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新高考历史猜题模拟试卷2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公元前264年,埃及统治者托勒密二世进行税制改革,以新人头税取代牛轭税,新税的税额不到牛轭税的三分之一。同时,官员在税区登记居民身份、职业、家庭情况,附加了免税者登记。改革造就了一批以希腊移民为主体、拥有多种特权的群体,一般在档案中将其登记为“希腊人”。由此可见,这一改革()A开启了“希腊化时代”B埋下了族群冲突隐患C弱化了社会管理能力D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2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
2、。在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A具有重商倾向B精通商业经营C奉行重商主义D推动东西贸易3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国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这()A助力西、葡资本原始积累B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C造成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D不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健康发展4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希望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
3、职业教育”。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就是向下一代教授人人所必需的知识,使他们成为“能够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不仅能用手工作而且能用脑思考”的完人。这意在()A理性地引导青年到劳动的道路B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C强调教育事业应由国家来办理D贯彻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5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6从1965
4、年起,苏联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政策,到1979年,先后7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1966-1970、1971-1975、1976-1980这几个五年期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3.9%、2.5%、1.7%。这反映出苏联()A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遭到冲击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C经济体制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D社会经济陷入了全面停滞状态7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A太平军雇佣外国人制造武器B太平天国起义危及清朝
5、统治C清朝官员思想有了彻底转变D洋务运动的开展得到了推动8武昌起义后,独立省份纷纷成立军政府,实行都督集权,但随后由独立省份拥护成立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建立军政府,而是先实行总统制,后又改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A军政合一不符合中国的同情B政局变化引发了政治体制的嬗变C党争尖锐加剧政治局势动荡D代议制民主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9如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土地占有状况。这一状况可说明当时()成分占有田亩数/亩人数百分比/%土地百分比/%佃农、雇农、游农55.00贫农11019.806.00中农103010.8018.00富农30508.1018.00中小地主501004.0518.00大地
6、主100以上4.2540.00A民主革命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B民族危机冲击了小农经济的地位C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成就较显著D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101961年六月间,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对杜甫所做长诗兵车行的批判,理由是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于是华君武针对此事创作了下图的漫画。其目的在于A讽刺“左”倾思想B呼吁客观对待杜甫C批判和平主义错误D宣传阶级斗争观念11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下表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A甲B乙C丙D丁12秦简法律问答中有规定:“臣邦人(少数民族)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反者,勿
7、许。可(何)谓复?欲去秦属是谓复”;又规定:“擅杀、刑、髡其后予,谳(审判定罪)之”。由此可知,当时()A秦王朝重视维护民族地区统治B地方官吏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C基层管理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D西南地区强化了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13下表是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庄园经济迅速发展B地区局势动荡不安C生产技术革新缓慢D南北经济差距缩小14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
8、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15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C基层管理严密D行政效率提高16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正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A官府加强社会管控B契约内容繁杂严苛C契约签订较为
9、规范D土地流转十分频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隋唐时期,各民族交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华夷一体”局面逐渐形成。隋唐都是从鲜卑族建立的西魏、北周一脉相承而来,隋文帝希望所有的民众都能以仁义之礼相处。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代采用册封、和亲、互市、通商、会盟等等温和的方式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文质、儒雅、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及仪态万方的华夏礼仪文明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遣使大唐,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华礼仪。摘编自冯敏一体与多元: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新发展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初起时
10、,针对反清革命志士的政治口号,蒙古王公“虽然知道这一口号的矛头是指向清朝统治的,但鞑虏二字有着牵连蒙古的意味。”随着建国问题提上日程,革命派表示:“今后凡属蒙藏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皆得为国家之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之参政权”。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在颁布的退位诏书中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39年,成吉思汗第30代孙、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布明确提出,“蒙古是整个中率民族的一分子。”摘编自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材料三1922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长征中,中国
11、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193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9年,毛泽东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民族文化和结构特点等问题,稍后提出“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这些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点,与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民族”内涵基本一致。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派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6分)(3)
