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 22 道小题。考试时量为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的一种商业模式。 美国著名的 Zipcar 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 来,Zipcar 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
2、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 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 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
3、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 “ 全球性过剩 ” ,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 “ 闲置 ”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 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
4、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为此,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由此产生的大数据等,能借助分享平台整合价值链、产业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解决过剩经济时代的供求失衡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参 与的大数据分享正在带领人类从分工型经济走向分享型经济。 当然,要让分享经济真正有效地满足人人参与、人人分享,需要每个参与者、分享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其背后也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诚信体系的考量。在此情况下,政府通过依法干预和合理监管,确保分享经济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上,也是分享
5、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 (摘编自权衡分享经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商业模式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淘宝网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他们 将各类信息公开和分享,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公平竞争。 B Zipcar 租车公司整合了大量闲置车辆信息,帮助会员找到距离最近且价格最优惠的车辆,并提供车况等信息,便于会员用车。 C分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人人分享,注重体验,对生产、管理、销售、消费等诸多环节产生了积极作用。 D分享经济中的消费不仅是单纯的消费,而且是一种能提高交易效率,扩大消费需求,为他人消费提供帮助的过程。 2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文章以 Zipcar 租车公司和淘宝网为例,不仅 直观展示了分享经济的消费体验,也有效论证了分享经济不分国界的优点。 B文章的主体分析经济的运行方式分为分工型经济运行方式和分享型经济运行方式,分享经济产生于分工经济之后。 C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方式,先论述分享经济可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再论述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D本文是典型的 “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 的结构形式,重点分析分享经济的意义所在。 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分享经济的特征是鼓励人们通过
7、分享数据信息,相互提 供便利。因此,分享经济的实现过程体现出 “ 合作共赢 ” 的理念。 B发展分享经济需要政府优化监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分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法制环境。 C只有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加上政府部门依法干预、合理监管,才能确保分享经济发展建立在诚信有效的基础之上。 D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使得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出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这些桥 这些人 冯文超 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 ,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
8、,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 3 - 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 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
9、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 ,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
10、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 藏羚羊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
11、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 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 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 “ 担当 ” 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 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
12、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 (选自人民日报 2016 年 10 月 17 日,有删改 )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4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铁路桥的特点是质朴和雄健。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体现藏羚羊旺盛的生命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
13、,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5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 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 6本文中的 “ 桥 ” 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 习近平 主席 在去年 9 月和 10 月分别提出建设 “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 和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 2014 年 8 月 11 日中国经济网) 材料二 5 月 14 日至 15 日,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北京举行。 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和世界。“一带一路”被誉为“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发起的最广泛、最全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三年多来由官方主办的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 (摘编自 2017 年 5 月 3 日南方网) 材料三 5 月 5 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抛出颇有意味的一个问题: 西方有一种声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