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 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
2、中晚期的诉讼判决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2.下表是秦汉公文大体分类及主要形式。可见,秦汉时期A.官员文化水平较高B.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3.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书兵部之印”“安西都护府之印”等官署名称,官印也不再由官员个人佩戴,而是由监印官保管。这一变化体现出唐代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B.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
3、.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D.机构设置更加科学4.宋代绘画以精妙著称,画家以多样的笔法表现不同山石的纹理,不同季节的水波等,昆虫花鸟亦毫发毕现;当时还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橘录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反映出宋代A.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B.崇文抑武使文人寄情自然C.经世致用思潮影响广泛D.格物致知影响文化的氛围5.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南京开办书铺,从事戏曲、传奇写作的同时,开展印刻、销售业务。他还组成了“家班女戏”,自编自导剧本在各地巡演,其文名才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该史料最适合研究的主题是A.政治变革与阶层流动B.戏曲艺术与国民素质C.商品经济与社会观念D.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6
4、.清代,河北镇绿营兵驻守河南怀庆府,称为“怀兵”。从下表怀兵出征记录可知,当时中国A.内外矛盾交织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军令管理混乱D.东南沿海的防务空虚7.晚清海军学堂虽然在南方沿海地区率先创立,但从地域分布看,其密集区却在北洋区域,如天津水师学堂、威海卫水师学堂等,此外还有像天津海军医学堂之类的由海军部门专设的非军事技术类学校。据此可知,晚清海军学堂分布状况主要取决于A.地方对朝廷教育决策的贯彻力B.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西方列强军事侵略重心的变化D.晚清整体国防的战略布局8.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诗人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一系列诗文,“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娥眉独立时”“流俗待看除旧
5、弊,深闺有愿做新民”的诗句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这一现象A.维护了妇女权利B.促进了社会转型C.助推了清末新政D.加快了文化普及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训政纲领,依照孙中山建国大纲所定,承认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但由于人民“缺乏政治意识与经验”,应由国民党对他们进行“训练”而逐渐推行,以为宪政奠定基础。这表明国民党意在A.实践资产阶级政权理念B.循序渐进实行三民主义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10.1964年,由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发表,歌词“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6、。莽莽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饱含深情。这首热情豪迈的工人赞歌A.客观上丰富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内涵B.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启动C.有利于激发人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D.反映了工人阶级对三线建设的作用11.约公元前2500年的巴勒莫石碑最早记录了古埃及同外部的贸易,涉及从黎凡特(东地中海地区)进口最有价值的雪松木,而且这种贸易已经持续了五百年,考古人员也发掘出埃及商人献给毕布罗斯(位于地中海东岸)神灵的石器、猿俑、游戏板等。这可以印证A.海洋文明冲击农耕文化B.地中海文明的多元一体C.商贸活动促进文明交流D.埃及商人逐渐主导市场12.14世纪末,法语的语源被溯及古希腊神话时代,其作为一
7、种语言文化被学者称颂为“特洛伊”遗物,在社会和地域两个层面都得到认可;同时期,波希米亚(今捷克境内)的贵族法庭和城市议会使用捷克语记录公事,宗教作家也用捷克语宣扬信仰。这体现了A.宗教神学思想影响扩大B.封建制度推动文化发展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D.民族认同意识逐渐萌发13.大约在18世纪初,英语中出现“SIDEWALK”一词,指代“在两边的路”。随着市政和交通的发展,车行道占据道路的中间,步行在道路两边成为定式,因此该词逐渐演变为“人行道”,在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使用。这可用于说明A.技术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B.交通完善使市民生活边缘化C.市政建设提升社会的品位格局D.科技进步扩大了城市
8、的规模14.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强调,“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我们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由此可知,此时苏俄A.开始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B.已允许进行私营贸易C.积极宣传计划经济的思想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15.1934-1980年,美国政府中被委任以内阁、外交和法院要职的官员中有64%来自公司共同体,而这一比例在“新政”时期仅为47%,他们大多与经济集团的政策规划部门保持着密切联系。这反映出美国A.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B.文官制度的异化C.政府腐败程度的加深D.“滞胀”危机凸显16.1981年,世界
