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积累与运用 一. 修改病句 类型 病因 举例 成分残缺 缺少主语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提高了觉悟(删去“通过”或“使”) 缺谓语 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 “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 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 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 缺少宾语 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句末应加“的地方” ) 用词不当 感情色彩不当 他那认真刻苦学习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效尤是贬义词,意思是 “明知道别人的行为是错的而照样去做” ,应该为“学习” 关联词语不当 即使明天下大雨,我们都不能迟到。 (将“都”改为
2、“也” ) 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这时,全场上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 ( “眼睛”和谓语“集中”不 搭配,应将“眼睛”改为“目光” ) 动宾搭配不当 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继承”和“事业”不搭配,应将“继承”改为“目 光” 主宾搭配不当 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主语“内蒙古草原”和宾语“季节”不搭 配,应将“季节”改为“地方” ) 修饰语和中心 语搭配不当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 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 地方。 ) 两面与一面的 矛盾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
3、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 “是否深入” 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 。这 句话有两种改法: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干部 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否定与肯定搭 配不当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 ,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 出” 。将“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改为“谁也想象得出” ) 语序不当 逻辑语序不当 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 ( “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 后“通过” ) 关联词语语序 不当 不仅中草药能与
4、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应将“不仅”调 到“中草药”后) 句式杂糅 “原因是 造成的”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北方地区环境破坏造成的。 (应将“造成的”删去) “成分是 配制而成的” 止咳祛痰片是我厂新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等配制而成。 (要么 说“它的成分是等”要么说“它主要由等配制而成” 表意不明 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 “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二语言应用 普适: 1.称呼(尊称,如女士,同学) 2.结合主题 3.请好吗?(商量的语气) 4.字数 看法观点: 做出是或非的的决定,然后阐述理由。 开场白: 1. 活动的意义(围
5、绕中心词) 2. 引出活动 开始 劝说:不放弃坚持正确做法 规劝: 1. 人称 2. 委婉,不能使用 你不能/你不可以 3. 委婉的分析指出错误点,点出正确方法 4. 字数 辩论会 1. 尊称 2. 展示观点 3. 自己的依据 4. 字数 三词性 1.实词: 名词:表示人、物(具体和抽象) 、时间、方位 动词: 能愿动词: “能够”“可以” “应该” “肯” “敢”等,常放在一般动词前; 动作趋向, “上” “下” “进” “出” “过去” “起来” ( “上面”是方位名词, “上去”是趋向动词) ; 判断动词:“是” 形容词:表状态、性质、颜色(带颜色的都是形容词) 、形状 数词:表确数、概
6、数、序数( “第一” “初五” ) 量词:表示物的单位( “个” “只” ) 、度量衡单位( “千米” “千克” ) 、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 “回” “趟” “遍” ) 代词: 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咱们、自己、人家” 疑问代词:如“谁、什么、哪儿、多会儿、怎么、怎样、几、多少、多么” 指示代词: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3. 虚词 副词:用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前,构成偏正短语 介词:用于名词或代词之前,构成介宾短语。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 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连词:关联词+和、跟、与、
7、同 和、跟、与、同是介词还是连词的区分方法:位置替换法 叹词:一般单独使用,表达感叹、呼唤、应答等。 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 助词: 结构助词:“的” “地” “得” “所” (与动词和“的”构成所字结构) “似的” ; 动态助词: “着” “了” “过”放在动词后; 语气助词: “了” “吗” “啊” “吧” “啦”等 四短语类型 1.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词与词是并列关系,无轻重主次之分。 2.偏正短语 由结构助词“的”和“地,由他们连接起来的短语就属于偏正短语。也有不用“的”或“地”连接的定中或状中关 系的偏正短语 4. 主谓短语 先出现一个被叙述的对象, 然后陈述这个对
8、象的动作行为、 性质特征等, 都属于主谓短语, 主语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用来陈述的谓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有用名词充当 5. 动宾短语 前面是动词,后边是受动词支配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称为动宾短语。在动宾短语中,宾语主要是回答“谁” “什 么” “哪里”等,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6. 补充短语 补充短语前一部分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一部分起补充说明作用。主要是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有少量副词或数 量词充当。如:好得很,来了一趟。 五句子成分 1.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 “= ” 划在主语下面 谓语 “ ” 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 “” 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 “( )” 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 “ ”
9、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 “” 用在补语前后 2.主语 是一句话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什么;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 3.谓语 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一般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 4.宾语 是动词谓语后边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它一般可以回答动作行为涉及的是“谁”或“什么” 的问题.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 5. 定语 定语:定语是名词前边的修饰语,对名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的” 是定语的标志。注意:定语后置 6. 状语 状语是谓语前边的修饰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副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
