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上饶县中学 2020 届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l 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若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 的人民牢牢地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
2、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西周建立后推行的分封制与井田制使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大,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的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叫盂的贵族土地和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 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
3、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 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
4、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的,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 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5、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摘编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考试时间: 2018 年 7 月 34 日 2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
6、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好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的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 稳定。 D隋朝的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 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叫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的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最后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
7、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这个时间段,井田制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严重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C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而走向稳定和强大,也因均田制消极因素的影响走向了消亡。 D元、明、清三代除了都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外,采取的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 阅读 下面的
8、文字,完成 4 6 题 。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儿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有时甚至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那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有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儿,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儿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儿偷眼看,心里既忌妒又眼馋。 男孩儿自尊心很强,怕女孩儿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儿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 孩儿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儿拒绝了,女孩儿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
9、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儿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儿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儿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儿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儿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儿的家要搬走了,男孩儿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在知道了她搬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去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 个十字路口 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儿跟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儿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儿3 想跟她说点儿什么,跟在后
10、面拼命地追,可是车速太快,一溜烟儿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的一个女同学给男孩儿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儿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钢笔的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刘兵。” 男孩儿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忌妒 ,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作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儿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
11、越怀念当年那个跟他同桌的小女孩儿,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儿。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儿,他便死而无憾了 。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
12、小时候,因为贫穷,我受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 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盈盈,“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
13、,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 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已经于三年前因病去世? (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儿和女孩儿同桌以及女孩儿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二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儿因寻找同桌的女孩儿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B. 男孩儿拒绝女孩儿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儿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4 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儿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C. 小说中有关女孩儿头 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儿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儿”。 D. 男孩儿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而女孩儿却死了,这给男孩儿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5. 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5 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