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9 页 4 4古诗古诗三首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 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 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 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 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 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 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
2、人的思想感 情。 一、教学效果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 出浓郁的深秋氛围, 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 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 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 了解, 进而导入课题,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 “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 语手册上的注解, 一边自己理解课文, 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
3、重点对“擎雨盖” “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 第 2 页 共 9 页 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 ,怎样的枝 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 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 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 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 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 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 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
4、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 引导交流: “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 发现接近捂住兴奋) ,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 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 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 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 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 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
5、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 第 3 页 共 9 页 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 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 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 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 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 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 ,必须 要理解“白云生处” ;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 ,得找到诗句中的“石 径斜” 。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 感。 山行教学反思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
6、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一教学效果: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表现 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 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古诗中抽象的意境,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他们,直观、便于理解,降低 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诗人杜牧眼中,这山中的 美景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说“白云生处 有人家” 。老师想把它画下来,应该在黑板上画上哪些景物?生:我觉 得首先要画一座很远的山,要画白云和人家。随着学生的回答,我在 第 4 页 共 9 页 黑板上画出了一座远山。
7、白云应该画在人家的哪里呢?有的学生说 “画 在房子下面” ,有的说“画在山顶上” ,有的说“应该围绕在房子上, 因为山很高,云在飘浮,房子只是隐隐约约而见” 。 “是啊,作者从飘 浮的白云里隐隐约约地看到人家,所以作者用了生而不是深 , 要不就完全看不见了。 ” 我接着说道。 在后来的默写中没有学生写错字。 二成功之处:1.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 吸收。 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 轻松、 和谐的学习环境。 而后, 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 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 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
8、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 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 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 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 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地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 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 现了杜牧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 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 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三不足之处: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四改进措
9、施:留出充足的时间,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研 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 诗,初步感知大意。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读通 第 5 页 共 9 页 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使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张张的图片 中。 赠刘景文教学反思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 1090 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 文, 原名刘季孙, 字景文, 北宋开封祥符人, 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 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 曾称他为 “慷慨奇士” , 与他诗酒唱和, 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 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
10、诗人自己的理想。 一教学效果: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 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 丰富情感和诗情 第 6 页 共 9 页 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 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 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 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 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 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 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
11、导孩子们去看、去 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 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 不断升华,对秋 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二成功之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 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 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 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 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 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 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
12、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 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 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 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 ,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 韵。 同时, 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 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 第 7 页 共 9 页 三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 童趣的语言。 四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 第 8 页 共 9 页 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13、想是小孩再捉蟋蟀,不禁 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 感所代替。 一教学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本课我精心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飘落的梧桐,发黄的秋叶, 稀疏的篱笆,黄昏的江面,孤单的客船,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走 进诗人眼中的萧瑟的秋天,走进诗人客居他乡的那种思乡之心境。此 时无声胜有声,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已经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文本, 为理解诗句奠定基础的同时,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课 前,我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夜 书所见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铺垫。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 的符号, 画下古诗中描写的景物, 并写
14、下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养成 “不 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理解诗意时,我又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 方法,如在导入时,我问学生, “书”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然后我告诉学生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在理解“促 织”一词时,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告诉学 生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 下,运用所学方法,理解了古诗意思,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爱 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 习能力。
15、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选择安排了学生自 学的基本步骤,设计了这样的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 第 9 页 共 9 页 字,可以查字典;2、把诗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评评谁读得好。 (小 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3、借助注释、图画自己理解诗意;4、小组 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完整的诗意;5、画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难问 题大家解决。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 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 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长先读,组员依次读)的要求设计,既 树立了小组长的威信,又使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也要遵守秩序,才能顺 利地完成任务的道理,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三不足之处:1、朗读的时间可以在充分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生;2、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够准。 四成功之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是不够的,我灵活把握教材, 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 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同时做到新旧知识的整合,注重语言的积 累。我在课堂上复习了古诗小儿垂钓 、 所见 、 村居 ,拓展了张 籍的秋思 、张继的枫桥夜泊 。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学得很 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