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 强化练习题1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材料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兴奋不已,并认为这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家汪曾祺在
2、谈创作时说:“作家与人物有三种关系:一种是仰视的,属于高、大、全,英雄概念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要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审视反省自身
3、,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所以,要敢于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可是道德经中却写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
4、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这教导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
5、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6、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经过这个人的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后来人们便用“杞人忧天”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李白梁甫吟中写到“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意思是说:皇帝看不到我一片赤诚的心,不体察我对国家的至诚至忠,但我仍然像杞人忧天一样,关心着国家大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
7、与群臣的对话,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给学校文学刊物的“经典与成长”栏目投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切莫买椟还珠,何妨美椟藏珠?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但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仪式感,由此观之,形式是好是坏,不可一概而论,它就像一把双刃
8、剑,有利有弊,需要我们辩证看待。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在古代有着丰富多样的仪式。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那么仪式就是其中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它渗透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而言之,国家举行的仪式,往往能唤起庄严之感与敬畏之心,使人在肃穆的精神洗礼中受到感召、鼓舞。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上,颁奖词为年度人物明德立传,镁光灯照亮高光时刻,旨在彰显嘉言懿行,使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现场奏起国歌,到场迎接的解放军官兵军容威严、持枪伫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旨在铭记英烈,赓续革命精神。总而言之,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一些仪式
9、感,来唤醒沉睡的心灵、枯槁的内心。古有加冠之礼,今有成人仪式,长辈的深情寄语,无不寄托着对我们成长的期望与祝愿;古有战前誓师,今有考前誓师,铿锵有力的誓词,无不彰显对自我的鞭策和激励。在春服既成、峨冠博带的浪漫里,在举起右手的宣誓中,我们渐渐长大成人。充满仪式感的瞬间,宛如生命的一次次拔节、情怀的一次次吐穗。小至学习、生活、工作,大至国家治理,我们需要的都是有趣味、有内涵、有价值的形式,而非重表面和功利的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实质是形式和内容相割裂,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实际情况,流于表面而无法触及内核,长此以往,势必会严重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坚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切工作
10、都要往实里做、做出实效,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试想,如果在创建文明城市中,浮夸作秀、浮躁功利的形式主义甚嚣尘上,“不留一片落叶”的口号喊得响亮,却不在实处下真功夫,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会滋生弄虚作假、投机钻营等行为。这种形式主义之椟,怎能盛放民族复兴的珍珠?一味看重形式,只有面子,没有底子;只有颜值,没有价值;只有华丽空洞、蛊惑人心的语言,没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行动。毫无实际内容,形式无论多么光鲜亮丽,也只能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切工作都往实里做,适当辅以契合内容、实质的形式,才能真正做出实效。买椟还珠不可取,美椟藏珠何乐而不为?
11、让我们摒弃形式主义,踏踏实实努力,让人生更有价值;让我们多些生活仪式感,让人生更富情趣。解析:材料解读所给材料先是指出形式主义的实质和弊端,对形式主义进行了否定,启示我们:要摒弃形式主义,不要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而要踏踏实实地努力、扎扎实实地落实;不要被光鲜亮丽的形式迷惑,忘记了生活应该追求内涵的丰富与充实。接着以“但是”一词进行转折,阐述了仪式感的作用和意义认为生活中应该具有某种仪式感,追求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往往是生活情趣的体现,能够激发人们的生活热情,有助于人们表达情感,也是提升实效的有效途径。具体写作时,要对“形式”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其有弊有利等。2答案:平视世界,不卑不亢人生
