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779441 上传时间:2020-10-06 格式:PPTX 页数:126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 (河北专用)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 一、一、(2020河北,11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8分) 真情实感 作为狭义散文的“美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主观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在它的全部篇章中 间,应该是洋溢和充满着丰盈的情感。 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都充分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啸 的大海,有的像壮怀激烈的咏叹,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像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 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 的抑扬顿挫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

2、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 分地咀嚼。 根本的问题自然还不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在于感情本身是否真实与诚恳。如果是矫揉造作或虚情 A组 河北中考题组 假意的话,无论是表演得多么热烈,或是装饰得多么含蓄,往往都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至多是只能暂时感动 一些天真和幼稚的读者。他们一旦成熟起来,就会讥笑和懊悔自己,怎么会被这种矫揉造作或虚情假意所 打动呢?一个真正对人类社会和广大读者负责的散文家,绝对不应该去抒发自己都未曾真正感动过的情 绪。只有将真正使自己感动得无法抑止的情绪,很自然和诚实地表达出来,才有可能充分地去感动读者。 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时刻都不能

3、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 骗。如果有了这样坚实的立足点,就是翱翔于九天,神游于幻境,或进行巧妙的艺术虚构,也都会抒发出真情 实感来的。“美文”艺术的核心确实是在于真情实感。散文家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这股真情实感的激 流,不住地汩汩倾泻,肯定就会出现富有艺术光泽的绝唱。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于艺术技巧的追求, 较之小说、话剧与诗歌来说就要少得多了,所以任何一个为中华民族未来命运而搏斗,真心实意地挚爱着 自己祖国的人,只要他能够驾驭着流畅和美丽的文字,就都有可能写出散文佳作来。 罗丹在遗嘱中这样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他所追求的艺术理想,对于“美文”来说实 在是太合适

4、了。这样说来,能不能认为它似乎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了?从表层的意义看来好像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然而从深层的含义上来说,由于它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因此在这样的情 况底下,如果不敢坦率和深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显得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认为“散文易学而难工”,确实是深切理解散文这种文学样式的真知灼见。 (选文有删改) 1.选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2分) 2.作者认为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源泉是什么?(3分) 3.选文第段引用罗丹的话,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一、一、 1.答案答案 真情实感。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话题,即论题,论题就是议

5、论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或对象,经常以一个短语的形式出 现。论题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标题就是论题。本文中标题就是论题。 2.答案答案 要关注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回归原文,由第段第一句话“产生取之不竭的真情实感的深邃源泉,是在于 时刻都不能忘怀现世人生,老老实实地诉说,切忌说谎和诓骗”可概括出答案。 3.答案答案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散文创作可以凭借的技巧相对说来要少得多,重在表达真情实感。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道理论据的作用。在议论文中,作者引用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文章观点,具有权 威性和说服力。 二、二、(2016河北,1517)阅

6、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读网,更要读书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 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 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 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 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拒绝喧嚣的

7、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 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 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 自我。 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 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 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3分) 2.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

8、弃社交媒体?(3分) 3.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二、二、 1.答案答案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 难以沉静。(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第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和人们新的阅读习惯“读网”,并且指出了“读网”的弊端,故答案应 从第段中提炼。 2.答案答案 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丧失了真正的自我。(答成“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 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先找到相应的原文,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归纳。第段中的“为什么这么做?埃

9、森娜认为”, “认为”后的内容即她放弃社交媒体的原因。 3.答案答案 B 根据段落内容,划分全文结构。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三段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 论)、解决问题(结论)。第段为引论,提出论点;第段为本论,指出要腾出时间读书,放弃网络需 要勇气;第段为结论,提出多读书的希望和倡议。 三、三、(2015河北,131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 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

10、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 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盐风波,这场风波造成了不 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言满天飞, 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 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 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

11、、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 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 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预计2015年将超过 5%。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 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1.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2.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

12、不好?请说出理由。(3分) 3.从选文来看,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有哪些?(3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简明、准确,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议论文标题多体现文章的论点或论题,故可依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拟写标题。本文第一段末句即中 心论点,可据此句拟题。 2.答案答案 不好。本段中的两个事例论证了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删去后不能充分地论证中心论 点。(答出“不好”给1分,理由合理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解析 解答此题先要判断“好”与“不好”,然后结合内容说明理由,自圆其说。这两个事例是作为两个 事实论据使用的,能够充分地论证论点,删去一个,论证就显得

13、比较单薄。 3.答案答案 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 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解析解析 第3段开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即答案。 B组 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 一、一、(2020北京,212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共7分)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 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 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

14、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 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 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 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 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 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

15、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 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 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 离。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 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困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 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他们是 栋梁

16、,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 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没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 【乙】第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 【丙】第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

17、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武汉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3分) 材料: 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注 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 布鲁斯 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 注 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 一、一、 1.答案答案 (示例)抗疫一线广大勇士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二者的共同作用是抗疫取 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因素。(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论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

18、要明确文章的结构。本文开篇提出敢于担当的精 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第段用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和年轻的医护人员的事 例证明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第段用广大民众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的 事例证明了广大民众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并且第一句 总结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总结了服从大局的意识,因此该句应该整合第一、二句的内容进行总结。 2.答案答案 丙 甲句,中心论点应该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乙 句,第段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有担当的精神,没强调是否与年龄有关。 3.答案答案 (示例)材料

19、说,做法奏效依靠公众的集体意愿,而公众的集体意愿的达成,需要公众自觉服从大 局。文中说疫情突发,全民响应国家号召就地隔离,这说明中国人民用服从大局的意识达成了“公众的集 体意愿”。所以,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疫中服从大局的意识。 (共3分。理解材料,1分;结合文字说明理由,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发现观点和材料的联系,通过思考做出判断的能力。观察材料内容发现,能够用戴口罩、 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得益于中国人民服从大局的意识。 二、二、(2020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2327)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5分)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

