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专题 11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问题问题详解)详解) 第七课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单元引言: (1)哲学探究的每个足迹都定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提示:正确。 (2)唯物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提示:错。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提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注意:不是根本观点。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什
2、么? 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提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课引言: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都事物联系着的? 提示:错。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观点的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提示:正确。 (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 提示:正确。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1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1:联系的普联系的普遍性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世 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把握本课的 2 个框标题和各自的目标题。 (2)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提示:错。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 的? 提示:错。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无不 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事
4、物联系的性质和方式要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离开条件,一 切都无法存在和理解了。 (4)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做起,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反映了个人与 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存联系? 提示:正确。 (5)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或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意思是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或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 (6)孤立的事物是存在的? 提示:联系是普遍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事物相联系,孤立 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5、7)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提示:错。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1 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获悉,新一期的地球生命力报告发布。报告指出,超过 200 个 河流流域、作为 25 亿人口的家园已经出现了每年至少 1 个月的严重缺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基础,缺了水, 人类和地球将不复存活,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的沙漠,生命的迹象将消失。 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了 A水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 B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6、D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提示:答案 B 本题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联系的普遍性,B 符合题意。A、C、D 均不属于哲学道理,舍去,故选 B。 2.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 1)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方法论 2)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提示:
7、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划分依据是是否与实践有关,无关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 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2)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需要遵循事物固有的属性即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事物固有的联系 为基础。 联系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 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因此它是主观的,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错。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但它一经建立就具有客观性,独立于人的意识 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建立以发
8、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提示:错。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建立要以事物固有的联系为基础。 (5)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提示:不可以。人必需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6)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联系? 提示:不能。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联系(共性),只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状态,建立新 的联系(个性)。 (7)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为什么人能建立新的联系? 提示:人不能创造联系(共性),只能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个性)。 (8)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示:错。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在客
9、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 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9)“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是事物之间的客观真实联系吗? 提示:不是。这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10)太空育种作为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此观点错误。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1)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提示:错。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个性)。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2 随着微博对社会的影响
10、力日益增强,很多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 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这表明 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提示:答案 D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A 说法错误;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说法错误;通过政务微博加强政府与民众互动,这是人为事物的联系,B 与题意不 符;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在客观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 说法正确。 典例典例 3 下图漫画启示我们 A联系是
11、无条件的 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D坚持实践观点,实践第一 提示:答案 C 联系是有条件的,A 错误;B、D 观点正确但漫画中不能体现;漫画反映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 联系,故应选 C。 3.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既要看到直接的、表现的和眼前的联系,又要看到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 和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 物的外部条件;既
12、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等于联系的普遍性? 提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框标题,它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多样性。 (2)事物的联系都是必然的? 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3)怎么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句话强调的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启示我们分析与把握事物存在以及发展的各个条件,具体 而言,同一事物,它在不同的时间下,联系也就不同,同样,放到不同的地点或在不同的条件下,其联系 的具体内容、形式或者性质可能也会是不同的。所以,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
13、、条件为转移。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4(18.11.29)陕西榆林在治沙过程中,一方面和其他沙区一样种草植树,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本 地沙区独特生态,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沙漠旅游业等,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群众提供 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当地实现生态惠民的哲学依据是 运动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系统既有整体性又有有序性 联系既有普遍性又有多样性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A B C D 提示:答案 D 材料未体现。陕西榆林在治沙中,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 体现。陕西榆林在治沙过程中,一方面和其他沙区一样种草植树,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本
14、地沙区独特生 态,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精深加工业、沙漠旅游业等体现了。 第二框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理解整体的部分的含义。理解整体的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数量上是多。 全局和局部都是从横向或空间上来理解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都是从纵向或时间上来理解的。 2.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 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
15、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 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方法论)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 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整体的功能存在于部分的功能之中? 提示:错。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或就是)部分功能之和?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错。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 优化的结构组织在一起
16、时,可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理想效果;但如果各部分以不合理的方式组织 在一起时,就会导致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3)整体居于主体地位,统帅着部分? 提示: 错。 统帅” 既可作名词, 也可作动词, 作名词指统领 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 作动词义同“统 率”。 “统率”只能作动词,意思是统辖率 领。因此课本 中的 “统率” 不能用“统帅”替代 。 (4)部分离不开整体,但整体可以离开部分? 提示: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 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5)任何部分的功能都决定整体的功能? 提示:错。关
