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552937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中国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人文主义,代表性论述如“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据此可知,中国先秦的人文主义()A关注个人在社会的价值B强调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凸显人性与统治关系的融洽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

2、映了汉代()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确立了司法审判的独立性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尊崇儒家的观念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不同文化相互吸收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4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A儒家伦理的世俗化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社会动荡人心败坏5天、地、君、亲、

3、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6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A顽固的忠君意识B昂扬的进取精神C强烈的功利思想D浓厚的爱国情怀7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文化时期以单一动

4、物为原型的龙纹;龙山文化时期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鱼、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明的()A源远与流长B融合与涵育C借鉴与创新D神秘与朦胧82022年,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作报告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体现了各民族共同文化特质B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C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连续性D提供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9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僧人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家人,不忠不

5、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永光其亲”。这反映了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10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它(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译了98种西洋著作,其中47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45种为军事和技术一类的书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A阅读自然科学著作蔚然成风B形成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C开始接纳从西方传入的文化D已彻底改变军事技术落后的局面11陈独秀提出,焕然一新的近代文明,除了“人权说”和“生物进化论”外,还有“社会主义”。他在推崇人权宣言的同时,也揭露了西方“君主贵族之

6、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可见新文化运动()A盲目接受西方文化B彻底否定资本主义C具有辩证认知精神D促进人们思想解放12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辞藻,而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表明()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的指导思想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13

7、两汉时期,儒学的“五经”伴随着汉字传播至朝鲜,之后朝鲜参考中国的韵书,创造出谚文;西晋时期,汉字伴随着儒家思想与中国化的佛教东传日本,后来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并借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假名。据此可知,汉字的传播()A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B消除了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C推动了有关国家的文明发展D促使宗藩关系体系最终形成1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15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

8、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华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B推动文明的交流融合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D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16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百科全书派认为,自儒家学派出现后,主导中国人思维的便是文人团体所宣传的无神论学说,这些文人把世间万象归因于自然,世界起源于“混沌”,物质的基础是“理”“气”“太极”。百科全书派的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儒家的理性精神B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C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D肯定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二、非选择题:共52

9、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材料来源引文内容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二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

10、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

11、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

12、的有效办法。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西传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衰落的原因。(10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仁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学简言之就是“人学”,有“天人关系”的内涵,而主要的还是“如何做人”,是人与人关系的思想和学问。儒家认为,从统治者到庶民,全社会各色人等各有自己的责任和本分,谨守自己的责任和本分,做好“人”,社会便可以和谐,便可以实现“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把个人如何正心修身以做人推之于家族伦理、国

13、家社会,构成了一个封建时世的合理的蓝图。摘编自尚斌、任鹏、李明珠中国儒学发展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先秦的人文主义重视对自我的约束,强调个人的道德自律,故B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肉刑和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都反映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即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故A项正确。3【答案】

14、B【解析】材料“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从冲突渐进到兼容”“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反映中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元发展的趋势,故B项正确。4【答案】A【解析】南宋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是儒家伦理道德世俗化的表现,故A项正确。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故C项正确。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霍去病、张骞都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体现了

15、昂扬的进取精神,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龙的形象,从仰韶文化时期以单一动物为原型,到夏商时期最终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龙纹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明的融合与涵育,故选B项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拥有丰富与长久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丰硕成果,故选C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受到指责是因为它的一些做法不符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而佛教的回应体现出佛教具有本土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A项中“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佛教的回应恰恰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社会重视,排除B项

16、;魏晋时期思想界尚未出现“三教合流”的局面,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译了大量关于自然科学、军事、技术的西洋书籍,说明当时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B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不仅翻译自然科学书籍,还有军事和技术类书籍,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建的,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在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具有辩证认知精神,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并非盲目接

17、受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陈独秀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未彻底否定资本主义,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而是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鲜和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从而推动当地的文化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字传播有利于周边国家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并非强调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汉字的传播有助于增强

18、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但不能完全消除东亚地区的交流障碍,排除B项;汉字的传播并不是推动宗藩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量中国的书籍传入朝鲜,这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故A项正确。1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故B项正确;A、C两项只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材料强调的文明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的是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材料强调的文明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1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猛烈抨击专制

19、主义、教权主义,当时法国百科全书派宣扬中国儒家的无神论学说,意在借助中华文化抨击教权主义,故选B项。17【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12分)(2)原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自然经济蓬勃发展。(任答三点即可,6分)(3)认识: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益于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任答两点即可

