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得胜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23 分 ) (一) 一般论述类文本(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文化雅俗观是在王纲解纽、政教分离、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阶段发生的。最早的文化雅俗观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 ,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和改造现实的思想倾向 ,但是 ,这时的知识分子都仍然将自己的学术和社会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 ,都希望自己的学术成为改造社会政治的指导思想 ,甚至盼望有君主赏识他们 ,依靠他们来改良社会政治。在诸侯们尚无力控制 社会力量、需要争取
2、社会支持的情势下 ,知识分子大都能够“乐道而忘人之势”或“以道抗势” ,体现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理想和社会精神的代表者所具有的人格力量。 然而 ,一旦统治者们有了掌控社会的政治力量 ,有了规范社会的统一思想 ,那些希望借助政治力量改造社会的知识分子就不得不与统治者合作 ,为统治者服务 ,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史记 ? 李斯列传记李斯赴秦前对他的老师荀子所说的一段话表明 ,他是抱着屈身事主、争取富贵的心态去见秦王的 ,这与孔子、孟子所主张的处世态度大相径庭 ,而和韩非主张的尊人主之势的思想是一致的 ,反映出战国末年 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当国家需要统一 ,而统一需要政治权威的形势下 ,在主强臣弱
3、、“势尊道卑”的社会环境中 ,知识分子要实现文化理想和自身价值 ,除了依赖于政治权威外也没有其他选择。于是 ,知识分子便从幻想中的“为王者师”蜕变为现实中的君王“言语侍从之臣” ,文学不再是知识分子文化理念的崇高勋章 ,而是为天子“润色鸿业”的漂亮花环 ,精英文学不得不与贵族文学联姻 ,文化雅俗观也就与政治雅俗观合流了。 如果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用铁血手段粉碎了知识分子坚持文化操守的痴情梦幻 ,那么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则用绥靖政策激发了知识分子 为政治服务的巨大热情。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大赋正是在大一统的政治语境和“劝百讽一”的文化期待中发展成熟起来的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 ,或以宣
4、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 ,著于后嗣 ,抑亦雅颂之亚也。”从大赋的创作来说 ,它是地道的精英文学 ;而从大赋的消费来说 ,它又是典型的贵族文学。实际上 ,它是精英文学与贵族文学的联姻 ,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依附于政治权力之后的文学新变。早期的汉- 2 - 大赋还多少保留有一点诗人的讽谕传统 ,而后期的汉大赋就只剩下“铺张扬厉”的华丽辞藻了。正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 ,辞人之赋丽以淫”。随着汉代政治鼎盛时期 的结束 ,汉大赋也逐渐式微 ,以致“少而好赋”的扬雄到晚年悔其少作 ,以为大赋乃“雕虫小技” ,声言“壮夫不为”。 汉大赋的衰微宣告了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政治的破产 ,却为文学的私人化和情感化开辟
5、了道路 ,抒情小赋的兴起和文人五言诗的诞生使文学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得到加强 ,而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便逐渐向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雅俗观转变。 (摘编自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时候,适逢王纲解纽、政教分离,文 化的雅俗观也在此时生出了萌芽。 B. 最早的文化雅俗观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理念和精英意识,在学术与社会政治相联系的情况下反映了士人对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倾向。 C. 知识分子大多能够“乐道而忘人之势”甚至“以道抗势”,体现出他们在社会精神和文化理想方面的人格力量。 D. 统治者有
6、了掌控社会的政治力量和思想规范以后,知识分子就不得不与君王合作以实现他们的学术主张和人生价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尊人主之势”到战国晚期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其社会原因在于国家统一 的趋势下君主政治权威日益强势,有志之士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B. 在国家需要政治权威的形势下,精英文学和贵族文学联姻,文化雅俗观与政治雅俗观合流,知识分子在与权贵交流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 C. 秦皇汉武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手段上有强硬和绥靖之分,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使知识分子丧失对自身文化理想和操守的坚持,只能服从于政治权威。 D. 精英文学依附于贵族政治的局面随着政治局
