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QXX 文档编号:7475673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兼爱教案一、教材分析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兼爱,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无不彰显了诸子文章的魅力与风采。之所以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其一是流派众多,面发表言论的各家及其成员都个性解明,卓异不凡。其二从各家来看,诸多发表言论的人物之间虽然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却并非千人一面、千同声,面是各不相同,充满了先贤卓绝的智慧。当时,各家各派的成员都积极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孔子围绕礼和仁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现实社会秩序的亲乱以及仁爱忠恕之心

2、的缺失。而墨子则围绕兼相爱、交相利建立的学说,回应的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兼爱作为墨子核心思想的体现,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引导高中生认识当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亏人自利”的世风,学习墨家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以及的深刻洞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父子相损、兄弟相亏等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兼爱思想来纠正错误的做法,让国君亲身示范,推广兼爱思想,则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的美好理想。而通过学习本文,也能使更学生深入了解墨子的思想内涵,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二、学情分析兼爱突出展现了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同时也是墨子社会伦理

3、思想的集中展现,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高中生掌握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进一步了解墨子其人其事,进而探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为当代所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鉴于高二的学生已经有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言知识,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紧紧抓住“兼爱”来解决,授课时设计三个问题贯穿全文:何谓兼爱、如何施行兼爱、实施兼爱后的意义。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而在处理难字词、特殊句式时,则采用分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最后通过学习此文,达到体悟先贤朴素的

4、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思考,这才是教学的意义所在。最后设计的课堂活动,则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运用课堂所学去思考身边的问题,为什么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什么偷猎行为屡禁不止?为什么国家纷争不断甚至大动干戈?为什么现代人与人之间如此隔膜等等问题,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思想受到触动,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师生在课上都能有所思有所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这才是一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理想。三、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

5、,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文化传承与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教学难点: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

6、、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2.墨子其人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鲁?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

7、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3.墨子其书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4.墨子思想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

8、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天志明鬼。宜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点。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欲。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

9、量功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5.背景探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

10、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6.文题解读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7.课文翻译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

11、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12、;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以自利:此所谓乱也。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而使君王受损失以自利。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

13、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译文:即使在社会上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

14、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

15、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译文: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

16、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8.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第三部分:运用假设 、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17、”的观点。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9.文章的论说结构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10.全文分析(1)第1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

18、,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2)第2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3)研读第2段,思考: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4)第3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作

19、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6)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20、(7)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爱人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如此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8)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

21、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

22、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9、“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明确: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

23、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

24、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11.写作特点(1)善用铺排,质朴充实。本文善于使用铺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理,使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文章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语言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显得质朴而充实。(2)结构严密,逻辑清晰。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本文逻辑清晰,逐层进行详细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使得说理形象生动,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

25、八、本课总结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已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墨子一书所蕴含的思想极其丰富,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墨子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赏识,到了秦汉,墨学已没有多大影响,墨子的事迹已知之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作传,也廖廖数语。九、布置作业1.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当:尝试B.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家:家室C.交相恶则乱恶:憎恨D.具此而已矣具:完备、齐全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焉能治之焉:怎么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攻:治疗C.虽父之不慈子虽:即使D.盗爱其室室:家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乱异家以利其家温故而知新B.是何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是谓大同D.君自爱也菊之爱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B.故贼人以利其身C.故不孝不慈亡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

27、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亏父而自利A.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B.故贼人以利其身C.自见者不明D.故窃异室以利其室6.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B.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C.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D.墨子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政长,都要“选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壹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恃强凌弱的战争。7.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

28、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疾:病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C.盗爱其室 室:家D.天下之乱物 乱物:杂乱的物品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攻之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B.必知疾之所自起 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C.若使天下兼相爱 视人家若其家D.亏臣而自利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9.下列加粗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故贼人以利其身生死而肉骨父之不慈子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袖利刃行向池呼鱼A./B./C./D./10.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爱人若爱其身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独夫之心,

29、日益骄固视弟子与臣若其身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B.C.D.11.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乱者何独不然宾语前置句,应为“治乱者独不然何”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C.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应为“当察乱自何起”D.子自爱,不爱父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

30、“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参考答案1.B【解析】 家:指卿大夫的封地。2.A【解析】 焉:于是。3.B【解析】 A项,所以/旧,与“新”相对。B项,代词,这。C项,说/叫作,称为。D项,爱惜/喜爱。4.C【解析】 “亡”同“无”,没有。5.D【解析】 例句与D项都是使动用法。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利:使动用法,使受利。A项,盗:动词做名词,

31、偷窃财物的人。B项,贼:名词做动词,伤害。C项,明:形容词做动词,显明。6.A【解析】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不是墨子本人的著作。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项,乱物:纷乱之事。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兼词,于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B项,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C项,如果/好像。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故选B。9.答案:C解析: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贼:名词活用作动词,盗窃。肉: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长肉。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慈爱。乱

3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袖子藏着。据此可知答案为C。10.答案:A解析:爱人:古义,爱别人;今义,对自己丈夫(或妻子)的称呼。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盗贼:古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今义,偷窃的人。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骄固:古今意义相同。弟子:古义,弟弟与儿子;今义,学生,徒弟。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约束:古义,准备;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该句中为古今异义词。可以:古今意义相同。据此判断答案为A。11.答案:A解析:该语句不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1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本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7《兼爱》教案-(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