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774531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793 大小:15.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3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3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3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3页
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 完整课件完整课件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商务印书馆,2008。 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凌远征:新语文建设史话,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书海出版社, 2002年。 绪论绪论 一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 中国语言学可分为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 A.传统语言学传统语言学 a.音韵 b.文字 c.训诂 传统语言学具有实用性特点,主要是为经书的释读和 传播而服务,其相关知识是零碎的而

2、非系统的,并且 也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体系。 B.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深受西方的影响。随着鸦片战争 以后西学东渐,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理论 的影响,进入现代语言学时期,马建忠(1898)的马 氏文通时期明显的标志。 二二.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的内容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的内容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是对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历史总结,包 括史实的描述、理论的概括、价值的评判等。 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现代化运动语文现代化运动 现代语文运动包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白话文运动;B.汉语拼音运动; C.国语统一运动 (详见何乐士现代语言学史) 同时中国语文的现代化,还应包括汉字的

3、整理和变革、 印刷书写体式的变化、标点符号的革新、阿拉伯数字的 引入和书写的规范 现代语文运动从清朝末年已经开始,其具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是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中国的语 文推向了现代化的道路,改变了以往言文不一的面貌, 为口语的统一和规划、教育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对 语言生活的便捷和规范的影响深远。 第一节第一节.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书面语一直以文言为主,与口语严 重脱节。 一一. .清末白话运动清末白话运动 19世纪末随着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书面汉语改 革的潮流,站在这个潮流最前面的就是黄遵宪、裘廷梁、 陈荣衮维新入物。 1 1. .黄

4、遵宪黄遵宪(1848一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历官任 日参赞、驻美旧金山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 其日本国志学术志(1887年-光绪十三年): “语言文字之不相合的弊端”、“语言与文字离, 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 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构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 五干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卷一) 2.裘廷梁裘廷梁(1857-1943),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作为 无锡白话报的主编,裘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 本,认为“文言”是阻碍教育普及、民智开发。 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 学庸论孟,皆二千年前古书,语 简理丰,非卓识高才,未易领悟,译以白

5、话,间附今义, 发明精奥,庶人人知圣教之大略。 3.陈荣衮陈荣衮(1862-1922),1899年(光绪25年)发表 论报章宜改用浅说,对文言文进行讨伐。 大抵今日变法,以开民智为先,开民智莫如改革文 言。不改文言,则四万九千九百分之人,日居于黑暗世 界中,是谓陆沉;若改文言,则四万九千九百分之人, 日禧游于琉璃世界中,是谓不夜。 陈荣衮把废文言提升到救国高度: 晚清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就在马氏文通问世的 1898年,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 创刊。接着,杭州、上海、苏州、宁波、潮州等地也出 现了白话报。 总结总结: a.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功绩是动摇了文言文的正宗地 位,为白

6、话文的登台作了相当的舆论准备。 b.不足之处是:一是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 二是祟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 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 二二.“五四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 “五四”白话文运动发起于1817年(民国六年),胡适、 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是运动的急先锋。 1.打到文言文打到文言文 胡适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1917.1): 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 文学的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 陈独秀: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1917.2): 曰推倒雄琢的阿谈的青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国民

7、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丈学,建设新鲜的 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 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陈独秀1917年年5月月1日日: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 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 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新青年3卷3号) 2.建设白话文建设白话文 刘半农刘半农1917年年5月月: 于白话一方面,除揭力发达其固有之优点外,更当 使其吸收文言所具之优点,至文言之优点尽为白话所具, 则文言必归于淘汰,而文学之名词,遂为白话所独具, 固不仅正宗而己也。 (新青年3卷1期 1917年5月) 胡适胡适1918年年: 我们可尽