9、银行推出了有关南非洲发展的伯格报告。该报告认为在引发南非洲经济困难方面,信贷、汇率等内在的政策性因素比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以及“恶化的国际环境”所起的作用更大。据此可知,该报告建议南非洲国家A.提高政府民主化水平B.强化市场调节功能C.改善冷战对抗的局面D.加大对物价的指导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示意图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材料二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比率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两条线长期不能吻合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0、,说明其反映的清代现象。(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这种家族本位的法律伦理并非完全是穷途末路的罗网与糟粕。“礼法合一”的律法结构形式,以“礼”与“法”的相互勾连,将“人”“家”“国”三者天衣无缝地统合起来。显然,家族本位伦理如果能够剔除专制主义与身份等级的控制色彩,不过分扬尊抑卑,不颂扬等级差序,不轻视个体人格价值,那么,其内在所蕴含的仁爱孝悌的亲情法则、谦和好礼的交往法则、诚实信用的经济法则、克己奉公的社会法则,都不失合理性及有效性。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材料二 在清末民初律法的演进中,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
11、着大举侵入。律法的方向从“变法不变道”转换为“变法也变道”,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律法的主旨从“家族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更进一步发展为“国家本位”,律法的标尺从完全的“重义轻利”转化为部分条款的“重利轻义”。清末民初的律法不停更改着自己的伦理内涵及具体条款,然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传统伦理的现实价值并没有被定格在历史的尘烟中,而是再度如浪潮般回卷、复归。摘编自吴留戈清末民初律法中的新旧伦理冲突材料三 在近代社会转型和法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法制确实在向西方标准转型,表现为西方形态化移植、引进、吸收西方的制度文明。这就是中国的外倾运动方向,这是一个从被迫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
12、过程。除此之外,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转型还有一个内倾的运动方向,或者说是“中国化”的运动要求。这与法律西方形态化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法律近代化转型。摘编自张晋藩“变”与“不变”:20世纪上半期中国法律近代化转型的趋向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法律伦理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当今依法治国的启示。(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组织我们的政府,乃是我们自然的权利让我们为宪章加冕,从而使世人知道我们是否赞成君主政体,知道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因为,
13、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但为了预防以后发生滥用至高权威的流弊,那就不妨在典礼结束时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摘编自美托马斯潘恩常识(1776年)材料二 潘恩的思想极大鼓舞了北美民众,他被称为“美国体制之父”。人权论是他为了捍卫法国革命的原则而作,他再次提倡普遍的个人权利,追求全面平等,认为民众不仅能够将现存政府推翻,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订立宪法。此书一出,潘恩立刻被英国法庭以“煽动叛乱罪”进行审判。当他热情洋溢地把该书献给“第二祖国”美国时,它并没有像常识那样给潘恩带来无上荣耀,其宣扬的激进民主理论在
14、美国再也不受欢迎,他的晚年在一片孤苦凄凉中度过。摘编自金更兴论潘恩的权利观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股为潘恩恢复名誉的热潮。在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工业城市举行的盛大活动上,潘恩被冠以“人类权利的维护者”称号。1837年,美国社会为潘恩建造墓碑的募集活动并没有因为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停止,大部分捐赠数额为25美分到2美元不等,绝大多数捐献者可能并不富裕。1856年,在辛辛那提的一场纪念活动上,筹备会主席在开幕词中指出,潘恩的灵魂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和某一个时代,它会跨越重洋,穿越时空,警示我们不能让“自由”的“危机”在当今社会再度上演。摘编自毛琼洁试论托马斯潘恩政治思想及其在北美
15、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前后是如何实践潘恩思想的。(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潘恩形象在北美的变化并解释原因。(8分)20.2022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遇鉴文明文化节目(见下表),节目以中西比较的视角,运用视听手段实现文明的对话,诠释人类的绵长因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期目名称 节目主题第1期:天籁之音古琴与钢琴 超然物外,陶然忘机第2期:道器之合瓷器与玻璃器 格物致知,物我合一第3期:雅韵美声京剧与歌剧 音韵婉转,雅乐谐和第4期:写意绘真国画与油画 虚实之间,气象万千第5期:人间胜景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 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16、第6期:匠心天工中国家具与西方家具 方寸之间,奇思妙想第7期:华彩服章中国服饰与西方服饰 霓裳羽衣,华彩服章第8期:佳肴美馔中餐与西餐 色香交融,味道一统第9期:香沁醇萃茶与咖啡 清香醇厚,芬芳交汇第10期:瑰宝荟萃故宫与卢浮宫 文物有信,博览怡情第11期:生命律动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 柔美庄重,舞出百态第12期:沉思翰藻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 抒情咏志,炽热浪漫从上述节目涉及的门类中任选一组或多组,拟定一个主题,解释其中蕴含的文化异同,阐述其借鉴交流的价值。(要求:表述成文,中外关联,逻辑清晰,解释有理有据)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盟誓起源较早,且种类繁多,还
