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

上传人(卖家):mrliu 文档编号:7737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林芝市二高 2017 2018 学年第二学期第 学段考试 高一年级汉文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 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

2、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 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

3、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 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

4、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2 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 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

5、观念更新的关系。 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 观点提供了例证。 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 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 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

6、放。 【答案】 1. A 2. A 3. B 【解 析】 【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 “ 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 错,比如伊斯兰风格,文中第二段说 “ 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 ” 。 C 项, “ 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 错,原文第三段说 “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 。 D 项, “ 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 错误,从文中来

7、看, “ 推动 ” 应为“ 昭示 ” 。 【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 项,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意在说明青花瓷的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结果。 【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3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 连贯、恰当;

8、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 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 ,于文无据。文本最后一段只是提到 “ 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 ,并没有提到 “ 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只欠母亲 赵鑫珊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能 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

9、 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盼决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 赵鑫珊,通知书! ” 邮递员的叫声。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 “ 北京大学! ”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 “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 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

10、 ” 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娘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 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4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 “ 你娘总是手拿

11、信对我们说: 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只有几行字! ” 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 今天,我为我的信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 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 “ 反右 ” 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她。她

12、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 “ 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 “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 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我母亲的地位大受威胁,遭到歧视。在饭桌上,祖父常用讽刺的口吻,冷言冷语敲打我母亲: “ 先长胡子的,不如后长须的。 ” 意思是二婶后来者居上,先得了儿子,我母亲落后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现象很严重。 母亲忠厚、老实,只好把眼泪往肚子里咽。她偷偷地去万寿宫拜佛,求菩萨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不久我出生了。 我刚四岁,母

13、亲便让我读书,发蒙,为的是赶上大我两岁的宝珊。所以整个小学、中学,我和堂兄宝珊都是同年级。母亲的良苦用心只有等到我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母亲说: “ 你为娘争了口气! ” 离开家乡的前一夜,妈舍不得我,抱着我睡。当时我十七岁。其实自我出生,从没有离开过娘。好在我走后,还有弟弟妹妹在母亲身边。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妈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十年,使我深感内疚。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 “ 我 ” 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日子。 B. 上了大学,为了 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 “ 我 ” 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 文章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式的追忆。 D. 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mrliu)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