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779400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PPTX 页数:222 大小:1.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2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2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2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2页
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 (山东专用) 第二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八 散文阅读 A组组 20162020年山东中考题组年山东中考题组 一、一、(2020临沂,16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那一束光 李朝德 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 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 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 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 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

2、,兴奋激动转眼间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 描述。 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 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 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 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 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 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

3、 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 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 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 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 于鸿毛。 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 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 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 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

4、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算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 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 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 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 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 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 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 窗外模

5、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 正纳闷这是哪一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 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 母亲。 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了。” 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 了。” 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

6、着, 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 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 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 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 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

7、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 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 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 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选自意林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第四自然段“火车在夜色中

8、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作者“忐忑”的是什 么?请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3分) 2.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作用?(4分) 4.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 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4分) 一、一、 1.答案答案 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忐忑”即“心神不定”,“我”心神

9、不定的原因通过阅 读后文的故事,可以在第三段中找到。因为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但是在黑夜,“我”却和母亲 达成约定,在路口和母亲见一眼。约定达成后,“我”对年迈的母亲站在黑夜的路口就为了看“我”一眼 而漫长等待充满担心。用原文回答即为第三段。 2.答案答案 母亲总嫌时间过得慢,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表现出母亲在父亲过世后生活的无聊以及 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深层含意的理解。因为我在外地工作,父亲已经过世,所以家中只有母亲自 己。因无人陪伴,母亲的生活单调无聊、寂静平淡,这种无人陪伴的孤独是母亲觉得时间漫长的原因。画 横线这句话写母亲认为时间很慢的感受,

10、通过“常”字和“总”字,表现母亲生活的寂寥和孤独寂寞的内 心世界。 3.答案答案 还没有一米六高的母亲,夜色中站在不过只有三四米宽的路口等“我”,尽管“我在夜色的火车 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母亲依然站在故乡的路口给“我”点亮一束光,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牵挂 和深深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和家乡深深的思念。 解析解析 题目考查最后一个自然段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 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路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这段话中的 数字写出了“我”、母亲和小米田道口的渺小,但是在这样的小地点、小人物里却承载着母亲和“我” 之

11、间浓厚的情感,有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深的爱,也有“我”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深思念。厚重的情感 与渺小的地点、人物给人强烈对比冲击,使得情感体会更加浓烈,同时以小见大,情感升华。 4.答案答案 (示例)我喜欢“那一束光”。(1)“那一束光”的意蕴丰富,一是“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 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二是母亲就是那一束光,照亮“我”人生前进的路;三是母亲让 “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不让“我”迷失人生的方向;四是那束光是对“我”内心思念母亲及家 乡的抚慰。(2)含蓄的表达主旨:表现了“我”对母亲和家乡深深的思念,而“黑夜的火车”这个题目没有 如此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解析

12、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黑夜的火车”只是“我”乘坐通行的工具,交代“我”所有活动均在夜 晚的火车中发生,没有丰富的含义及作用。而“那一束光”则是传递“我”与母亲故事与情感的桥梁,意 蕴丰富。那一束光既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又暗示母亲就是那一束光,照 亮“我”人生前进的路;另外这束光让“我”在黑夜中能够看到故乡,不让“我”迷失人生的方向;同时也 是对“我”内心思念母亲及家乡的抚慰。这一题目能够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主旨,紧扣文章内容。 二、(2020青岛,1923)现代文阅读。(18分) 大城小树大城小树 连 亭 树本来长在乡野,由于人的关系,进了大城。虽然有些树由于水土不服

13、而总有些营养不良,但毕竟大城算 是有了树。 霓虹闪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若是没有树作为衬托,也只是没有生气的热闹而已。堆满楼、车的大 城是死的,而树的加入,激活了城市。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 乐声。在树的一静一动中,大城获得了庄重和灵动。而这庄重与灵动的布景里,常常少不了鸟的身影。在 大自然中,鸟是跟随树生活的,人们把树搬到大城,就把鸟引到了大城。唧唧啾啾的鸟声,给大城增添一抹轻 灵的亮色。 与大城相比,树很单薄,没有楼高,树间的鸟鸣也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淹没。在大城,似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 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但不管是否在意,大城越来越离不开树了。