12、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唯有平视,方可助我们冷静地审视自己,公正地看待世界,荡涤尘埃,稳步趋进。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碌碌营营、心力交瘁,何苦!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平视自己,即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
13、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他告诉世人: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只是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实际上道出了一种平视自我的人生哲学,也是我们做人做事应该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面对喜怒哀乐,也应该以平视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据传清末时,孙中山留学归国,想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递上名帖: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看过后,面有不悦,
14、回复道: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看后,立即回复: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看后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门迎接孙中山。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要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胸抬头平视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站起来了”。总之,平视使我们遇见真正的自己,使社会和谐共生,使国家坦荡前行。平视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经久不衰的力量。我们无须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只要平视世界,不卑不亢就好。解析:立意探索材料是汪曾祺的创作观,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是综述作家与人物的三种关系:仰视、俯视、平等看待(平视)。第二句和第三句是汪曾祺自己的创
15、作观,作家要平等看待(平视)人物,不要用仰视与俯视的眼光看待人物。只要理解他,才能把笔下的人物写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汪曾祺所言是一种创作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呢?“仰视”,在形态上是向上看,包含有敬畏、仰慕、渴望之意;“俯视”的目光可以是居高临下的,也可以是充满悲悯的:“平视”则意味着不与别人比地位、名声、财富,甚至是成就、修为,要正确认识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步调从容淡定地成长。当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总有人在你前面;当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也不要妄自菲薄,因为总有人在其他方面羡慕你;平视一切,做到不自卑,不自得,才能从容淡定地生活、成长。具体立意如下:以平
16、等之姿,造大同世界;平等是交流沟通的前提;唯有平视,方能看得清,看得真,看得远;等等。3答案:淡然成就有为,奋斗升华自我积极进取的“入世”,淡泊超脱的“出世”,消极逃避的“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当人生的种子萌芽破土而后悄然生长时,“入世”当为花,“出世”应为叶,共同彰显你我奋发有为的姿态。“出世”为叶,在和风骄阳里稳然不动,在寒风冷雨中落土为肥,方为花朵积攒养料,使入世之花得以更好地绽放。老子曾云“不如守中”,庄子笑说“吾将曳尾于涂中”,苏子夜游赤壁,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躬耕田野他们选择与时代和社会保持心灵上的距离,自省自行,思考人生和自然之理,终在诗文或哲学上达到许多
17、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倘若没有一颗从容出世之心,我们则容易心浮气躁,乱于心,困于情,很难在形形色色的外部世界中认清自我。“入世”为花,以绚烂进取之姿为世界增色,更能使你我升华至人生新境界。“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没有技术,那就去学,“最美家乡人”李端仁走南闯北,碰壁不悔,在摸爬滚打中摸索出了让村民们致富的长久之路。山里的女孩上学难,那就建免费女子高中,“燃灯校长”张桂梅为建华坪女高来回奔波筹款,实现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缺少关键核心技术,那就去研究,中国“北斗人”经过二十六载风雨兼程,集智攻关,攻克无“钟”之困,消除缺“芯”之忧,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
18、发展道路无数个他们积极进取,当仁不让,将入世的哲学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奋发的姿态描绘精彩的人生画卷。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滚滚洪流中找到自我的方向标。梭罗超然出世,不为名利,离群而居,在远离社会尘嚣后冷静思考时代发展,以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和善待自然,其出世亦为入世。人生的方向标是在出世与入世的交织中产生的,认清自我方能叩开入世之门,纵使积极入世也不能忘却心灵上的修养。花和叶的缠绕里,传达着春天的讯息,入世与出世的哲学中,蕴藏着人生前行的姿态。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方可在充满未知的未来里,绽放绚烂的人生之花。解析:材料解读材料给出“入世”“出世”“遁世”三种人生姿态,并对其内涵加以阐释,
