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47套苏教版.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3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苏教版2021093033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2课时认识毫升教案苏教版2021093033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5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1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苏教版2021093036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苏教版2021093035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3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苏教版2021093035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4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案苏教版2021093035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教案苏教版2021093035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3课时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教案苏教版2021093035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6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1课时数的世界教案苏教版2021093037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图形王国教案苏教版2021093037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3课时统计天地教案苏教版2021093036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第4课时应用广角教案苏教版2021093036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7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0课时简单的周期教案苏教版2021093039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教案苏教版2021093039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2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教案苏教版2021093039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3课时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教案苏教版2021093038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4课时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案苏教版2021093038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5课时四舍调商教案苏教版20210930383.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6课时五入调商教案苏教版20210930381.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7课时商不变的规律教案苏教版2021093038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8课时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教案苏教版20210930378.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第9课时整理与练习教案苏教版2021093037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3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案苏教版2021093033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案苏教版2021093033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9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1课时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角教案苏教版20210930311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2课时角的度量教案苏教版20210930310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3课时角的分类和画角教案苏教版20210930310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4课时认识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案苏教版20210930310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5课时画垂线教案苏教版20210930310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6课时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教案苏教版20210930310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7课时整理与练习教案苏教版20210930399.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第8课时怎样滚得远教案苏教版2021093039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62.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第1课时可能性教案苏教版20210930366.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第2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教案苏教版20210930364.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材分析苏教版20210930340.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苏教版20210930347.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教案苏教版20210930345.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3课时平均数教案苏教版20210930343.docx--点击预览
    • 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教案苏教版20210930341.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 1升和 1 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估计意识。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教学的。一方面,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升和毫升或多或少地都有些接触和认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操作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可行的;另一方面,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范围,也有助于以后建立体积的概念。因此,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本册教学。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再认识毫升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 1 升1000 毫升。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1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教材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茶杯和水壶,比较它们所盛液体的多少,体会容量的含义,感受容量是有大小的;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感受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容器以及它们所采用的计量单位,进而认识 1 升和 1 毫升的实际意2义。2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建立升和毫升的容量观念。认识升和毫升,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 1 升和 1 毫升的容量观念。为此,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切实感受 1 升和 1 毫升的实际大小,建立相应的容量观念。如,在认识升以后,教材让学生将量杯里的 1 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看大约能倒几杯;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1 升的容器,再用它量出 1 升水倒满几个纸杯。在认识毫升后,让学生用滴管做实验,数数 1 毫升水大约有几滴;倒出 100 毫升的饮料喝一喝,看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 1 升、1 毫升的实际大小,从而建立正确而清晰的表象。3注意培养学生对容量的估计能力。首先,注意估计方法的指导。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其次,通过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估计经验。如,结合升的认识,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比 1 升多还是少,估计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容器大约能盛多少升水。【教材说明】【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直观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 1 升1000 毫升。这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的又一类量,对丰富学生认识量及其计量单位是十分有益的。