17、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加强了受封诸侯与王室之间的政治联系,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盟誓与宗法分封的形成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C项表述中,“确保”之说过于绝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公文分类处理,主要形式多种多样,表明秦汉时期行政事务运作比较规范,故D项正确。公文是行政事务运作的保证,体现不出官员文化水平较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统治效能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3.【答案】A【解析】官印是政府权力
18、的体现,唐代官署印文及管理的变化弱化了官员个人的作用,更重视机构、制度和体系的运作,体现了官僚制度日益成熟,故A项正确。印文内容变化并非用人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古代并非法治社会,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官署印文及管理的变化并非新设了官署机构,排除D项。4.【答案】D【解析】宋代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文人对山水形态、自然万物的研究即体现了这一思想,故D项正确;宋代关注自然科学成为风尚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使士大夫积极参与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现象不属于经世致用思潮,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明中后期,随着商
19、品经济的发展,戏曲等世俗艺术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人的价值取向,李渔从事编剧表演并谋求利益的现象正是这种氛围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变革、国民文化素质、主流思想变迁等相关信息,排除A、B、D三项。6.【答案】A【解析】从表格时间、地点信息看,该时期怀兵出征的背景主要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怀兵负责抗击英军及镇压太平军,可见当时中国内外矛盾交织,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B项;军令是指军队调动的命令,材料并不能体现其管理混乱,排除C项;从出征地理位置看,并非全是东南沿海,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威海卫都靠近清廷
20、的政治核心北京,所以晚清海军学堂分布于这些区域主要是考虑整体国防的战略布局重点倾斜的原因,故D项正确。地方对朝廷教育决策的贯彻力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所述状况与西方列强军事侵略重心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8.【答案】B【解析】从材料内容看,诗句反映了作者对二十世纪女性独立的倡导与憧憬,这有利于女性的觉醒,促进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仅是发表文章并不能维护妇女权利,排除A项;妇女解放并非清末新政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普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9.【答案】D【解析】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纲领无视民众权力,以“训政”而延缓民主建设,其实质是建立国民
21、党的一党专政,故D项正确。资产阶级政权理念是代议制、三权分立等,排除A项;此举是对民众权利的损害,并非真正实行三民主义,排除B项;这并没有扩大民众的权力,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歌曲是对工人的赞歌,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建设热情,故C项正确。歌曲内容本身并不能丰富“双百”方针的基本内涵,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就已经启动,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长期与东地中海地区贸易,而且埃及商人还信奉东地中海地区的神灵,这是文明交流的反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文明的冲击,排除A项;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色,有
22、交流借鉴,但并非一体,排除B项;D项属于过度推理,排除。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世纪在反对罗马教廷的斗争中,法国、捷克等地民族语言逐渐流行,并得到社会认可,体现出各民族对自身文化和传统的重视,即民族认同意识的萌发,故D项正确。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流行,并非宗教神学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技术革命的开展,市民的交通习惯也有很大的变化,城市不得不进行市政调整,专门的人行道出现,故A项正确;机动车走中间,人行道在两边,并未使市民生活边缘化,排除B项;这种市政革新是技术变革的结
23、果,与社会品位格局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靠同个人利益结合,靠经济核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已经允许私营贸易,故B项正确。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这一时期苏俄没有开始计划经济,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斯大林时期,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材料显示罗斯福新政后,美国政府高官很大比重来自各大公司,说明了政府经济职能的加强,与市场经济体关系的密切,是国家宏观调控发展的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与文官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现象并不必然导致政府腐败,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
24、现“滞胀”危机,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该时期是资本主义国家“滞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张新自由主义,放松政府对经济的管控。由此背景可知,世界银行的主张是强化市场职能,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改善冷战对抗与南非洲国家无关,材料信息也没有显示,排除C项;加大物价指导力度是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即加强国家调控,排除D项。17.【答案】(1)原因:中央集权遭到破坏,难以有效管理地方;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备,户籍管理困难;地主豪强隐匿户口;丁税过重,一直存在隐瞒人口现象;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小农很容易流亡脱籍。(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现象:清代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扩大;人
