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卷.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817662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卷一、 现代文阅读(37分)(一)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

2、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3、,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费孝通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征的分析和把握是非常深刻、全面而又细致地,乡

4、土中国可以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转型,乡土中国也会在变迁。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乡土中国也迈入了后乡土中国时代,乡土性特征演化为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是指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现代性特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乡土性就是结构基础是乡土的,但精神气质则是乡土与现代的混合。所谓乡土性结构,是指村落依然是乡村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农村人依然聚村而居,村落依然相对于城镇,在结构上并无实质性变迁。但是,聚居在村落中的人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尤其在有些村落,居

5、民的分化程度和异质性已经相当大了。真可谓是同在一村住,确属两样人。与乡土社会不同,后乡土社会的村落已经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空间了,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频繁且范围极广的流动性。越来越多的村民频繁地离开村庄,去外面寻找农业外的就业和收入机会,而且,在外面的世界里,这些流动的村民也在频繁地更换地点、工作单位和职业类型。村民的高流动性甚至超过城市社会的居民或体制内的职工,因为城市职工通常要围绕某个职业而进行上升或水平的流动,而流动的村民则是围绕机会来进行流动。广大的村民在高频率的流动中,会因为城市机会的多少而处在高度的不确定性之中。因此,村民的高流动性是与高不确定性相伴而行的。正是因为机会

6、的不确定,所以他们必须频繁地四处流动、频繁地更换单位和职业。高流动性与高不确定性的并存是当前农村社会的重要结构特征之一。从村落结构来看,村内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者了,也不是各家各户社会经济状况都差不多了。村落主体在社会快速转型中,也在急剧地分化。许许多多的村民,虽然体制给他们贴的标签仍然是“农民”,如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流动人口等。然而。他们实际上已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有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自雇佣者和各行各业的打工者,职业从农业、制造业再到服务业,都有从村落中流动出去的村民。摘编自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7、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此,他们的语言、姓氏都少有变化,“人口流动率”也小。B材料一指出,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率小,这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事实上,绝对的孤立和隔膜也是不可能的。C材料二认为,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中国已经迈入后乡土时代,表现是“同在一村住,确属两样人”。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特征的分析,前者认为低流动性是其特征,后者认为高流动性是其特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材料一可知,乡土社会“不流动”的特征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农业对土地的依赖使得种地之人被“捆绑”在了土地上。B根

8、据材料二可知,因社会转型等原因,村内的主体不再是清一色的农业生产者了,他们已分化为私人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不同身份的职业者。C“流动的村民则是围绕机会来进行流动”,而机会是不确定的,所以,机会的不确定性是造成村民高流动性和职业的高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D后乡土中国社会依然保留着乡土结构,只是精神气质中夹杂了现代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村落依然存在,乡土性结构就不会消失。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北在地理位置上离内蒙古很近,材料一借研究语言的朋友的说法是想证明乡土社会中的人口在某种条件下是“不太有变动”的。B材料一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

9、的集团为单位的。”结合材料二可知,“集团”主要是指村落。C材料二将乡土性特征与后乡土性特征对比,指出后者在乡土结构、社会经济与文化观念和行为等方面都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D材料一中提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而材料二说,在后乡土社会这种熟悉感受到了挑战,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大量流动。4材料二第三段中多次使用“频繁”一词,请简析其作用。(4分)5材料一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分析乡土社会流动率低的特点的?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离婚鲁迅庄木三和他的女儿爱姑刚从木莲桥头跨下航船去,船里面就有几个人捏着拳头打拱;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四人的

10、坐位来了。庄木三一面招呼,一面就坐;爱姑便坐在他左边,将两只钩刀样的脚正对着八三摆成一个“八”字。“还是为了爱姑的事么?”好一会,八三质问了。“还是为她。这真是烦死我了,已经闹了整三年,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这回还是到慰老爷家里去?”“还是到他家。他给他们说和也不止一两回了,我都不依。这倒没有什么。这回是他家新年会亲,连城里的七大人也在。”“七大人?”八三的眼睛睁大了。“他老人家也出来说话了么?那是。其实呢,去年我们将他们的灶都拆掉了,总算已经出了一口恶气。况且爱姑回到那边去,其实呢,也没有什么味儿。”他于是顺下眼睛去。“我倒并不贪图回到那边去,八三哥!”爱姑愤愤地昂起头

