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7628608 上传时间:2024-04-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1看景与听景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2.辩理与沉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

2、于800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3.水滴石穿与随物赋形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水滴石穿”中,水展示了自己“刚”的一面;而在“随物赋形”里,水又将自身“柔”的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说,水的智慧就藏就在刚与柔之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4有备无患与挑战意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俗话说:“有备无患。”卡耐基也曾说:“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然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要面对很多无

3、常,面对很多意外的挑战,因此拥有“无备”心态也是极其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5.生命的价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6.水平与不平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

4、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7.“最优”选择未必最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8.无惧失败,勇攀高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有人认为也不尽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

5、(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09.春江花月夜 独立也成美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唐诗春江花月夜中的“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高考语文名校联考作文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0.马车与火车,量变与质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6、 字。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01看景与听景【参考立意】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同等重要。2.在躬行中获取直接经验。3.吸取他人有益间接经验,补己之短。图片(书已出版印刷)联系微信: ZWKB9999【参考范文】风景这边独好流年不改,星霜暗换。蝉鸣高树,花开荷塘。语言文字里的诗意总能给人无限遐思,所以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正如,一千个读者嘴里一定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而,听景会让我们感受更多人融注在客观景物里主观色彩,或喜或悲,这迤逦的风景,说景人那里,呈现出一定是别样的彧彧花繁。所以,才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 看景不如听景,正如旅游,奔波千里,眼前不过是异域的风物,远不如宣传片里的色彩斑斓,光影曼

7、妙,远不如听来的玄幻奇伟,瑰怪非常,看来风景在别处。所以,听景有听景的妙意。尽管听景时容易被他人的主观感受左右,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尴尬之境,迷失自我。但是这未尝不是间接经验的获取,就像我们从教材中获取的知识,这样的“听”或许是我们收获成长的第一步。个人的学习如此,历史的发展潮流亦然,面对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革新者从西方获取经验,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公车上书,一系列救亡图存之举,都是以“听景”的方式做的有益探索,“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为中用,西风东渐,这就是“听景”的意义所在。从个人成长到社会发展再到历史前进,“听景”何尝不是迈向进步的第一步。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依如旅游,听景常是无法

8、看景的无奈选择,若能实地看景,想必更多的人愿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实地看景才能切身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有句谚语“百闻不如一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听景会有道听途说之嫌,也容易出现作舍道边的笑话。所以,听景不如看景,看景就是直接经验的获得,是笃行,是以实干为依托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到实地看,参与到时代的改革浪潮之中,莫做袖手人,这样的“看景”提醒我辈青年要以实干整饬自我,以笃行丰盈青春。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辉煌历史,正是共产党人看到了“听景”不如“看景”,才有中国革命的新机,不走西方人老路,探索救亡图存新法,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星星之火可以

9、燎原,从改革开放提速增速求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从开放市场搞活经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中国人以实地看景创造无数辉煌。如今,实地看景已经成为很多人干事创业的必然之行。面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辈青年自当躬身入局,深入基层,砥砺自我,重塑青春。 当然,实地看景还有更高境界,那就是创造风景。时代大潮翻涌,我辈都是弄潮儿,与其听景看景,不如创造风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创造风景,且看塞罕坝人用艰苦奋斗,将黄沙遮天、飞鸟无栖的荒漠建设成茫茫林海,创造了绿色奇景,成了新时代最亮的风景;且看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与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仓廪实、衣食足的小康,迎来了盛世繁华之景

10、;且看,航天工作者隐姓埋名,攻坚克难,追逐浩瀚星辰,使中国走出地球,飞向寰宇,实现了科技强国之景。鲁迅曾说,若没有炬火,你便是一道光。融入时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辈青年当笃行不倦,矢志不渝。风景这边独好。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听景看景,各有其妙。我辈青年从听景始,行看景事,做真景人。02.辩理与沉默【参考立意】1.学会辩论,成就人生。2.当辩则辩,当默则默。3.懂得辩论,展现自我。4.沉默也是一种反击。 【参考范文】理越辩越明生活中总是充满“不同”之间的碰撞。孟子就曾说过:“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有人认为,展开辩论才能走向统一;也有人认为改变艰难,不如在沉默中

11、存异。我认为,在交锋的火花中才会迸出真理,面对不同观点立场,我们应展开辩论,理越辩越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定也坚守着“理越辩越明”的观点。为了寻求真理,他常常在集市中、在大街上拦住行人,向他们发问并要求回答。对待学生,他依旧以问引导,在“问”中引发思考,在“辩”中深化思考。在辩论中,我们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观点,而是放开眼界,向对立面中寻找正误。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向内审视,辩论强迫我们看见对方优点的同时看见自己的缺点。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去粗取菁,吐故纳新。诚然,人都有“先入为主”的陋习,心理学家们在调查后也发现:人们往往只愿意从外界中接收与自己相同的观点,对于不和之声