8、量采用水浒、西游、儒林外 史、红楼梦的白话;有不合今日的用的,便不用 他;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 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存一集卷一) “五四”白话运动的业绩之所以远远超出晚清白话运动, 固然是整个时代潮流所决定的,但“五四”时期出现了 一批“善作白话者”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经过 “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地位大大提高了,阵地也 基本上巩固了。 3.“大众语大众语”讨论讨论 陈子展陈子展:1934年6月18日在申报 自由淡发表了文 言白话大众语: 文言白话的论战早已分过胜负了,现在我以 为要提出的是比白话更进一步,提倡大众语文学目 前的白话

9、文学只是知识分子一个阶层的东西,还不是普 通的大众所需要的只因这种白话还不是大众的语 言。 所谓大众语,包括大众说得出,听得懂,看得明 白的语言文字。标准的大众语,似乎还得靠将来大众语 文学家的作品来规定。 陈望道陈望道:1935年6月关于大众与文学的建设 1935年7月这一次文言和白话论战 叶圣陶、胡愈之、吴稚晖、傅东华、胡适、夏丐尊、黎 锦熙、胡绳、任白戈、徐慰庸等都发表文章,参加论战。 参加这次论战的人意见也相当分歧,如: 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 自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 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 如何建设大众语。 第二节第二节.现代

10、标准语的确立现代标准语的确立 标准汉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官话有两个含义:一 是官场中官吏们的用语,一是京腔。“国语”也有老国 音和新国音之分。 现代标准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清末以北京话为标准;民初采取双重标准,南北兼顾; 20年代以后又规定以北京音为标准。标准话基础方言的 论争,反映了复杂的文化心理和历史背景。 标准话的提出是由国语统一运动引起的。国语统一运动 的发生比白话文运动略微晚几年,它的正式提出是在20 世纪初年。 清末桐城派领袖吴汝纶(1840-1903)较早的提出“国 语”统一的思想。 赴日考察期间,日人伊泽修二向他宣传“国语”的重大 意义:“欲养成国民爱国心

11、,必须有以统一之,统一维 何?语言是也察贵国今日之时势,统一语言尤为急 急者。”当时日本很多学校设立了“普通语研究会”, “所谓普通语者,即东京语也”。 吴汝纶形成了一个思想,要以北京音为标准实现国语统 一。并打算用王照的官话字母作为统一国语的工具。 他在给张百熙的信中说:“此音尽是京城声口,尤可使 天下语音一律。” 1903年,清政府制定的学堂章程规定:“各国语言, 全国皆归一致中国民间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 不能通语,办事多扦格。兹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故 自师范以及高等小学堂,均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 门。” 从此,拼音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互相促进。 方的王照主张:“语言必

12、归画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 最便,日官话。余谓官者公也,官话者公用之话,自宜 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 南方的卢惹章原本主张以南京话为正音,这时也赞同 “颁定京音官话,以统一天下之语言。” 就在清政府覆亡的前夕,还有人向学部提出“统一国语 办法案”,建议由学部设立“国语调查总会”,调查语 词、语法、音韵。审音标准以京音为主。 清末的国语统一运动,热闹了好一阵子,收效甚微。但 标准语间题的提出,这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 情。 民国建立,标准话的基础方言成了有争议的间题。 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入会南北代表共44人, 就浊音字母和入声产生争议。1920年王璞在上海灌制的 中华国音留声机

13、片,阴阳上去四声以北京话为准, 入声就把北京话中的去声读得短一点儿,可是,“短” 而不“促”,“收”而不“藏”。 1913年“国音”通过后就争议颇多,1920年就发生了 “京国”之争。南京高师的张士一著国语统一问题, 要求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要以至少受过 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音,要求重新 制定字母。他的主张得到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赞同.该会 决议,请教育部“定北京音为国音标准,照此旨修正 国音字典。” 1926年,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 推举王璞、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汪怡、白涤洲等 人为起草委员,对旧国音进行修正。“凡字音,概以北 京的普通读法为标