11、,说,“我是赌气。你想,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就不要我,事情有这么容易的?七大人怎样?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话了么?我倒要对他说说我这几年的艰难,且看七大人说谁不错!”八三被说服了,再开不得口。只有潺潺的船头激水声;船里很静寂。八三开始打磕睡了,渐渐地向对面的钩刀式的脚张开了嘴。前舱中的两个老女人也低声哼起佛号来,她们撷着念珠,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木叔,你老上岸罢,庞庄到了。”木三他们被船家的声音警觉,跳上岸,向着慰老爷家走。他们跨进黑油大门时,爱姑不由得局促不安起来了,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难道和知县大老爷换帖,就不说人话么?”她想。“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要细

12、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从十五岁嫁过去做媳妇的时候起。”不一会,她跟着一个长年,和她父亲跨进客厅的门槛去了。客厅里有许多东西,她不及细看;还有许多客,只见红青缎子马挂发闪。在这些中间第一眼就看见一个人,这一定是七大人了。“这就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七大人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周围即刻聚集了几个头,一个自然是慰老爷。慰老爷转脸向庄木三说话。“本来新年正月又何必来劳动你们。但是,还是只为那件事,我想,你们也闹得够了。我想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散的好。现在七大人的意思也这样:和我一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元!”“”“九十元!你就是打官司打

13、到皇帝跟前,也没有这么便宜。这话只有我们的七大人肯说。”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爱姑觉得事情有些危急了,她很怪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的父亲,为什么在这里竟说不出话。她以为这是大可不必的;她自从听到七大人的一段议论之后,总觉得他其实是和蔼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所揣想那样的可怕。“七大人是知书识理,顶明白的;”她勇敢起来了。“不像我们乡下人。我是有冤无处诉;倒正要找七大人讲讲。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他们就是专和我作对。”七大人对她看了一眼。“我知道那是有缘故的。这也逃不出七大人的明鉴;知书识理的人什么都知道。他就是着了那小寡妇的迷,要赶我出去。我是三茶六礼定

14、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吗?我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就是打官司也不要紧。县里不行,还有府里呢。”七大人慢慢地说了。“年纪青青,一个人总要和气些。我一添就是十块,那简直已经是天外道理了。要不然,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你要不信,他就是刚从北京洋学堂里回来的,自己问他去。”于是转脸向着一个尖下巴的少爷道,“对不对?”“的的确确。”尖下巴少爷赶忙挺直了身子,必恭必敬地低声说。爱姑觉得自己是完全孤立了。但她在胡里胡涂的脑中,还仿佛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怎么连七大人。”她满眼发了惊疑和失望的光。“是的。我知道,我们粗人,什么也不知道。就怨我爹连人情世故都不知

15、道,老发昏了。就专凭他们老畜生小畜生摆布;他们会报丧似的急急忙忙钻狗洞,巴结人。”她打了一个寒噤,连忙住口,因为她看见七大人忽然两眼向上一翻,圆脸一仰,细长胡子围着的嘴里同时发出一种高大摇曳的声音来了。“来兮!”七大人说。她觉得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似乎大势已去,局面都变了;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但又知道这实在是自己错。她这时才又知道七大人实在威严,先前都是自己的误解,所以太放肆,太粗卤了。她非常后悔,不由的自己说:“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她的话虽然微细得如丝,慰老爷却像听到霹雳似的跳了起来。“对呀!七大人也真公平;爱姑也真明白!”他夸赞着。全客厅顿然见得一团和气了。(有删节)6.下