7、势的变化而瓦解,文学不再仅仅是歌功颂德的工具,开始成为个人审美和抒情的有效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果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早的文化雅俗观为标准,孔子和孟子处事态度所体现出的文化理想与文化人格属于“雅”。 B. 李斯与韩非“尊人主之势”的学术思想高度一致,表现在他为争取富贵而屈身事主,也意味着抛弃了士人“为王者师”的幻想。 - 3 - C. 扬雄从“少而好赋”到声言作赋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表明旧有的以人格为基础的文化雅俗观渐渐不再为知识分子接受。 D. 汉大赋的“铺张扬厉”辞藻华丽的风格是汉代鼎盛时期“雅文化”的体现,后来其衰落原因在于精英文学
8、依附于贵族文学的破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酒 摊 夏天敏 日子漫不经心地把一切熏旧,熏得斑驳、残败、开裂、焦黄,人也不能幸免。昔日的戚爷早已被历史的风烟卷走,不留一点痕迹。现在的戚爷,是地道的戚爷了,头发枯白,满脸皱纹,眼睑下垂,两眼暗淡无光。几十年的光阴,他在这个小酒摊上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颓败、松烂的雕像,但他依旧坐着,直到生命终结。 儿子出落成当年的自己,身材挺拔,相貌端正。他终归是成才了,读完大学,留在省城的大机关。果然不负心血,没几年,成为最年轻的处长。女儿呢,花样的美丽,诗样的空灵,有体面的 工作,在小城医院做医生
9、。 为了不让他再去摆摊,家里和他产生了诸多矛盾。儿子休假回来,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接待小城的体面人物。现在,他们的庭院明丽芬芳,花儿常开不败?隐藏在儿子内心中的,是爹的粗鄙,是那个小城深处癞疮一样的摊位。 戚爷誓死守住他的摊子,耐心的劝导,真诚的谈心,温馨的话语,痛苦的眼泪,统统无用。戚爷像坚贞的烈女,为了心中的那座牌坊,对任何威逼引诱都无动于衷,因为他心中有个梦。 年龄越大,那个信念越强;年龄越大,守望越坚。这么多年,戚爷为了那个约定那份守望闹了多少笑话。他去追过女入,多少次都是又尴 尬又失落;他随时瞟女人,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是花痴,是好色之徒? 戚爷还有个怪癖,隔三岔五,他要到那面围墙下睡一
10、夜。他用破披毡盖住了头,耳朵却支棱着,一有脚步声,立即掀开张望。戚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年在隆隆的枪炮声中,他和新婚不到半年的前妻走散了。那时,天才蒙蒙亮,黑暗在小街里幽灵样徘徊,东方的一抹曙光,才轻轻吻住关帝庙前大槐树的末梢。 戚爷爱做梦,尤其爱做和前妻有关的梦。这个梦,似乎是一个故事中的片断,总是不停地出现,每次都惊得他冷汗涔涔,惶恐惊悚;每次都让他心生悲冷,久久沉浸在梦的氛围中。 把这样一个 不断重复的梦和关帝庙下算命解梦的刘半仙说了,刘半仙说,这是一个人在- 4 - 等你,在找你,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要苦苦找你呢?戚爷不敢多讲,刘半仙的话让他更加坚信,前妻还活着,前妻一定会来找
11、他的,在这座小城,在小街的这座宅院的墙下。 不知不觉,小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戚爷摆摊的地方,是老城里的古城区,这里陈旧、古老、历史悠久,这么个地方是不能开发的,就像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有了病也不能动大手术,一动就没命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说是要拆迁了,拆迁就拆迁吧,能住上新房子当然好了。也有反对的,多是老年人,他们对这里的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年轻人呢,他们巴不得离开这个拥挤肮脏的环境。 其实他们不知道,县长和书记并没有要拆迁这片城区的意思,一个连工资都发不了的县没有实力来做这事,开发商看不上这里。是省上的一个厅级领导,在一次宴会中对小城的领导说,你们是父母官,关心一下我的老家吧。他
12、说了他的意思,县长说主要是钱的问题。厅长说,这个嘛你缩小点范围,就搞关帝庙下面那片,钱的事,我帮你们协调。厅长正是戚爷的儿子,厅长为戚爷死守在小街那面老墙下摆摊的事烦恼不已。 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这里就成废墟了。在这片废墟中,徘徊着一位白发 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孤独无助的眼里,流淌着无奈、凄苦、绝望。他顽强地寻找着,寻找那个他坐了几十年、守了一辈子的酒摊的位置。终于寻找到了,他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那残砖破瓦的土堆上。但轰隆隆的推土机响起来时,他还能坐下去么? 他要坐下去,他要坚守那个等待,那个排遣不掉的梦。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
13、说开头使用了一连串词语形象描绘出戚爷的现状,这和他当年的挺拔端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B家人对戚爷摆酒摊十分反感,软硬兼施,但戚爷不为所动,这正说明了酒摊 对戚爷的特殊意义。 C小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老人和儿子的对比,小城旧貌和新颜的对比,都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描写了戚爷晚年生活中的种种古怪的行为,表现了他人生经历的坎坷和心路历程的凄苦。 5小说中的戚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5 分) - 5 - 6小说以“守摊”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分) 二、古诗文阅读( 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是故圣益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