14、准。” “新国音”立之后,并不是大家就都赞成以北京话作为 标准话了,持反对意见的大有入在。“诸家取舍,亦复 不同”。 胡以鲁胡以鲁: 吾国向所称为北京官话者,官吏用语,非公共语也。与 民隔,官话不及于民,言与文岐,官话又未尝著于书, 有之亦极少且劣,非一般所认也。且地处北偏,交通机 关向未发达,故北京官话势力实微。实际说所谓京片子 者,殆惟直隶南满之一部,直末方言间杂以满语者耳。 软化、锐利、延长、卷舌音,京片子为尤著。且长而抑 扬曲折,锐而头部共鸣,近于哀嘶,亦示文弱。据音声 以观社会心理者之所不取也。 (国语学草创97页) 胡以鲁理想的标准语是湖北话,与其老师章炳麟相同。 1930年王古鲁

15、著言语学通论,还很赞同胡氏的意见。 乐嗣炳乐嗣炳: 乐嗣炳生前在复亘大学中文系任教,又是大众语运动的 发起人之一。曾是国语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在大众语 论战中,也反对以北京话作为标准话,主张大众语的标 准是上海共通话。 北京的京随时代换成平,运河和官道的船筏 车马早已经不成时代的交通手段凭什么还有标准语 的资格呢? 上海是现代中国交通的枢纽,产业的大本营,文化的 中心点,同时是新中国语顶大的制造厂大众的标准 毫无疑义,该是新生的上海共通语。 胡适胡适(1921)国语文法概论国语文法概论: 严格说来,现在所谓国语,还只是一种尽先补 用的候补国语:并不是现任的国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这一种方言已

16、有了做中国国语的资格,但此时还不曾完 全成为正式的国语。 习者,未生不便之感觉也。吾人之始离乡里也,应对周 旋,一切不便,及其既久,不知不觉而变其乡音,其变 也,但求便利,无所容其自是,亦无所谓服从。况统一 之义,当各采其地之明白易晓、近文可写者定为标准, 互相变化,择善而从,删其小异,趋于大同,初非指定 一处之语言,而强其他之语言服从之也。至乙说所虑, 谓之为“难”可也,谓之为“不能”不可也。夫语言本 古今递变(顾亭林),今日各地之方言,已非昔日各地 之方言,具有明征。春秋吴越语,今苏杭人不解;红 楼梦之京话,与今之京话多不同;苏州白话小说及传 奇中之苏白,大异于今苏语;其他古今白话不同之证

17、甚 多。 但其变也,无轨道可循,则各变其所变。使立定国语之 名义,刊行国语之书籍,设一轨道以导之,自然渐趋于 统一,不过迟速之别而已。沈约四声韵谱,当时本 多反对,及其韵书流行,虽日本、朝鲜同文之国,亦归 一致。然则苟有轨道可循,无用虑区域之广、人口之多 也。由此言之,不必虑统一之难,当先虑统一之无其术 与具耳。同人等有见于此,思欲达统一国语之目的,先 从制造统一之方术与夫统一之器具,为入手方法。惟志 宏才薄,惧不克成此大业,爰设此会,冀欲招集同志, 共襄此举,四方君子,幸赞助焉。此启。 (原文无标点。录自新青年第3卷第1号。蔡元培等 86人署名。姓名从略) 第三节第三节.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

18、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 一一. 早期拼音化尝试早期拼音化尝试 文字改革这个命题是早已提出来的老问题。人们在长期 使用汉字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外国人拼写汉语文的 尝试中受到了启发,开始比较全面地分析、认识汉字, 思考汉字的改革问题,并产生了改革汉字的思想,进而 开始着手研制改革的方案。 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为了传教的需要, 他们开始试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文,帮助学习汉语文。 很显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其政治文化侵略的总政 策服务的。 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文的具体做法对当时我国著名的 音韵学者方以智、杨选杞、刘献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开始思考文字改革问题。 方以智: 字之纷也,即

19、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爷一义, 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 杨选杞: 辛卯(1651年)糊口旧金吾吴期翁家。其犹子芸章, 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 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 人们不仅提高了认识,有了一些新思想,而且更为重要 的是早就有人开始实践,试着创制汉语拼音方案。 公元1800年以前,福建泉州黄谦(字思逊)编成方言韵书 汇音妙悟,书中创造了一套拼切泉州话的拼音方案 “三推新数法”。 公元1850年前后,福建同安李鼎臣(字梅生)不仅明确提 出汉字改革的主张,而且还研制了一套注音字母式的汉 语拼音方案“新字”,并在厦门地区推行。 二二.清末切

