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第第12章章 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 12.1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12.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12.3 运行与维护管理运行与维护管理 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12.1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12.1.1 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领域,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武器,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
2、展的重要资源,任何组织的其它资源(包括人、财、物等)都要通过信息资源来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信息资源管理是对整个组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全局管理,这种管理独立于信息技术,从经济的角度来管理信息,重视人和社会因素,追求一种将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相结合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使用。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1.2 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规范的社会活动,它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必须认识到信息是一种组织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确保一个组织在信息资源方面的投资能够以最佳的方式运作,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必须将信息视作一种宝贵的
3、资源,并视信息资源共享为一种规则。(2)在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时,必须明确规定谁管理这些资源、谁利用这些资源、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如何确保合作与资源共享等内容。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必须将业务规划与信息资源规划紧密地联系起来。信息资源管理的许多活动从前主要是依赖于用户需求的被动的辅助管理,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进化,它与最高层战略规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趋势最终形成了一种规则。(4)必须对信息技术实施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内部融合的前提,是在新技术环境下提高潜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的管理保证。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5)将最大限
4、度地提高信息质量、改进信息利用和促使信息增值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主要的战略目标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或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有效的信息处理者和决策者,从而提高个人和整个组织的生产率。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1.3 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建立高效的信息网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网是由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信息资源网和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组成的,见图12.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网络的构筑已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只要肯花费一定的投资就可以实现,而信息资源网和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则必须组织大量的人力,选
5、择科学的策略方法,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实践证明,信息资源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1 现代信息网的组成 通信网计算机网信息资源网集成化、网络化的信息系统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作好总体数据规划工作 总体数据规划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业务战略规划。必须对业务进行全面规划,不断修正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注重采用高新战术,提高市场竞争力。(2)信息技术战略规划。规划未来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的发展战略,包括信息网络系统的开发战略、数据管理策略、整体网络设计策略、信息的分布处理策略和办公自动化策略。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总体数据规划。包括
6、对组织的业务进行重新设计,使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规范化和标准化,使组织管理更能满足计算机协同工作方式,提高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和效能,从而提高竞争力。通过对信息需求深入调研,详细分析,建立组织稳定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及一系列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信息资源分配管理 信息资源有多种类型,从信息的来源看,可分为组织内部业务数据、组织与外部的交换数据;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结构化的信息、超文本信息、图像和声音信息;从安全保密看,可分为机密信息和可向社会公开的信息等。针对不同的信息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办法来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如对内部的业务数据,大多是机密的
