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生物三轮冲刺:人教版(2019)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三常考知识点提纲汇编第一单元 第1课时走近细胞(1)(必修1 P5)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2)(必修1 P10)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3)(必修1 P11)原核细胞内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拟核。(4)(必修1 P11)蓝细菌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5)(必修1 P1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统一性表
2、现在都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有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第一单元 第2课时细胞中的无机物、糖类和脂质(1)(必修1 P20)植物细胞中自由水的生理作用包括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2)(必修1 P2021)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的原因是水分子为极性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分子或离子都容易与水结合。(3)(必修1 P21)水在常温下能够维持液体状态,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每个水分子可以与周围水分子靠氢键相互作用在一起,氢键不断地断裂,又不断地形成。水的温度相对不容易发生变化的原因: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4)(
3、必修1 P22)铁是血红素的组成成分,这说明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是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5)从糖类和脂肪的元素组成方面分析原因:脂肪和糖类均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但脂肪中“C”“H”含量高,而“O”含量低,故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多,需要O2多,产生的H2O多。(6)通过向北京鸭饲喂玉米、谷类和菜叶能达到育肥的原因:北京鸭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一单元 第3课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1)(必修1 P29)请叙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
4、团。(2)(必修1 P30)脱水缩合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3)(必修1 P32“与社会的联系”)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第一单元 第4课时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有机物的鉴定(1)(必修1 P3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必修1 P35)和DNA相比,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RNA含有核糖而不含脱氧核糖,RNA含有U而不含有T。(3)(必修1 P3
5、5)细胞中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着生物的遗传信息。(4)(必修1 P36)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的原因是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第二单元 第1课时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必修1 P404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2)(必修1 P43)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越多。(3)(必修1 P4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4)(必修1 P45)糖被:细胞膜的外表面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的糖
6、类分子,其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第二单元 第2课时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1)(必修1 P48)内质网是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2)(必修1 P48)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3)(必修1 P49)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4)(必修1 P49)中心体分布在动物与低等植物细胞中,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5)(必修1 P49)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6)(
7、必修1 P52)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7)(必修1 P52)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二单元 第3课时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必修1 P56)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2)(必修1 P56)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必修1 P56)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4)(必修1 P56)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
8、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5)(必修1 P56)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第二单元 第4课时水进出细胞的原理(1)(必修1 P6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必修1 P62)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3)(必修1 P63)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4)(必修1 P65)当细胞不断失水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第二单元 第5课时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1)(必修1 P65)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
9、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2)(必修1 P66)自由扩散(简单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3)(必修1 P66)协助扩散(易化扩散):物质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扩散方式。(4)(必修1 P66)转运蛋白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类。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5)(必修1 P69)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
10、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6)(必修1 P72)通过胞吞或胞吐进出细胞,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更离不开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第三单元 第1课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1)(必修1 P78)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必修1 P78)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3)(必修1 P8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4)(必修1 P82)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是分不开的。(5)(必修1 P84
1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6)(必修1 P84)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制剂适宜在低温下保存。第三单元 第2课时细胞的能量“货币”ATP(1)(必修1 P86)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2)(必修1 P87)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3)(必修1 P89)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许多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联系。第三单元 第3课时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1)(必修1 P93)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
12、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2)请写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有氧呼吸: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产酒精的无氧呼吸: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产乳酸的无氧呼吸: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第三单元 第4课时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结合O2浓度影响细胞呼吸的曲线分析:(1)O2浓度为C时,ABBC,此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不是(填“是”或“不是”)一样多,理由是根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可以看出,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二者消耗的葡萄糖之比
13、是13。(2)在保存蔬菜、水果时,应选择R点对应的O2浓度,理由是此时总CO2释放量最少,有机物的损耗最少。(3)低氧环境下,有机物消耗少的原因是在低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强度较弱,有氧呼吸因氧气不足,强度也比较小,故总的CO2释放量少,呼吸强度弱。第三单元 第5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及光合作用的原理(1)(必修1 P98)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它们可以归为两大类:叶绿素(含量约占3/4)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其中前者包含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后者包含胡萝卜素(橙黄色)和叶黄素(黄色)。(2)(必修1 P99)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
14、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3)(必修1 P101)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它内部巨大的膜表面上,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在类囊体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4)请根据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填充下图:(5)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产物为C6H12O6):6CO212H2OC6H12O66O26H2O。第三单元 第6课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1)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施肥时,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答出1点即可)。(2)请分析下图中限制P点和Q点光合速率的因素。如图1、2、3中的曲线分析
15、:P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应为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随着该因子的不断加强,光合速率不断提高。当达到Q点时,横坐标所表示的因子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要想提高光合速率,可采取适当提高图示中的其他因子的方法。第三单元 第7课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综合分析下图是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分析曲线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710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光照强度逐渐增大。(2)1012时左右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此时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加强导致气孔大量关闭,CO2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到限制。(3)1417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光