20、音字运动清末切音字运动 鲁迅说:“比较,是最好的事情。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 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的难。” 清末,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浙江学者宋恕。 宋恕认为:“白种之国,男女识字者,多乃过十分之九, 少亦几十之二。黄种之民,识字者日本最多。”而中国 呢?“计今之识字者,男约百之一,女约四万得一。” 宋恕主张学习日本人的办法,日本的小学教育是“先授 和文,后授汉文;若师其意,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 多种,以便幼学。 谭嗣同(1865-1898)进一步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 声。”“象形,即方块汉字,“谐声”指拼音文字。 谭嗣同大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 音文字的人。 宋恕、谭

21、嗣同的拼音化只是一种主张,一种理想。在现 代语文运动中,第一个拼音方案是1892年卢戆章提出来 的。此后,各种方案相继出台。据倪海曙清末汉语拼 音运动编年史统计,清末二十一年的拼音运动,提出 的拼音方案有28种之多,其中康有为方案不详,实为27 种。 三三.注音字母四十年注音字母四十年 “四十年”: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到1949年汉 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这四十 年间注音字母具有法定地位,是全国通行的拼音字母。 1913年通过的注音字母总数为38个。其中声母24,韵 母14。 1918年正式公布时,字母总数为39个。其中声母24, 介母3,韵母12。 1922年教

22、育部公布的则增加到40个。 林语堂对注音字母评价: 周恩来评价: 四四.“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 “数人会”由刘复1925年在赵元任家中提议成立,“数 人会”之名源于切韵序文“我辈数人定则定矣”。 1934年刘复病故,赵元任的挽联是: 十载凑双黄,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从1925年9月到1926年9月,“数人会”开会22次,制 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9月14日教育部国语统 一筹备会召集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议决通过, 1928年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大学院正式公布。“作为国音 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 “国罗”社会影响不大,而历史意义却很大。它

23、意味 着汉语也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还意味着从明末以来, 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了一个比较 成熟的新阶段。 五五.拉丁化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是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在苏联汉学家的协 助下制定的。这个方案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以山东话为 标准),人们简称为“北拉”。 1929年,瞿秋白在苏联出版套中国拉丁化字母,瞿回 国后,在苏联的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和苏联的汉学 家一起继续研究,制定了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1934年在上海开展的“大众语”讨论中,张庚、叶籁士 等人对拉丁化新文字的优点作了介绍,主张“大众语写 法拉丁化”,鲁迅也写了汉字和拉丁化、关于新 文字等文章。 拉丁

24、化方案有声母(称为“子音”)22个,韵母(称为母 音)35个。 第四节第四节.“她”字的创造她”字的创造 “她”字是从“他”字分化出来的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 代词。例: 从她看见他嘴里这么说,眼光却射在她的脖子上, 便觉得颧骨以下的脸上似乎有些热。(鲁迅彷徨) 她又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家她这样地爱他, 她真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巴金家) 以上两例的“她”、“他”读起来都还是ta,并无男女 的分别,但是在文字上看起来,意思却是比较明确的, 确实有一目了然的好处。正因为这样,所以这种书面形 式上的分别终于站住了脚,被人们接受了,并且成了汉 语书面语的一个特色,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张。 2.反对

25、意见反对意见 刘半农她字的问题: 3.采用何种写法采用何种写法? 1919年2月新青年:英文she字译法之商榷 钱玄同钱玄同: A.不同意“他女”或 “她”, “她”可写作“女它”; B.照日本译“彼女”的方法,写作“他女”(两个 字); C.或可采用英文(He she it)或世界语(li si gi); 胡适胡适:不另造新字,可用“那个女人” 周作人周作人:“他女”“伊”。 “伊”字得到积极的反响,赞同的人较多。实际上,第 三人称阴性代词的确定是在“她”和“伊”的选择,早 期赞同用“伊”的人较多。 钱玄同钱玄同: 陈望道陈望道:女子性第三身“身次代名词” 陈氏1922年在作文法讲义 用字新