7、且可以转化成结构化的数据,对这类信息可以采用数据库管理方式,根据业务主题建立一系列主题数据库,使信息资源保持高度一致性,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对于需要内外交换的信息,可借助Internet技术的Web浏览器,把需要交流的信息制作成Web页面,彼此通过浏览器交流等。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包括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用户视图、概念数据库和逻辑数据库等。1)数据元素标准 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信息单位,是信息组织、表示、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基础,是数据对象的抽象。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对所有的数据元素进行命名和定义,并控制数据元素在系统中的一
8、致性。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信息分类编码 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和特征,将信息对象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起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而信息分类编码则是指对已分类的信息对象赋予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以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用户视图标准 用户视图是一组数据元素的抽象,它反映了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和对数据实体的看法,是信息人机交互、人际交互及组织数据输入、存储和输出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单证、报表、账册、屏幕格式等。通过该标准的建立,可以把系统中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表述清楚。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4)概念数据库标准 概念数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
9、据存储的看法,反映了用户的综合性信息需求。概念数据库一般用数据库名称及其内容的列表来表达。规范概念数据库,需要具备深厚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并需要业务行家的参与,共同分析、识别、定义出数据库的标识与名称以及主关键字和数据内容。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5)逻辑数据库标准 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观点。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逻辑数据库标准涉及各基本表的命名标识、主码和属性列表,以及基本表之间的结构关系。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4.使用集成化的辅助工具 现代信息系统建设融合了各种信息技术,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工作,在建立过程中,需要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工具的
10、支持。针对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可把集成工具系统分为规划工具、系统分析设计工具和系统建造工具,它们之间是通过元库来衔接的。元库中包含了数据字典等系统建设的一切文档资料。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12.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12.2.1 概述 1.什么是项目管理 英国建造学会项目管理实施规则中将项目管理定义为“为一个建设项目进行从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与协调,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使项目得以在所要求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批准的费用预算内完成。”简言之,项目管理就是追求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项目管理的过程目标 项目管理将抽象的需求规格进行归纳
11、、裁减和整理,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可验证的、可度量的过程,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实现预定的结果。专业目标(功能、质量、生产能力等)、工期(时间)目标和费用(成本、投资)目标共同构成了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一般来说,目标、成本、进度三者是互相制约的。当进度要求不变时,质量要求越高或任务要求越多,则成本越高;当不考虑成本时,质量要求越高或任务要求越多,一般进度越慢;当质量和任务的要求都不变时,进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项目管理的目的是谋求(任务)多、(进度)快、(质量)好、(成本)省的有机统一。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特点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系统项目的目
12、标是不精确的,任务的边界是模糊的,质量要求更多是项目团队来定义的。(2)信息系统项目进行过程中,客户的需求会不断被激发,被不断地进一步明确,导致项目的进度、费用等计划不断地被更改。(3)信息系统项目是智力密集、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较大,项目成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2.2 计划、进度、成本管理 1信息系统计划 1)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 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和发展战略。总目标规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则提出具体的步骤和每步应达到的子目标,同时还
13、应制定出衡量具体工作完成的标准。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了解用户单位当前信息系统及其管理状况,包括软件、硬件设备、人员、各项费用、开发项目的进展以及应用系统的情况,同时,对用户单位当前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进行分析。(3)对相关信息技术发展进行预测,提高技术选型和产品选型的正确性。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子系统界定和分解 可以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进行独立开发再最终集成,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并使程序结构清晰。在系统划分前,需要按系统构成对系统分解,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和相互需要进行的数据传递。此外,还需要确定各子系统的开发顺序,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费用、