16、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虽然标题为离婚,但并未重点交代爱姑与婆家的纠葛,而是着力表现爱姑与七大人的交锋与胜败。B. 爱姑称丈夫为“小畜生”,声称“一定要给他们一个颜色看”,表现了爱姑泼辣、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C. 尖下巴少爷对七大人必恭必敬的支持,表明“洋学堂回来”的新派知识分子反成了旧礼教的维护者。D. 结尾全客厅“一团和气”蕴含反讽意味,从表面上看是说和成功了,但实际上爱姑并未真正妥协。7.下列对“航船”上这一场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开头通过旁观者视角,叙述两人上船时人们的态度,表明庄家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与下文庄木三在慰老爷家竟说不出话形

17、成对照。B. 八三与庄家父女的对话,补充交待了“离婚”及调解讲和的情节,也写出了爱姑不肯离婚的原因和此次出行的目的。C. 对前舱里老女人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她们内心对爱姑的理解和同情,体现了底层人民的淳朴的情感精神。D. “航船”这一场景尽情地显示爱姑的性格泼辣不驯的一面, 与后面的骤然间变得温顺听话形成了一个极强烈的对比反差。8.在慰老爷家里,爱姑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9.爱姑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她的反抗却失败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反抗失败的原因。(6分)二、 古诗文阅读(34分)(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

18、一: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

19、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固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

20、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顺之于学无所不窥。自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极原委。为古文,洸洋纡折有大家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裀褥。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匝月忘寝,多所自得。(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九十三)材料二:唐公祠在南门外官河岸,祀明巡抚都御史唐顺之。嘉靖间,顺之提援师御倭患,又尝条画存活饥民。后卒于泰州,郡人思慕不忘,请建祠祀之。(节选自江都县志祠祀志)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出核蓟镇兵A籍B还C奏缺伍三万D

21、有奇E见兵F亦不任战G因条上H便宜九事。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贬秩,指被贬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染”表示被污染,两者用法相同。B. 邀,指招、邀请,与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中的“邀”词义相同。C. 构,架屋、构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中的“构”词义相同。D. 故事,指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现代一般用来指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或情节。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唐顺之生来禀赋超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广泛浏览众多典籍,对于各门学问无不涉猎。B. 倭寇蹂躏大江南北,唐顺之被起用担任南京兵部主事

22、。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并未能赴任。C. 唐顺之认为抵御倭寇应当将他们拦截在海外,如果倭寇登上大陆,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D. 唐顺之一生坚守节操、矢志不渝,在生活上极其节俭,用门板作为床榻,不设坐卧垫具。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2) 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匝月忘寝,多所自得。14.人们建唐公祠祭祀唐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3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刘长卿生涯心事已蹉跎,旧路依然此重过。近北始知黄叶落,向南

23、空见白云多。炎州日日人将老,寒渚年年水自波。华发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复如何。注本诗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作者从贬地南巴(今广东电白)北归时。至德,唐县名,故址在今安徽池州东至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旧路”句,既照应诗题中“北归”二字,又与“生涯”句两相对照,一“依然”一“蹉跎”。B.颔联写接近北地才知已是黄叶凋零的深秋,回首向南看见空中白云纷纷,诗人借景抒情,感慨良深。C.颈联运用叠词,起强调作用,从时间的角度突出了寒渚年年风景依旧,而人在贬地日日将老的对比。D.尾联写偶遇邻居后的问询,“俱若是”“复如何”等词直白浅近,意味深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

24、诗风。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3)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三、 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村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A 。荒僻的乡村往往是本土文化悄悄积淀和藏蓄的

25、地方。村落承接乡土的人文主张与人文理想,并赋予了更重要的价值和更持久的意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其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在彼时的中国,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使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在一种启蒙主义范式中,村落被认定是落后、封闭、狭隘的,灵魂和肉体共同面向枯朽。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等意象无不纯美如梦;但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乡愁”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然而,也是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人情人性

26、之美以及风土之美。中国现代文学的原乡就是由此筑造。老井、老屋、石磨、祠堂、古碑、石桥仿若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无声无息、如影随形地黏附在人们身上,一端伸向已如遗忘梦境般破裂的村落中,这是人与村落集体性的缄默对话。村落是中国作家感情的根基,是魂魄。孙犁的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偶遇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情景,B ,那是他们对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永无止息、悲欣交集的久久忆念。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27、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用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