10、词和短语充当状语。“地”是状语 的标志。注意:句首状语 7. 补语 补语是谓语后边的连带成分,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 它可以回答 “怎么样”、 “多久”、 “在什么地方”等问题。 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 8. 特殊句子成分 多层定语的一般排序: 领属+数量+各种短语+形容词+名词 多层状语的一般排序:何时+何地+副词+形容词+介宾短语 主谓谓语句: 这个电影 我看过。 复杂宾语句链: 当谓语是看见,听到,感到等感官系动词时,后直接的成分都是宾语 例:我看见小王在大街上边走边读书。 兼语句链: 大家 选 他 当 班长。 双宾语句: 李老师 教 我
11、们 语文。 连动句: 一个主语,两个动词要么同时进行,要么先后进行。 例:他们 听了 这个消息很高兴 把字句: 老师亲切地把书放到他的手中。 被字句: 她已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把字句、被字句,把、被后都是状语 注意: 一个句子中如果谓语中心语前面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要把否定词放在句子主干中,以避免句子主干和原句 意思相反。 主语是主语的中心语,同理谓语和宾语和这个一样。主语部分是修饰语+主语。 现代文阅读考点 记叙文考点 一.概括文章内容(必考考点) 答题公式: (必要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 (时间/地点)+谁+干什么+结果 考点分析: 公式 1:首先要找到故事的中心人物,这是概括
12、情节的第一步,可以从两个细节入手,一是文章的线一是文章的标 题。其次是判断事件,即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围绕中心人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当把两个要素都 寻找完毕后,就可以在文中寻找起因。 公式 2:此公式的应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章中人物比较单单一,确定好中心人物,然后根据公式 1 的的方法答 题即可。 另一种情况是文章人物众多, 故事情节也纷繁复杂, 对于这样的试题, 要明确每一段落都有相应的人物物, 并且注意陈述角度的变化。 以上两个公式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试题,前者主要对应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或字数要来较少的试题;而后者主要对 应没有特别明确的字数限制或者文章情节比较复杂的试题。
13、常见概括方法: 六要素综合法关键词与提炼法(含中心词语提炼法)段意合并法去粗取精法 阅读方法: 应特别注意开头、结尾,看文中是否有概括性的段落,每段开头或结尾是否有概括或总结性的语句 答题方法: 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二是“简洁” ,答题语言一定要精炼,切记啰嗦。 二.顺序(重要考点) 答题公式: 顺序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给人鲜明的意象,便于读者理解 倒序的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的作用: (概括内容+作用+好处) 概括插叙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做铺垫,便于突出文章
14、的中 心这样写补充背景材料,有助于情节完整,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 理清记叙顺序 理清时间。要分清顺叙、倒叙和插叙的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文章,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乱现象。 关注变动。要仔细分析事件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有,则这些地方可能运用了倒叙和插 叙 紧扣段落。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 “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三.关键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高频考点) 答题公式: 1.结构 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营造气氛、奠定基调;铺垫伏笔、设置悬念 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只承上,或只
15、引出下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 2.内容: 开头段: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渲染气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点明中心(或:主旨) 、升华(或:深化)主题 结尾段:点明主旨,卒章显志;抒情议论,深化主题;内容含蓄,发人深省。 考点分析: 1结构方面: 开头段:如果包含总结概括性内容,其作用一般就是总领全文;如果对下文有引领作用,就是引出下文;如果作 者写景抒情, 这便是营造氛围,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如果开头能让读者感到好奇, 想急切往下读, 就是设置悬念, 架设伏笔。 中间段:段落处于文章的中间位置,作用往往就是承上启下,
16、衔接前后文。 结尾段: “总结全文”用于概括性的做结论的句子,如果结尾段有文字、情节和开头段或文章题目相关,那便是 “照应开头(或:题目) ” 。 2.内容方面: 开头段: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渲染气氛,以上术语在运用时都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谈,即要答出“奠 定了什么感情基调” “点的什么题” “渲染了什么气氛” ,而切不可只是单纯地答出几个枯燥的术语 中间段:在文章的中间部分,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意义明显拔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和主旨相关。如果句子读 出来,情感充沛,语意激动,这种情况就用“升华” ;如果句子读出来,心里非常平静或者很沉重,这种情况下就 可以用“深化”了。 结尾段:与中间部
17、分的答题规律一样。 四.写作手法的作用(重要考点)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铺垫、照应、设悬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答题公式:本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内容上起到了的作用。 五.人称和作用(重要考点) 答题公式: 本句用了第几人称结合内容来谈, (适时用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 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 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六.线索的作用(重要考点) 考点分析;
18、 答题公式: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 、 “”几件事,选材经典,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文章围绕“”这一线索,按照从到的时间(地点)顺序展开叙述,故事结构完整,叙事条理清晰。 运用“”顺序,使文章叙事有“”妙处(或:好处、作用) 考点分析: 明确行文线索 紧扣时间。有些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让读者看到各阶段的不同变化,能在鲜明对比中感受事件,得到感悟,阅读 时要紧扣表示时间的词语。 着眼事物。在一些文章中,具有某一特点的事物是文章的主轴,它左右着故事内容,连缀着情节,决定情节的走 向。因此,要善于把握贯穿全文的事物。 探究情感。有时候,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作者的
