. 五、六句表达了词人看贯世事,彻底解脱,置身湖光之中的悠然心境。 15. 本词的结尾两句写得精妙,请结合词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D 15. (1)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静。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 满了蓬勃的生气画面; (2)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3)表达词人对于世路 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 【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哈尔滨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