20、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 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 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 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 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 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

21、、不自信的集中体现,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 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 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 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 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 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22、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 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 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 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 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 嫡之争。 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 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23、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 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 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4分) 3.请为选文第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3分) 4.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3分)( ) A.豪放词人苏

24、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 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 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 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 目。 二、二、 1.答案答案 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2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对论

25、 题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明确的完整句子。论点一般在文章标题、开篇或结尾,也有需要自行 概括的。本文开篇第段结尾处用“因此”这一具有总结性的词语,表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只要你 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2.答案答案 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1分)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 其形成对比,(1分)从而引出中心论点,(1分)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计4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引用手法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本文开篇引用人们熟悉的“木秀于林,风必摧 之”与下文作者的论题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俗语“棒打出

26、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是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通俗的说法,二者共用,既增加了文采,又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答案 (示例一)前进只有一个理由,退缩却有千万个理由,当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点点流言蜚语又 算得了什么? (示例二)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 (示例三)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计3分) 评分要点:(1)能起到过渡性作用。1分。 (2)要写出不怕诋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之意,1分。 (3)语言顺畅贴切,前后衔接得当,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结合上下文内容及语境思考。

27、横线所在句的上一句阐述 人们因为害怕脱颖而出后受到诋毁和诽谤,不敢出头。接着将这种行为归结为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 现。横线所在句的下一句列举爱迪生、马云敢于尝试、拼搏,最终成功的例子。因此横线处要补充的应 该是具有转折作用的能够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写的应是和“怕出头”“懦弱”“不自信”这类人相反的 一些人面对困难、诋毁、诽谤时的表现,对下文提到的爱迪生、马云的例子有一个总起的作用。 4.答案答案 比喻论证,(1分)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 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1分)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1分) (计3

28、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画线处将困难说成是铺路石、试金石、磨刀 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显然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作者在此比喻句后提出的观点“笑对困难, 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进而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同时运用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通俗易懂。 5.答案答案 B 本题四个选项列了四个事实论据,B选项中的荆轲虽然经历艰难,但最后刺秦失败,不能够证明 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因此此项不适合充当选文 的事实论据。 三、三、(2019河南,111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 一起做“读书种子” “读书种

29、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 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 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 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读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 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

30、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 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 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 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 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 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 光大。黄庭坚所处的

31、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 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 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 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 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 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

32、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 育壮苗、结出硕果。 今天,我们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 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 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 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33、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三、三、 1.答案答案 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意思对即可。3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通读全文,可发现标题与第段首句很好地概括了全文的观 点,将二者结合起来,再自己组织语言使其完整通顺即可。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 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方法 看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看文章开头:多数文章在开头(第一段)便提出了中心论点。 看文章结尾:有些文章在结尾归

34、纳出中心论点。 看文章中间:文章中间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 自己归纳: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论点)展开论述。 2.答案答案 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 说服力。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议论文首段 大多会通过引用名言或讲述事例等形式引出论题或提出论点,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分析。标题中有 “读书种子”,何谓“读书种子”?首先引用黄庭坚的话交代了这个词的由来,并由此引出了话题,另外,文 章中

35、引用的黄庭坚的话又可作为论据,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答案答案 举例论证。(1分)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判断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画线句列举了彭德怀用饭粒粘书来督促身边工作人员 读书的例子,所以是举例论证。通过这个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 子”的观点。 4.答案答案 (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 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

36、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 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2分; 体会,1分。共3分) 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从句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身经历,按照“读了什么书+有怎样的感受+为 什么它对你产生了这样的影响”的格式作答。 四、四、(2019广东深圳,10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9分)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订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 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

37、作祟。 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 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培育最优 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经 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 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 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

38、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 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长相和身材, 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际著名秀场 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特界独树一 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 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 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

39、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 生。 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 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钧一 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 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订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没有突发、没有变化,既 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 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文/魏薇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4日第19版) 1.通读全文,

4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请在文章第自然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2分) 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 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3.请根据文章第自然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完美,对于人生的不完美,你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接受自己的不完 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3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

41、人生。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 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 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 行分析和提炼。本文围绕着“不完美”展开论述,结合文章最后的“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 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这一语句,可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答案答案 转移话题:可是。推进论证:人生迷局。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文章第自然段先说人人都想追求完美,然后用“

42、可是”一 词转移话题,而段末的“人生迷局”为下文作铺垫,推进了论证的节奏。 3.答案答案 (示例)贝多芬并不因为失聪而隔绝了音乐的世界。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所 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 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的观点,然后找出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概述 即可。如贝多芬、张海迪等。 4.答案答案 (示例)我觉得人生的不完美就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完美”,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身上 可以不断接近完美的地方。 解析解析 本题考

43、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 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本题围绕着“人生不完美”来谈看法和主 观感受即可。没有固定答案,做到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五、五、(2018河南,111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 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 充分肯定和尊重。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

44、的母语,是 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 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 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 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 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对母语的不自信,究

45、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 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 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 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 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

46、语5秒就够了。汉语 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 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 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 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 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 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

47、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 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 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 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 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五、五、 1.答案答案 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 发展。

48、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 共4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发现,关于“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 在文章第段都有涉及,概括时要全面,分条作答,条理清晰。 2.答案答案 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1分) 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2分)最 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然而”之前是对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的阐述,之后列举了近现代我 们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伤害,指出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最后总结,强调论点。 3.答案答案 材料一:第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 想象力的特征”。材料二:第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河北中考语文复习练习课件:12专题十二 议论文阅读.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