19、思想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 抓住情感的变化,就能理清故事情节,迅速把握全文。 追踪见闻。有些文章以“我”为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间和感受为线索来展开叙述阅读时要把握好“我”的见 闻和感受。 通读文章,大体划分内容,看看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了解文章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往往是以作者对景、对物的感情为线索的 找出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句子或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暗示了文章的线索。 注意分析文章的题目,许多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 形式:以人物为线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以某物为线以事件为线以情感为线以题目为线以地点为 线明暗两线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重要考点) 答题
20、公式: 标题含义:表层意思是,深层意思是。 标题的作用:点明文章主要内容,更好的表现主题(或:点明主旨) 。点明故事发生的线索(或:感情脉络) 如果运用象征、比喻、双关,要答出具体事务具有文学色彩,奠定文章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或:点出写作对象) 考点分析: 标题的含义: 本层的含义:标题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深层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构(线索、悬念)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 情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表现手法 象征 标题是比喻性的,应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
21、喻义或象征义 标题的作用: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读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 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 阅读兴趣 寻找线索: 文章的标题要为文章的主旨服务, “点明主旨”是其主要作用。标题如果让人眼前一亮,和普通标题相比,一定 会起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答出文章正表达的主题,以求答案的完整性。 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对文章而言至关重要,如果一篇文章始终围绕标题的内容展开来写,就像“一线串珠” , 文章题目就起到了“线索” 的作用。有时, 文章的标题还体现着作者的
22、思想感情和心得感受,全文也是循着这条 “感 情脉络”来写的,答题时这一点也不要遗漏。 散文、小说的标题有时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白,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因此, 其标题除了具有表层意思之外, 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 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我们答题时一定要答出其隐性意义。 有的文章标题能够营造独特的意境,比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思念等这些往往具有很浓郁的 文学色彩,从而很好地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有的题目中作者巧设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的急切期待和关切的心理状态,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 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文章标题的表述比较质朴,并且是文章主要
23、的表述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是否是 “点出写作对象”的作用。 八.环境描写(重要考点) 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答题公式: 运用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往往出现在文章开头,为人物的出场起铺垫的作用)交 待人物性格/身份 (有的作品通过环境的介绍便能预示人物的身份、 地位, 特定的环境又塑造出人物特殊的性格) 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人物都活动在特定的“环境”当中)推动故 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暗示人物(或:某物)的命运(或:发展方向) 九.分析人物形象(高频考点) 答题公式: 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内容,表现了的性格(心理) ,
24、体现了的品质精神 考点分析: 外貌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到烘托作用。 语言描写-能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或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 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 正面描写。答题模式: (1)通过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 的身份(或:地位) ,描写了的处境(或:经历) ,表现了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 。 (2)通过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或心理描写,
25、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 神品质) 。 侧面描写。答题模式: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反映的社会现实。 细节描写。答题模式: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品质等) 。 十.赏析语言(必考考点) 1.修辞方法及作用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答题公式: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谁的特点,抒发情感或突出了人物性 格特点。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当做人来写, 赋予谁人的动作和情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谁的特点, 抒发 情感。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
26、势,加重感情。 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特征,感情强烈,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跟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 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工整优美。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 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激发读者情感。 2.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答题公式: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内容,表现了的性格(心理) ,体现了的品质精神。 考点分析: 正面描写: A.通过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姿态