19、引导考生思考“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结合材料与学习生活实际来看,“入世”是一种勇担重任、努力拼搏,将个人与国家、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出世”是一种善于反省自身、涵养精神、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从容洒脱境界的人生姿态,而“遁世”则是一种消极逃避的人生姿态。我们应积极“入世”,投身于时代发展与国家建设之中,保持奋发风貌,也要从容“出世”,注重心灵上的修行,保持淡泊的心境,还要把握好“出世”的度以免消极“遁世”,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4答案:亮剑出鞘,善刀而藏人生的舞台上,是该傲立于万人中央,还是默立于灯火阑珊处?是该善刀而藏,还是亮剑出鞘?在我看来,人
20、生应勇于展示自我还是谦逊克己,并非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多选题。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千里马若不萧萧长鸣,引得伯乐注意,恐怕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毛遂若不自荐,恐怕只能“抱利器而无所施”,又怎能展示其舌辩之才和折冲樽俎的外交能力?勇于展示自我,不是自我意识的膨胀,而是自我真我的苏醒。勇于展示自我,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璀璨绽放的机会,也更容易受到成功的青睐。清朝末年鸦片流毒于天下,有识之士莫不深以为忧,但庙堂之上,千人诺诺,唯有林则徐一士谔谔,主动请缨,力主禁烟。虎门销烟的壮举,与其说是时代将其推上了风口浪尖,不如说是他自己当仁不让,主动抉择,在沧海横流中不彷徨瞻顾,不推诿退缩,主动走向历史
21、的舞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求学期间就争坐第一排,力求走在别人前头,而这种力争一流的态度,也使她雄踞政坛十一年之久。这不是为了抢占中心位置,而是一种勇于展示自我的姿态,因为“第一排”更接近讲台和舞台,更接近成功。我们欣逢盛世,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机遇无处不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只有善于展示自我,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倘若始终笃信“才美不外见”,不显山露水,不善于展示自我,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异于“龟玉毁于椟中”,岂不惜哉!如果说勇于展示自我,是一种“进”的人生姿态的话,那么学会自我谦抑、克己自持,则是一种“静”的人生智慧。“谦谦君子”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古代的君子,始终
22、以谦卑来涵养其德。他们坚信,只要怀瑾握瑜,克己自牧,哪怕隐姓埋名,也会屹立于人生的高地。一代学人李泽厚,从不以豪言壮语自许,不喜上电视登舞台,一生以四个“静悄悄”砥砺自我。静悄悄地读,静悄悄地写,寂寞沉潜,宁静致远;静悄悄地活,静悄悄地死,乐天安命,恬淡达观。哲人已逝,思想长存。在同胞遭遇地震等灾害时,一些人匿名捐款,然后隐身于人海中,从不在聚光灯下慷慨陈词。不做高调慈善家,愿做雪中送炭人。勇于展现自我,是积极进取、使自己“燃起来”的表现。谦逊克己,同样会使自己赢得尊重。但愿当代青年,在努力展示自我的同时,学会谦逊克己,既亮剑出鞘,又善刀而藏。解析:材料解读这是一道思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段
23、。第一段列举千里马遇伯乐和毛遂自荐的例子,强调了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意义,即更容易获得机遇和成功。第二段引用了道德经中的话,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不良后果,并指出其带给我们的启示,即“人要自律克己,谦虚谨慎”。这两段给出了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既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考生既可扣住“人要敢于展示自我”的观点来写,也可扣住“人要谦逊克己”的观点来写,还可将两种观点相结合,进行辩证分析,体现出二元的思辨性和思想的深度,如论述“展示自我”和“谦逊克己”并不矛盾,且两者各有利弊,应因时因地“展示自我”或“谦逊克己”。5答案: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百千年前
24、,孙子兵法中我有“水能漂石”之势;百千年后,环球局势“波波谲云诡”,吾侪新青年当何如?私以为,当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正确认识“势”,是合理乘“势”而上的先决条件。“明时势者勇。”从古至今,人们一向强调正确认识时势的重要性。而对于“势”的错误认识常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将一切原因都归结于“势”的作用,从而在高呼“势阻我!”“中躺平”、“摆烂”,并不思考自身缺陷;其二则是不能明晰地见到“大势所趋”,从来都逆势而为,自称“标新立异”,又在失败后怨天尤人。此二类者,皆是不能正确认识势而致失败的极好例子。而又应如何做到正确认识“势”呢?且不妨以流水为喻,“人行于川上,观清流之所从来、
25、之所从往”,流水之势便是它的流向,顺流而下,可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甚至如孙子兵法中“水能漂石”;而逆势而为便可能“樯颓橹毁”,最终失败。由此,我们在辨认时代水流之势时,应先从事件走向中看出其流向,如此方能为“顺势而上”做好必要准备。明晰了势之方向后,在不同局面中选择把握“势”的不同方法便极其关键。时代之“势”变幻莫测,难以由少数人决定。但我们可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使势为己用。面对不同局面,有人蓄势待发;忆往昔,庄子“三月聚粮”,齐王“三年不鸣”,勾践“卧病端胆”,他们在“势”不足时养精蓄“势”,从而势为己用。有人谋势而动:从班超投笔从戎到刘克庄“问长缨何时入手”,“从华盛顿趋
26、势独立到红军”“势”解放全中国,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莫不谋势而动,在正确的时机抓住“势”的力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假之物便可为“势”,前人先辈为我们造好了“势”,我辈又何如?风正劲,帆高悬。何不乘势范浪巅?当前时代形“势”风起云涌:二十大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提速;俄乌魔鏖兵使核危机信号闪现,GPT的出现使人们深度思考;G20峰会预警环境,“北溪二号”爆炸加速能源危机有人惶惑:时代的“势”,究竟在何?其实,我们每位青年既是乘势者,又是造势人。冬奥赛场上有谷爱凌,山区学校中亦有求知的眼睛。谁又说后各厢中的网课、小贩边的作业不是乘势而为的证明?吾侪青年,只须在平凡之位上发好每一份光,顺时代
