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教案大学之道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 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2、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 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 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 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 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礼
3、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 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文章,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
4、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
5、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 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 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 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 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
6、识和 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 “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 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 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 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
7、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 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 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 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
8、念真诚,先要使 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 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 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
9、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 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 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 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 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 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
10、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 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 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 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 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
11、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 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明 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 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 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 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
12、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 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 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
13、“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 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七)分析:哪种情况下心就不正了呢? 大学说:“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 正。”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出现了愤怒、恐惧、喜好和忧患等剧烈波动,此时我们的 心就不正了。 (八)当我们了解了修心的道理之后,随之
14、而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自己和他人明心见性达到一种极致 的程度,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呢?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说,要实现止于至善的理念,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必须修身,而要达到修身的前提,我们需要正其 心,而要达到正其心的关键就是要诚其意。 这里的心正与我们通常所讲的心正是有差别的,一般人认为心正是说这个人很正直、刚直不阿。大学、中 庸提到的心正包含了内心正直,但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广。心正指的是内心安详、中正,外部表现为睿智和 融通,如果仅仅
15、用刚直不阿等来形容心正就偏颇了,因为刚直不阿的人在内心上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大学、 中庸所说的不正的情形,或者通俗地说他们内心还有很多的冲突,所以外部表现为执着、孤傲、刚烈等。 刚直不阿的人常常因为不得志而内心痛苦,其中的一些人会选择逃避现实而隐居,这是不适应现实社会的 表现;心正的圣人也可能会去隐居,但是他们内心并不痛苦,对他们来说隐居是对时局的正确判断而做出 的明智之举。刚直不阿的人隐居以后一般是不会出山的,因为心不正的原因,过去痛苦不堪的感受并没有 消失;而得道的圣人一般在时局变化后会出山的,因为心正所以内心没有痛苦,而且“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的责任让圣人不请自出。 中国现代社会的邓小平,当
16、国家需要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了。他出来工作的时候从来 不提及过去,就说明他内心很中正,过去的三起三落没有在他心理留下痕迹。 六、六、作品影响作品影响 正面影响:正面影响: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 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 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 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
17、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 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 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 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 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 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 带有一些奴性。 28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
18、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 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 因而得以连接。 八:课后拓展延伸: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 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
19、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 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 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 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
20、思想可 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 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 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 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 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
21、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 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 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 启迪性。对我们的人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何谓“大学” 古之大学重在道德学问的培养,与现在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学历的大学院校,是两个概念。大 学所揭示的道理,在开天辟地之前就有。只源于世人迷失根本,孔夫子不得已以大学始教,明德于 天下,以期早日实现大同世界之理想。大学者
22、,学大也。何谓大?唯天为大。天可学乎?曰可。 要想读懂大学,首先得明白“大学”这两个字的深层含义才可明白“大学”的精髓所在。那 么何谓大,何谓学呢? 就一个“大”字我就就有这么多理解,真可谓“大”,“大”字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超越相对大小之大,此“大”字是无边无量的大,圣人以此代表宇宙的本体。 其二,是效法大人,大人之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与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由一 阴一阳组成,阳 者先天之性,即精神,儒家称为大人,佛家称为法身,道家叫做真人;阴者后天之命,即肉体,儒家称小 人,佛家称色身,道家叫假人,三教圣人说法不同,其理却是相同的。孟子曰:“勿以小害大,勿以贱养 贵。
23、”就是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不为己悲,不为物累,不为欲牵,效法大人,达到生命圆满的境界。 其三,人得一为大,暗示世人寻找“明师”指点。子贡曾感叹地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 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人得一后,就可学性与天道。理未明,焉修道?肓修瞎炼,苦死无成,没有 “明师”点悟,往往会步入歧途,很难见性开悟。 当年,神光为了得闻真传,断臂求法,有诗为凭:不知到底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 求一指躲阎罗。” 道是路,理是法,千经万典证明它,翰墨文章满天下,没有一人知道道法,经集纲史人人读,只少 一指路便差。可见“明师”的指点,胜过读千经万典,唯有寻求“明师”指点迷津,才能破迷开悟,才有 机会成就生命的永恒。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