20、,4分)18【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便利了东西文化交流;欧洲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家有反封建的精神需求;儒家思想中有启蒙思想家需要的成分。(6分)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2分)(2)原因:洋务运动的冲击;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改革的冲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宣传民主与科学的冲击;儒家陈腐的纲常礼教不能适应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10分)19【答案】示例论题: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国主流价值体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提出了早期儒

21、学思想。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仁义”,主张“君舟民水”。以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构建了早期儒学关于“仁”的学说和民本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儒学价值体系,成为“百家争鸣”时期的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其宣扬的君臣、父子的伦理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南宋时期,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继承了孔子和孟子的“仁”“礼”的思想,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学的价值体系影响

22、深远,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10分)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所创,阿拉伯人称之为“钉头文字”,被发明时多为图像,后来字形日益简洁化和抽象化。由此可见,楔形文字最初()A笔画烦琐难以辨认B有象形的特点C借鉴了阿拉伯文字D属于字母文字2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部史诗,其中记载,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宰杀天牛后,众神降罚,恩奇都暴病而亡,为了哀悼恩奇都,吉尔伽美什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且意识到死亡会平等地降临到所有人

23、头上。由此可见,该史诗()A凸显了时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B主要叙述了西亚民众的生产生活C蕴含着一定的公平和正义价值观D体现了区域间文明的交流和碰撞3波斯帝国皇宫大门上的雕刻是亚述人的巨像、人首飞牛和狮子,装饰石柱采用埃及风格,在浮雕和装饰中可以发现希腊风格的细微之处。帝王谷的十字形入口和波斯首位皇帝居鲁士的陵墓是由希腊人设计的。这说明,波斯帝国()A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B融合古代亚欧文明C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D传承区域传统文化4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人们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祭祀集团带着众神的象征物向法老致敬。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称为神王,权力被神化。

24、这表明法老在统治中()A注重礼仪德治B实行分权专制C以神权强化王权D实行等级制度5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帝国一度流行。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成为天方夜谭。这说明阿拉伯()A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B文化影响广泛深远C文化的发展具有包容性D长于借鉴缺少创新6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从公元前5世纪起,雅典每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诗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

25、史诗()A成为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7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人已经开始崇拜希腊神话中的农业、谷物和丰收的女神德墨忒尔。在罗马占领整个希腊的时候,几乎每个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只是名称发生了变化。由此可知,古代罗马()A文化发展缺乏主体性B理性精神发展存在不足C融合吸收域内的文化D试图同化被征服的地区8市民文学是中古西欧迥异于骑士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嬉笑怒骂、蔑视崇高为讽刺手法,将高雅与粗俗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的失范和审美观的变异。这反映出市民文学()A具有明显世俗化

26、特征B加剧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导致了骑士文学走向衰落9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西欧、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据此可知,拜占庭文化()A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C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D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10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于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化。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俄罗斯在宗教上受拜占庭帝国统治B俄罗斯兴起时间晚于拜占庭C

27、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相同的历史传统D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的影响11古代西亚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存在于世界古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这本质上说明()A自然地理环境是决定因素B加强统治的需要C历史发展的必然D文明的多元特征12当代印度政治家、哲学家、作家拉贾戈帕拉查理曾经说过:“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在此,他所要强调的是这两部作品的()A文学价值B艺术价值C史学价值D精神价值13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在月城附近的瓦窑遗址发现了“

28、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的摩崖铭文。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B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D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宗藩关系14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8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15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有些城市的中心面积可能达到15平方千米,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玛雅人制造出精美

29、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据此可知()A玛雅文明毁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B玛雅文明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C玛雅文明是东西文明交汇的产物D玛雅文明源于当时的生产生活16在美洲文化中,有一个神奇的事物奇普。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垂绳)组成。现存最大的奇普是一卷日历,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现存最大的奇普记载了玛雅历B印第安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C使用奇普记事的是印加人D奇普是阿兹特克人记录事件的载体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阅读材

30、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罗马法以其法理精深、体系完备著称于世。可以说,罗马法达到了世界古代法的最高峰。如果离开了古代罗马发达的商品经济,罗马法要达到如此发达之程度,那是不可想象的。罗马共和国末年,自然法思想从希腊传入罗马。罗马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西塞罗把自然法思想加以通俗化、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罗马法的理论基础。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使法律为自己意图服务的民族”。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其统治不仅仅靠武力,还要靠法治来维持。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材料二古代罗马人认为,社会要受法律的支配,法应当是针对所有人的,是公正