例 1 主要教学容量的含义。教材没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容量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获得对容量含义的具体感知。先呈现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初步认识到容器能盛的液体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通过比较不同容器容量的大小,初步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然后通过用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计量同一个水壶里所盛的水,进一步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并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例 2 主要教学容量单位升。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升”作为单位计量容器的容量,同时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 升有多少”的问题,并通过在量杯(1 升)里倒入 1 升水,再全部倒入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实验,发现“1 升水正好装满这个正方体容器”,进而获得对 1 升的实际大小的感知,初步形成 13升的观念。随后的“试一试”,引导学生先估计将 1 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看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进一步感受 1 升的实际意义,加深对 1 升的认识。随后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 1 题呈现了大小不同的 3 个玻璃杯,要求学生通过倒果汁的操作,比较 3 个玻璃杯的大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第 2 题让学生观察并交流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进一步感知 1 升的实际大小,体会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 3 主要教学毫升的认识。教材继续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同时说明“毫升”可以用字母“mL”或“m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 毫升有多少”的问题,并通过用滴管吸人 1 毫升水,把 1 毫升水滴在手心上,数数有多少滴的实验,直观感受 1 毫升的实际大小,获得对 1毫升的认识与体验。例 4 主要教学升和毫升的进率。教材呈现了 2 个 500 毫升的量杯,先启发学生思考“2个这样的量杯盛有多少毫升水”,再通过把 2 杯 500 毫升的水倒入 1 升的量杯中的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1 升1000 毫升”的结论。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先根据矿泉水瓶的容量估计 1 瓶矿泉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通过操作验证。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 1 毫升的实际大小,强化对容量单位毫升的认识。随后的“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 1 题呈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针管、药袋等容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进一步丰富对毫升的感知,体会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第 2题要求学生把 50 毫升水分别倒入大小不同的 3 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帮助学生强化对 1 毫升实际大小的认识。第 3 题是简单的单位换算,有利于学生巩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练习一安排了 12 道题,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估计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感受 1 升和 1 毫升的实际大小,巩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第 13 题是配合例 1 和例 2 安排的。第 1 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第 2 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 1 升的表象进行估计,进一步强化对 1 升实际大小的体验。第 3 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升作单位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容器容量的把握能力,增强估计意识。第 46 题是配合例 3 和例 4安排的。第 4 题让学生根据饮料瓶上标出的饮料含量,说一说每种饮料各多少瓶正好是 1 升,4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认识与理解。第 5 题通过倒饮料并喝一喝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毫升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第 6 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毫升作单位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进一步增强对容器容量的把握能力,培养估计意识和能力。第 712 题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第 7 题提供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要求学生判断计量这些容器的容量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第 8 题要求学生看图在括号里填“L”或“mL”,有利于学生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体会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 9 题要求学生分别读出 4 个量杯里液体的毫升数,并算一算 4 个量杯里的液体合起来是比 1 升多,还是比 1 升少,有利于学生体会用量杯测量液体的方法,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第 10 题是比较大小的练习,重在帮助学生巩固对升和毫升之间进率的认识。第 11 题要求学生根据一瓶儿童止咳糖浆的使用说明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体会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升和毫升的应用价值。第 12 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体会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动手做”的活动,先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瓶,动手制作一个 1 升的量器,再利用自制的量器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和估计,进一步强化对 1 升的认识,体会估计容量的基本方法。【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3 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 12 页例 1、例 2 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 13 题;第二课时教学第 34 页例 3、例 4 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 46 题;第三课时完成练习一第 712 题。2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需要用的教具、学具都比较多,因此,组织活动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如量杯、滴管、各种大小不同的容具。对操作用的学具,如果人人准备有困难,可以按小组准备。3例 1 的教学,要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容量的概念。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比较哪个杯子里能盛的水多,由此说明一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另一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小,以初步感知容量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通过操作比较它们容量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容器中能盛水的多少是容器的容量;5接着,提出怎样测量冷水壶容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想到可以用茶杯来计量一壶水的多少,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由于杯子的大小不一,得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从而感受到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4例 2 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 1 升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 1 升的概念。可以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用升作单位的容器的图片或实物,如,果汁瓶、色拉油瓶、饮水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容器上标注的容量单位都是升,同时说明: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思考:1 升有多少呢?先在量杯里倒入 1 升水,再将这 1 升水倒入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正好是 1 升,进而初步建立“1 升”的空间观念。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出示 1 升水和一个纸杯,让学生估一估把 1 升水倒入这样的纸杯中,大约能倒几杯,再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通过交流明确认识。还可以拿一个不同大小的纸杯,让学生估一估、倒一倒,强化对 1 升的认识。随后的“练一练”,第 1 题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比较 3 个玻璃杯容量的大小,再按题中所示步骤比一比、说一说,明确:容器能盛的水多,容量就大,能盛的水少,容量就小。