12、则直接屏蔽。更有许多人顽固自我,改变他们的立场难如登天。但这并非放弃辩论的原因。冥顽不灵者、按图索骥者毕竟只是少数。尽管改变是艰难的,自我封闭而拒绝改变之人却着实只是少数。因少数人而否定整体,因辩论失败便索性放弃辩论,不免过于悲观,也过于轻言放弃了。如果只因对方立场难以改变便保持沉默,将再无文化交融、思想碰撞;再难有灵魂与灵魂激荡泛起的连漪;每个人坐井观天,仿佛河伯一般“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实则贻笑大方。那么,在面对不同时,我们究竟应如何应对呢?越愿意表达自我,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常常更正确。他们不畏惧辩论,敢于挑起辩论,敢于接受辩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时时辩论,从他人

13、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鲜的养分,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鲜活。但同时,我们也应谨记“求同存异”。辩论的目的是明理,绝非追求万人统一的思想。理越辩越明,在交锋中获得更清晰的道理与认知是终极目的,却并不能因此强求他人,面对自守者强硬地敲开他的脑壳。只求同不存异便容易陷入1984中的思想集权,多么可怕! 综上,面对不同,应勇于与之辩论,才能获得明晰的事理,获得鲜活的思想。03.水滴石穿与随物赋形【参考立意】1.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2.该刚则刚,当柔则柔。3.刚中施柔,柔可克刚。4.刚柔并济,所向披靡。【参考范文】生活中的“太极”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克刚”,练习这套

14、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 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过去,没起任何作用。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的柔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被“柔”所克制。曹操的80万大军也因黄盖小小的“苦肉计”而溃不成军,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但这绝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柔

15、只是一种暂时的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这便是常说的“刚柔并济”。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用刚与柔书写了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勾践由君王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勾践灭吴,“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刚”。但是,“柔”不等于逆来顺受,

16、“刚”也不等于不择手段。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船坚炮利,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04有备无患与挑战意外【参考立意】1.“有备”固好,“无备”亦不可或缺。2.不忽视积极的“有备”,不畏惧人生的“无备”。3.在“有备”与“无备”中砥砺成长。【参考范文】有备与无备相谐见精神“夏则资皮,冬则资

17、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按照惯常性思维,古人提出的观点,有一点不可思议,因为其所倡导的是有悖常理的。但是,从长远眼光看,古人之语是饱含深意。昨天不可期,今天成定然,明天当如何?面对来时路,只有很好地处理好“有备”和“无备”的关系,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行稳致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源于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估。正是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预设,所以顺境时可长驱直入,逆境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先人通过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饱带干粮,晴带雨伞”的经验就是有力的佐证。不论是个人的生活小事件,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件,要想顺利发展,并向着利好的方向推进,必

18、须要把前期的工作做好。只有防患于未然,才有可能在健康轨道上可持续发展。 当然,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度,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做事之前做好准备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先决条件,但是我们也大可不必以如临大敌的紧张惶恐之思对待。在没有做事之前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自己折磨的身心俱疲,真正做事时可能就没有了那份精气神。毕竟,在打算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和物质的准备,这样放松心态,泰然处之,以“无备”之思用心经营,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当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处理各种事情时,也就不会因为过于紧张而产生负面影响。不过,这里的“无备”不是摆烂和躺平,而是建立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中国科技事

19、业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定量的话语权,源于中国科技人未雨绸缪、殚精竭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耕细作。起步之初,不论是占有的国内资源,还是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发展和振兴科技都是不利的。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冒严寒,斗酷暑,立足中国的实际,科学施策、精心布局,然后循序渐进,最终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从零起步闯出一条新路,源于科学设计和精心的准备;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攻坚克难,得益于前期的积淀,这样才有了“无为而治”的从容。“欲成其事”,宜精心谋划;要行稳致远,当拿捏好“有备”与“无备”的关系。只有二者实现和谐共振,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05.生命

20、的价值【参考立意】1.奉献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2.在追寻生命价值中实现生命的美好。3.物质富足为次,生命的价值更重。【参考范文】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求索。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

21、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亟当呈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当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一寸空间。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生命如一场无尽

22、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散落的奇珍。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货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闪耀着高尚与纯真。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并一力践行。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命目标。我们当以开放的心态、勇敢的精神、坚定的决心,让生命在探索真理中得以完善,在