14、 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比如树变换了风的走向,比如树接住了窗前的一缕目光,比如树读懂了匆 匆行人的疲累,一切就有了不同。树不经意间的每一次摇动,每一次呼吸,对大城来说都是恩惠:休息时,人 们用树的那抹绿色放松疲劳的眼睛;在车站候车时,人们需要行道树遮阳挡雨;大城有了树,仿佛装了无数 净化器,人们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光合作用的律动 走在人头攒动的繁华大街上,人有时会与一棵棵树对望。人们看着树,树也同样注视人,它们温和、宽容 的目光,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有时经过一棵树,听到鸟鸣周匝,耳朵会突然醒来,头会不自觉地抬起来,对 鸟投以欣喜的目光,对树发出由衷的赞叹,混沌的兴致一下子活过来,突然哼出一些

15、遥远的曲调,仿佛自己又 变回那个新鲜的血肉丰满的人。 前阵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城添新居,费尽心力地将老家的一棵月桂搬进新家的花圃。我去看了这棵月 桂,它已经有胳膊那么粗了。朋友说,这棵树是断不能割舍的,倘若不能将它带来,宁可回老家也不进城。我 想起作家苏童也曾为没有属于自己的树而耿耿于怀。有一天他突然在城里拥有了两棵树。他在文章里写 到,这两棵树弥合了他与整个世界的裂痕,这是父母和朋友都不曾做到的。我的朋友,并不像苏童那样是个 名作家,但他与树的感情,和苏童是一样的。 我曾在医院听了将近一个月的树声。我生的不是什么大病,却得住院,得手术,手术后又得住在白惨惨的 病房里,怎么受得了呢!况且,又不能

16、看书,不能见很多的人,一天到晚或躺着,或靠着,无聊得很。我多么希望 能跟外界多一些交流啊,只要能够冲破这狭小的病房,什么都是好的! 有一天,我仿佛听到了一棵树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我还听到了鸟儿的声音,唧唧啾啾,唧唧啾啾 我睁开眼睛向窗子看去,见不到树,偶尔能看到鸟儿掠过窗玻璃的身影。我想,那窗子底下必定是站着一 棵树的,不然哪来的沙沙声与鸟儿的歌声呢?我问从外面回来的母亲,母亲说:“是呢,是一棵碗口粗的杉 树。”等我能从病床上起来走动,我就时常趴在窗口看院子里的那棵杉树。它挺拔、秀丽,枝叶间竟还隐 藏着一个鸟窝,我猜想那鸟窝里一定有正在孵化的鸟蛋。呵,医院里的一棵树上,生命正在悄悄地孕育萌

17、发!一个清晨,我在病房里醒来,听到沙沙沙的声音中夹杂着雏鸟的欢叫声,急忙奔到窗口,只见鸟妈妈正给 小东西喂食呢! 医生说,我心态好,手术后恢复得特别快,可以提前出院了。我竟很舍不得那棵树,我的康复是它赐予的。 出院前,我专门去看望它,我忍不住对树投以惊叹的目光:它脚下的泥土那么少,但枝叶依然繁茂,始终朝着 天空和阳光的方向用力延伸。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从医院出来,我终于又能走在大街上,走在一棵棵树之间。大城依然繁闹着,那一棵棵挺立在大城的树依 然生长着。我想,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 不可或缺。

18、 (节选自连亭以一棵树为起点,有删改) 1.文中的“树”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2.“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请结合 上下文分析。(4分)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3分) 树静止时,如大城恪尽职守的卫兵;树摇动时,荡漾出轻微的波浪般的乐声。 4.如何理解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5.文末说,“我们身边一些或远或近的人,像极了这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树,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是不可 或缺”。文中的“树”让你联想到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