第 2 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容器各可以盛水多少升,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小,再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分别说一说 80 升、2.5 升、1.2 升水大约有多少,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 1 升的实际大小。5教学例 3 时,可以先出示教材提供的几种容器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在交流后指出: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或“ml”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1 毫升有多少呢?并出示有刻度的滴管,演示用滴管吸人 1 毫升水的过程,同时明确:滴管里有 1 毫升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照样子做一做,再把滴管里的 1 毫升水滴在手心上,数数大约有多少滴,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感受 1 毫升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 1 毫升的容量观念。6教学例 4 时,可以先出示 2 个 500 毫升的量杯,分别往量杯里倒入 500 毫升水,让学生说一说这 2 杯水一共有多少;再出示 1 升的量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这 2 杯水全部倒入 1 升的量杯里,结果会怎样,并通过演示和交流,明确:1 升1000 毫升。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明确 1 瓶矿泉水有多少,再让学生估一估 1 瓶矿泉水大约能倒几杯,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交流估计和测量的过程和结果。6“练一练”的第 1 题,可以让学生看图(或实物)说一说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药水,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这些药水的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第 2 题可以先出示题中的 3 个容器,让学生估一估在这 3 个容器中分别倒入 50 毫升水,水面可能有多高,再分别量出 50 毫升水倒一倒,说说对 50 毫升水实际大小的感受。第 3 题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单位换算的思考方法。7练习一第 1 题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几个容器容量的大小,再通过演示和操作明确方法。第 2 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估计,并组织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容量大约是 1 升的容器的例子,以加深对 1 升的认识。第 3 题可以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完成选择,再交流选择时的思考过程。第 4 题可以提示学生利用对整百数的认识,借助 500 毫升这个中间值进行推理。第 5 题可以组织学生按要求活动。倒出 100 毫升的饮料后,先让学生估一估大约要几口能喝完,再按要求做一做,体验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第 6 题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清楚选择时的思考过程。第 7、8 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帮助他们体会容器的大小与相应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以强化已经形成的升和毫升的表象。第 9 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读出每个量杯里液体的毫升数,再估一估,算一算。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实物组织学生活动,同时注意教给学生认读液面所对应刻度的方法,如,眼睛要平视,看清液面对准的是哪个刻度等。第 10 题,完成练习后,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以及换算方法。第 11 题,理解题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每次的服药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范围,计算是否够 3 天的服药量时应选择最大值,这样可以确保所有不同情况的患者都能适用。列式解答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 3 天的服药量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还可以让学生算一算,如果按每次服药量的下限计算,这瓶止咳糖浆够一个 5 岁儿童服用多长时间。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第 12 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通过调查,使学生感受不同容器容量的大小以及选择相应容量单位的策略。8.“动手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上下一样粗的饮料瓶,先往瓶中倒入 1 升的水,并标出水面的位置,再按教材的提示在饮料瓶上分别标出 14 升、备升和备升的刻度,并用这个量器试着量出一定数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在容器里倒入 1 升水,看看 1 升水在不同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并据此估计容器的容量,体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7(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理解容量的含义;对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初步形成 1 升和 1 毫升的容量观念;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由于本单元内容的直观性、实践性都比较强,而学生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获得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评价时应以定性描述为主,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如,要评价学生对容量含义的感受以及对容量单位实际意义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考查:先在括号里填“升”或“毫升”,再按容量的大小从大到小排一排。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方面,主要是看学生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了解容量的含义,是否初步形成 1 升和 1 毫升的空间观念;能否对估计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解释;能否体会估计容量的基本策略,并比较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情感态度方面,主要看学生能否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1第 1 课时认识容量和升第 1 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3 页例 1、例 2 和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形成 1 升的容量观念。2.在认识容量及其计量单位“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估计的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难点:初步形成容量单位 1 升的观念。【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引入。引导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罐等物品,提问:从商标纸上,你知道这些饮料瓶(罐)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说说你看到的具体内容。2.板书课题:认识容量和升。二、认识容量1.观察比较。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先让学生比较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一些,哪一个能盛的水少一些。说明:两个玻璃杯,如果某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多一些,我们就说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如果某个玻璃杯能盛的水少一些,我们就说这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小。(板书:容量)2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冷水壶,提问:你能看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讨论: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演示:把其中一个冷水壶装满橙汁,倒入另一个冷水壶。提问:你发现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小?你是怎样想的?能再找出两个容器并比较它们容量的大小吗?说明: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2.引发需要。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里的冷水壶,指出各组冷水壶的大小相同。提问:你知道这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容量?启发学生用纸杯量一量,看看能盛多少杯。学生用自己小组的杯子动手测量,并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提问:同样大的冷水壶,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橙汁,各小组倒的杯数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说明:为了准确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三、认识容量单位“升”1.引入“升”。出示例 2 的情境图,提问:观察这里的一幅图,想一想这些瓶、罐或桶分别是用来装什么的?水、油、饮料等物体都是液体,计量这些液体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提问:你在哪里还见过“升”?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2.认识 1 升。提问:你知道 1 升有多少吗?出示 1 升的量杯让学生观察,并说明相应刻度线表示的含义。