17、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6)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在任何情况下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吗? 提示:错。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即在一定条件下才起决定作用,而不 是任何情况下都起决定作用。 (7)决定作用等于主导作用? 提示:不等于。主导作用只能是整体。 (8)立足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提示:错。立足整体,同时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9)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支配地位,为什么?或者说支配地位和主导地位有什么区别? 提示:支配即支使分配。 主导可以理解为,主要导向,所以说支配是主人的地位,主导是主要的导向,不具
18、有主人的位置,所以支配 的权限远远大于主导!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5(15.9.29)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往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其中的哲 学道理是 A.整体统率部分 B.部分对整体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C.部分决定整体 D.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答案 B 相对文明而言,生态属于部分。所以 B 符合题意。C、D 错,A 不合题意。 典例典例 6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保证它的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短板,这 只桶就无法盛满水,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它告诉我们 A整体的功能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到部分 C部分
19、统率整体,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D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提示:答案 D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D 正确。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 分,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A、C 错误。B 不符合题意。 1、系统的含义?、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怎么理解?、系统的基本特征?怎么理解?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整体性,指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有序性,指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
20、用。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优化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 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7(15.10.9)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提示:提示:T 1区分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区分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5: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其要求 世界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 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 系起来考察,统
21、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如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即系如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即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统优化的方法(要求)?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 把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只要系统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提示:错。只有系统内部结构达到了优化趋向,才会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就是说当系统内 部各要素以合理的结构形成系统时(即优化趋向),系统的功能就会
22、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系统内部各 要素以欠佳的结构形成系统时(即没有达到优化趋向),系统的功能就会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提示:错。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在共性方面,即两者都是强调整 体性原则,都是互相依赖的,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功能不同,侧重强调整体和部分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不太强调部分与部分间的关联性。而系统和要素不但兼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内容,更侧重于强调组成系统的要 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强调要素之间能
23、否优化组合从而对系统的整体性施加影响。 (3)P58 虚框中的“木桶原理”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木桶原理”体现了整体和部分或系统和要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关键部分的功能 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内的各部分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4)P58 虚框中的“提要钩玄”法和“八面受敌”法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韩愈读书用的“提要钩玄”法,强调要立足整体、综合法或系统的重要性。苏东坡读书用的“八面受 敌”法,强调要重视部分、分析法或要素的重要性。 (5)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分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提示:错。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24、认识事物。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8 (16.10.29)29.世界上最聪明的机器人之一酒保Somabar,集成了Wi-Fi连接、车载传感器、电 子成分标注器以及自动清洗器的功能,这让调酒变得如同点击按钮一样简单。这里蕴含的哲理是 A.世界是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 B.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C.认识的顺序是从单个事物开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D.若干要素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会产生新的功能 提示:答案D A、B不合题意。C错,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强调的是 机器人酒保由Wi-Fi连接、车载传感器、电子成分标注器以及自动清洗器组成的
25、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产生了 任何一个部分所不具备的新功能,D符合。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引言: (1)辩证法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2)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什么? 提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1理解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 展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或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
26、展的或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多维导学】 (1)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P63“专家点评”)。 提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前进、上升的,也有倒退、下降的。只有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2)注意与发展有关的诗句、名言。 提示:描写自然界是发展的古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描写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的古诗、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士别三日,当 刮目相看。
2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李杜诗篇口方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3)事物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示:错。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 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4)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提示:错。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未必就是新事物。 (5)注意:发展的实质决不是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动。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9 进入 21
28、 世纪以来,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相比 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 社会阶层结构已经由简单化发展为多元化。 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已经由封闭转向开放, 比较明显的是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不断扩大。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提示:答案 B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演变为十大社会阶层,是社会变化发展的表现,故 B 项符 合题意。A、C、D 三项不是材料表明的内容。 典例典例 10 有人把下面漫画中的现象视为“发展”。该观点 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科技在人们命
29、运中所起的作用 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 C错误,它否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提示:答案 D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算命”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封 建迷信活动,其实质仍然是旧事物,该观点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D 符合题意。A、B 观点错误;C 不 符合题意。 第二框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或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或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从新事物自身特点来看)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为什么)
30、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 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 拟的优越性; (2)(从人民群众的态度看)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什么)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1)新事物总要经历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顽强抵
31、抗,极力扼杀新事物。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3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在走向灭亡的事物。 4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事物发展的途径的途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即事物发展的前 途是光明的)。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或总特征
32、是什么? 提示: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或总特征是联系观和发展观。 (2)注意本框中的“事物”就是指新事物。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P64“专家点评”)如: 提示: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就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 展前途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4)千万不能不能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形式的新旧、是否 成熟和完善或以事物的名称、旗号作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5)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提示:错。新事物不一定是新出现的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也不一定是新事物。
