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云南省昆明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 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 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在任何事情都要讲 “ 效益 ”“ 速成 ” 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 “ 死亡 ” 了的语
2、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 “ 总而言之 ”“ 闻过则喜 ”“ 反之 ”“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 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 “ 中国 ” 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 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
3、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 ,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
4、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 !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 2 - 的会 “ 时不我待 ” 了 ! 1 下列 对文言之 “ 现代生命 ” 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 效益 ”“ 速成 ” 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B.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
5、,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C. 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D.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 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C 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
6、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 分) A 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 文 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C 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D 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
7、德布莱希特 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已七十二岁了。爷爷在巴登的一个小城里开一家小小印刷厂,奶 奶操劳家务,不雇女佣,照管着荒凉破落的老屋,为大人和孩子们煮饭烧菜。她是一个瘦小的妇人,蜥蜴般的眼睛炯炯有神,但说起话来慢吞吞的。她含辛茹苦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为了孩子- 3 - 们,她年复一年地瘦下去。孩子中有两个姑娘到美国去了,两个儿子也离了家。只有最小的一个因为体弱多病,在小城里。他是印刷工人,已成了家,家里人口很多。因此爷爷去世时,老家只有她一个人。 印刷工人给我爹的信才使我对这两年内发生的事有一个粗略的印象。看来,奶奶拒绝印刷工人搬到她那宽敞而现在却是空荡荡的屋子里去住,一开始就使他十分失望。奶奶
8、跟他们的关系 并不怎么密切,印刷工人沉不住气,在信里大发牢骚。有一次,我爹写信问他,奶奶现在干些什么,他的回答只是廖廖数语,说她常去看电影。到那边去的只是少年,或者是一对对贪图那边光线黑暗的情侣。她从来不赴小城的咖啡茶会,却常常到一个补鞋匠的工场里去,工场坐落在一条声名狼藉的小巷里,特别在下午,总有各式各样不大正派的人闲坐着。 在爷爷死后半年左右,印刷工人写信给我爹说,他母亲现在隔天就要在饭店里吃饭。这消息多么令人震惊!奶奶一生本来为一家十余口煮饭烧菜,吃的一直只是一些残羹,如今却上饭店吃喝起来了!她究竟怎么啦?不久我爹 出差到家乡附近一带,于是去探望他的母亲。他去看奶奶时,奶奶正想出去。她重
9、新把帽子放下,她看上去镇定自若,既没有特别兴奋,也并非默不作声。她还跟过去一模一样。房间自然一尘不染,她看上去也挺健康。她的新生活方面,只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她不想跟我爹一起到墓地去扫丈夫的墓。 “ 你一个人去吧, ” 她漫不经心地说, “ 他的墓在第十一排左面第三座。我还得去别的地方呢。 ” 印刷工人事后又说,她想必是到补鞋匠那里去了。他大发牢骚。 “ 我和家里人蹲在这几间小房里,只能干五小时的活,挣的钱又少,我的气喘病又发作了。可大街里那间屋 子却空着不住人。 ” 我爹在旅馆里租一间房间,等着邀奶奶去住,但她置之不理。看来她要和家庭生活一刀两断,现在想走一条适合自己脾胃的新路。可她究竟
10、想干什么呢!根据下一步报导,她已订了一辆“ 布雷克 ” ,想在某一个星期四到什么地方去远足。 我奶奶不是独个儿去 K 城的,有一个姑娘伴她同行,印刷工人现在简直惊慌失措了。 “ 现在她替那个 怪姑娘 买了一顶帽子,上面还有攻瑰花。 ” 印刷工人灰心绝望地说。 “ 而咱们的安娜连圣餐时穿的衣服都没有! ” 叔父的信写得歇斯底里气十足,信里一个劲儿数落着我们亲爱的奶奶,而且丝毫不肯让步。别的情 况,我是从爹那儿获悉的。旅馆老板向他眨巴着眼睛,悄悄说老太太像大伙儿说开的那样,现在正在寻欢作乐呢。 实际上,我奶奶在最后几年,生活上一点也不宽裕。不上饭店时,她一般吃少许蛋制品,喝些咖啡,主要吃的是她喜爱
11、的干面包片。为此,她破费买些便宜的红葡萄酒,每餐总要喝上- 4 - 一小杯。她屋子收拾得很干净 不仅仅收拾她所住的卧室和所用的厨房。但她瞒着儿孙偷偷在抵押。大家始终不知道她的钱究竟花到哪儿去了,看来她都给那个补鞋匠了。 严格地说,她一生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生活。 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 夏天 ,她清晨三点钟就起床,在小城空荡荡的街上漫步,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在补鞋匠那儿显然有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在高谈阔论。她在那儿经常带着自己一瓶红葡萄酒站着,只顾喝自己杯里的酒。 某一个秋日早晨,她突然在卧室里去世了。她活到七十四岁。我看到过她的一张照片,这照片是专为她儿孙们摄的
12、。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满是皱纹的小小的脸,嘴唇狭而嘴巴阔。她的脸很小,但并不渺小。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多次提到印刷工人 “ 大发牟骚 ”“ 惊慌失措 ” 等词语,可以看 出作为儿子,他只知索取,并不懂老人的内心,这也揭示出一定的社会何题 . B “ 补鞋匠 ”“ 姑娘 ” 等人物在文章中虽着墨不多 ,却给老太太的生活带来一些安慰 ,这使文章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C儿子來看自己,老太太并没有特别兴奋,甚至不愿意和儿子一起去扫丈夫的墓,可以看出老人在有意和孩子们划清界限。 D “ 电影院 ”“ 声名狼藉的小巷 ”, 老太
13、太和在这里出入的人们的身份并不相同。人物的对比可以让人感觉到老人生活的变化。 5、 “ 第一阶段的生活前后长达六十年,第二阶段却不到两年 ” ,这句话是理 解老人转变的关键,也是理解小 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5 分) 6、文章结尾的语言平实却很有张力,请结合文章分析结尾的妙处。(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公安部门打掉了一个以 “ 解冻民族资产 ” 为幌子、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这一事件再次将诈骗问题放到了舆论聚光灯之下。 事实上,老年人屡屡成为各种骗局的受害者,并不是一句 “ 容易上当 ” 就能解释的,而是有着 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某保健品传销组织的员工培训手册,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颇有启发意义: 一是老年人对死 亡有恐惧,二是老年人爱贪小便宜,三是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四是老- 5 - 年人大多 有老年病。种种心理诉求驱使之下,让老人更容易被那些空头许诺的骗局所迷惑。 “ 最好的孝顺,是让父母赶上这个时代。 ” 父母一辈,大多成长于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有些 根深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