出示棱长是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从里面分别量出正方体容器每条棱的长度。3演示:在量杯里装 1 升水,再把水全部倒入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里。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出:从里面量,每条边长度都是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 1 升3.教学“试一试”。出示盛有 1 升水的量杯和一个空的纸杯,从量杯里倒出一杯水,让学生看看倒出一杯水后,量杯里的水少了多少,再估计把 1 升水倒入这样的纸杯中,大约能倒几杯。指名演示把 1 升水倒入纸杯的过程,并说说上面的估计对不对。四、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 1 题。要求学生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弄清题意,再进行判断。2.做“练一练”第 2 题。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熟悉的例子,说一说它们的容量。3.做练习一第 1 题。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做练习二第 2 题。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呈现的各是什么容器,再估计哪些容器的容量比 1 升大。5.做练习二第 3 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五、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认识容量和升容量: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容器的容量升(L):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正好是 1 升。4【教学反思】容量和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着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掌握新知识。一、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容量的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大小明显不同的杯子,认识到容量是有大小的。再用不同杯子量同一壶水,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这些观察、操作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联系,学生更易于理解容量的意义。二、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等活动来感受 1 升有多少,从而形成 1 升的直观经验。1第 2 课时认识毫升第 2 课时认识毫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 页例 3、例 4 和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毫升”,理解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毫升作单位,并形成 1 毫升的容量观念。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难点:正确感知“毫升”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唤醒“升”的概念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容量单位升,1 升有多少?(学生用手势或身边物体表示 1升)升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2.说说下列物体的容量大约是多少。保暖瓶(1 升 2 升 4 升)电饭锅(1 升 5 升 50 升)金鱼缸(3 升 30 升 300 升)饮水机(9 升 19 升 190 升)设计意图:从升到毫升,体会从量的变化到质的变化,也为后面学习两者的关系做铺垫。二、交流比较初建“毫升”观念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一个新朋友,请各组拿出一张工作单,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操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2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 1 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我们认识到:计量比较的液体,通常用作单位。3.交流导入。(1)指名汇报结论。(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桶、锅要小得多,用“升”作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4.课件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介绍并板书:毫升可以用字母“mL(ml)”表示。5.小结: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三、观察实验体验 1 毫升的概念(一)看一看,玩一玩,体验 1 毫升1.1 毫升究竟有多少呢?(生答)你们看,这是一个 10 毫升的量筒,里面盛的水就是 1 毫升。看了这 1 毫升水,你有什么想法?(很少,体会 1 毫升是很小的计量单位)2.小组活动:用滴管向空量筒滴入 1 毫升水。看看,多少滴水大约是 1 毫升?(学生充分说)把这 1 毫升水倒在桌上,或你的手心里,重吗?多吗?(很少,很轻)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3(二)说一说,倒一倒,感受几到几十毫升。1.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 1 题。把 50 毫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看看水面各在哪里。(1)这些小容器你们一定也见过,里面各有多少毫升药水呢?(2)估计勺子的容量,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用比较的方法,估计约 10 毫升)2.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 2 题。(1)拿出“碗、杯子”,分别倒入 50 毫升的水,仔细观察水面,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2)动手验证,得出结论:杯子容量约 200 毫升,碗的容量大约是 350 毫升。(3)说明:人体每天需要的水分大约是 1600 毫升。一杯 200 毫升左右,一个人,每天要喝8 杯水。(4)那盆的容量呢?猜一猜。我们来看一看,它的容量到底是多少?(5)通过刚才的活动,相信你们对家里、身边常见的容器的容量都能进行正确估计了吧。相信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常常用到。四、再次实验探索“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1.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2.指导学生实验:一个量杯盛有 500 毫升水,2 个这样的量杯盛有多少毫升水?把这 2 杯水倒入 1 升的量杯中,你能发现什么?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思考“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填写结论:()毫升水正好是()升。4.指名回答后板书:1 升1000 毫升,说明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是 1000。5.小练习:“练一练”的第 3 题。44 升=()毫升 2000 毫升=()升9 升=()毫升 5000 毫升=()升(1)独立填写。(2)指名交流答案与思考过程。6.小结:学到这里,你对毫升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五、小结延伸拓展升华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板书设计】认识毫升毫升 mL(ml)1 升1000 毫升【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毫升,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整节课的教学紧扣教科书,以实验操作为主,具体表现在:一、在操作中感受 1 毫升有多少。让学生亲自用滴管进行实验,了解 1 毫升有多少及 1 毫升大约有多少滴,使学生对毫升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在观察中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直观感受 1 升与 2个 500 毫升的关系,从而掌握升与毫升的进率是 1000。1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正确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既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学习运算律(含简便运算),以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的编排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21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学生有条件主动把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到三步混合运算中来。教材根据这部分内容的特点,以两种形式安排教学线索。一是通过创设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数量关系理解相应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是直接呈现相关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让学生通过类推,自主掌握相应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2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方面,教材借助实际问题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混合运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发展数学思考,也能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混合运算的作用和价值,发展应用意识。3适当安排对比性练习,促进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教材在练习中适当安排了一些对比性练习,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同样的数,按不同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感受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算顺序,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三)评价建议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感悟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些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评价时,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要评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可以提供下面的算式,让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再完成计算。