33、 (6)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因而具 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提示:错。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并增添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7)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提示:错。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所以,它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的。 (8)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提示:正确。 (9)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提示: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但某
34、一个阶段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 甚至是倒退的。 (10)区分事物发展的前途、道路、总趋势(方向)、途径、状态? 提示:总趋势(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总体方向,并非各个阶段的 方向。 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 滞的甚至是倒退的。 途径: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途径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 上升、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1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迂回的,曲折的? 提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35、(1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 提示:错。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新出现的不一定是新事物,所以不一定战胜旧事只有新事物 必定战胜旧事。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11(16.4.31)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 2016 年新年贺词。在列举了 2015 年我国取得的主要成 就后,他指出:“这说明,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一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A B C D 提示:答案 A 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界和人的认识的变化发展,不合题意。“只
36、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体现 了。 1.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是什么?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与质变的区别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主要是什么?主要是什么? 3把握本课原理把握本课原理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 造条件。 (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 的飞跃。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量变。 (4)事物
37、的事物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 前进。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判断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提示: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否发生变化。 (2)是量变时还是质变后,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提示:质变后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3)质变后与与原有的事物完全不同? 提示:错。事物是在原有的事物基础上发生质变,所以质变后仍与仍与原有的事物有相同的地方。即有有 共性也有个性。 (4)事物总是处在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中吗? 提示:错。该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质变,只承认量变。 (5)把握量变和质变的特点各是什么? 提示:量变的特点是渐进
38、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的特点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6)把握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 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没有说一定)引起质变(如田忌赛马)。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 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 (7)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事物同样会实现发展? 提示:错。事物的发展要以量变为基础,最终通过质变实现的。 (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提示:错。只有前进性上升性的质变才是发展,倒退下降的质变
39、不是发展。 (9)任何量的积累都会引起质变或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或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提示:错。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或范围才会发生质变。 (10)只有实现质变,事物才能发展;因此,质变的完成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 提示:错。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11)对于事物发展而言,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提示:错。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变。因此,两者都重要,没有谁更重 要的问题。 (12)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提示:错。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
40、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13)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提示:错。量变与质变没有先后顺序。事物的状态是质的存在与量变过程同时存在的统一体。 (14)量的积累越多越好? 提示:错。当不希望发生某种质变时,就要控制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15)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提示:错。事物发展的途径或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6)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的积累实现的? 提示:错。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17)注意体现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名言警句或成语。P66 虚线框 (18)形而上学在量变和质变关系上的两种形式
41、是什么? 提示:一种是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如生物学中的“激变论”。另一种是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 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变。如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庸俗进货论”。 【典例运用】【典例运用】 典例典例 12 (17.11.30)30.杰出科学家都有“毕生成一事”的坚持。袁隆平、屠呦呦、黄大年等人无一不是 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成就。这启示我们要 A.牢牢抓住主要矛盾 B.实现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C.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D.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提示:答案 B A、C 材料未体现。”数十年如一日,在各自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追求,才取得突破性
42、成就。”体现 了 B,材料未体现时机问题,排除 D。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引言: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什么?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提示: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 (2)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提示:正确。 (3)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提示:错。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提示: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5)实践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提示:错。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什么提供了理解一切存
43、在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 提示:矛盾提供了理解一切存在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改造矛盾? 提示:正确。 (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提示: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1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44、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 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什么矛盾的斗争性?什么矛盾的斗争性? 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把握原理把握原
45、理 2: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6.把握原理把握原理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或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或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区别)(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中
46、;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 (3)(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 (联系)(1)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2)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多维导学】【多维导学】 (1)“事物内部”是不是指矛盾只存在于事物 内部,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提示:错。这里的“事物内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一对矛盾吗?它们能在一定
47、条件下相互转化? 提示:不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承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不构成一对矛 盾。也就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就是好与坏? 提示:错。哲学上的矛盾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共性一。而好与坏仅仅是一组矛 盾,是具体的矛盾是个性。两者不能等同,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之一。 (4)矛盾就是相互对立? 提示:错。哲学上讲的矛盾指的是对立统一,既包含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又包含矛盾双方的相互统 一。 (5)哲学上的矛盾就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各种矛盾? 提示:错。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各种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哲学上的
48、矛盾 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的各种矛盾概括和总结。不能等同。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之一。 (6)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提示:正确。 (7)哲学所讲的“斗争性”与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是一回事? 提示:错。哲学所讲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共性),是对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概括、总结。生活 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个性)。 (8)矛盾能否解决或消除? 提示:不能。人只能解决或消除某个具体的矛盾,而不能解决或消除消除哲学上的矛盾(共性)。 (9)注意 P6772 的名言、虚框中的观点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例如: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体现了什么哲理? 提示: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什么哲理? 提示: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体现了什么哲理? 提示: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