19、分) 二、二、 1.答案答案 “树”给城市增添生机和轻灵的亮色;“树”抚慰需要帮助的人们,消融了人的紧张疲惫; “树”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弥合了人与世界的裂痕;“树”带给人们力量与希望,使人变得坚强。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概括文章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文章第段写“树”在大城,激活了城市,给城市 增添了轻灵的亮色。第段写到了“树”在某一瞬间给人们带来抚慰,能够消除疲惫并帮助需要帮助 的人们。第段写到“树”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弥合人与世界的裂痕。第段通过写自己生病在医 院里看到一棵树,写了树给人带来了生命的力量,让人充满希望,乐观坚强。 2.答案答案 放在第段开头最合适。第段写了树能够给大城增添一抹

20、轻灵的亮色;第段写“在大城,似 乎人与树各有各的存在,各有各的活法,互不相干”。两段间有转折关系,“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 的”这句话可以连接两段,使得段意衔接更加自然流畅,符合逻辑,因此应该放在第段的开头。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逻辑顺序的整体把握。“然而在大城,树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句话中 “然而”一词有转折之意,说明前文所讲内容应为“树”在大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后文则应该是写大城 中人与树之间互不相干的活法,从而表现“树”被忽略。所以,通读全文可知这句话应是连接段的过 渡句,放在第段开头最合适。 3.答案答案 修辞角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树比作卫兵,生动形象地写出树

21、对城市坚定的守护;将树摇动 时发出的声音比作波浪般的乐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随风摇动时声音的灵动美好,表现了树使城市更有 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解析 本题要求自选角度赏析句子。这句话句式整齐,两个分句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可以从修 辞的角度去赏析。赏析时应注意点明具体角度,然后根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方法写清将比作,生动 形象地写出,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4.答案答案 这棵树所蕴含的向上生长的力量让“我”心态变好,得以提前出院。从此以后,这棵树曾带给 “我”的生命的力量就转化为“我”自身的力量,扎根在“我”心中,伴随着“我”成长,这棵树成了 “我”生命中的参天大树。 解析解

22、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从此这棵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潜滋暗长,成为我生命中 的参天大树”中“从此”一词应该解释清楚,即“我”生病痊愈后;“树便在我心里扎下了根”说明这棵 树给“我”带来的生命的力量已转化为“我”自身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心中生长,成 了“我”人生中的参天大树。 5.答案答案 (示例)我联想到了环卫工人。环卫工人默默地付出,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常会忽略他 们,但他们为我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开拓思维,联想生 活中像树一样的

23、人。文末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身边的“树”与我们或远或近,但却切实存在于我们身边, 为我们及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环卫工人等,他们和树一样默默付出,为我们改善生活环境,为社会做 着贡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题就是让学生答出像树一样的人以及这类人的特点、作 用、地位及我们对他们的认识。 三、三、(2020东营,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带着风声的花 刘成章 半世纪前的某年某月,有一批血气方刚的艺术家,把“山丹丹”这个口语里、民歌里才有的声音,从民间 的唇上搬下来,让它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那批艺术家是延安鲁艺的人。我那 时年小,并不知道此事

24、,不过我却知道,山丹丹是我们陕北一种极好看的野花。 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大着胆子结伴上山。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好像到了另 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带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哧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 和头发也被吹得就像活了。我们在欢笑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 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阴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声喊叫:“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眼睛 倏忽一亮。啊,真的是山丹丹!在不远处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趴在 那里,伸出各自的小黑爪子,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