1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内涵。(4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世纪末,工业世界的一小撮“新帝国主义”强国征服了整个非工业世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国际政治体系相互交织,形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的全球国际体系”。这是一个由英国主导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国际体系。材料二:1900年至1945年,在科技大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如此多的重大变革,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遭受如此骇人听闻的浩劫。“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大萧条造成普遍的政治动荡和革命危机,三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
13、主义进行激烈的竞争。自由主义在大萧条后经历了嬗变,社会主义及民族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全球力量重心从西欧向美国转移。材料三:20世纪末,地球上大概有60亿人口,组成大约200个国家以及无数形形色色的非国家行为体。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火焰:“我们就是地球。我们再次团结在一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1)概括材料一中全球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体系面临的挑战。(8分)(2)结合材料二、三,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
15、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材料中中华文明发展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
16、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摘编自(美)韩森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有学者认为,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请
17、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重复材料)2024年新高考历史猜题模拟试卷2教师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公元前264年,埃及统治者托勒密二世进行税制改革,以新人头税取代牛轭税,新税的税额不到牛轭税的三分之一。同时,官员在税区登记居民身份、职业、家庭情况,附加了免税者登记。改革造就了一批以希腊移民为主体、拥有多种特权的群体,一般在档案中将其登记为“希腊人”。由此可见,这一改革()A开启了“希腊化时代”B埋下了族群冲突隐患C弱化了社会管理能力D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
18、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据题意可知,税制改革降低了税率,吸引诸多以“希腊人”为主体的移民,“希腊人”不仅代表了希腊文化,也成为特权的象征、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这个群体的形成增强了希腊移民和希腊文化在埃及的影响,但“希腊人”的特权也激发了敌对情绪,B项正确;“希腊化时代”开始于亚历山大东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税制改革吸引大量移民,这一外来群体享有一定特权,所以无法体现托勒密埃及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排除C项;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不同族群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
19、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A具有重商倾向B精通商业经营C奉行重商主义D推动东西贸易【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材料中对“商人”的词意解读与文学作品中对阿拉伯人物的描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传统中重商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阿拉伯人对商业的热衷,未体现其商业经营技巧,排除B项;“重商主义”的“重商”是指国家应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顺差贸易,形成于新航路开辟以后的西欧,排
20、除C项;材料未提及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新航路开辟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甘蔗种植国雨后春笋般地在这些岛屿上迅速增加。在英属巴巴多斯岛上,这个仅有4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900多个甘蔗种植园。这()A助力西、葡资本原始积累B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C造成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D不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最先开始殖民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大力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不利于殖民地
21、经济的健康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西班牙、葡萄牙并未把掠夺来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与世界动植物大交流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据所学,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是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并非甘蔗种植园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4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希望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就是向下一代教授人人所必需的知识,使他们成为“能够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不仅能用手工作而且能用脑思考”的完人。这意在()A理性地引导青年到劳动的道路B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壤C强调教育事业应由国家来办理D贯彻工农联盟的
22、革命策略【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巴黎公社时期(法国)。据材料“科学的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能够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不仅能用手工作而且能用脑思考”的完人”,得出巴黎公社意在理性地引导青年到劳动的道路,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态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排除C项;巴黎公社并没有发动农民群众,排除D项。故选A项。5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的胜利,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的殖民
23、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A强调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B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C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D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帝国主义时代”,此前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表明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二战冲击了旧有的国际秩序,不是交战各国战后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据材料“帝国主义时代”“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可知说的是国际秩序,而欧洲列强殖民扩张包含于其
24、中,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欧洲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6从1965年起,苏联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政策,到1979年,先后7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力度。1966-1970、1971-1975、1976-1980这几个五年期苏联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3.9%、2.5%、1.7%。这反映出苏联()A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遭到冲击B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C经济体制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D社会经济陷入了全面停滞状态【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