26、例中只用“伊”, 不提“她”。其时文学界很多著名作家也采用“伊”字, 如叶绍钧1920年9月在新潮(2卷5号)上的他和 伊,鲁迅呐喊中皆用“伊”。 钱玄同的坚持钱玄同的坚持: 用伊字虽然和他字的声音是分别得清楚了, 这 好 像 比 用 她 字 要 好 似 的 , 因 为 她 与 他只能在眼中显出分别,不能在耳中显出分别, 但其实并不尽然。事实上,用伊字却还有几处不 如她的。 这不如她字的几处是:一,口语中用伊 字当第三位代词的,地域很小,难求普通;二,伊 字的形式,表显女性,没有她字明白; 三,伊字伯近文言,用于白话中,不甚调匀。我想, 最好是就用她字,却在声音上略略改变一点。 钱的分析较中肯

27、,加上这个时候人们已经知道了“她” 字并非新造字,而是古已有之的,所以第三人称阴性代 词写作“她”字就更加站得住了。 附注附注: 此外刘复还提出为中性的第三人称另造它字,也引 起讨论,当时彼的呼声就很高,1923年出版的国 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在新字用例中就以它字 为主,彼字只是作为或体提出来的。 4.读音问题读音问题 20世纪20年代赵元任录制的国语留声机片课本,他 把“他”、“她”、“它(牠)”分别读作ta55、yi55、 to55。 20年代未定稿、30年代正式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也 完全采用了赵元任的读法,规定为法定的标准读音; “他”读ta55 ,“她”读yi55 ,“牠”读tuo55,又

28、读to55 。 5.“她她”字的使用字的使用 刘半农刘半农:琴魂(1917.4)他、她、它。(见 半农杂文1934.6 ) 她字的问题(1920.2) 叫我如何不想她(1920.9,1923年9月署名洪熙, 以情歌发表于晨报 副刊) 6.启示启示 A.外来词语的借用和吸收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是这种 借用和吸收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有需要和确 实有用,而且还应该是约定俗成的。 B.语言是不能随便改变的。汉语书面语第三人称代词的 性的区别是模仿外语的词形变化而创造出来的。但是, “他”、“她”、“它”只是字形上有所区别,语音上 并无变化,一律都读ta55。 C. 文字形式上的改进甚至创造,使

29、用古体字或接近原 有汉字形体的字,比起新造字来容易被人们接受。 第五节第五节 标点符号变迁标点符号变迁 一一.标点符号概说标点符号概说 1.标点符号的名称和来源标点符号的名称和来源 标点符号的名称是“五四”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据说, 最早使用“标点”一词的是高元。他在1919年出版的 法政学报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论新标点之用法 的文章,首先提出了“标点”一词。 1919年,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 适等六人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向教育部提 出了一个在我国文化史上很有影响的重要文件,叫做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议案”也采用了“标 点”一词,并正式定名为“标点符号”。 瑞典

30、瑞典 高本汉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中国语与中国文(张世禄译): 大概说起来,欧洲人表明语言上论理的关系,可以 说有了一种满意方法。中国人就不是这样。最近的时候 固然开始输入了标点符号,尤其在报纸上及学校课本上 最为风行;但是多数的人还是认他为不学者一种辅助的 工具罢了,许多重要书籍的印本上,语词、于句、语句 等彼此连续不断的写着,一点也没有把他们分离出来。 鲁迅鲁迅门外文谈门外文谈: 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难起来,因为 这可以使他特别的尊严,超出别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 上。汉朝的扬雄的喜欢奇字,就有这毛病的。唐朝 呢,樊宗师的文章做到别人点不断,李贸的诗做到别人 看不懂,也都为了这缘故

