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历史下册考点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1.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2.内容:(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此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4)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5)以五星红旗为国旗;(6)采用公元纪年。(7)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1、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
2、国成立。(“国庆节”的来历)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与代表人物:1951年。阿沛阿旺晋美。2.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第2课抗美援朝1.背景(1)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威胁中国安全。(2)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过程:(1)开始:950年10月,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赴朝作战。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战斗英
3、雄:用身躯堵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他们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军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4.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5.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第3课土地改革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1.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直接原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 法律依据:19
4、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实施:(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改(2)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4.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
5、.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 (1)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2)交通运输业:新建宝成、鹰夏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4.结果: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1)内容
6、: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背景:分散经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7、2)主要形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合作化主要形式: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二、公私合营1.时间:1954年1956年。2.主要形式:赎买、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3.政策:赎买政策。(评价: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底):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8、。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造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局限性)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2.探索中的失误1、失误:(1)1958年总路线。总路线内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评价: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结果
9、: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3.调整国民经济(1)八字方针: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影响:1965年,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4.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重大事件(1)刘少奇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2)“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3)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2.危害: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
10、的损失。3.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4.启示:健全民主与法制;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个人崇拜等。三、建设成就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1956-1966)(1)表现: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
11、、兰青、包兰等铁路科技方面: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2)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4)模范人物是精神: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2、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2、1、思想基础: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内容:思想上: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二、拨乱反
13、正:1、1980年,恢复刘少奇的名誉,使建国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第8 课 经济体制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2、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3、推广: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4、意义:(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人均有很大提高。(2)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1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1992年,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9课对外开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特点: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
15、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3、典型: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4、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3)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4
16、)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5)1992年,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开放一些内陆市县。2、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推进)1、时间: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改革开放
17、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2)1982年,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1987年,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4)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内容: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18、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2、确立:(1)1992年,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2)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评价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二、 中共十六大( 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中共十七大(2007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四、中共十八大(2012年)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五、中共十九大(2017年)主要内容:新的历史定位: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年)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中国梦宏伟蓝图1、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4、实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目标:为实现中国梦,确定了“两个一百年
20、”奋斗目标:(1)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进行了部署。(2)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21、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5)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进入新时代,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3)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2、。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确立:(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3.实施: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47年,我国第一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意义: (1)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二、共同繁荣发展1.
23、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大大强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
24、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出发点与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实现祖国和平统一。4.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1)1984年,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澳门回归(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5、 (2)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4.回归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3)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4)中英、中葡的共同努力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1、大陆对台方针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两岸关系的发展(1)走向缓和:1979年开始,停止炮击,倡议实行通邮、同航、通商。(2)
26、历史性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3)重要一步: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1995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了两
27、岸关系的新发展。(3)重大进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两岸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三、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1)2015年,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2)开展反分裂,反干涉斗争(3)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第15课 钢铁长城一、陆、海、空军的建设1、陆军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2、海军(1)建立: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又组建了东海、南海、北海舰队。
28、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后又陆续装备了自己建造的核潜艇。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空军(1)建立:在陆军基础上建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2)发展: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二、导弹部队的发展1、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2、地位:导弹部队在现代军队中不可或缺;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3、任务: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三、新
29、时代强军之路1、强军目标:2013年,提出强军目标。2、政治保障: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3、五大战区:2016年成立,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4、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5、新 格 局: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国际: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2、提出:195
30、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倡导: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5、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1)概况: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3)矛盾和分歧: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
31、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颠覆”邻国。(4)取得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5)意义: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会议名称:第26届联合国大会3、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美、中日建交1、新中国成立初
32、期美国对华政策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2、中美建交(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2)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三、全方位外交(1)形成全方位、多层次
33、、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重要国际会议: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
34、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太空漫步(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3)2003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 2008年,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仓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5)2021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素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2、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成就(1)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2)改革开放后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进入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