25、工、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反映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社会的经济体制亟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缺乏实质性突破,C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遭到冲击,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苏联社会经济并没有陷入全面停滞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7曾国藩、李鸿章以及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地方官吏何桂清、薛焕等人感知,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奕、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A太平军雇佣外国人制造武器B太平天国起义危及清朝统治C清朝官员思想有了彻底转变D洋务运动的开展得到了推动【详解
26、】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由于农民军借用了西洋技法,因此清政府的官员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生,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权力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外部势力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援助,排除B项;C项夸大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8武昌起义后,独立省份纷纷成立军政府,实行都督集权,但随后由独立省份拥护成立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建立军政府,而是先实行总统制,后又改为内阁制。这说明当时()A军政合一不符合中国的同情B政局变化引
27、发了政治体制的嬗变C党争尖锐加剧政治局势动荡D代议制民主政治理念已深入人心【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武昌起义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独立省份为保障革命成果,“先成立军政府,实行都督集权,但随后由独立省份拥护成立的中央政府并没有建立军政府,而是先实行总统制,后又改为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因此,反映了政局变化引发政治体制的嬗变,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军政合一,排除A项;党争尖锐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只是涉及上层领导对政治的建设,而
28、未涉及普通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9如表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人口的土地占有状况。这一状况可说明当时()成分占有田亩数/亩人数百分比/%土地百分比/%佃农、雇农、游农55.00贫农11019.806.00中农103010.8018.00富农30508.1018.00中小地主501004.0518.00大地主100以上4.2540.00A民主革命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B民族危机冲击了小农经济的地位C国民政府乡村治理成就较显著D土地革命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占乡村人口较少的地主与富
29、农,占据了大约80%的农村土地,而占乡村人口超过80%以上的贫雇农、中农以及其他民众,则仅仅占有不到20%的土地,说明了当时中国土地分配不均,农村阶级矛盾尖锐,这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参加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反映近代中国农村土地分配不均、地主阶级剥削农民,是封建制度导致的,而非由于民族危机冲击,排除B项;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表明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效果不佳,排除C项;材料反映土地革命的背景而非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101961年六月间,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对杜甫所做长诗兵车行的批判,理由是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于是华君武针对此事
30、创作了下图的漫画。其目的在于A讽刺“左”倾思想B呼吁客观对待杜甫C批判和平主义错误D宣传阶级斗争观念【详解】华君武创作本漫画的目的在于讽刺北京师范大学批判杜甫分不清正义和非正义战争,犯了“和平主义思想”这一时期出现社会思潮“左”倾趋势,才会出现高级知识分子这种脱离当时历史语境的针对历史人物上纲、上线式批判。故A项正确;B项不是作者的目的,是作者实现目的的手段;C项错误理解作者意图,排除;很容易看出本题材料不涉及阶级斗争内容,故排除D项。11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下表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A甲B乙C丙D丁【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
31、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甲中“宅兹中国”大意为居住在天下之中,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乙的大意为中原与四方少数民族以及五方之民,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可以相互转换,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丙的大意为秦国地理位置偏僻,不与中原各诸侯国往来,被当做不开化的少数民族来看待,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地理概念;材料丁的大意为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是因为有其礼仪,之所以被称为夷狄,是因为其没有礼仪规范,据此可知,此处“中国”指的是其文化概念。由此可知,材料甲、乙、丙中“中国”之意是相同的,而材料丁是文化概
32、念;故文献材料丁“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2秦简法律问答中有规定:“臣邦人(少数民族)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反者,勿许。可(何)谓复?欲去秦属是谓复”;又规定:“擅杀、刑、髡其后予,谳(审判定罪)之”。由此可知,当时()A秦王朝重视维护民族地区统治B地方官吏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C基层管理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D西南地区强化了对秦王朝的政治认同【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臣邦人(少数民族)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反者,勿许”,“擅杀、刑、髡其后予,谳(审判定罪)之”,并结合所学
33、知识可知,秦简法律问答中一方面规定少数民族的人是不允许离开其主长而逃亡到秦地去的,就是说少数民族人民必须要服从少数民族上层的统治;另外还规定对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孩子们加以特别的法律保护,不允许对他们加以杀害或刑罚。这些都体现了秦王朝重视和维护民族地区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强化其统治,A项正确;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而“为政以德”属于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少数民族上层统治的法律维护,并不是基层管理的制度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西南地区对秦王朝政治认同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表是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庄
34、园经济迅速发展B地区局势动荡不安C生产技术革新缓慢D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东汉永和五年与南朝宋末南方部分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江州、湘州变化很大,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人口变化差异大,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庄园,另外庄园只存在于东汉时期,排除A项;生产技术并不能决定人口变化,排除C项;扬州、江州、湘州军事南方城市,并不能反映南北经济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A政府管理职
35、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商铺建筑发展迅速”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布局有了显著的变化,D项正确;当时政府的职能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宋朝时期已经突破市坊分开的限制,排除B项;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15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
36、、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B法律制度严酷C基层管理严密D行政效率提高【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迁陵县署日常管理的地方事务包括民政、财政、军政、文教和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内容系统、全面,体现了当时基层管理的严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秦朝赋税负担“沉重”的详细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日常行政管理文书的全面,并未体现“法律制度严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日常行政管理文书”,未体现其实施情况,不能说明秦朝行政效率有所提高,排除D项。故