23、追求善行中得以丰富,在寻找美好中得以升华。6.水平与不平【参考立意】1.追求平是合理的。2.不平是客观存在的。3.路见不平就要吼。 4.踏平坎坷再出发。【参考范文】踏平坎坷再出发有人认为世路不平,坎坷所在皆是,有的人甚至认为,连作为高度测量基准的海平面都不平。确实如此。可是仔细思量,高低起伏、崎岖坎坷似乎是世界的常态,处处一马平川、毫无波澜才是奇乎怪哉呢。万物参差不齐,因此连一碗水都难以端平。自然世界和人生也就难以万事顺利、尽如人意了。然而物不平、事不顺,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悲观厌世的理由。就是孔子也大概率没料到自己会成为“至圣先师”。虽然他“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但那恐怕是长期焦虑的结果。他

24、幼年丧父、“少也贱”,全靠自学成才;政治上也不顺遂,见弃于鲁国,所以才周游列邦,依然郁郁不得志;在陈绝粮,在卫险死于匡人之手,晚年又丧子、失爱徒。人生之路可谓极度不平,但他矢志不渝,传道授业、编纂典籍、更新儒家思想,流风遗被华夏,最终卓然挺立于世界文化巨人之列。司马迁遭受不白之冤,苏轼险些死于御史们罗织的文字狱,杜甫颠沛流离,谈迁国榷稿被盗,爱迪生屡遭实验失败之苦,乔布斯数次被逐出自己开创的公司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抱怨不公平,便各自投入著述、实验、技术革新之中,终于有所成立。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深知功不唐捐,而叹息惋伤都无大用,为错失星星而悲伤,可能终不免和太阳、月亮擦肩而过。大概孔子在川上感慨“

2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时,已经抱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倘若用来描述孔子踏平坎坷的不悔之志,也许最适合不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逻辑地看,无论你如何看,不管平与不平,人生之路已在眼前蜿蜒。我们唯一能着力的,是走好它,或者像愚公一样搬掉横亘的高山,铲除不平,筑成大道。而往深处想,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经历“不平吗”?倘若一帆风顺,处处都是铺满鲜花和赞美的坦途,没有丝毫对比的话,幸福感恐怕也就难以完全建立起来。话再说回来,追求绝对的“平”,杜绝努力、逃避困难,恐怕只是我们的执念,只能沦为一厢情愿。在战胜困难、移除障碍、踏平坎坷的过程中,我们丰富了对世界和人生的

26、认知,也深刻体察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逐步建立起自信。还有什么比这种自我奋进的成长,更令人欣慰呢?当然,我们不歌颂苦难,也断不自会找苦吃。但我们依然会在遇到困难和不平时,不疑不惧,“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何况我们走过之后也许会发现,风雨成就了彩虹,险阻不平,反而强健了我们的心胸?07.“最优”选择未必最优【参考立意】1.破除最优迷雾,追求实质进步。2.最优选永远是自己最舒心的选择。 3.盲目追求最优选只会带来内卷。【参考范文】择最优之选,行人生之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但不论选择如何丰富,总会有一条,会被认为是“最优选”。比如,苍鹰的最优选必然是在高空翱

27、翔,而非徘徊于天际;鲨鱼的最优选也往往是遨游深海,而非搁浅于沙滩。而我们,也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自己的最优选,并为之而追逐向前。诚然,做出“最优”选择,有利于促进我们为目标不断向前奋进。就比如科研中,正是出于获取最佳科研结果的最优选,平均年龄2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才会选择不畏困难,试错上百次,勇争第一。在结果的最优选面前,一切困难都不是阻碍。正是出于航天梦圆的最优选,中国航天史上,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航空航天团队选择不断攻坚克难。而为了国歌在奥运会上响起的最优选,一个个参赛运动员勇敢克服伤病困扰,不断突破勇争先。正是预见到“最优选”可能带来的美好前途,人们才会有奋勇前行的动

28、力,而不是消极躺平,不思进取。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做出“最优选”,却也应当有向着“最优选”不断前进的勇气。但是,对于“最优选”,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此时此刻我们追求的“最优选”,就会是永远的“最优选”吗?未必。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你踏入这条河流是最优选,彼时彼刻却是未必。因此,有时候,我们在当下取景框架下所做出的“最优”选,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很快就会变成并不最优的选择。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就必须要用变化的、运动的视角去做出“最优选”。同时,我们基于自身做出的“最优选”,对他人、对大众而言也会是最优选吗? 也未必。当我们站在自我内部的取景框出发