25、地矛盾突出。(6分,每点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表可以看出,中国历代的统计人口数大部分情况下低于实际人口数,说明有部分人口没有被统计到国家人口总数内。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户籍制度的疏漏、人口的隐匿以及流亡人口的存在等。(2)根据材料一图表可以看出,1700年之后中国的人口数量猛增;根据材料二表格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超越历代,数量大增;人均耕地面积却大幅下滑,可见当时的人地矛盾突出。18.【答案】(1)原因: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吸收了法家思想,长期占主导地位;以小农经济为特色的自然经济基础。(6分,每点2分)(2)特点:传统礼制与西方现代法律
26、相结合;体现政治民主化趋向;法律主体扩大;既注重个人权利也体现国家利益;法律标尺向“利”倾斜;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3)启示:立足现实,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交流互鉴,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体系。(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传统法律伦理的形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作答,政治上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经济上受自然经济的影响,文化上受儒法思想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中国传统伦理坚守着经世之学的信念,西方近代伦理也同步进行着大举入侵”可以得出“传统礼制与西方现代法律相结合”;根据材料“律法的主体从臣民转化为国民”
27、可以得出“体现政治民主化趋向”“法律主体扩大”;根据材料“律法的主旨重利轻义”可以得出“既注重个人权利也体现国家利益”“法律标尺向利倾斜”;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法律体系受社会现实影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3)三则材料讲述了从古至今中国法律的特色及变化,即中国法律发展到今天既有自身的生长因素,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当今依法治国的启示就是要立足自身,交流互鉴。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即可。19.【答案】(1)实践:颁布宪法;实行总统共和制度,国家元首和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避免专制。(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美国独立后,潘恩从备受推崇到晚景凄凉;
28、19世纪20年代潘恩形象再次得到社会认可。(2分)第一次变化的原因:美国独立革命的高潮已经过去,而人权论思想激进,追求全面平等,不符合政府利益。(2分)第二次变化的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弊端暴露;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工人团体的发展壮大。(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法律就是国王”“推翻国王”“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可知潘恩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治共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颁布宪法,确立总统共和制,实行民主选举,分权制衡,这些都是对潘恩思想的认同实践。(2)根据材料二可知潘恩的常识为他带来了巨大荣耀,但人权论却不受欢迎。因为潘恩在人权论中追求全面
29、平等,甚至是“推翻政府”,此时独立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政府已经成立,这种思想自然会引起政府的顾忌。根据材料三可知,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潘恩再次被美国社会所尊崇认可,结合所学可知,原因在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面临一系列社会问题。20.【答案】示例:香沁醇萃 茶与咖啡主题:东方的茶叶与西方的咖啡,在交汇中历久弥香。(2分)阐述: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传统茶文化和饮茶活动中体现的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中西方的交流中,茶叶、茶文化的交流是重要组成部分,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
30、之间形成了著名的“万里茶道”。各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在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文化等。西方的咖啡原产非洲,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近代以来逐渐风靡欧美。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工作之余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人文交流的深入,咖啡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论茶的清香还是咖啡的醇厚,二者芬芳交汇,构成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类型。(10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列出了十二组中西文化的对比,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了解的、擅长的一组或几组进行比较说明。阐述部分除了要说明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还要说明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及影响。最后归纳总结,提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