16、照强度不断减弱。(4)从图中可以看出,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CO2。(5)依据本题提供的信息,提出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有可以利用温室大棚控制光照强度、温度的方式,如补光、遮阴、生炉子、喷淋降温等,提高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正其行、通其风”,增施有机肥增大CO2浓度。第四单元 第1课时细胞的增殖(1)(必修1 P11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2)(必修1 P111)细胞周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3)(必
17、修1 P114)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4)据下面两幅不同生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A图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填“高等动物细胞”或“高等植物细胞”),判断的理由:具有细胞壁;无中心体,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图表示动物(填“植物”或“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此时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第四单元 第2课时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变化及观察实验(1)请画出
18、有丝分裂相关过程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含量变化曲线(以二倍体生物为例)。答案如图所示(3)若要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制作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中多余的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以免影响染色。第四单元 第3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必修2 P20)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必修2 P20)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3)(必修2 P20)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4)(必修2 P18)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
19、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5)(必修2 P27)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6)(必修2 P27)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其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导致了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第四单元 第4课时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1)(必修1 P119)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必修1 P121)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
20、性。(3)(必修1 P121)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的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4)(必修1 P126)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第五单元 第1课时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应用及人类遗传病(1)对21三体综合征进行染色体检查,可以看到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原因是父亲或母亲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未正常分离。(2)遗传病的调查:调查发病率时注意:选择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随机调查、调查样本要足够多。调查遗传方式可选择在家族中调查,多调查几个家族。第六单元 第1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必修2 P43)格里
21、菲思实验中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能转化产生S型活细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实验结论是在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必修2 P44)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到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实验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3)(必修2 P45)赫尔希和蔡斯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噬菌体只有头部的DNA进入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而更具说服力。(4)实验误差分析: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较高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2、,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5)(必修2 P45)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6)(必修2 P4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第六单元 第2课时DNA的结构与复制(1)DNA只有4种脱氧核苷酸,能够储存足够量遗传信息的原因是构成DNA的4种脱氧核苷酸的数目成千上万,脱氧核苷
23、酸的排列顺序千差万别。(2)DNA复制的特点是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DNA精确复制的原因:DNA双螺旋结构提供了复制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的精确进行。(3)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4)果蝇DNA形成多个复制泡的原因是果蝇的DNA有多个复制起点,可从不同起点开始DNA的复制,由此加快了DNA复制的速率,为细胞分裂做好准备。第六
24、单元 第3课时基因的概念与表达(1)科学家克里克于1957年提出了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对中心法则作出了补充,请写出完善后的中心法则。(2)转录的场所: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能量:ATP;遵循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A与U、T与A、C与G、G与C);产物:产生单链RNA。(3)翻译的场所:核糖体;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转运工具:tRNA;酶;能量(ATP);遵循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A与U、
25、U与A、C与G、G与C);产物:肽链。(4)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分子,进行转录过程时启用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填“都相同”“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第六单元 第4课时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例如,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就与表观遗传有关。(3)有研究表明,吸烟会使人的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对染色体上的组蛋白也会产
26、生影响。不仅如此,还有研究发现,男性吸烟者的精子活力下降,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4)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5)基因通过其表达产物蛋白质来控制性状,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与否以及表达水平的高低都是受到调控的。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表观遗传能够使生物体在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第七单元 第1课时染色体变异(1)(必修2 P87)染色体变异的概念: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2)(必修2 P90)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结果: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27、,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改变。(3)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4)Aaa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AaaAaa2211。(5)三倍体不育的原因是三倍体个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6)骡子不育的原因是骡子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7)单倍体育种中的秋水仙素作用于幼苗期的单倍体植株,多倍体育种中的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期的正常植株。第七单元 第2课时生物的进化(1)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2)(必修2 P112)突变和
28、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突变和重组是随机、不定向的,只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4)(必修2 P116)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5)新物种的形成途径:渐变:长期的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选择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改变种群基因库出现差异差异加大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有时不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6)物种形
29、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7)(必修2 P12112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异养厌氧(填新陈代谢类型)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这就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8)(必修2 P12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9)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第八单元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2)(选择性必修1 P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
30、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3)(选择性必修1 P4)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4)(选择性必修1 P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5)(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及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6)(选择性必修1 P9)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7)(选择性必修1 P10)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8)(选择性必修1 P1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9)(选择性必修1
31、P5)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第八单元 第2课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1)(选择性必修1 P18)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2)(选择性必修1 P19)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3)(选择性必修1 P20)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4)(选择性必修1 P2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5)(选择性必修1 P2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