28、,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20. 下列句子中的“还是”与文中加点的“还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不论是司汤达还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还是屠格涅夫都会在塑造角色时参考原型。B. 我听不出“应该”二字是指必要,还是指可能。我听不出母亲这句话是宽慰还是忧虑。C. 我说完了,她也不做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D. 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

29、位下面,离开了。21. 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风格及其表达效果。(6分)四、 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运用。可今天,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些人对这些节日所具有的独特理念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认识很模糊,因而对这些节日不是很重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 (相关信息来源

30、于材料一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与“他们的语言、姓氏都少有变化”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人口流动率小也不是因为他们离不了泥土造成的。)2D(从材料二看,“乡土性结构”既包括村落这一基本形态,也包括聚村而居的人,如果人发生了完全的变化而只剩下村落,那么“乡土性结构”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只要村落依然存在,多土性结构就不会消失”的推论是错误的。)3C(“乡土结构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于文无据,材料二中说:“后乡土性特征是指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现代性特征”因此,是“乡土结构依然留存”。)4“频繁”的本意是间隔短,次

31、数很多,在文中是指村民的流动性很高;“频繁”二字重复出现,强调了这种高流动性是与高不确定性“相伴而行的”。(1点2分)5从乡下人种地离不开土地,土地不能“流动”的角度分析;从语言、人口都太少变动的角度分析;从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角度分析。(1点2分)6D(爱姑在各方压力下妥协了)7C(并非“理解和同情”,而是一种“不理解、不认同”,也无法体现底层人民的情感精神。)8局促不安。爱姑对七大人能否讲公道话不是很确定。感到危急。面对慰老爷提出给九十元钱,走散的好并声称是七大人的意见,父亲竟不说话,爱姑感到事情危急。自我鼓励。爱姑总觉得七大人和蔼近人于是鼓起勇气诉说自己的遭遇。感觉孤立。面

32、对七大人的陈述和尖下巴少爷的态度,爱姑感觉自己被孤立了。心有不甘。虽然惊疑失望,但仍然要做最后的奋斗。恐惧后悔。七大人的威严使爱姑感动恐惧害怕,她感到自己太放肆粗卤了,不得不妥协。(一点1分,写出心理感受,结合文本加以解说即可)9反抗者是盲目的。爱姑反抗的目的并非是不“离婚”或者其他目的,只是“我是赌气”的泄愤情绪。反抗者是孤立的。外人要么冷眼旁观,要么批评不解,就是自己的父亲、兄弟也早已没有了继续斗争的勇气,孤军奋战,失败在所难免。反抗者对权势是“卑怯”的。爱姑将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一次次用“知书识理最明白”来安慰自己,最终在七大人的威严下妥协。(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0.B

33、EG(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句子翻译:唐顺之离京查核蓟州镇军军籍,回京后上奏该镇缺额三万多员,看到士兵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于是分条上书提出九条解决办法。)11.B(文中“邀”是阻拦、截击的意思,与“移船相近邀相见”中的“邀”词义不同。)12.D(根据上下文,文中“苦节”是十分节俭的意思,不是“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意思。)13.(1)主考官张璁厌恶翰林,将所有庶吉士调出翰林院担任其他职务,只想让唐顺之留下。(1句1分,语句通顺1分。“疾”“出”“为他曹”“留”为重要得分点。)(2)他又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很多心得

34、。(1句1分。“闻”,状语后置句,“闭户兀坐”,“匝月”为重要得分点。)14.倭寇侵犯江北,唐顺之曾率军驰援;淮、扬发生饥荒,唐顺之上疏提出九条措施,谋划让饥民活下来。(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点1分,2点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唐顺之,字应德,江苏武进人。颇有天赋,从小聪明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三十二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1529)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曾为会试主考官的张璁,与翰林学士们过不去,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唐顺之继续供职于翰林院。唐顺之坚决地辞却这一特别恩惠,于是调任兵部主事。为此唐顺之称病归家休养。在阳羡山中隐