29、,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最优选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掉他人的利益。因此,过度追求“最优选”,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私单一的处境,总是以利己视角作为衡量结果的唯一变量,做出非理性选择。就比如过去,我们只关注某个人、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环境的破坏。不断地透支,最终对全人类的利益产生了贬损,也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当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时,就必须跳脱出个人的狭隘视角,从社会宏观的幸福总和角度去长远考量。比如,揆诸过往,廖俊波做出“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的“最优选”,周恩来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优选”,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

30、而工作的职业。当他们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大多是他人的不理解;但时至今日,我们才知道,他们做出的,是对群众、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的“最优选”。视诸当下,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最优选”,黄文秀放弃了高薪工作,把青年的风采写在为强国扶贫的路上;疫情爆发,诸多逆行者们勇往直前,放弃了个人的“最优选”,为的却是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最优选。如今,我们在做出人生之选时,不能仅仅限于眼前,限于自身,而当“风物长宜放眼量”。唯有如此,“最优选”才真正恰如其分。08.无惧失败,勇攀高峰【参考立意】1.无惧失败,勇攀高峰。 2.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攀登。3.无奋斗,不青春。【参考范文】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惠蒂尔说过

31、,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我的理解就是:那些从来没失败的人,其实也从来没获胜过。那些从来没跌跤的人,其实也从来没攀登过。换句话说,世上没有人从不跌倒,但总是能重新站起来的人并不多。成功考验的,是人的清醒;而失败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就好像头撞南墙的人,总不肯回头,其中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如果绕开了,于别人来说是这个人终于回归了理智;但对于撞了好几次最终放弃的人来讲,这个失败让他投降了。所以说,想要成功就不能害怕摔跤。一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的人,几乎没有。很多事情的尝试,找到窍门的关键,多在于经验的累积和灵感的忽然降临。也就是说,那些在成功路上没有经历失败的人终究不会成功。正所

32、谓“先苦后甜”,你第一口吃下去是甜的,但当你不断品尝的时候,你却发现原本苦的东西突然间变甜了,人生也是如此,没有经历失败怎能成功。所以,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失败一次,第二次尝试也许你就会成功;你失败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第n次尝试也许你就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这n次的失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学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就像一场赌局,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谁也不可能总是输家。人要经得起失败,要经得住暴风骤雨的考验,更要敢于从不幸的败局中重新站立起来。有了这样的信念,人便不会在胆怯中举步不前,摇摆不定,眼前的任何困境也不会再成为我们前进的

33、阻碍。人一生难免会遇到湍流和险境,但如果你把一时的结果看得太重,就会让自己变得畏首畏尾,从而失去生命的斗志。失败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它是通往成功路上必须交的学费,是我们汲取经验获得成长的大好机遇。没有经历过“输”的人,自然也无法收获最后的“赢”。 胜利就是那么一锤子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中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吗?生活是一个延续而漫长的过程,“眼看他建高楼,宴宾客,转眼楼塌了”,这样的先例还少吗?一时的成功,并不会减少我们内心的迷惘和困惑。成功者往往都是输得起的人,他们不是未曾被击倒过,而是在被击倒之后,仍能够坚定地站起身、向着前方勇敢地迈进。“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有些事我们可以回避,有些事情不

34、能。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事情,不要害怕失败。想赢就不要怕输,想收获人生的辉煌,就不要怕经历失败或是遭受打击。胜利固然值得骄傲,在拼搏中经受失败的人更值得尊重。只要你输得起,就一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雄鹰不屈于狂风暴雨的洗礼,收获广阔无垠的天空:鲤鱼不屈于逆流而上的艰辛,终跃龙门,画龙翱翔与九天之上:凤凰不屈于烈火焚身,终涅槃重生。09.春江花月夜 独立也成美【作文导写】 这是一道较难的教考衔接题。材料引用了不同的人对于“春江花月夜”所呈现出的美的不同观点“江”与“夜”是因为“春”“花月”的映衬才美,而“春/江/花/月/夜”,每一字各自独立才美。引出了本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引

35、导考生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立意,如“美丽需要映衬”“各美其美,独立成美”或者“映衬与独立交相辉映,合成大美”等。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映衬的美”与“独立的美”的内涵,“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如何活出人生之美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证“如何活出人生之美”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分析,如活出人生之美需要我们融入集体、相互映衬;需要我们坚定内心,活出自我等。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引用张梅“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以及陈果教授“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的

