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定远重点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段考卷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 I 卷(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 35 分) (一) 阅读文本选段 ,完成文后各题。 古人的环保 刘绍义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 “ 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 ”博物志 上也说: “ 居无近绝溪、群冢、狐蛊之所,近此则死
2、气阴匿之处也。 ” 古人在建造房屋以前,都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有没有被污染,符不符合卫生条件。 其次,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自古中国就有句老话,叫 “ 千里不唾井 ” 。周易上说,为了防止地下污物渗入井内,就用瓦甓修井,叫做 “ 井甃 ” ;说文解字上说,为了防止地面污物流入井内,人们便在井口安装木阑,叫做 “ 井榦 ” 。不仅如此,古人食用的井水中还不能有淤泥,周易卦象辞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 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 王弼注云: “ 井泥而不可食,则是久井不见渫治者也。久井不见渫治,禽所不 向,而况人乎?一时所共弃舍也。 ”所以井要一年一淘洗,一年一清理。后汉书中则有夏至日 “ 浚井改水 ” 的
3、记载,也说明古人对水源要求的严格。 对影响人类健康、传染疾病的老鼠和苍蝇、蚊子、虱子等害虫,古人也是不遗余力地设法消除之。诗经 豳风 七月里已有 “ 穹窒熏鼠 ” 的记载,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在房子里有老鼠窟窿的地方用土塞住,如果老鼠藏匿里面,就用火把它熏出。韩诗外传上,晏子对齐景公说: “ 社鼠出窃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坏墙,熏之恐烧木。 ” 这又说明古人消灭老鼠的方法,除了用火熏,还会用水灌。 至于苍蝇、 蚊子和虱子,古人也是用烟熏、用灰呛。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石灰,但人们已经知- 2 - 道用蜃灰涂墙、洒地,蜃灰与现在的石灰在消毒和杀虫方面,作用相同。周礼记载: “ 掌除墙屋。以蜃灰
4、攻之,以灰洒毒之。 ” 郑注: “ 除墙屋者,除虫 豸藏逃其中者。蜃,大蛤也。捣其炭以坋之,则走;淳之以洒之,则死。 ” 北宋刘延世的孙公谈圃中,详细记录了用艾熏蚊子的方法, “ 泰州西溪多蚊,使者行按左右,以艾熏之 ” 。 厕所也是环境卫生的大事,人要吃喝,也要拉撒,所以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非常重视。说文解字曰: “ 厕,清也。 ” 释名: “ 厕或曰圊, 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卫生间,因为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庄子 庚桑楚: “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 ” 注云: “ 偃,谓屏厕。 ” 也就是厕所。不仅如
5、此,古代对公共厕所也非常讲究,对厕所的位置要求挺严。墨子云: “ 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 此外,古人还严禁在道路上乱倒垃圾,违者严惩不贷,绝不会姑息迁就。汉书 五行志:“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 颜师古注引孟康说: “ 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渫人,渫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源。 ” 到了汉代,为了防止道路上尘土扬起,有损人体健康,要求路旁老百姓以水洒道。 道路两旁没有住户的,由政府的洒水车进行洒水。后汉书 张让传就有这样的记载: “ 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 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选自 2015 年 6 月
6、 10 日广州日报,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根据释名和博物志的记载,古人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建造房屋以前,也是要考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合适。 B. 几 千年前,古人就用土塞、火熏、水灌的方法来防治老鼠,但是火熏、水灌的方法也有弊端,这些方法可能会浸塌墙壁,烧毁梁木。 C. 古人对水源非常重视,因此对提供饮水的水井经常更换,防止出现 “ 井泥 ”“ 禽 ” 等这些脏东西污染水源。 D. 古人用蜃壳捣成的灰来给房屋内部消毒,以便驱赶清除藏在屋内的虫豸,与我们现在用石灰消毒杀虫作用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7、 ) A. 庄子 庚桑楚云 “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 ” ,是说游观王室的人周旋于整个宗庙,但同时又必须上厕所。可见古人把厕所作为检验房 屋质量的重要标准。 B. 老鼠、苍蝇、蚊子、虱子等从古至今都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传染疾病的害虫,人类与它- 3 - 们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C. 后汉书有夏至日 “ 浚井改水 ” 的记载,是说古人清理疏浚水井,来改善水质,以保证居民用水。 D. 秦朝严厉禁止在道路上乱倒垃圾,汉代时,还要在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扬损害人体健康,也由此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洒水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决定着人
8、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都必须认真对待并重视。 B. 古人净化环境的方法很多,例如用火熏水灌来防鼠、用艾草来熏蚊子、用石灰来消毒杀虫,这些方法至今我们还有所借鉴。 C. 李白平虏将军妻一诗有言: “ 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 ” 这里拿井来与糟糠之妻相比,警示人们要不忘记旧情,由此可见古人对提供饮水的 “ 井 ” 是非常重视的。 D. 古代对公共厕所非常讲究,对建修公共煎所的位置和尺寸都有严格规定,根据墨子记载,公共厕所的墙高必须在十二尺以上。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心影 汪曾祺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 是那样密切
9、。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多的。说某某湖是某某城的眼睛,这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比喻了。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 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
10、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 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昆明人 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 !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 4 - 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 “ 秋尽江南草未凋 ” ,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 ,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翠湖不种荷
11、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湖水 、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
12、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非常安静整洁。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 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 “ 喀拉拉 ” 一拔,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于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 “ 喀拉拉 ”
13、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 !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 “ 收茶钱 !” 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 “pia ” ,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 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 “ 凤凰三点头 ” 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 “ 贼 ” 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 德。不过堂倌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