35、居读书十多年。当倭寇蹂躏大江南北时,在浙江督察剿倭战事的赵文华,上疏推荐了唐顺之。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并未立即出山。丧期结束后,朝廷召用为职方员外郎,并晋职为兵部郎中。兵部派唐顺之到蓟州镇查核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由于唐顺之的报告,蓟州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都受到降级处罚。不久又派唐顺之到南京、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道商议剿除海盗诸事。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是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让其登上陆地,内地就都受到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巡视海上,从江阴抵达蛟门,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

36、,随从人员都惊恐呕吐,唐顺之依然精神抖擞。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亲自督水军邀截攻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十三艘。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小,不宜于指挥战事,又加职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岛阻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合力大败海寇于姚家荡。海寇困窘,退驻庙湾。唐顺之乘势进击,杀伤部分敌人。李遂意欲将敌人围困起来,唐顺之觉得这不是办法,于是指挥进攻敌人营寨,用火炮攻击,但没有攻克。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却先后两次失利。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阵,海寇构筑了高高的望楼,

37、在楼上看见唐顺之军伍整齐,因而坚守阵地而不出战。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百多米处,卢镗、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要唐顺之退回。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居留两月之久,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李遂调任南京,唐顺之即升为右佥都御史,并代李遂为凤阳巡抚。唐顺之病日益沉重,由于战事棘手,他不便辞职归养。唐顺之到达江北时,海盗已被李遂等人剿灭。这时淮、扬二州发生了大饥荒,唐顺之因而上疏提出了加强海防、处理善后事宜等九条措施。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天,汛期到了,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祭安葬。按常规,四品官只赐祭

38、,唐顺之因为国辛劳而死,所以得到皇帝赐葬的礼遇。唐顺之对于各门学问无不涉猎。对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无不穷根寻源。写的古文,汪洋恣肆有大家风范。平生艰苦自励,用门板作为床榻,不设坐卧垫具。他曾师从王畿学习良知之学,闭门独坐,整月都忘掉睡觉,在静坐中颇有所得。材料二:唐公祠在南门外官河岸边,祭祀明代巡抚都御史唐顺之。嘉靖年间,唐顺之率领援军抵御倭寇祸患,又曾经谋划让饥饿的百姓活下来。后来,他在泰州去世。郡中百姓为怀念不忘,请求建造祠堂祭祀他。15.B(“向南空见白云多”是写南方因气候原因,只能见到很多的白云,难以见到黄叶凋零的景象。)16.对志向蹉跎、迁谪之久的感慨;对年华老去的

39、悲叹;对故园的牵挂和退隐思归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17.(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8.A.也是一个文化概念;B.总是会悲从中来(一句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9.(1)语句;将“使作家们发现”中的“使”删去。(2)语句;将“面向枯朽”改为“走向枯朽”。(3)语句;在“满目疮痍”后添加“的现状”。(一点2分)20.C(原句和C项都是“表示行为、动作和状态保持不变”;A、B选项是“连词,用于选择”;D选项是“表示经过比较、考虑,有所选择”)21.多用修辞,生动形象。综合运用拟人,如大棕熊“从睡梦中醒来”“

40、侧耳倾听”;比喻,如“嗓子眼开最美的花”,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语气急切,情感激烈。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用“一起唱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铺陈排比,气势磅礴。“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等处,运用排比与反复的技法,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一点3分,答对两点即可)22.作文写作提示:审题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点明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列举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2)表明节日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尽着各种社会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运用。(3)现实生活中,存在对节日的内涵价值、意

41、义作用理解认识模糊或不重视节日的问题。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内容提炼核心意旨守住本土节日文化的根,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对此,可先论述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比如传统节日内涵丰富,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节日理应是一种纪念,一种习惯,一种民族归属感。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可对部分守旧行为展开批评,从而说明我们在继承某些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也应适度创新,并以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对待外来节日文化等等。立意1.挖掘节日内涵,增强文化自信。2.扬中华之礼,谱世界华章。3.中华节日气,自信满乾坤。4.延续文化基因,展现节日魅力。5.展现节日魅力文化,铸就文化新的辉煌,推向世界舞台。第 14 页 共 1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五单元综合测试卷.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