32、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6)(选择性必修1 P23)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7)(选择性必修1 P23)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8)(选择性必修1 P24)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第八单元 第3课时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1)(选择性必修1 P28)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2)(选择性必修1 P29)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33、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3)(选择性必修1 P29)在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要慢的原因是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4)(选择性必修1 P2829)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机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第八单元 第4课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选择性必修1 P33)大脑皮层: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大脑皮层。(2)(选择性必修1 P3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34、。(3)(选择性必修1 P37)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4)(选择性必修1 P38)言语区:人类的语言活动是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相关的,这些特定区域叫言语区。第八单元 第5课时激素与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的过程(1)(选择性必修1 P51)血糖的主要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2)(选择性必修1 P51)血糖的去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随血液流经各组织时,被组织细胞摄取,氧化分解;在肝和骨骼肌细
35、胞内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起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如甘油三酯等。(3)(选择性必修1 P51)胰岛素的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4)(选择性必修1 P51)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5)(选择性必修1 P52)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6)(选择性必修1 P54)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
36、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7)(选择性必修1 P54)激素选择靶细胞,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的。第八单元 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选择性必修1 P57)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选择性必修1 P57)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3)(选择性必修1 P58)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功能实施调节的方式。(4)(选择性必修1 P6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激素又能影响
37、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第八单元 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1)(选择性必修1 P67)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2)(选择性必修1 P68)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3)(选择性必修1 P68)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4)(选择性必修1 P68)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称为抗体。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
38、结合。(5)(选择性必修1 P69)免疫系统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6)(选择性必修1 P7273)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的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7)(选择性必修1 P73)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8)(选择性必修1 P7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9)免疫活性物质不是(填“是”或“不是”)都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例如唾液腺和泪腺细胞可产生溶菌酶。第八单元 第
39、8课时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1)(选择性必修1 P77)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选择性必修1 P77)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会活化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3)(选择性必修1 P77)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最终导致过敏者出现皮肤红肿、发疹、流涕、打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4)(选择性必修1 P78)自身免疫病指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
40、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5)(选择性必修1 P84)每个人的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组织相容性抗原,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HLA。(6)(选择性必修1 P84)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7)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等,可以使T细胞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大大提高了异体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第八单元 第9课时植物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1)(选择性必修1 P9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
41、成向光弯曲。(2)(选择性必修1 P9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选择性必修1 P92)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几乎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所有生命活动。(4)(选择性必修1 P93)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5)(选择性必修1 P93)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6)(选择性必修1 P93)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器官水平上则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
42、,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7)(选择性必修1 P94)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8)(选择性必修1 P94)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衰老细胞则比较迟钝;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第八单元 第10课时其他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1)(选择性必修1 P98)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2)(选择性必修1 P99)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3)(选择性必修1 P99)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
43、络调控的。(4)(选择性必修1 P106)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5)(选择性必修1 P106)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6)(选择性必修1 P108)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第九单元 第1课时种群的数量特征(1)(选择性必修2 P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选择性必修2 P23)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后者适用于身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
44、范围大的动物。(3)(选择性必修2 P34)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的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4)(选择性必修2 P4)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5)(选择性必修2 P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第九单元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选择性必
45、修2 P9)“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2)(选择性必修2 P9)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3)(选择性必修2 P9)“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选择性必修2 P9)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5)(选择性必修2 P16)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时种群的
46、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6)(选择性必修2 P9)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7)(选择性必修2 P14)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应当指出的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涉及生物因素了。(8)(选择性必修2 P16)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
47、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第九单元 第3课时群落的结构(1)(选择性必修2 P22)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选择性必修2 P23)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3)(选择性必修2 P24)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4)(选择性必修2 P2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5)(选择性必修2 P2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6)(选择性必修2 P24)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7)(选择性必修2 P24)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8)(选择性必修2 P27)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9)(选择性必修2 P252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为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为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