37、选C项。16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整体上结构差异不大,文字部分主要包括立契人、卖掉土地的理由、土地的由来、土地所处位置面积、议定的价格、证人签名等等。得到官府盖印公正的称“红契”,没有官府盖印的称为“白契”。这主要反映明清时期()A官府加强社会管控B契约内容繁杂严苛C契约签订较为规范D土地流转十分频繁【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土地买卖文书具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并且以盖有官府印章来区别不同的文书。因此反映了契约签订较为规范,C项正确;材料体现文书的规范,而不是强调官府加强控制,排除A项;契约内容具
38、有规范,但不能表明内容繁杂严苛,排除B项;材料反映契约内容的规范,而不能得出土地买卖的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隋唐时期,各民族交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华夷一体”局面逐渐形成。隋唐都是从鲜卑族建立的西魏、北周一脉相承而来,隋文帝希望所有的民众都能以仁义之礼相处。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唐代采用册封、和亲、互市、通商、会盟等等温和的方式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文质、儒雅、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及仪态万方的华夏礼仪文明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遣使大唐,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华礼仪。摘编自
39、冯敏一体与多元: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新发展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清革命初起时,针对反清革命志士的政治口号,蒙古王公“虽然知道这一口号的矛头是指向清朝统治的,但鞑虏二字有着牵连蒙古的意味。”随着建国问题提上日程,革命派表示:“今后凡属蒙藏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皆得为国家之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之参政权”。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在颁布的退位诏书中说:“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1939年,成吉思汗第30代孙、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布明确提出,“蒙古是整个中率民族的一分子。”摘编自杨天宏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材料三192
40、2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1935年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1939年,毛泽东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民族文化和结构特点等问题,稍后提出“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这些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观点,与当前我们所认识的“中华民族”内涵基本一致。摘编自赵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
4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派民族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内涵。(4分)【答案】 (1)隋唐一脉相承于少数民族政权;隋唐时期政权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仰慕;统治者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儒家思想和华夏礼仪文明的影响。(4分)(2)变化:由反满到主张五族共和。(2分)意义: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认同和团结;推动了中国民主共和的进程和发展;增强了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信心;激发了各民族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素质,实现民族复兴。(4分)(3)原因
42、:中华民族民族传统的影响;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的民族的现实情况。(任意两点得2分)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统一国家之下各民族有自治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2分)【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根据“隋唐都是从鲜卑族建立的西魏、北周一脉相承而来”得出是隋唐一脉相承于少数民族政权;根据“隋文帝希望所有的民众都能以仁义之礼相处。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得出统治者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根据“文质、儒雅、自信的儒家思想文化及仪态万方的华夏礼仪文明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
43、遣使大唐,学习儒家经典和中华礼仪”得出儒家思想和华夏礼仪文明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政权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仰慕,这也都促进了隋唐时期“华夷一体”局面形成的原因。(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革命派民族政策的变化,根据“但鞑虏二字有着牵连蒙古的意味”、“今后凡属蒙藏回疆同胞,在昔之受压制于一部者,皆得为国家之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取得国家之参政权”得出是由反满到主张五族共和。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的认同和团结;推动了中国民主共和的进程和发展;增强了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信心;激发了各民族的创造力和活力
44、,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素质,实现民族复兴。(3)本题是原因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形成的原因,根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基本政策”得出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影响和基于中国的民族的现实情况;根据“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得出是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抗日战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内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称谓;统一国家之下各民族有自治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世纪末,工业世界的一小
45、撮“新帝国主义”强国征服了整个非工业世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国际政治体系相互交织,形成有史以来第一个“完全的全球国际体系”。这是一个由英国主导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国际体系。材料二:1900年至1945年,在科技大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发生如此多的重大变革,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遭受如此骇人听闻的浩劫。“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大萧条造成普遍的政治动荡和革命危机,三种主要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进行激烈的竞争。自由主义在大萧条后经历了嬗变,社会主义及民族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全球力量重心从西欧向美国转移。材料三:20世纪末,地球上大概有60亿人口,组成大约200
46、个国家以及无数形形色色的非国家行为体。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火焰:“我们就是地球。我们再次团结在一起”。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1)概括材料一中全球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材料二阐释该体系面临的挑战。(8分)(2)结合材料二、三,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6分)【答案】(1)特征:形成角度:殖民征服;殖民扩张;武力征服;不公平。(4分)内涵角度:国际政治、经济综合体系(或政治、经济体系互相交织)国家地位角度:英国主导;欧洲中心。帝国主义体系内部角度:瓜分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矛盾;英、美对世界霸权的争夺等。帝国主义体系之外的角度:如一战后,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俄(联)社会主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任意两点得4分)(2)必要性角度: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