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上学期高 二语文 11 月月考试题 03 一、基础部分(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潦 (lio)缩 烽 燧 (su) 葭 (ji)苇 劲 ( jn)旅 B 踦 (q) 模 ( m)样 刈 (y)旗 美人 和 (h)之 C 整 宿 ( xu) 绐 (ti) 田 父 (f) 怵 (ch)然 D 剽 (pao)掠 言 讫 (q) 省 (xng)兄 创 ( chung)伤 2、下列加 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 目无全牛 ,见一
2、斑而不见全豹。 B巴南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巴南人们甚至把“ 下里巴人 ”山歌唱到了央视大舞台。 C记者坦言:“内地政府越来越透明,很多场合下,官员应对记者 游刃有余 ,不抗拒。” D从小山回家开始,那个 踌躇满志 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在我看来,贾樟柯更像一个时代的摄影师,每次都精心地选择视角,拍出他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局部。 3、下 列句中的“ 为 ”字读音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 为 妙 庖丁 为 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 为 之踌躇满志 愿 为 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A不同,相同 B相同,相同 C不同,相同 D不同,相同 4、下列加点词语的
3、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 造化 之尤物也 B乃分其 骑 以为 四队,四向 C吾知公 长者 D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直夜溃围 南 出 B项王则 夜 起 C于是项王乃欲 东 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B. 乃谓其骑曰:“何如?” C . 戍卒叫,函谷举 D . 吾 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
4、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二、课内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 2 -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 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苏轼李思训画 )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
5、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 栖鹘甚多。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8、下列对过小孤山大孤山和李思训画 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诗人开篇就象一个技巧娴熟的丹青高手,简练生动地勾出了这幅山水画的全貌。 B陆游晚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俊鹘抟水禽”本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陆游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叹为“甚可壮也”,并补充“山上栖鹘甚多”, 有感叹社 会不平,
6、人生多舛,世多邪恶之意。 D苏轼借用民间传说,有意讹转小孤山、彭浪矶为“小姑”“彭郎”,引出一段小姑嫁彭郎的佳话,引起读者的优美想象;陆文则否定“小姑”“彭郎”的民间传说,真实具体。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7、,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庖丁解牛) 9、下面对上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应该翻译为“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的”。其中,“乎”是形容词尾;“其”是代词,代上文的“间”。 B庖丁这段对文惠君的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C庖丁解牛有三个境界: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解牛,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依乎天理”,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
8、,至于“游刃有余”之境。 D本段文字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善于通过神态和直接的心理描写刻画形象。如写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 3 - 纸上。 10、下列各项全是表现项羽骄傲自动、刚愎自用的一项是 ( )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于是项王大 呼 ,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兵为三,复围之。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 B C D 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
9、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对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 之 如泥沙?使负栋 之 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 而 不鉴之,亦使后人 而 复哀后人也。 A.句的两个
10、“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 B.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 12、下列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 锱铢:极其贵重的东西 南亩:泛指农田 九土:九州,代指全国 呕哑:难听的音乐 独夫:孤单的人 戍卒:指陈胜、吴广等 楚人:指刘邦 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B C. D 13、对上述两段文 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
11、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17 题。(共 24 分) 方山子传 苏轼 - 4 -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
12、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 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朱家、郭解:二人 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 闾里:乡里。 宗:推崇,归附。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