14、人力、进度等进行估算和安排。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参见本节随后篇幅所述。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信息系统成本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的成本随着系统的类型、范围及功能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可以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将信息系统成本划分为开发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两大类,在各类中又可根据项目的目的进行逐级细分,见图12.2。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2 信息系统项目成本构成系统规划业务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硬件购买与安装硬件成本系统软件配置数据收集人员培训系统转换人员费用消耗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技术资料获取费硬件维护费软件维护费数据维护费分析与设计费用系统实施费用管理费用运行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维
15、护费用开发成本运行维护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的成本测算,就是根据待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成本特征以及当前能够获得的有关数据和情况,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做出尽可能科学的估计。在图12.2中,硬件成本和其它成本相对容易估算,最难确定的是开发成本中的软件开发成本。至于运行维护成本,则可根据开发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比值的经验数据和测算出来的开发成本一起计算。因此,信息系统项目成本测算的重点是软件开发成本。由于软件是逻辑产品,成本估算涉及人、技术、环境、政策等多种因素,因此在项目完成前,很难精确地估算出待开发项目的开销。第12章 信息系
16、统管理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四种:(1)参照已经完成的类似项目,估算待开发项目的软件开发成本和工作量。(2)将大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小的子系统,在估算出每个子系统软件开发成本和工作量之后,再估算整个项目的软件开发成本。(3)将软件按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解,分别估算出软件开发在各个阶段的工作量和成本,然后汇总,估算出整个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和成本。(4)根据实验或历史数据给出软件开发工作量或成本的经验估算公式。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信息系统进度控制 对信息系统进度进行控制有两个普遍使用的工具,即程序评估检查技术(PERT)网及甘特图。PERT网将任务以精心计划的、关键路径网络的图形化形式表示出来。
17、甘特图以条形图的方式来表示项目任务及其持续的时间。在项目开始之初,这两个图都可以对项目进行规划和估计。一旦项目开始,实际执行的结果可能代替估计(PERT网)或同时与估计结合起来(甘特图),以便能反映项目进展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并对项目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PERT网 PERT网是项目任务执行的可视化计划图,从图中可以观察到项目包含的相关任务、执行程序、时间周期以及依赖关系。通常,任务从系统开发组织建立的可能任务的标准列表中选择。PERT网的符号说明见图12.3。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3 PERT图符号标记法 节点:任务的开始或终止n1节点标识号n2该节点最早完成时
18、间n3该节点最晚完成时间有时间限制的任务(持续时间)关键路径上的任务没有时间要求的任务 (适用所有节点:有进入或离开 所有节点的任务也要强迫次序化)AA任务标识符n4任务期限n2n3n1n4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图12.3中圆圈代表一个任务的起始节点或终止节点。对于一个PERT网,只能有一个起始节点和一个终止节点,网络中的其它节点将最少有一个任务起始于该节点,并且最少有一个任务终止于该节点。每个节点包含3个数字信息。左边的数字(即图中的n1)代表节点任务的标识号,右上方数字(即图中的n2)是节点的最早完成时间,右下方的数字(即图中的n3)代表节点任务的最晚完成时间。关键路径指从项目的开始节点
19、到项目的结束节点的最长时间路径,也即项目的开发周期。细线箭头代表不在网络关键路径上的一个任务,粗线箭头代表所有处于网络关键路径上的任务。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每个任务箭头上边的字母(即图中的字母A)是任务标识符。每个任务有一个惟一的字母标识符,可以使用任务标识符在任务列表报告中查找实际的任务名。使用任务标识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将图与实际的任务名混在一起。每个任务箭头下方的数(即图中的n4)是完成这个任务的期望时间段,所有的时间段必须使用相同的单位来表示。建立PERT网的步骤如下: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建立项目任务的列表。(2)对每个任务分配一个项目标识符。(3)决定每个任务的大致时间段
20、。(4)决定任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B和C必须在A完成后才能开始进行。(5)画出PERT网络,将每个任务用它的任务标识字母标记,按照任务之间的次序关系从头至尾连接每个节点,并将每个任务的时间段放在网络上。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6)确定每个任务节点的最早完成时间。(7)确定每个任务节点的最迟完成时间。(8)验证PERT网络的正确性。图12.4为某项目PERT网的一个实例,由图12.4可以看出,该项目的总周期为19周,项目的关键路径是ABDG,A、B、D、G项目的延误和提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执行周期,所以对整个项目的周期控制重点在于对A、B、D、G子项目周期的控制。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