36、言论,论证独立之美的内涵。也可以列举伯牙在钟子期的映衬下弹出世间绝唱,成就高山流水的美谈以及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更显魅力的例子,论证映衬之美的内涵与意义。【立意参考】1.各美其美,独立成美。2.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3.在映衬中凸显自我,于独立中彰显个性。4.兼顾独立与映衬,成就人生之美。【优秀范文】美且独立,美不胜收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喜欢锦上添花,比如对于“春江花月夜”的断句,多数人的观点是“春江、花月夜”春天的江水多么澎湃深情,花香月明的夜多么浪漫合乎时宜。笔者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美且独立,美不胜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

37、、夜”,“这是五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是的,世间万物,独立且各有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形容,更不必依附于其他。只是,俗世里的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完美,或者不如别人美,所以,停不下一颗追逐甚至贪恋的心。我们树立榜样,希望有朝一日,那些修饰别人的美好词句也能用来修饰自己;我们总想把那些金光闪闪的代表成功和高贵的标志,移植装饰于自己周身,让自我的形象更加明亮、璀璨。追逐美好固然美好,唯愿在追逐中不失自己、不忘本真。就像这样一幅美妙情境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互为风景

38、,彼此欣赏。可是,你看,有谁因为谁停止了奔流?有谁因为谁忘记了绽放?有谁因为谁紊乱了圆缺?我想,当有一天,你也成为人群中受人瞩目的风景,能于千万人中辨识出你一身的,是你微笑和成熟的面孔;能于千万个灵魂中独立出你一人的,是你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平和且高贵的性格、修养、思想。你自身的美好,只与你的本真有关,与形容无关,与修饰无关,与自身以外的世界无关。就像,如果你是一条江,你的不舍昼夜奔流赴海,与春无关;如果你沉醉于夜,那份安详和静谧,与花月无关。 揆诸当下,且看林清玄先生在拿遍所有大奖之后转身离去,在与自己的独处中学佛参禅,温一壶月光下酒,俯瞰百合花开,细品桃花心木,独留潇洒背影人间;君不见陈贝儿从

39、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镜头记录最真实的中国,展现出个体独立张扬的美你内心一定有某种火焰,将你和其他人区分开来。当你内心的炽热与时代的观念矛盾时,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舍弃人际交往时,不妨大胆些,保持自我的独立,与万千个独立的自我一起汇成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美且独立,美不胜收。10.马车与火车,量变与质变【参考立意】1.技术的进化不是连续的。2.无谓量变无法造就质变。3.方向错了,再怎么花力气也没用。4.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参考范文】量变一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这已然成为了一个真理。然而,就如同再多的马车加在一起也得不到一列火车那样,量变中的量与质有着本质区别

40、时,那么就算将量做到极致也无法真正地触及到质。 马车是传统者、平庸者,而火车是先进者、创新者,这便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传统者的数量再如何积累,也无法真正地突破从而得到新的事物。创新者与平庸者,不过一步之遥,然而火车走在前面,马车跟在后面,于是量与质产生了本质的区别。阿尔贝加缪曾言:“青年人不知道,经验是一种失败,只有丢弃一切,才能知晓一点东西。”新事物无法由旧事物叠加而来,再锋利的刀剑也抵不过一把普通的左轮手枪,再厉害的冷兵器也干不过热兵器,这是两个文明的代差。1881年唐胥铁路上的马拉火车事件,之所以发生得如此荒唐而又在意料之中,也不过是因为被传统思想束缚久了的人们天真地以为,马车与火车并没有

41、什么不同,而忽视了火车所代表的跨时代意义。被马车束缚,禁锢了自己的思想,必将画地成牢,反之主动研究火车,探索真正的质变,却能迎来新的突破。在科学发展史上,禁锢思想而阻碍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将科学视为奇技淫巧,而沉浸在已有的技术荣光中无法自拔,却未曾料到,自己甚至连现代科学的边都没有触及到,一味沉浸在已经挤不出多少水分,几近枯竭的传统技术海绵,挤得再用力,也无法得到新的火车,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科学。永远缺乏冲破桎梏的勇气,仅仅希望从固有的东西中获取成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这些人永远只能成为平庸者,只能沿着创新者留下的脚印缓慢前行。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只有不断地进取创新,才能真正得到火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真正意识到创新的意义,不再过分沉醉于传统的马车,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至于渐渐地落在渐行渐远的马车后面。 李四光曾言,做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蚕壳以外的世界的。墨守成规的人即是这蚕,他们被那严丝合缝的茧壳遮住了视线,心心念念地想着自己的“马车”,一切新事物都能被他们理解为用旧事物叠加而能带来,我们应该撕去这层厚重的茧壳,而去追随“火车”。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英语 > 高考专区 > 历年真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最新名校联考作文练习(共10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