25、在花盆里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 开花。 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 具,把它连根儿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就像一疙瘩大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 个石崖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心想,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了。 光阴飞逝数十年之后,我在创作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懒觉,开花最 晚,但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春二三月铁牛吼,黄牛也吼,它却翻个身又睡着了。四月五月六月,青蛙击 鼓吵它,小河弹琴闹它,黄鹂梢头叫它快醒醒,千树万木大声呼唤,它也还是不醒不开。然而到

26、了七月半,烈 日猛地发威,炙烤得万物垂头打蔫,土地也往往干裂,这时候,山丹丹就赶紧起床,一听到雷电隆隆起身播雨, 它就以开花回应,赶紧给雷电探寻着目标,哪一带需要雨,它就在哪一带摇摇自己的花朵。于是酷热的大夏 天,往往就像打开了菩萨的甘露瓶儿,喜雨纷纷洒下。 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崖下,隔了几天再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 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 个小鬼真有恒心啊! 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 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

27、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 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 读大学时,我的知识增长了,知道山丹丹还有野百合、红百合、细叶百合等学名,但我只想继续叫它山丹 丹。山丹丹是我们的祖先给它取的乳名。 每逢暑假回到陕北,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能看到山丹丹。而暑假之时,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 鲜炫目。啊,你看这边的山沟里,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你看那边的背洼上,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 落下来了!啊,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让人爱得心颤。 工作后,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不意间看见一个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猛然停了下来,

28、顺着她的目 光看过去,那儿是一棵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我看见那婆姨站定仔细地观赏起来,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她就像 得到了一种神启,或者得到了一种提醒:女人就是要俊要美!尽管她的穿着打扮可谓漂亮整洁,她还是捋了 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地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这山丹丹,给了陕北人多少爱美的情愫! 在无数次欣赏之后,我对扎根这片土地上的山丹丹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意。山丹丹不避阴暗,不嫌低微,总 是和杂草们混生在一起,往往越是苦焦的穷乡僻壤,越有它的身影。在往昔那漫漫的长夜里,它就像杨白劳 买回的二尺红头绳,就像一杆红旗突然飘扬在高高的永宁山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 频仍的土地,怎么能够撑

29、持下来? 直至现在,似乎猛然间我才醒悟,一般的花儿,模样大体都是婉约的、娴静的、秀气的,而山丹丹其状大 异,它们虽然不失花的温柔,却又好像带着一股刚健的风声。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 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它们以凝聚在花瓣 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 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 我为我们陕北那么穷苦荒凉的土地上,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如此动人心旌如此 卓然不群的花而感动、骄傲和欣慰! 1.从全文看,“山丹丹”有哪些“卓然不群”的特点?(4

30、分) 2.同是表现“山丹丹”形貌特征,为什么不把第段紧接在第段之后?(4分) 3.试就本文语言的一种显著特点及表达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醉倒人的力量”,试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自然属性)移栽难以成活。花时迟晚。鲜艳炫目,惹人喜爱。生长在荒僻阴暗之处。 花瓣向后反卷,展翅凌空。 (精神属性)不受拘束,喜爱自由。最有主意,最沉稳,善良仁爱。高雅、奢华,甘于奉献。不惧恶劣 环境,顽强抗争,坚守信念,给世界带来希望。柔中带刚,凌厉遒劲,勇往直前。 解析解析 通读全文,“山丹丹”“卓尔不群”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属性上的特点,二

31、是“山丹丹” 所承载的精神特质。文章第段写到“开花最晚”的自然属性,同时写“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 段写到移栽难以成活,同时写出它不受拘束,喜爱自由的精神特质。段写到花色鲜艳,惹人喜爱,同 时展现它的高雅、奢华。第段写到它的生长环境是荒僻阴暗之处,同时写出它不惧恶劣环境,顽强、坚 守。第段写到花瓣姿态反卷凌空的自然属性,同时展示出它的柔中带刚,凌厉遒劲,勇往直前。 2.答案答案 (1)从整体顺序看,文章按时间先后展开对“山丹丹”叙写。两段分别写“大学时”和“现 在”的所见所感,不是同一时间作者眼里心中的“山丹丹”,不能放在一起。(2)从观察角度和着笔侧重点 看,两段分别为全景远景描写和近景