281261892020(2515)800200(7515)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主要是看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能否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和类推,并及时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和整理;能否通过独立思考解决一些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是否积累了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3此外,还要以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是否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是否有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否乐于和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在遇到困难时能否努力去克服等。1第 1 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第 1 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071 页例 1 和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不带括号的含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地计算。难点:用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小红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问:想一想,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2.揭示课题:这是一道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这样的算式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二、展开1.教学例 1。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反馈:我们请这两名同学分别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2以这样算吗?(“123”算出的是买中国象棋要付的钱,“154”算出的是买围棋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中国象棋要付的钱和买围棋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一共要付的钱。)比较: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追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指出:这两名同学在计算时的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不过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略一些。2.教学“试一试”。(1)出示“试一试”。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根据需要指名板演。(2)反馈:我们看同学在黑板上的计算过程,与你的计算过程相同吗?能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3.引导归纳。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学生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三、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 1 题。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要求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交流。2.完成“练一练”第 2 题。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并改正,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3.完成练习十一第 2 题。(1)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追问:估计一下,这两道题的计算结果可能相同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3(2)学生练习后,引导学生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3)出示右边的一组题,提出要求:这里还有一组题,先请同学们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计算后,组织交流。4.完成练习十一第 4 题。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再问: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四、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123154 150120653660 15020596(元)150100 250(1)加号两边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2)乘、除法连在一起的,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教学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 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两步计算的整数混合运算,引导学生回忆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便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在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先用分步计算的方法,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再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的意思;同时,学生将分步算式的计算过程与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很自然地理解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1第 2 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第 2 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1 页例 2 和相关练习。【教学目标】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教学 300(120254)。这道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试着在教科书上算一算,然后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出示计算过程和结果:师:大家看,这是一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第一步算小括号里面的 25 乘4 得 100,第二步算小括号里的 120 加 100 得 220,最后算括号外面的,用 300 减 220 得 80。同学们是这样算的吗?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吧。练习:说出算式(240+18030)2 的运算顺序。学生先小结计算方法,教师补充:像这样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小括号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00(120254)300(120+100)300220802.说出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1)420(35+2045)(2)(45015+10)82(3)(364232)20 (4)90(62510)3.说一说:按照计算要求,下面的算式中要不要加括号,如果加怎样加括号。(1)72082+12251(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减法)(2)95863075(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减法)(3)22568+3275(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4)46+174625(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4.判断。(37293)2 50(207813)(3787)2 502061242 1000662 994二、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学生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独立计算。2.完成练习十一第 12 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说说运算顺序。三、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在进行括号内、括号外的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板书设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300(120254)300(120+100)30022080【教学反思】3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根据教科书呈现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动脑、动口,使学生在类比分析中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体验。1第 3 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第 3 课时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74 页例 3 和相关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秋四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47套苏教版.zip)为本站会员(青山7895)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苏教版(2024) > 四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