31、、正义的,是社会的最高权威,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的权威,即使皇帝也不例外。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罗马法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私人权利平等原则等都毫不例外地给后世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32、识,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并概括罗马法对后世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影响。(1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到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

33、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材料三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摘编自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等(1)根

34、据材料一,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在水土丰沛的大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每年春季的河水泛滥给农田带来肥沃的淤泥,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北非的尼罗河纵贯埃及全境,水量充沛,土壤肥沃,有学者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馈赠”,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开始形成统一的国家,并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根据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

35、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被发明时多为图像”可知,楔形文字最初有象形的特点,故选B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且意识到死亡会平等地降临到所有人头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借主人公对生命的感悟,凸显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的建筑具有西亚、埃及、希腊等多种文明的风格,这说明波斯帝国融合了古

36、代亚欧文明,故选B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称为神王,权力被神化”可知,法老在统治中的地位被神化,即以神权强化王权,故C项正确。5【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文化遗产,说明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故C项正确。6【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荷马史诗成为古希腊社会共同的认知,促使古希腊形成了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社会对荷马史诗的认可,但荷马史诗并非当时社会的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排除B项;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而雅典在公元前6世纪才逐步走上民主

37、政治的发展道路,排除C项;荷马史诗并非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因为古希腊由众多城邦构成,不是一个思想完全统一的国家,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罗马占领整个希腊的时候,几乎每个罗马神都可以在希腊的神话体系中找到相应对等的神,只是名称发生了变化”可知,罗马占领希腊后,融合吸收了希腊文化,故选C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以嬉笑怒骂、蔑视崇高为讽刺手法,将高雅与粗俗倒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的失范和审美观的变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的市民文学反映市民的日常生活,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具有明显世俗化特征,故选A项。9【答案】C【解析】材料“继承了古代希腊

38、罗马文化,融汇了西欧、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反映了拜占庭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故选C项。10【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俄罗斯建筑、造型艺术、国徽等都受到拜占庭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11【答案】D【解析】古代西亚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在本质上说明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故D项正确。12【答案】C【解析】材料“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这两部作品的史学价值,故C项正确。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这反映出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

39、来,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只是借鉴了中国的纪年方式,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证明新罗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新罗对唐朝的学习不能表明两者形成宗藩关系,故D项错误。14【答案】A【解析】日本制定的法律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说明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文明的城市、庙宇、陶器、文字、历法、数学知识都与当时玛雅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故选D项。16【答案】C【解析】奇普是美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结绳记事的一种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人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录信息,

40、因此使用奇普记事的是印加人,故C项正确;玛雅人有文字,不需要结绳记事,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埃及人发明的,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排除D项。17【答案】(1)原因:古代罗马繁荣的商品经济;自然法的理论指导;古代罗马法学家的贡献;罗马统治者对法治的重视。(8分)(2)基本原则:平等、人权、理性、法治、正义。(任答三点即可,6分)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欧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等都源于罗马法,从而构建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法理基础。(8分)18【答案】(1)主要方式:和平交往、暴力冲突等。(4分)(2)重大

41、贡献: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把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和欧洲。(6分)(3)影响:中国的汉字、儒学、律令制度等传入日本,影响日本的文字、书法、教育、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6分)19【答案】观点:各区域人类的早期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2分)论述:大河流域由于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人类文明早期,更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居住,由此决定了各区域人类最早的文明往往诞生在各大河流域。如西亚的两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生活在这里的苏美尔人就开始了向文明的过渡,他们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42、吉尔伽美什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则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莎草纸文书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古埃及人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综上所述,大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往往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12分)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南亚次大

43、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A促进了众多新的文明出现B引发了沿途民族的大转移C加速了被征服地社会发展D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2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经历了200年左右的向海外移民时期。海外移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的,它提供船只和海外移民所需的各项生产资料,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新家园被称为“子邦”。母邦可从子邦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手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的商品与子邦相互交换。由此可知,希腊的海外移民运动()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剧了城邦间的社会矛盾C开启对外殖民历史先河D促进了古代希腊人的形成3公元前13前7世纪,雅利安

44、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时代”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4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5“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

45、,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6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C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D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7下表是16501750年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推知()年份欧洲美洲非洲1650年18.3%2.4%18.3%1750年19.2%1.6%13.1%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B奴隶贸易的发展和泛滥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8南美洲有多种类型的混血人种,如卡博克洛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穆拉托人(白人与黑人混血)等。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与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励有关。这一现象的出现()A削弱了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力B改变了南美洲社会的族群结构C反映了白人文化侵略大大加深D推动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9在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上,至今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达标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