31、 事实上,我国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标点符号了。后来有 一种所谓“离经辨志”的办法,把每句离开一二个字书 写,以表示语句的停顿,而且早就有“句读”之学,并 且已经有了表示“句读”的符号,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有的叫“文字符号”,有的叫“句读符号”等等,直到 “五四”时期才正式确定名称为标点符号。 现有的标点符号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积极吸收西式标 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把原有的句读符号称为旧 式标点,而“五四”之后发展起来的称为新标点。 2.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标点符号的重要作用 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来表示停 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因此,必须重视标点 符号的使用。 杜牧杜牧清明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经过重新标点,把这首古诗变成为一种叫“小令” 的韵文: 清明时节丽。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经过重新标点,又变成一出“小戏剧”: 附例: 曹禺日出:不不是你别去 曹雪芹红楼梦黛玉临死时:宝玉宝玉你好 陈望道陈望道1918标点之革新标点之革新: 文字之标识不完备,则文句之组织经纬时或因之而晦, 而歧义随以叠出,而语学浅者,尤非恃此为导莫能索解。 以是,标点者颇成为语学教学上一重要问题矣。 二二.旧式标点符号旧式标点符号 到了宋

33、代,馆阁校书的开始从旁加固点的符号了。宋朝 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 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 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 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增韵: 今秘省校书式,几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 子字之中间。 可见,到了宋代读号仍是“、”,句号却由钩形变为圆 圈或点了。但是使用方法各有两套:句号用圆圈,读号 则用点;句号作点于字之旁,读号则作点于字之中间。 近代句读符号已经定型:句号用圆圈,读号仍用点,而 点于字下。 此外,近代有些报刊使用的旧式标点已经相当完备。比 如: 1876年3月3日,申报馆出版了一张白话报纸,叫 做民报(上海

34、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四名英商合 资兴办)。民报每天刊行文章全用白话文,每句的 末尾都空一格,人名、地名的旁边分别以竖线和点线表 明。 清初,回族学者刘智(字介廉、号一斋)著伊斯兰 教史天方至圣编年实录,成书于雍正间,刊刻于乾 隆间,不久因文字狱被清廷列为禁书。该书使用了一套 旧式标点。作者在书前的凡例中对这些标点的用法 专门作了说明: 三三.新式标点的提倡新式标点的提倡 1.新式标点是现实的需要新式标点是现实的需要 旧式标点适应文言,文言句式不长,句法相对简单,使 用原有句读号即可满足需要。而白话的文句则相对比较复 杂,旧式标点难以满足需要,因此产生矛盾,新式标点应 运而生。 陈望道陈望

35、道新式标点新式标点认为认为: “中文旧式标点颇嫌太少,不足以尽明文句之关 系”,“赶不上现今文章条理的成长”,因为“文章条 理,是随时代相知识进步的。古代与俗人,文章不能有 繁复的组织,所用标点也无需乎多。可是这少数的标点, 在条理繁复到或一程度的文章里,便不能应用自如,就 须增加或改良了。” 最早创制新式标点的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参与者,王炳 耀则是其中最早的一位开创者。 清末切音字运动倡导者卢戆章于20世纪初制订了他的第 二种切音方案(汉字笔画式的)。并在1906年在上海相继出 版了两本著作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因字母北京切音 合订,这两本书都专门规定了叫做“记号”的标点符号: 谭彼岸晚清的白话

36、文运动记载,1906年,南浔方冽 生蒙师箴言也已使用新式标点,甚至在一个句末竟 用四个标点符号“!?”。 1909年,周氏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书前的“略例” 中特别介绍了书中使用的四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表大声,?表问难,近已习见,不俟诠释。此他 有虚线以表语不尽,或语中辍。有直线以表略停顿,或 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弧。如名门之儿童年 十四五耳亦至者,犹云名门之儿童亦至;而儿童 之年,乃十四五也。 2.新旧标点的关系新旧标点的关系 陈望道陈望道新式标点新式标点:“我们这新式标点,便是这样从 旧式标点崩溃的所在萌芽出来的。” 陈望道陈望道标点之革新标点之革新: 造之者一人,而欲人之从之者万人