27、发展之势而为,中国之水,必将涛涛向前。叔本华说:“人的意义在于意志有所追求。”少年们啊,看清时代的大势,顺势而上,追求独属于你的荣光吧!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材料第一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解说,点明并强调“势”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力量巨大,“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身处变动不居的时代环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我们离不开对“势”的认知与把握,材料第三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
28、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三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三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二层,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第二层即材料的第四句,这句话由四个分句组成,进一步指出在准确认识“势”的前提下,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
29、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我们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写作时不必三者都谈,而应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以及在此基
30、础上的鉴别、判断与思考。行为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乘势而为,善作善成。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正确认识“势”是合理乘“势”而上的先决条件,二、明晰了“势”之方向后,在不同局面中选择不同把握“势”的方法极其关键,三、把握当下之“势”,青年大有作为。时代大势,“风正劲,帆高悬”,青年当“乘势沧浪巅”,最后呼吁青年们当“顺势而上”,追求理想。立意:1.辨清“势”而知所向,乘“势”上而知所为。2.把握时代大势,奏响时代强音。3.蓄势谋势方得势,乘势而上步青云。4.知势之力,顺势而为,势为我用。5.悟顺势之哲理,赴时代之所趋。6答案:方圆并举,书人生之华章“圆而且方,方而复圆
31、,正能含奇,奇不失正。”好的书法离不开方笔与圆笔的并用。方笔刚劲磅礴,圆笔温婉柔和。若只执方笔难免锋芒毕露,过刚易折;而只施圆笔又显得无筋无骨,歪斜不正。书法如此,人生亦如此,只有方圆并举,刚柔并济,我们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灿烂华章。用好方笔,我们要有坚守初心的刚强:逆境中不改自己的志向,在荆棘中穿行,在磨炼中愈加坚毅,如方笔般鲜明的棱角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锐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在募集办校资金时遭受过无数质疑,在家访之路上不慎摔断肋骨,在一次次“劝学”中不被家长所理解但大雪包不住春天的心,困难拦不住她前行的脚步,她以刚正自强坚守初心,带领大山的女儿铸就了华南女子高中的奇迹。而西班牙的古老
32、歌舞弗拉明戈本是用来表达生活的慷慨豪迈,但在世俗的洪流中未能避免沦为失去精神内核的商业表演,使当地人失去了一大精神寄托。由此可见,执方笔者虽历尽千山,但终能得偿所愿;反观失方笔者,虽一时风头无二,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重要的初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唯有“用好方笔”、不失本心者方可脱颖而出,以青春之刚强让行动落在理想的土地上。用好圆笔,我们要有通权达变的灵活:看似弱柳扶风的曲线完美地诠释着以柔克刚的智慧,在迎接挑战时知进退,赢得失,用智慧坚守底线。韩寒曾说:“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原创,可惜渐渐许多人都活成了盗版。”所以我们不能忘记那意气风发少年时,鲜衣怒马似锦华,面对难题要懂得随机应变,繁忙
33、的工作才不会束缚我们正欲翱翔的翅膀,生活的重担才压不弯我们挺立的脊梁。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面对刻意刁难的美国记者没有恶语相向,而是选择默默地将手帕丢进垃圾桶里并留下一句:“这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周总理用大智慧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口舌之争。“用好圆笔”不是见风使舵,而是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依旧不忘初心,我们会在不同的征途遇见不同的风景,奔赴同一个鲜花盛开的终点。用好方笔才有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面对世俗的光明磊落、面对诱惑的初心不改;用好圆笔才能深谙条条大路通罗马并把握人生的航向,拥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智慧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定力。方笔与圆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代阔步向
34、前,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我们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当肩负历史使命,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以青春之赤砖垒时代之高墙!方圆并举,外圆内方,以初心为方向,以圆融为方法,方可书人生之华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则作文题目立足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讲究方笔和圆笔。方笔棱角分明,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圆润灵活,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书法的艺术其实也隐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如方笔般刚毅正直还是如圆笔般通达圆融?方笔有如为人遵纪守规,方正刚直,圆笔有如处世圆融灵活,充满智慧。项穆的话提醒我们,“圆而且方,方