27、等) ,交代了人物的的身份、地位, 描写了的处境、经历、形象、心理状态,表现了人物思想、性格。 B.通过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致传神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 ,反应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或:思想品格) C.通过心理描写: 生动形象、 细致传神地反应了人物的思想, 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或: 精神品质) 侧面描写: D.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反映了的社会现实。 细节描写: 答题公式: A.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品质) B.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文章中心,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 生命力。 C.一些
28、写景的句子可以从修辞的手法等角度去赏析,写人的句子还可以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去赏析 考点分析: 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 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此外还有: 细描: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抹。 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 静态描写: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描写:以动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3.侧面描写: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
29、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 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 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周围人物的反应、评价等。 4.词语描写: 答题公式:选择词语+解释词语+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考点分析: A.一定要注意词语蕴含的丰富内涵 B.运用反语或贬词褒用,要分析出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特殊意义和情感 C.一些精辟准确的动词、形容词,能把人物或所写事物写得生动传神。 十.感悟探究评价,想象拓展应用(次重点) 答题公式: 感受启发类:一句话概括看法+两三句话谈理由+联系文章和亲身经历。 质疑探究类:选择角度,提出
30、自己的看法(从文章内容,语言、写法、立意等方面)+结合文章说出理由。 想象补写类:选准人称、角度,确定话题+根据情景补写相关内容。 综合应用类:内容必须结合文本,形式应符合问题要求。 说明文考点 一.概括内容 说明顺序 明确说明对象(必考考点) 答题公式: 判断说明对象的公式:从题目、首段、关键句、结尾段中找出说明对象 把握事物特征的公式:说明对象+主要特征(介绍了的特点) 先分析行文思路:先,接着,最后。 分析说明顺序:本文运用了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是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考点分析: 常见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
31、情况。时间顺序一般 用时间名词。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面到内部,或从上到下,或者从前到后,或者由近及远,依次进行 说明。 (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按照东南西北方向,或者参观顺序说明(用于说明建筑物) 。空间顺序一 般用方位名词。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 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 来安排说明顺序。 它包括从具体到概括、 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从形状到用途、从一般到特殊等。逻辑顺序一般用 因为,所以,首先,总之,综上所述。 结构顺序 总分(或:分总,总分总) 递进式 概括说明文内容的几个方法: 看标题法关键句概括法段
32、意叠加法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认清语言标志,分析说明顺序把握语言标志, “读”出说明顺序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二.说明文特殊句段及作用(高频考点) 答题公式: 开头第一段:总领全文/前文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高频考点) 答题公式: 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准确,令读者 信服。 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了(特
33、征或事理) ,事物的特点 更鲜明。 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特征或事理) ,通俗易懂,形象可感, 便于读者理解。 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一种(或:类)是,一种(或:类)是,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特征 或事理) ,本质特征更突出,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 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或: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更加严密, 本质特征更突出。 作诠释: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解释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让读者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严密,作诠释不要求完整严密,只要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一方面特征加
34、以 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下定义公式:被定义概念=本质特征+种属) 列图表: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解释说明了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更直观、具体,使解说更具体,使人 看了一目了然。 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引用: 引用具体的事例, 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引用诗词的作用: 引用了诗词 (或: 诗句)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了名言(或:格言、谚语) , 使作用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 事趣闻。作用: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开头, 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
35、的作用) 四.品析说明语言 分析语言特点(必考考点) 答题公式: 能否删除类:不能,词在方面起定作用,解释词语,如果删去句意变成,这与原文(或: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能否替换类:不能,分别解释原词和替换词,替换词没有原词表意明确,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分析作用类: 分析作用类:解释词语+表现定或估计+突出强调了(结合句意)+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准确性:分析这些词语本身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的语境作用,即使用这些词语是为了说明目前的 科学事实就是如此点明这种说法是尊重科学的,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从文章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生动特