37、。苟非无可易者, 其事最为难能。势将或为寂无影响,或致异说纷坛而已。 数年以来,音标问题异形百出,定之如何其艰,盖即此 理。 因此,陈望道认为: 制定新式,不如采用西制,余则从旁取西标 者。 陈望道认为,采用西标“既系从众,为一部分国民之所 习惯,而其形有定,定约成俗,又最简捷,必不致如事 创造者之异形百出,转以利民众者而因民众也”,同时 他还列举了西式标点“便于书写,美于观览”等优点, 更提出了它是“万国通行”的观点。 陈望道陈望道新式标点的用法新式标点的用法: 新式标点是各时代造出来的(住点造出最早),不 是一时造出来的;是各国(不论英、德、法、意、俄、 日)通用的,不是一国专用的就是一种

38、万国通行的 记号。 实际上新式标点符号是 “采用西制,又当稍加厘订”。 即采用式标点,但又不生搬硬套,除逗号、分号、冒号、 问号、叹号、破折号与西式标点基本相同之外,其余的 标点符号则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 三种情况: 四四.新青年新青年的贡献的贡献 新青年从1916年9月出版的第2卷起,正式开始使 用两种符号:以“。”表句,以“、”表读。在此基础 上,新式标点符号不断成熟和发展。 刘复曾反对句读,后经过讨论改变自己的看法;陈独秀 曾主张以“:”代“;”,废弃冒号不用;胡适则主张 以“:”代“;”,以“、”代“:”,不用问号; 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原则上采用西式标点。 1918年

39、,新青年开始发表 五五.新式标点的形成新式标点的形成 经过大量实践和长期的经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我国 的新式标点符号,即马裕藻等拟订的新式标点符号。这 套新式标点跟前面所说的新青年提出的“繁简二式” 标点一脉相承,其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比新青年 的“繁式”少一个顿号,共12个符号: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批 准了“议案”,正式颁行这套新式标点。这是我国第一套 国家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而使新式标点从民间提倡、 推行,变为国家颁布施行。 六六.标点符号的全面推行标点符号的全面推行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制定的新的标点符号 用法,于1951年9月26日在人民

40、日报全文刊载, 正式发表。比起30年前公布的议案来,用法改 进的地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七七.新修订新修订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用法 1990年3月22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 署发出了关于修订发布的联合通知; 4月17日还专门召开了重新修订的标点符号用法新 闻发布会;4月19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出了标点 符号用法,新增间隔号和连接号,达到16个。这是我 国标点符号建设史上第三套法定的标点符号。 附录附录 第六节第六节.汉文横排横写沿革汉文横排横写沿革 长期以来,汉文都是竖行右起书写排印的,但是随着社 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汉文横排横写的问题也被提出 来了。不过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到真正

41、实行是有一个发展 过程的,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萌芽、提倡和推行三个阶 段。 一一.萌芽阶段萌芽阶段 我国最早开始左起横排的书刊有以下几种: 1.1892年,卢戆章出版拼音字著作一目了然初阶 (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该书编选的55篇汉字和拼音字对 照的读物,都是横刻的。 2.1904年,严复讲英文文法的书英文汉访出版。这 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左起横排的书籍。 3.1906年,清末切音字运动参与者朱文熊在日本出版了 切音字著作江苏新字母,该书“文字自左横读至 右”。 4.1915罕1月,留美学生组织的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刊 科学杂志,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个横排的刊物。 二二.提倡阶段提倡阶段 1.汉文横排横

42、写问题的提出汉文横排横写问题的提出 最早提出汉文左起援排描写问题的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闯将之一的钱玄同。 钱玄同钱玄同: A.1917年新青年第3卷第3号提出“汉文改用左行 横迤” ,“极希望今后新教科书从小学起一律改用横 写,不必专限于算学理化唱歌教本”。 B.1917年第3卷第5号论应用之文亟宜改良一文提 出“改革之大纲十三事”,其中一事是强调“改右行直 下为左行横迤” 。 汉语改右起竖排书写,而实行左起横排横写的呼声主要 有以下几点: 2.横排横写的优点横排横写的优点 钱玄同:钱玄同: 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 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 以