35、而复圆”,过于方正可能不善变通、不容于世,过于圆融难免圆滑世故,失去原则,方和圆二者中和兼备,才能和谐美善。由“方圆之和谐”联系到“做人处事之方法”,写作时首先应当对“方与圆”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标准分别评判:“方”既可以理解人品的方正,不同于流俗的君子风范,但“方”也可能是不知变通、格格不入;“圆”,意味着圆熟、机变、灵活,但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原则,老奸巨猾。没有方,圆流于圆滑,没有圆佐,方亦易失于刚直。太“方”则不柔,太“圆”则无刚;太“圆”会失去原则,太“方”会超越标准。关键在于如何在“方”与“圆”中达到一种平衡呢?因此,将“方”与“圆”有机地结合,大致可作如下演绎:一、“大方小圆”,即:大
36、是大非讲原则,小是小非讲风格;二、“内方外圆”,即:待人接物要“柔中寓刚,圆中有方”;三、“已方人圆”,即:对自己方,对别人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四、“时方时圆”,即:从具体情况出发,该方时方,该圆时圆。立意:1.正直做人,圆融处世。2.圆可处世,方能正心。3.行义如方,用智如圆。4.圆以晓畅通达,方以不失本心。5.秉方笔之风骨,融圆笔之通达。6.融通方圆之妙,得做人处事之法。7.笔分中立定精神,方圆里决定生活。7答案:略解析:写作提示:材料中引入了“杞人忧天”的典故,给出了成语的主要含义,即“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忧虑的人”;同时引入李白的文句,由杞人忧天过渡到关心、忧虑国家大事,体现
37、出明确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因此在立意时,要紧扣“忧”字,可以就“杞人忧天”这一典故或李白梁甫吟中对国家的心忧至诚发表看法,也可从自身个体的忧虑谈到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在写作时必须表明自己对于“忧虑”“忧患”的认识,最好能结合时代青年在国家繁盛时代常怀忧虑之心,勇担重任,这样文章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参考立意:增强忧患意识,从容面向未来;忧虑而不忧惧;居安思危,但做“杞人”;心忧天下显至诚;等等。8答案:例文:明者自知明察世事却终不能正视自我,仍是执迷不悟。了解自我并充分发挥自我才智,是谓智慧。人是世界上最难猜的谜。我们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可以创造艺术和美,可以参透人心佛性,却往往不能有自知之明。了解自我
38、,看似简单,实则艰难。人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外部事物,而在审视自我的时候,往往陷入情感的迷雾,摇曳在社会导向与他人期许的风中。多少悲剧,源于人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希腊神话中那位向往天空的英雄,执意背着人工翼向太阳飞去,终落得人工翼被太阳晒熔,葬身深海;妄自尊大的盖世太保希特勒,自以为是人类的主宰,导致生灵涂炭,世界疮痍。而正确认识自我,需要敏锐的目光,理智的头脑和直面真实的勇气。只有敢于正视自我,剖析自我,才能真正发现个人独一无二的价值。云破月来花弄影,认识自我,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清晰坚定,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闪现。所以我说:明者自知。汉高祖刘邦,开创一代伟业,汉家四百年江山,他曾说过,论筹集粮
39、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克敌制胜,他不如韩信。然而他的长处在于使人才各尽其所用,这不愧为一位智者。刘邦不因自己才能不济而嫉贤妒能,而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在于招揽人心,知人善任。终使汉家人才济济,一统中国。宋朝词人柳永,早年热心仕途,然而连遭打击,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天地不在庙堂,而在民间;自己的最佳身份不是封侯拜相,而是文人。于是他豁然开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潜心研究制词、音律,吟风弄月,流连于舞榭歌台,将宋词的温柔旖旎推向极处,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词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流行贾平凹的粗犷不羁和余秋雨式的“文化苦旅”。在一片模仿风潮中,汪
40、曾祺这位京派老散文家以自己的小叙事,小场景独树一帜。他自己说:“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性情注定是平和的,我写不了泰山,因其太雄伟高大,只能仰止。”正是他的清新文风,温暖了多少读者,在这个物欲纷杂的社会令人读之忘俗。人贵有自知之明。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历史天空划下自己独特的轨迹。明者自知。解析:材料由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与群臣的对话和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名言构成,所以写作前,我们要分析材料,刘邦之言与老子名言的共性,就可以确定立意了。刘邦之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明显是在强调他夺取天下的原因在于韩信、萧何和张良,这足以让人看出刘邦的自知之明,这就是智者的行为。老子第三十三章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意是说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这也是在强调明者自明。所以,两则名言都是在告诫人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参考立意:真正认识自己,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