36、点的语句,并从中找出修辞或描写方法,然后说明其作用。 考点分析: 说明文的准确性: 一般、大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从范围上起限制作用,说明有特殊情况存在,体现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目前、现今、迄今为止、当时、至今、常常,从时间上起限制作用,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基本、几乎、特别、非常、至少、一定、仅、只、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等词语,在程度上起限制作用, 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近、大约、大概、可能、左右、估计、也许等词语,表估计、推测,起限制作用,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据说、据资料表明、据科学家考证,表明下文内容的来源、依据,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37、 主要体现在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其说明效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平时说明与生动说明(次重点) 答题公式:先判断出是生动说明还是平时说明,然后分析表达效果。说明使用相应风格的语言,都是为了将事 物的特征解说得清楚或对事理解释得明白。 考点分析: 生动说明: 是指在说明是或穿插传说、趣闻、或进行描写,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说明对象介绍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方 法。同一件事,运用生动说明就比平实说明更能吸引人,使读者有更生动的了解,带有作者主观的色彩。 平实说明: 即平易、真实地进行说明,不使用额外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区别:平实说
38、明就是客观地说明事物,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生动说明就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说明,使读者 有更生动的了解,带有作者主观的色彩。从表达方式来看,生动说明除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记叙、描 写等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的表达方式。而平实说明主要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从修辞手法看,生动说明常使用生 动形象的比喻,也常使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平实说明一般不用修辞手法。从选择词语来看,生动说明常 大量使用使用描述性的形容词,而平实说明较少用此类词。 六.联系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次重点) 答题公式: 谈认识启示类: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提建议措施类:切合实际,找到新方法,提出新建议,拟
39、定新思路。 写出探究结果类:分析链接材料和原文的关系,找出个性及共性,写出探究结果 补充材料类:揣摩命题意图,结合文章语境,补充语气一致、意义连贯的内容 联想想象类:根据题目要求,引出相关话题,合理联想和想象,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议论文考点(中考基本不涉及) 一.准确分析和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也应该是总结性的较完整句子。例如:我认为; 我们应该;我们需要(开头)由此可见;总之;所以说;综上所述(结尾) 位置:标题开头篇末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据:支持论点的依据,分为两
40、类: (1)事实论据:发生事件通过研究得到的数据史实 (2)道理论据:社会普遍承认的道理。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概括从中心论点四个方面入手: 抓住文章的标题关注文章首尾段捕捉段落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 提炼和归纳中心论点的方法: 位置法(1)标题即中心论点(2)在开头,也就是在文章的第 1 段或第 2 段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中应关注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也可能是中心论点(4)在结尾 归纳法:有些议论文的论点不明显,可采用“归纳段意” “归纳层意” “概括论点”的步骤进行 摘录法:有些议论文
41、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只要把这些分论点依次摘录出来,分论点一半在段首,常有标志 性词语( “首先” “其此” “再次”等)进行提示。也有的单独成段,它们在句式上往往有相同的特点,内容上则是 并列或递进关系。还有一种情况,分论点出现在段落的最后一句。 论据反推论点法: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为证明论点服务,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征明”和“证明” 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便是论点。 答题公式: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分论点是 二.论证方法及作用 答题公式: 举例论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 否则写出中心论点) ,从而
42、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引证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证明的观点,从而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对比论证: 使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将和加以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使论证更全面、 更严密, 说理更透彻。 比喻论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 动形象、浅显易懂 三.论述过程 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引论(提出问题) 、本轮(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 答题公式: 1.论证思路:提出的观点,用论证方法和
43、论证方法证明论点,得出结论。其语言表述形式是: 作者先然后接着进而又最后,总结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 些词运用的越多。文章首先, 其次,然后, 最后。作者为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 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 2.段落安排 段落能否调换: (1)不能+(每段内容)+深入地论证了 (2)不能+(每段内容)+与上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段落能否删去:不能+(本段内容)+如删除,使文章论证不严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四.首段及接尾段作用 议论文开头作用: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由某种现象或故事引出论点 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驳论文) 议论文结尾作用 深化中心论点,总结的结论 强调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五.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六.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拓展迁移(次重点) 答题公式: 亮明观点+说明理由+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