21、12.4 某项目PERT网实例 1002443774617513137191961519A43B2CD6F2H0G6E2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甘特图 甘特图是基于二维坐标的项目进度图示表示法。例如,图12.5所示为某项目计划的简略甘特图,纵坐标表示组成项目的具体任务,如任务A、B、C等;横坐标表示完成整个项目的估计时间,时间单位可以是天、周或月。图中用长方型的进度条来表示某一个具体任务。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从图12.5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项目任务之间开始或结束的时间顺序关系。每个进度条的阴影表示目前某任务项的进展状况。在重要的日期时间上,甘特图简单地在图上自顶
22、至底画竖条,即可观察该时间项目的进展情况,并且可以看到重复或并行的任务。如在图示虚线时间,正在进行的任务项有A、C、E;已经结束的任务项有B;待执行的任务项有D和F。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5 简单的甘特图0123456789101111FEDCBA周数当天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2.3 人员管理 软件生产是一种智能密集型生产活动,与开发人员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与其它行业相比,人员能力在软件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人员能力包括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即个人的软件行为遵循何种要点才能规范高效;群组层面,即开发小组怎样分配角色沟通交流才能规范高效;组织层面,即软件企业应如何进行团队与文化建设
23、、激励与管理业绩及形成劳动力。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项目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分配 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时间主要取决于应用软件的开发时间。信息系统项目中表现出了人员与进度的非线性替代关系,即当开发人员以算术级数增长时,人员之间的通信将以几何级数增长,从而可能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经验表明,信息系统项目的人力分配呈现出前后用人少、中间用人多的不稳定人员需求情况。但是,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作为特殊技术人员,不是一旦需要马上就能找到的,人力资源计划平衡是制定使人力资源需求波动最小化的进度计划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力求尽可能均衡地利用人力资源并满足项目要求的进度。下面举例说明人力资源计划平衡的使用方法。第12
24、章 信息系统管理 图12.6为书店信息系统人力资源需求的网络图。为了讨论方便,假设参加该项目的所有成员都可以胜任彼此的工作并相互替代。一般地,人们都希望各项活动能尽可能早开始且早结束。现在假设网络图中每一项活动在其最早时间执行,可以绘制相应的人力资源分配图,见图12.7。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6 书店信息系统人力资源需求的网络图分析设计与实现20周3个信息技术人员项目开始网络设计与实现5周1个信息技术人员设备采购3周1个信息技术人员系统测试与集成10周2个信息技术人员文档写作2周1个信息技术人员人员培训1周1个信息技术人员项目结束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从图12.7(a)中可以看出,书
25、店信息系统项目共需32周的时间,总工作量为91人周;从图12.7(b)中可以看出,前3周需要5个开发人员,第4、5周需要4个开发人员,第620周只需要3个开发人员,第2131周需要2个开发人员,第32周需要1个开发人员。显然,该项目的人力资源波动较大。为使人力资源尽可能平衡,现考察该项目的网络图。从图12.6中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关键路径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与集成、文档写作三个活动。而其它三个活动处于非关键路径上,这样就可以把设备采购活动推迟到第6周开始。调整后的人力资源分配图见图12.8。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7 基于活动最早开始时间的人力资源分配图 周54321人 数1 2
26、 3 45 6 7 8 9 101112 131415 161718 192021 22 232425 2627 2829 3031 32第 几 周每 周 人 数12345620213031325554433322221系 统 分 析 设 计 与 实 现(3人)网 络 设 计 与 实 现(1人)系 统 测 试 与 集 成(2人)文 档 写 作(1人)人 员 培 训(1人)总 计91人 周12203560活 动人 周(a)(b)设 备 采 购(1人)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8 基于资源平衡的人力资源分配图 周54321人 数1 2 3 45 6 7 8 9 101112 131415 16
27、1718 19202122 232425 2627 28293031 32第 几 周每 周 人 数12345620213031324444444322221系 统 分 析 设 计 与 实 现(3人)网 络 设 计 与 实 现(1人)设 备 采 购(1人)系 统 测 试 与 集 成(2人)文 档 写 作(1人)人 员 培 训(1人)总 计91人 周12203560活 动人 周(a)(b)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个人软件过程PSP PSP(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是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开发的一套旨在提高软件人员业务水平的训练教程,它是软件工程由定性走向定量
28、的一个重要标志。PSP为基于个体和小型群组软件过程的优化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途径,例如如何制定计划、如何控制质量、如何与其他人相互协作等。在软件设计阶段,PSP的着眼点在于软件缺陷的预防,其具体办法是强化设计结构准则,而不是设计方法的选择。PSP为提高软件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制定了具体的训练方法,PSP训练分为四个阶段七个步骤,如图12.9所示。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图12.9 PSP过程进化示意 当前的过程 基本测量 程序规模估计 测试报告 编码标准 过程提高 任务计划 进度计划 编码预览 设计预览 设计模板PSP0PSP1PSP2PSP0.1PSP1.1PSP2.1周期性开发PSP3报告 1.2
29、.3练习 1.2.3报告 4.5.6练习 4.5.6练习 7.8.9练习 10,报告5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由图12.9可见,PSP进化框架分为以下四级:(1)个体度量过程PSP0。其目的是建立个体过程基线,通过这一步,学会使用PSP的各种表格采集过程的有关数据,作为测量在PSP的过程中进步的基准。PSP0.1增加了编码标准、程序规模度量和过程改善建议等三个关键过程域,以提高软件开发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过程意识。(2)个体规划过程PSP1。其重点是个体计划,引入了基于估计的计划方法,用自己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新程序的大小和需要的开发时间,并使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估计参数,确定置信区间以评价预测的可信程