32、特写,两者不必连在一起。 (3)从对“山丹丹”形象内涵表现的构 思看,第及其以前文段,侧重表现“山丹丹”外在、自然特征,第段侧重对其精神品格的揭示,有逻 辑层次的先后。(4)从思想情感发展看,从第到第段作者对“山丹丹”形象的认识经历了由外到内的 过程,情感也由无比喜爱升华为无比崇敬、由衷赞美。 解析解析 文章整体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大体顺序为:幼时大学时工作后直至现在。第段是写大 学时,第段是现在的所见所感,所以不能放在一起。另外在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写作的侧重点上,第段重 外在自然属性的表现,第段重内在精神品质的彰显。后者意在升华情感、表达主旨,与第段紧密相连, 两段在逻辑层次上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33、,因此不能调整。 3.答案答案 (示例1)亦雅亦俗 ,多姿多彩。如“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小黑 爪子”“一疙瘩大蒜头”等,雅俗尽显其妙。(示例2)富有张力和立体感。 如第段“沁人肺腑”“哧溜 溜”“活了”,易于激发读者联想想象,让人如嗅其香,如感其力,如睹其形;第段中“大声喊叫”“倏忽 一亮”“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伸”“拱”等,捕捉细节,将孩子的惊异和无比喜爱的情景栩栩如 生地表现出来,富有立体感。(示例3)新颖活脱, 化腐朽为神奇。如第段把“山丹丹”花期迟晚说成“最 有主意”“最沉稳”,铁牛“吼”,青蛙“吵”,小河“闹”以拟人手法,让不同季节的事物与“山丹 丹

34、”建立起“人际关系”,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山丹丹”习性得到艺术化表现。(示例4)形象生动, 蕴藉隽永。 如第段把“山丹丹”比作“红头绳”“红旗”,将其不怕穷乡僻壤、倔强开放和不畏困 苦、执着信念的精神品格表现出来,蕴含深厚。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特色的整体把握能力。可从修辞的角度、炼字的角度、语言的书面化与方言 等活泼语言并用的角度,找出文中具体语句赏析表达效果,概括语言特点。如第段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新 颖脱俗,化腐朽为神奇。第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蕴藉隽永。第段在炼字上富有张力和立 体感。第段“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第段“小黑爪子”、第段“一疙瘩大蒜头”,语言亦 俗

35、亦雅,尽显大气与活泼。 4.答案答案 (示例1)(象征)“山丹丹”作为一个艺术形象, 它是美的化身,作者既把它当作自然美的象征去描 写,又把它当作精神品格美的象征去表现。如在阴暗荒僻环境中生长,象征了陕北人在灾难频仍中坚毅执 着的精神气度。(示例2)(借物抒怀)作者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思想,寄托在“山丹丹”这一艺术形象 身上,在表现其自然特征及其精神内涵过程中,融入挚爱、崇敬、赞美之情。(示例3)(渲染烘托)文章写小 时候移栽的故事和农村婆姨驻足凝望的情景,不惜笔墨,渲染了人们对“山丹丹”的强烈喜爱之情,烘托出 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巨大魅力。(示例4)(以形传神)注重抓住“山丹丹”特征,画龙

36、点睛,写出其精神。 如“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将其神奇、高雅、奢华写得栩 栩如生。(或以神写形。作者赞赏崇敬泽被他人、不畏困苦等高贵品格,借助联想、想象使“山丹丹”自 然特征和性质发生改变、升华,将这些高贵品质融入对这一艺术形象的描写中)(示例5)(叙述方式巧妙灵 活)叙述童年移栽过程,插入数十年后“山丹丹”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一则以巧妙新颖的方式,写出其 与众不同的自然习性;二则表现其泽被他人的品质,丰富了其精神内涵;三则避免了平铺直叙。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本文涉及的艺术手法有:(1)象征手法,“山丹丹”象征着陕北 人坚毅执着的