43、此例彼,知看横行易于直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 右,均无论汉文、西文,一字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 然则汉文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 横迪而出,则无一不便。 (新青年第3卷第3号) 三三.推行阶段推行阶段 继续推广继续推广“左起横排左起横排”的书写和排印方法的书写和排印方法: 左起横行的书写或者排印方法,在 五四时 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后来有一个时期的出版物,几乎 都用横排。例如 创造社的文艺作品,大部分科学著 作和进步的社会科学书,还有一般的剧本和诗集。至于 历来有关文字改革的书籍和刊物,不论注音字母的、国 语罗马字的和拉丁化新文字的,一律都是横排的。 1935年12月中国新文字研

44、究会发起我们对推行新文 字的意见签名运动时,这份有蔡元培、鲁迅、郭沫若、 茅盾等名流签名的重要历史文献还专门提到了横排问题, 主张汉字编印的书报都用横排。 占优势,而且越往上去校排的就超多。 第七节第七节.阿拉伯数字的引入阿拉伯数字的引入 198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 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 局和中宣部出版局等七个中央部门制定了关于出版物 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87年1月1日发出了公 布的联合通知, 要求新闻出版等有关单位“自1987年2月1日起试行。 这是我国有关数字用法的最完整最有影响的第一个中央 部门的联合规定,它的公布和试行有利于逐

45、步消防数字 写法上的混乱现象,有利于数字写法的规范化。 一一.提倡阶段提倡阶段 汉文数字改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从现 有的材料看,最早主张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是清末的切音 字运动参加者。 1906年,江苏昆山的朱文熊在日本出版了一本切音字专 著江苏新字母。该书的“例言”第十条明确提出: “数目字用阿拉伯字1234567890。” 1908年,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把数字写法专门列为 一个章节,题为文内带数目字写法,也就是拼音的 “音标字”拼写数目字的规定。这是我国使用阿拉伯数 字最早的最完整的规定。 正因为这样,所以有必要把他的规定摘录出来。文内 带数目字写法中分为三类: 真正有意识有理

46、论地提倡使用阿拉伯数字,还是在“五 四”时期。钱玄同首先明确提出了汉字数字改用阿拉伯 数字书写的主张。 1917年7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5号发表了钱玄同给 陈独秀的一封信,信中提出的“改革应用文大纲十三件 事”的第十件事,就是改用阿拉伯数字。他在信中写道: 数目字可改用亚拉伯码号,用算式书写,省 万千百十诸字。(如曰说文五百四十 部,广韵二百有六韵,注音字母三十有九,可作为540、 206、39也。此法既使书写,且醒眉目 二二.试用阶段试用阶段 汉文数字改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主张,虽然早在20世纪 初就已经提出来了,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 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呼声更高了,而且有些著作的公元、

47、 序号也偶尔在使用阿拉伯数字,但是真正付诸实施,开 始有汁划地逐步试用,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持别是 1956年汉文横排横写全而实现之后的事情。 文革时期,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可贵开端也竞遭扼杀,结 果是出版物上不仅随心所欲地乱用数字,非常混乱,而 且更多的是不敢再使用这种“洋货”了。 1982年,国家标准总局批准于1月1日实施的标准化 工作导则编号标准的一般规定:“标准中的数值一般 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带计量单位的数字,则“必须用 阿拉伯数字书写”。 三三.总结推行阶段总结推行阶段 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中央部 门制定、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 适应了当前统一阿拉伯数字使用规范的需求。 中国传统数字表达法 第八节第八节 汉字简化汉字简化 一一.汉字发展总体趋势汉字发展总体趋势 从甲骨文开始,汉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 演变过程长远,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现代汉语语法学全册精品完整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