30、度。PSP1.1增加了对任务和进度的规划。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个体质量管理过程PSP2。其重点是个体质量管理,根据程序的缺陷建立检测表,按照检测表进行设计复查和代码复查,以便及早发现缺陷,使修复缺陷的代价最小。(4)个体循环过程PSP3。其目标是把个体开发小程序所能达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通过迭代增量式开发方法延伸到大型程序。即先把大型程序分解成小的模块,再对每个模块按照PSP2.1所描述的过程进行开发,最后把这些模块逐步集成为完整的软件产品。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统计数据表明,经过PSP训练的软件工程师在以下几方面有极大的提高:(1)对程序大小和所需时间估算的准确性。(2)软件
31、质量和开发过程中避免引入的缺陷的控制。(3)生产效率。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群组软件过程TSP TSP(Team Software Process)是在PSP的基础上提出的软件开发群组管理模型,其目标是创建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小组,实施集体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最终指导开发人员在最短时间内以预定的费用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TSP所采用的方法是对小组开发过程的定义、度量和改进。在实施TSP的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贯彻集体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4项目团队的管理与激励 项目团队的管理与激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团队建设、时间管理和对员工进行不断的激励。(1)团队建设:将
32、项目目标确立为团队的共同目标,按照项目任务的分解将团队分为若干程序员小组,形成有效的组织结构,明确角色的任务分配。有效的团队应该具备良好的内外沟通关系,大家相互支持,日常可以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提高团队的凝聚力。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有效的时间管理。这里指进度管理的微观方面,即将进度管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把任务安排给适当的人,并要求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安排的任务要及时检查并给出评价。组员的任务通过任务书的形式下达。任务书控制流程包括:任务下达人下达任务及其要求完成的时间,任务接收人认可及其实际完成的时间,以及任务检查人的结论等。任务完成情况与奖金的分配挂钩。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有
33、效运用激励机制。除了开发中心制度所规定的激励机制外,项目经理还应把激励理论应用于日常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帮助员工发挥潜能,把项目做好,并激发员工下一阶段的工作热情。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2.4 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项目开发完成后的最终评价,而是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的软件、文档、开发人员和用户培训的质量控制。国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软件的质量控制问题,随着软件质量领域知识的增长,一些流行和重要的国际标准纷纷出台。ISO9000和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第
34、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信息系统质量的指标体系 1)ISO9000 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为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并提供质量保证的模式,其目标是:被业界普遍接受,与当前技术协调,与未来发展协调,适应未来技术的发展。ISO9000系列标准自从1987年发布以来,已经陆续发布了十几个相关的标准和指南,形成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体系,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是美国软件工程研究所开发的用于描述有效软件过程中关键成分的框架,是国际标准ISO/IEC TR 15504:1998“信息技术-软件过程评估”的基础。该模型的
35、实施目标如下:(1)通过提高劳动力的能力来提高软件组织的能力。(2)确保软件开发能力属于组织而非个别人。(3)使员工个人动机与组织保持一致。(4)使组织能留住关键人才。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CMM模型的5个等级如图12.10所示,分别如下:(1)初始级。其特点是软件过程无序、没经过定义;成功取决于软件人员的个人素质。(2)可重复级。其特点是已建立基本的项目功能过程,以进行成本、进度和功能跟踪,并能使具有类似应用的项目能重复以前的功能。(3)已定义级。其特点是管理活动和工程活动两方面的软件工程均已文档化和标准化,并已集成到软件机构的标准化过程中。(4)已管理级。其特点是已采用详细的有关软件过程
36、和产品质量的度量,并使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定量控制。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初始级(1)优化级(5)过程更改管理技术革新管理缺陷预防有规则的过程标准一致的过程可预测的过程不断改进的过程已管理级(4)软件质量管理定量过程管理已定义级(3)同行评审组间协调软件产品工程集成软件管理培训计划软件机构过程定义软件机构过程任务可重复级(2)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子合同管理软件项目跟踪和监控软件项目策划需求管理图12.11 CMM模型的5个等级 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5)优化级。其特点是能及时采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以不断改进软件过程。其中,从第1级上升到第2级称为“有规则的过程”;从第2级上升
37、到第3级称为“标准一致的过程”;从第3级上升到第4级称为“可预测的过程”;从第4级上升到第5级称为“不断改进的过程”。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信息系统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 软件产业经历了三个时代:结构化生产时代、以过程为中心的时代和工业化生产时代。美国从1995年开始进入工业生产时代,而我国尚处于结构化生产时代向以过程为中心时代的过渡阶段。管理是影响软件研发项目全局的因素,技术只影响局部,而提高软件组织的生产和管理能力,必须关注技术、过程和人员这三个相关的因素,它们被称为软件产品的质量三角。可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全面质量控制: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实行工程化的开发方法,如对小组成员进