37、精神气度。(2)借物抒怀,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丹丹”的艺术形象中,融入挚爱、崇 敬、赞美之情。(3)渲染烘托,通过写儿时的移栽故事和婆姨的凝望的情景,烘托“山丹丹”在人们心中的 地位和魅力。(4)以形传神,通过写“山丹丹”的自然属性以及生动的语言描写,将其神奇、高雅、奢华写 得淋漓尽致,彰显精神。(5)在叙述方式上,顺叙与插叙相结合,避免平铺直叙。 四、四、(2019青岛,192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8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 说服力。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

38、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子、钉 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 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 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 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39、。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 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 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 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 双。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 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

40、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 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 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 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 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 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

41、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 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 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 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 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 “白头偕老”。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

42、“上门工”。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 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 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 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 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 作过

43、程。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 襻(p 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n):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 花等。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4分)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 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3分) (2)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

44、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3分)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 由。(4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用画粉画线的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两不记”的绝活;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 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这句话是文章的第 自然段,这段起领起下文的作用,从第自然段开始介绍父亲的绝活儿,第自然段则开始写父亲怎样外 出给人做衣,所以第自然段的内容是写父亲的绝活儿。结合第自然段“裁布料用画粉”、第 自然段“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第自然段“父

45、亲有两不记”、第自然段“我揣测 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等语句,即可 得出答案。 2.答案答案 第自然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 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段落作用的能力。第自然段总起全文,介绍了父亲的身份是裁缝,行走乡间为 人缝制衣裳。第自然段写父亲拜师学裁缝的经历,从第自然段开始写父亲作为裁缝的绝活儿。由此 可见,第自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再从内容方面分析第自然段在叙事和主旨上的作用即可。 3.答案答案 (1)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

46、程。将父亲的高超技艺勾画得十分 生动,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2)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裁剪比作农夫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同时也是对两种劳 动的赞美和歌颂。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能力。赏析文章语言,首先要确定赏析的角度。(1)写父亲用画粉画线 时的动作,所以应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入手分析,通过“捏”“拉”“压”“拈”“弹”等动词,表现了父亲 用画粉画线的技术之娴熟;(2)从“像”这一关键词可看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应从比喻的修辞手 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后,再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4.答案答案 不可以。 原标

47、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 手艺表现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人格高尚。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之情。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能力。文章的原标题既通过“针”“线”暗指了父亲的身份和文章的主 要内容,又通过“关情”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而且这种命题形式与古诗句相似,富有文采。而标题“一位行 走乡间的裁缝”则仅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原标题逊色不少。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谈谈文章标题 文章的标题就像文章的眼睛。既然是“眼睛”,往往在内容上就会起到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 隐含

48、象征意义等作用;而且在形式上也往往独具匠心,或化用佳句,或引用俗语,或妙用修辞,通过巧妙的构 思、新颖的形式,达到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五、五、(2019临沂,16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是青山,是故人,是美丽异木棉 苏 西 某一日午前,站在美丽异木棉的树下,抬眼看她们的样子昨夜西风紧,树下又纷纷扬扬落下许多花儿 来。厦门秋日正午的阳光还热着呢,红花瓣在绿草地上有些萎蔫。 有朋友开车经过,见我路边闲闲站着,停了车,问我:“你在做什么呢?”我指了指美丽异木棉的树,答:“我 看看花”他开车扬长而去,大概会笑我无所事事?伤春悲秋这种事情,在厦门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只因 为这一城花开,从不停歇,“悲”的念头一升起,便被美丽的花影树生生压下去。 美丽异木棉,别名“美人树”“南美木棉”,与木棉同科不同属,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大部分人以为它 是时下开得热闹的洋紫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山东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08专题八 散文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