38、行PSP和TSP培训。(2)采用国际通用软件质量评测标准,如ISO9001和CMM。(3)进行软件配置管理,对软件的变更实施严格的控制,建立和维护在项目的整个软件生存周期中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性。(4)实行面向用户参与的原型演化。(5)强化项目管理,引入外部监理与审计。(6)尽量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构件的方法进行系统开发。(7)进行全面测试。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2.5 文档管理 文档是记录信息系统开发思路、过程、方法及运行状态的书面形式的文字资料,是系统维护人员的指南,也是开发人员与用户的交流工具。规范的文档是信息系统质量的有效保障,文档的欠缺、随意性和不规范,极有可能导致原来的开发人员
39、流动以后,系统不可维护、不可升级,变成一个没有扩展性、没有生命力的系统。系统文档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文档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文档编写的指导与督促;文档的收存、保管与借用手续的办理等。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2.6 对外关系 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对外关系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能否顺利实施。从开发方的角度看,对外关系主要是指与用户方的关系,一个信息系统从规划到实施,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开发方的任何人员都应有足够的敬业精神,不要仅从自己的眼前利益出发,更要从全局出发,从项目出发,正确处理与用户的关系,尽量主动多与用户沟通,争取用户的支持以满足系统需要。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1
40、2.3 运行与维护管理运行与维护管理 12.3.1 日常运行管理 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是为了保证系统能够长期有效地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活动。它包括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系统运行的日常维护及系统的适应性维护等工作。1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系统运行情况有正常、不正常与无法运行等,后两种情况应将所见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可能的原因做尽量详细的记录。运行情况的记录对系统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2系统运行日常维护 系统维护根据其目的可分为日常维护与适应性维护。日常维护是定时、定内容地重复进行的有关数据与硬件的维护,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在数据或信息方面,须给日常加以维护的内容建立
41、备份、存档、整理及初始化等。大部分的日常维护应该由专门的软件来处理,但处理功能的选择与控制一般还是由使用人员或专业人员来完成。为安全考虑,每天操作完毕后,都要对改动过的或新增加的数据做备份。数据正本与备份应分别存于不同的磁盘上或其它存储介质上。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在硬件方面,对其日常维护主要有各种设备的保养与安全管理、简易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易耗品的更换与安装等。硬件的维护应由专人负责。对于系统运行中的突发性事件,应由信息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处理,有时要由原系统开发人员或软硬件供应商来解决。对发生的现象、造成的损失、引发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等必须作详细的记录。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3系统的适应
42、性维护 信息系统维护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运行质量、适应性及生命周期。系统的适应性维护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工作,并以系统运行情况记录与日常维护记录为基础。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系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与调整;(2)系统缺陷的记录、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3)系统结构的调整、更新与扩充;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4)系统功能的增设、修改;(5)系统数据结构的调整与扩充;(6)各工作站点应用系统的功能重组;(7)系统硬件的维护、更新与添置;(8)系统维护的记录与维护手册的修订。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12.3.2 系统的安全与保密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硬件及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信息是用户
43、单位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信息系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1)自然现象或电源不正常引起的软硬件损坏与数据破坏。(2)操作失误引起的数据破坏。(3)病毒侵扰导致的软硬件破坏。(4)人为因素对软硬件造成的破坏。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为了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依照国家法规及用户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制度,深入宣传,提高每一位参与信息系统的人员的安全与保密意识。(2)定期查毒杀毒,隔离内部与外部数据。(3)制定信息系统损害恢复规程,以便在信息系统遭到损坏时采取各种恢复和补救措施。第12章 信息系统管理 (4)配备尽可能齐全的安全设备,如稳压电源、空调器、电源保护装置等。(5)设置切实可靠的系统访问控制机制,包括用户身份的确认、权限的分配等。(6)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及保管。(7)隔离敏感数据,由专人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